肉鸭工厂化无水面养殖生物安全防控主要措施
2022-11-21廖维连将乐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将乐353300
廖维连 将乐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建将乐 353300
江梅贞 将乐县万安镇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中心 福建将乐 353308
我国是水禽养殖大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全年出栏商品肉鸭约42 亿羽[1]。 一直以来,水禽养殖需要较大面积的水面,以该模式大规模饲养的情况下,水禽排出的粪便必然对养殖水域造成较大污染。 随着国家对各类污染治理工作不断深入, 对水体环境保护日益重视, 近年来各地陆续禁止在公共水域养殖畜禽, 严重压缩了水禽产业发展的空间。 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企业探索水禽工厂化笼养或无水面网上平养等模式,并取得一定突破。在环境治理愈加严苛的形势下,水禽产业要发展,“鸭子上岸”、“鸭子上架”已是水禽养殖发展的大趋势。 近年来,陆续有养殖企业入驻笔者所在的将乐县, 采用工厂化无水面养殖肉鸭, 肉鸭养殖发展迅猛、 年出栏量明显增加、饲料转换率明显提高,对于我国养鸭业可持续发展、确保鸭产品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肉鸭工厂化养殖模式规避了传统水面养殖造成水域污染、 与野鸟密接存在生物安全风险的弊端,但由于单位面积内饲养密度极大提升,群体数量庞大, 对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肉鸭工厂化无水面养殖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进行梳理、分析。
1 选址布局科学合理
1.1 选址科学合法 工厂化肉鸭养殖选址应参照原农业部《动物防疫审核条件管理办法》的要求,并向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提出风险评估申请。 选址条件总体应地势高燥、向阳,通风良好,给排水便利,远离集镇村庄和动物屠宰加工场所、 动物及动物产品集贸市场、动物诊疗场所、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公路铁路等交通要道;无天然屏障的两个养鸭小区、 与其他养殖场的间距应保持500 m 以上;同时还不得在饮用水源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等禁养区范围内。 选址尽量避开迁徙野鸟的栖息地。
1.2 布局规范合理
1.2.1 做好养殖场大分区规划 生活区、生产区、无害化处理区要实行分区管理。 生活区处于生产区上风向,病死鸭和鸭粪污等无害化处理区、兽医室(解剖室)等应远离养殖舍并处于下风向。南方山区县也可以根据地型地貌特点, 将各功能区设在不同的山垄,以山作天然屏障;各区间要相对独立,并以围墙等作物理隔离, 出入口设置有人员、 车辆进出时更衣、淋浴、消毒设施设备。
1.2.2 做好生产区内部布局 每个小区的养殖舍不宜超过30 幢大棚,每幢大棚宽10~15 m,长不得超过120 m。平行排列的两幢鸭舍,间距应为鸭舍跨度的1~1.5 倍;纵向相临的两幢鸭舍,因涉及到进风、出风的问题,两幢鸭舍的间距应达8~10 m。 抽风机出口最好要安装消毒和除臭装置。
1.2.3 完善养殖舍内部交通系统 净道与污道分开,互相不得交叉,地面可采用不同颜色标识加以区分。 进入鸭舍的通道以及运送饲料、鸭苗、药物等通道为净道;运送商品鸭、病死鸭、鸭粪便,兽医剖检病死鸭等走污道。走入污道的人员和车辆,未经消毒等处理不得返回净道,防止交叉传播疾病。
2 防疫设施完善
2.1 实行养殖小区封闭管理 养殖小区需用砖或彩钢瓦等材料建设围墙,高1.8 m 以上,不得用铁丝网围筑,防止场外的家禽、野禽等通过铁丝网眼钻入养殖场。
2.2 实行“三道”消毒制度 即大门口为“一道”消毒;人员或车辆从生活区进入生产区为“二道”消毒;生产区进入养殖舍为“三道”消毒。
2.2.1 大门口消毒 厂区门口要建立消毒池,长4 m、深0.3 m,宽度要适应装料车进出并与大门同宽,上方要有顶棚,防止雨天雨水冲刷或晴天日晒造成消毒水失效;消毒池内设排水口,用于排水;消毒池注满水并定期更换,确保药物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同时还应注意消毒药轮换使用,科学使用消毒药;侧面或顶棚要有喷雾消毒装置, 对出入的车辆进行立体全面的喷雾消毒。设置人员消毒通道(间),随车同行人员应下车, 走人员消毒通道, 内设雾化消毒设备、洗手消毒池和更衣室,地面有脚踏消毒垫。
2.2.2 生活区的消毒 生活区要有围墙与生产区隔离,并建立消毒间,实行雾化消毒和脚踏消毒,更换工作服和鞋; 如车辆需穿过生活区进入生产区,还要建设车辆消毒点, 规格要求与大门口的消毒标准相同。
2.2.3 进入养殖舍的消毒 各养殖舍门口要有消毒池或消毒桶,做好进出人员的消毒。
各幢养殖舍和饲料仓库要有防鸟和防鼠设备,定期检查设备使用情况,如有损坏应及时更换。
3 建立消毒制度
3.1 进苗前消毒 鸭苗进场前, 要做好养殖舍、养殖器具等消毒工作。 提前全面彻底对养殖舍进行清扫、清洗后,再进行消毒,如此重复两遍,空置1 周再进苗。 不适宜用水清洗的同位或舍内异位发酵床养殖模式,需将舍内蜘蛛网等清理干净,清扫网床,之后薰蒸消毒,再打开窗户空舍通风1 周后进鸭苗。同时,做好料桶、料盘、水壶等清洗和消毒工作。
3.2 常规消毒 由于工厂化养殖量大,平常每周应用低毒的消毒药进行带鸭消毒。 要有专人负责对外周道路、环境、车辆等进行定期消毒。
3.3 要重视水源和水线管网的卫生和消毒 无论是饮用地面水还是采用地下水, 均要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检查细菌或重金属等是否超标,并做好消毒工作。水池或水线如果长期未清洗,可能造成细菌等微生物在水线大量聚集并形成菌膜, 可造成管腔变细、堵塞水线的乳头、腐蚀管道等,污染饮用水,影响饮用水的供应和安全。 有些场户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等有机物,很容易沉淀,导致水管内大肠杆菌等细菌大量繁殖,危害鸭的健康。笔者在指导养鸭企业工作中,空栏时用0.4%二甲酸钾溶液(福建旭牧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等对水池和管道浸泡4 h,后用清水冲洗,重复1 次,作为养殖前的消毒;养殖过程中选用液体酸将饮用水pH 调为4.5~5.5, 利用加药器长期添加,既可起到消毒水线的效果,又可以替代抗生素,对肉鸭起到保健和促进生长作用。
3.4 定期做好蚊蝇驱杀工作 使用菊酯类等药物定期对网床、地面(垫料)、外周环境等进行蚊蝇及其他昆虫驱杀,防止传播疾病。
对于采用舍内同位或舍内异位发酵床养殖模式,要加强发酵床的管理,防止因垫料厚度不够、翻耙频率不够、 益生菌添加不足等原因引起发酵不到位或者死床,舍内病原无法被及时杀灭而引发疫病。
4 做好粪污无害化处理
干粪便通过收集进行堆积发酵处理, 或者由有机肥厂统一收集处理;污水通过收集进行厌氧处理,并经过氧化塘静置10 d 以上,引到山地、田间、果园进行资源化利用。同位发酵的垫料一年更换1 次,对地面进行清理、消毒后再添加新的垫料。
5 做好病死鸭无害化处理
在未建立全县统一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前,由各养殖小区建设无害化处理池对病死鸭进行处理,或集中焚烧处理。全县建立集中的无害化处理厂后, 每个养殖小区在1 km 外的位置偏僻处建立1 个病死鸭收集点, 由养殖户将病死鸭投入该收集点, 集中处理厂的收集车再到该收集中点收集病死鸭。收集点要做到定期消毒,防止无害化处理收集体系传播疫病。
6 加强生产管理
6.1 尽量做到全进全出 一幢鸭舍应养殖来自同一种鸭场、同一批次的鸭苗,并做到全进全出;各相临养殖舍养殖的鸭,日龄要相近;同一小区尽量不到不同的种鸭场购进鸭苗。
6.2 重视养殖舍通风换气 较差的畜禽舍空气质量会导致人及动物患病, 特别是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和机体免疫力下降等[2]。 肉鸭工厂化养殖,如果通风换气不好, 容易造成CO2、NH3等有害气体及PM2.5、PM10 微颗粒浓度偏高。 因此,养殖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启通风机或卷帘、 天窗等进行通风换气,改善舍内环境状况。
6.3 加强疫病防控工作 要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鸭瘟、细小病毒病、小鹅瘟等病毒病免疫工作,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同时,也要做好鸭疫巴氏杆菌、大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引发的疫病防控工作, 改善养殖条件,并通过疫苗与药物相结合等方式,有效控制疫病。
6.4 建立疫情监测体系 加强对工厂化养鸭场的疫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疫情和正确诊断,做好疫情的预警,做到早诊断、早处理,减少养殖损失。
6.5 加强人员管理 建立严格的人员管理制度,人员进出养殖小区要更换工作服并严格消毒; 在秋冬季节防疫的关键时期, 要限制人员包括饲养员出养殖小区的频次。大门口要有专职门卫,做好人员和车辆进出登记,维护正常的管理秩序。
7 讨 论
1)肉鸭工厂化无水面养殖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 大多在网床上无水旱养或地面发酵床上养殖,养殖的密度高、数量大,一旦发生疫病损失会很大,对疫病防控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部门要强化对肉鸭养殖的监督管理,强化技术指导,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确保养殖效益。
2)近年,由于普遍使用疫苗,我国未出现较大的家禽传染病疫情,部分养殖场思想麻痹,对生物安全工作未引起高度重视, 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很低,稍有疏忽或意外就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近年来外来烈性传染病如非洲猪瘟、小反刍兽疫、牛皮肤结节病等对我国养殖业造成的冲击就是明证。同时,福建省处于候鸟的迁徙线上, 候鸟可以带来几千千米之外存在的病原菌;对高致病性禽流感,虽然可用疫苗进行防控,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每年各地导致发病的病毒毒株都可能不一样, 对候鸟或其他野鸟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决不能等闲视之。
3)养鸭工作由于工作环境条件差、收入低,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该行业, 目前直接从事养殖工作的人员主要是“60 后”、“70 后”,素质参差不齐,加上人员、设施、设备、管理不到位,有可能影响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 建议龙头公司对养殖户进行统一岗前集中培训,加强养殖过程的指导,并强化人员管理,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确保生物安全措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