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滋有味”
2022-11-21汪秀明
汪秀明
(福建省三明市陈景润实验小学 福建 三明 365000)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选取与教学的实施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自身的真实生活经历中,逐步拥有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我们现在用的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为了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用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但是由于地域性,教材中的许多素材并不是每个地方都适用。因而,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要让教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中获得,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进步,学会做人[1]。道德与法治也是一门综合性和活动性极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开展实践活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才能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采用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展开教学,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滋有味”,使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1.让教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中获得信息
1.1 运用生活镜头来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一门以活动为主的课堂,由于中国的地理和疆域幅员辽阔,我们课文的插图、教材的例子有些由于地域性远离学生的生活,很多时候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去拍摄一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存在的视频,并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一个零距离的教育。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快乐过新年》这一课时,这节道法课就是要求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去了解春节礼节和讲究,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和思想情怀。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不同地方的习俗是不一样的,于是在上课之前,我对学生如何过新年进行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孩子只记得自己过年要吃年夜饭、放鞭炮和收到压岁钱。过新年每个孩子都很期待,但是孩子却又对我们过年的传统习俗不了解。我班的孩子来自祖国的各地,他们过年的习俗是不一样的,于是我在班级发动家长,向他们要一些与孩子过新年时拍摄的照片,并在课堂中将照片展示出来,由照片中的孩子向大家介绍自己和家人是在做什么,从而感受到过年的快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播下了爱上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是最好的教材,通过镜头中所展现出来的活动拉近课堂,使课堂回归了生活。
1.2 运用儿童游戏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善于发掘生活中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应学生的需要,最终提升学生的生活。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喜欢做游戏。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遵循孩子的特点善于观察学生,根据孩子的喜好,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设计相应的游戏,并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2]。譬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击鼓传花球的游戏,在第一次游戏中我没有宣布游戏规则,只说哪组以最快的速度将花球传到终点即为胜利,在击鼓传花球的过程中就发现有的小组的同学为了提升速度采取扔的方式,所以当游戏结束时很多同学都对获得第一名小组的产生提出质疑。于是我马上进行了第二回游戏,这次游戏我提出了要求规定花球必须在每位同学的手上都进行传递,这样产生的第一名,同学们就心服口服。就这样通过两次的游戏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受到生活中的规则是多么的重要,只有有规则我们的生活才会有序。利用同学们平时喜欢的游戏让他们体会规则的重要,比老师一直强调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离不开规则。
1.3 运用本土文化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生活本来就是一部最优秀的教科书,它最富有说服性,可以成为最能激发学生真正内心的教育资源。品德教育应当是引导孩子们在体验自己生活的同时并参与到当地社会发展的生活中去,要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本土文化,并灵活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让本土文化服务于课堂,教师要能够善于运用和把握身边发现的事实,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譬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美丽中国是我家》这一课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成立的”这一知识点时,我结合本校在清明节时带领全班到麒麟山给烈士扫墓的活动,给学生讲本土革命英雄的故事,并通过画儿童画、做手抄报、讲红色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自己是位三明人而感到骄傲、自豪,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
2.让课堂绽放生成的火花
2.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上课铃响了,教师走进教室,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世纪宝鼎》,请大家读课文,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老师,我知道了世纪宝鼎的样子。
师:你真了不起!
生:我懂得了我国为什么要给联合国赠送宝鼎………
师:大家真会读书,还有个别不懂的同学如何是好呢?
生:我们教他们。
师:真好!大家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让自己更深入理解了!
于是,在课堂上,同学们便忙碌了起来。有帮助同桌理解给联合国赠送宝鼎的意义,有根据插图让同学理解宝鼎样子的,还有加动作表演读的……
课堂上,老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让学生驾驭课堂,他们通过读书,自己理解书本的主要内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生成火花的“滋养液”。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课堂中,听不到老师大声的呵斥,看不到师生僵持的局面,师生关系显现出超前的融洽。这样可以让学生身心放松。激发创新思维。譬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爱家乡山和水》这一课时,有一位学生介绍了他美丽的家乡——桂林,我问:同学们,你觉得桂林的山还像什么呢?学生说:“桂林的山像一只猫的耳朵。”有的说:“桂林的山像个美丽的扇贝。”“桂林的山像一枝画笔。”……
我趁热打铁地引导:“大家都说得很好。现在请你来当导游,介绍一下桂林的山。”学生兴趣盎然,一个个离奇多样的想象,一句句富有童趣的语句诞生了。不断深入对话,给生成的火花添油加料。教师滔滔不绝的独白,已经不是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之,新的课堂,处处是充满智慧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
在教学《江雪》时,老师问:“天气这么冷,这位渔翁到底在钓什么呢?真的只是为钓鱼吗?”全班一阵哗然,对啊到底在钓什么呢?老师没有照本宣科说出现成的答案,而是故作不解状望着学生说:“谁来帮帮老师?”这时有学生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是啊,千里冰封,万里雪雕,诗人眼中是壮美的雪景啊!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多么会读书啊!这可是悟了诗情啊!有的说:“我觉得诗人要考验自己,因为天越是寒冷越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有的说:“这位老人脸上写满清高,在冰天雪地中独树一帜。”看看,这不正是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声吗?学生精彩的诠释,独具匠心的理解,不正是课堂上精彩的火花吗?在这有效的谈话中,将“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活力和魅力充斥着整个课堂,生命愈发显得多姿多彩!
2.2 赏识鼓励,让生成更加绚烂多姿。赏识性的评价和鼓励,不但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燃料,更是促使课堂生成发动机。课堂上,学生最希望能得到老师表扬激励,尤其是那些后进生。哪怕是老师的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轻柔的抚摸,一句温和的话语都能极大地感化他们。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以表扬和肯定为主,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教师也应抓住时机,不断添油加醋,“真能干”、“多聪明”、“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啊”,这一句句充满激励性的语言将化作学生前进的不竭源泉,让学生不断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
课堂上,我和同学们正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心中的′110'》一课,忽然有一位学生举起了小手,这是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他想说什么呢?由于时间紧迫,我本想当做没看见,没想到他的小手一直很固执地举着。我只好停下讲课请他发言,他怯怯地站起来嚅嚅地说:“老师,课件上写错了。”“哦,是吗?”我和其他同学都很奇怪,不由把眼光投向PPT,“哪儿写错了呢?”我问。“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要打110,而不是119。”我仔细一看,真的如他所说我不小心把110打成119。这时,我连忙表扬他说“你不仅是一位善于学习的孩子,还有着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你指出了老师疏忽了的错误,老师下次做课件时一定要更认真些。”然后我又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向他学习,善于思考并发现错误。”顿时,全班同学都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而他的小脸上也露出了自信的微笑。长此以往学生们变得“挑剔”了,他们大胆质疑,敢于刁难老师了,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我想,如果不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赏识、不断鼓励,努力营造出的这种温馨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育张扬的个性与创新的土壤,何来精彩的课堂呢?
3.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进步
3.1 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明辨是非。恰当的使用生活素材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只是把一些生活素材简单的堆积在一起,这样让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使得我们的课堂变成了形式上的教学,学生只是机械的接受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选取适合本班孩子的生活素材。譬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这课,本节课的主要话题之一就是“守规则要自觉”,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懂得自已应该自觉地遵守规则,自觉地利用规则来约束自己。本课可以选取的生活素材有许多,但是选取怎样的生活素材才能让孩子在生活中树立起规则意识?如排队买饭这也是规则,但是由于我们是城区学校,学校并没提供吃饭,这样的素材显然离他们的生活经历有些远,不适用。于是在上课之前我先去学校周边拍了一些放学时同学横穿马路的照片、随地乱丢垃圾的照片和同学们排队排队上下楼梯的照片等等。上课时我将这些孩子们的生活照片播放出来让孩子们对这些照片进行讨论,如:当你看到大家都在横穿马路的时候你会进行怎样的选择?是一起横穿马路还是坚持遵守交通规则走斑马线?当你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遵守规则吗?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去替换老师教条式说理,让学生在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真实事件中去判断、去选择,使孩子们意识到守规则要自觉,培养了孩子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3.2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成长。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来自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以他们平时的生活为根本,教师在上课时要让孩子们联系他们在家里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例子来进行教学,寓教于乐,在生活中快乐成长[3]。譬如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生命》这课的教学时,可设计一个互动活动的教学环节:(1)活动前的准备:让孩子们找家人或邻居们了解自己小时候的事,找出小时候拍的视频和照片,还可以是小时候玩的拼图、玩具、以前写的字或图画等。如:在妈妈肚子时,妈妈怎么呵护肚子里的宝宝,出生以后家人的关心,回忆在幼儿园时的玩伴和老师,上小学后的生活等等,查找这几个时期的信息。(2)制作成长册: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情况的不同,采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方法,做一份成长记录,并给这本记录册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课件出示制作成长册的方式供学生选择。(1)先向家人或我们周围的亲朋好友了解有关自己小时候令人印象深刻的滑稽的事,然后把这些事记录下来,可以小组合作汇编成一本故事集也可以自己编一本。(2)把自己不同时期获得的奖状整理出来,把它们装订起来,制作成一本荣誉册,在小组和班级内分享。(3)在电脑或手机相册中找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自己喜欢的照片,到照相馆冲洗出来,贴在影集上,并在每张照片的边上写上与照片有关的小故事或贴心话等,制做成一本成长影集等等。这些环节的设计,都离不开孩子的现实生活,这些素材的选择注重学生的切身体验。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让孩子们想想以前的生活,教育他们对生活要有积极的立场,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主体人格的发展,让他们从自身出发,用其心灵感受社会的温暖,促使他们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热情。
3.3 学会做人,在实践中进步。要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滋有味”,要紧扣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实际,并关注学生的成长,特别是一些特殊生,要了解他们的家里的情况,并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并反哺父母等等。教师要通过开展丰富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辨析善恶、美丑、荣辱的能力,学会讲诚信、懂礼貌、关心他人、爱护公物等优良品质。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丰富自己课外知识的欲望,努力学习,成为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4.1 学会合作,在合作中进步。实验证明,经常进行小组合作的学生比经常独立完成一件事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更强。因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在合作中进步。譬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合理消费》这课时,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我先让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经济的来源有哪些方式。课前先安排学生对家里的经济来源进行调查。上课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发一份《家庭经济来源调查表》,各组将课前收集的信息记录下来。每个小组可以根据组员收集的资料以小品、讲故事等多种形式汇报自己的调查情况。各小组还可以将所有的家庭收入形式分成几类。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合理组建小组[4]。按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人的分工要分清楚,要知道自己该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每个小组可以由四个人、六个人、或八个人组成,小组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来分角色。小组中各组员的分工由小组长负责,可专门安排一个组员记录学习的过程、结果等,然后请一个组员汇报学习结果,最后要对本组的成果进行评价。
4.2 参与合作,在合作中成长。课标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所以学生的生活体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探究性学习等环节中,要让学生参与合作,为孩子们准备了多种多样的课内外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实践的能力[5]。譬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万里一线牵》这一课前,为了让学生懂得公共场所如果有危险会给千家万户带来危害,课前我布置学生完成“社会调查记录”,孩子们兴致很高,深入社区和公共场所周围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在上课时通过多媒体投影,出示同学们准备的“调查记录”,根据他们的调查结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1)可以在街道上放鞭炮吗?你有什么看法?这样会引起什么后果?我们应该怎样做?(2)在公共汽车上或日常生活中带着鞭炮、焰火等易燃易爆物品,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针对以上问题,先分组说一说,然后在班级汇报。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孩子们小组合作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学习,去实践,这样既可以增长知识,又可以开阔孩子们的眼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以满腔的激情感染学生,以自己堂堂正正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传业授道解惑,热爱每一位学生,不落下一个正在成长进步的孩子,全身心用爱心、耐心、细心铸魂育人,引领学生成长进步。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所属地区的不同,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有良好道德的优秀学生[6]。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深入了解同学们的生活,从他们的生活中获取学生感兴趣的生动有趣的信息,让孩子们多从他们的生活中收集资料,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空间由课内延伸到校外,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变成魅力四射的“网红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