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2022-11-21郑士鹏张静宇

关键词:公平正义现代化国家

郑士鹏,张静宇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时代内涵。经过多年持续探索,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发展和成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程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历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对实践环节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和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回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如何发展的根本问题,使当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进路得到了明晰,同时也“为我国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吹响了新号角”[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2]的发展目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新时代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更明确的目标,提出:“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提法,是我国国家治理向着现代化迈出一大步的重要标志,更是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积极应对,历史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

当前,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已经引起学界高度关注,从研究视阈看,学界主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紧扣时代发展的新课题与新方向,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之间的关系,以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有关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学术支撑。鉴于此,笔者拟根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特质。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角度阐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合规律性。从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目的角度阐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合目的性。在此基础上,探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路径,以期为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和效力提供参考。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合规律性

辩证唯物主义从理论视角阐释了规律的客观性。合规律性体现为作为主体的人,其认识和实践活动遵循着客观存在的自然与社会规律要求。存在于自然界的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进程中,均遵循着其内在的合规律性。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起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探索,是不断超越、与时俱进的开放历史进程,深刻反映了“三大规律”的内在逻辑。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

政党作为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特定政治组织活动的历史产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领导力量。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而言,治理主体的塑造和能力及建设程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整体的超越和创新。《决定》中提出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4]。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中占据着最高领导地位,获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党掌握着国家核心的政治权利,这与西方国家的政党有本质不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与担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内在统一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不仅是一次重大的能力检验,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不仅推动了党的自我革命,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更使党进一步地认识和深化了解执政规律,实现党领导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是从党的执政主体地位和视角揭示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不仅是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领导力量,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夯实了组织保障和政治保障。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演进逻辑充分反映了党的执政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党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人心向背的执政规律,明确了党的服务宗旨与初心、使命,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工作评判标准,形成了“人民至上”理念。同时,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强化自我革命与深刻反思,以长期不懈地加强先进性建设,锻造本领过硬的队伍,为统揽和推进“四个伟大”而不辍奋斗。在党的百年进程中,党持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提高党建设的科学水平,不断加深对执政指导思想、执政目标、执政道路、执政能力等方面的认识,使党领导的特殊优势进一步彰显。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密切的关联,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贯彻到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之中的,同时,社会主义建设史也记录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变迁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不辍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载体、方式、原则及路径,使国家治理现代化更深层次地契合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治理呈现出了递进式发展的态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轨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治理,主要聚焦于恢复和发展社会整体生产力,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民生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和紧要任务。改革开放后,党的领导制度进一步得到创新和改革,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关联逻辑更加紧密,并在各项实践中突出了党领导下的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发展环境深刻变迁,党积极总结经验,加强前瞻性的风险预判,进一步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任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任务实现了有机统一。

随着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持续深入,党对自身的责任、使命有了新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主要矛盾等的正确判定,为党积极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根基。这生动地展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规律的正确认知,体现了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路线和发展方略的深入思考与精准把握。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的社会制度得到了同步的完善,使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问题、价值问题、方式方法问题得到了明确解答,并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在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规律把握基础上,“新发展理念”得以适时提出,“四个自信”得到空前增强等。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新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所体现出的形态递进式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新形态代替旧形态的过程,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不同时代的社会形态其文明程度和发展阶段也是不断递进提升的,而形成这一过程的推动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既相适应又相矛盾。我国近现代的发展历史有其特殊性,我国的近代史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步的,经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洗礼,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平稳过渡。尽管在特殊的历史阶段,我国的仁人志士曾多次尝试发展资本主义,但均以失败为终结,也表明中国社会的发展必然要选择社会主义,而且还要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代表性案例,生动印证了曾经落后于世界发展的中国有能力、有魄力、有信心走出自己的道路,走出一条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正确道路。

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遵循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而且还从客观上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国家治理现代化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根据国情和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虽然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从落后局面中起步的,是在与资本主义的博弈中壮大的,但并没有与资本主义完全对立,而是在借鉴资本主义先进文明和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既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对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助益,又辩证批判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5]这种高度的自信和深刻的认识,来源于大量的实践成果佐证。一方面,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发展进路中,辩证汲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做法。另一方面,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成功避免了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开辟了社会主义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历史之路,顺应和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合目的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体现为合规律性,而且还体现为合目的性。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种探索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同样具有规律性与目的性。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目的。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这种合目的性的特质,使我国国家治理的优越性与其他国家相比更加显著和独特。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和特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6]。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个基本观点是以人民为中心,同时也验证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永恒真理。社会发展史与人类发展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生产对社会的推动力上,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7]。人民群众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主体,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从本质上来看,社会全部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人民群众开展的多样性的生产实践活动。

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新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8]。以人民为中心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这一理念是党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在国家治理经验的累积中形成并发展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突出表现为人的现代化,其根本立场和导向是以人民为中心,将以人民为中心从各个视角、各个层面融入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体现了新时代发展中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本源的目的和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以人民为中心生动地诠释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依靠谁、为了谁的终极命题,表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的是使党更好地为人民而服务。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世界人民的集体诉求,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一系列违背社会公平正义的现象更加凸显。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聚焦于资本主义的弊端,对社会公平正义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与探讨,阐明公平正义的实现归根结底是要消除资本主义及其生产方式。正如马克思指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公社制度下才可能实现”[10]。由此可以看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其目的之一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11]。根据公平正义的本质属性,公平正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的价值准则和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贯穿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中,二者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公平正义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价值追求、价值准则和价值理念的结合体,不仅仅是一种价值优势,还是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公平正义综合反映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与价值需求。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建设的相关理论而规划布局的,因此,在评判标准上也必然依据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科学观点,即将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决定》将公平正义融入到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及制度之中,表明了新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所秉持的是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程,充分彰显了何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也表明,只有以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为目标,才能使国家治理现代化真正体现出公平正义的原则,最终惠及人民群众,进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目的

人类文明的不断跃升推动实现了现代化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追求进步和发展的复杂过程。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在着力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治国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的话语体系,深刻地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组织、架构、功能等多方面的制度秉赋。由此,“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理应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终极目标”[12]。当然,国家治理现代化并非是孤立、单一的“元素”,而是一个整体性的现代化体系,突出表现为治理体系及能力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13]。其内容涉及广泛而深刻,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围绕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现实,融合成为了一个紧密链接的有机整体。

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对我国建党百年来整体国家治理理论成果、实践经验和历史教训的归纳与总结。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也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各类发展问题的正面回应。特别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中,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持续增强,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更新更大的发展,必须要补齐国家治理的短板。从最终目的而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将推动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契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有效提升我国国家治理的效能,并在国家治理层面上凸显制度优势。

三、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存在着内在统一的关联逻辑,合规律性证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性,而合目的性则从不同的视角验证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性,两者相互作用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涉面广泛、系统性强,需要整体把握、渐进推进”[14]。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办好中国一切事情和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作为统揽改革开放全局的执政党,其决策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5]。坚持党的领导是在复杂发展环境下着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和根本就是在准确把握国家治理方向和规律基础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实践充分证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能脱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确保正确的方向,才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基于此,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要以党的领导为前提,需要党来把握规律、明确目的、引领实践。首先,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大底气”[16]。把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作为党建设的永恒主题贯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凸显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目标导向。其次,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充分彰显党的治国智慧与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加速,夯实思想基础,丰富思想内容,注入精神动力,使党领导的政治保障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坚实基础。再次,坚持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将党的领导全面融入国家治理的整体系统,切实体现到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建设之中,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确保党的领导始终处于核心位置。最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党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力,实现全面从严治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同向、同行。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与科学谋划,建立绿色的党内政治生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突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说服力和公信力。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磅礴力量

“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17]。人民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主力,人民群众的新的、更美好的需要,已经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最关切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指明了党和国家今后工作的原则和方向”[18]。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转变,使国家治理现代化更多地体现在了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向往和追求上。需要科学把握时代特征与人民现实诉求,积极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所面临的问题,并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更好地把握趋势和规律。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人民始终是第一位的,以人民的需要、人民的满足、人民的体验为基点,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人民基础。首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将人民的主体地位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充分体现,其关键在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与权利。完善国家治理的各项制度,使制度和国家治理的细节进一步契合人民的需要,契合人民的社会地位、历史地位,“引领和推动公民、家庭积极参与国家治理,确保国家治理过程人民参与、人民监督、人民共享”[19]。其次,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导向。从人民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发轫,将实现人民的幸福作为发展责任与要务,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统筹好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重点、长期与短期等多种关联性问题。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向往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导向,在民生层面体现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人民的关切。再次,以人民利益为评价标准。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贯彻到国家发展基本的方略中,社会管理的具体方针政策中,党的自身建设中。始终将人民的利益高高擎起,让改革与发展的伟大成果为人民群众共享,让人民得到真的实惠,切实地感受幸福、富足的生活体验。最后,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民的创新创造能力。要在发展中依靠人民,在创新中信赖人民,在收获中回报人民。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新创造的热情,为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各项实践畅通渠道,进而使人民的伟力得到汇聚,人民的智慧得到发挥。

(三)坚持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基本价值准则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可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中,平衡各方价值的基本共识”[20]。而“发展起来后”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发展、如何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基于此,国家治理现代化决不能回避公平正义问题,而是需要将公平正义同国家治理现代化,特别是要将公平正义与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紧密融合[21],明确公平正义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价值所在,多视角地立体考量公平正义的实现方式和途径,真正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体现出公平正义的价值定位,进而不断巩固和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一方面,要全面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面临的困境。当前,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否充分地体现出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受到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和严峻挑战。这些影响和挑战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民主法治建设不健全、民生领域短板依然明显、分配不公问题依然突出、城乡收入差距还比较大、社会群体突发事件叠加、生态治理成果巩固和加强任务艰巨、社会治理水平仍需提升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是对我国一直以来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精炼体现,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成果与核心价值诉求,即坚持全民共享、人人共享,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新的需求,以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坚持全民共享原则,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问题,从民生建设的目标出发,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关心、关切、关照群众的真实、紧迫需求。让共享的质量更高,辐射范围更大,使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有效满足。

(四)坚持发展和改革创新,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人类探究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成果,其动力来源在于发展和创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和创新是内驱力,同时,发展和创新不仅是精神支撑,更是一种技术加持。其中,发展是立足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源动力,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能够通过不断发展解决的。改革创新作为一种动力引擎,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引擎。发展和改革创新作为人类不断进步的本源动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区别于传统国家治理的鲜明标志。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应重点突出以发展为源动力,提升改革创新的效能,使发展和改革创新不断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赋能。一方面,以发展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源动力。对我国国情和实际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尊重实际、还原实际、切中实际原则,从最迫切的任务出发,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置于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务,最大程度地规避“塔西佗陷阱”等风险。在发展中解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此,应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不断化解社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及精神产品,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以改革创新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助推剂。“制度建设的质量是影响和决定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因素”[22]。为此,应树立大局思维和危机意识,加强顶层设计,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及时、主动地顺应时代规律,不断解放思想,不仅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同人类思想进步相契合,同时要注重在实践中谋创新、谋发展,真正将制度优势顺利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实践成果。

(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受到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双重影响,全球治理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问题。随着全球化深度发展,全球治理模式正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发展的趋势,成为各国处理重大国际关系问题的重要内容。“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完善,离不开各个民族国家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变革和完善”[23]。中国不仅是世界的一员,更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我国作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领跑者,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合理世界秩序的过程中,肩负着艰巨的责任和使命。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但人类社会也面临着包括新冠疫情、生态环境危机、核危机、能源危机、恐怖主义等共性难题,为世界和平发展带来极大挑战。同时,在世界大变局形势下,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两种制度依然是长期并存和竞争的关系,为全球治理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为此,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还要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首先,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发展之路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也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参与全球治理中要充分体现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主动升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经验,凝练其蕴含的文化精髓、哲学理念、文化观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改变现状、谋求发展的新路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参考。其次,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形势下,中国要与世界人民一道,携手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新格局,充分彰显出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博大胸怀、宏观视野与人文底蕴,为应对和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性危机而持续发声,将中国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立场和原则在世界交流中充分展现。最后,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国家治理经验和模式。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和观念,不断拓展学习的视角,从更多国家的治理经验中探寻规律、获得启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很多也得益于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国家治理经验和模式。例如,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听证制度”、公共服务中的“一站服务”、政府建设的“政府问责”制度等,都是直接或者间接从其他国家借鉴的。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各项实践中,要视野高远、胸怀博大,勇于学习借鉴,辩证汲取运用,为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增添更多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

四、结语

国家治理现代化深刻反映了“三大规律”的客观性,也深刻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目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是同步进行的。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需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坚持发展和改革创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深入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和效力。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选任好人民陪审员 让群众感受更多公平正义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