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支原体性肺炎的流行病学与诊断
2022-11-21王久余
王久余
(辽宁省凌源市城郊动物卫生监督所 122500)
猪支原体肺炎是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能侵害呼吸道上皮纤毛,破坏机体防御机制,从而导致病原微生物直接进入机体,造成肺脏炎症,影响生猪生产性能。同时,猪肺炎支原体还能导致机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下降,造成免疫抑制,造成双重甚至多重感染,患病猪死亡率大幅度提升,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1 流行病学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季节交替时更容易散发流行。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猪和隐性感染猪,其分泌物中有大量的肺炎支原体,当患病猪或隐性感染猪咳嗽、打喷嚏或气喘时,病原微生物被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健康生猪往往通过飞沫传播经呼吸道感染此病。任何生长阶段的生猪均能感染此病,哺乳仔猪和育成猪的发病率最高,母猪在哺乳期会传播给小猪,仔猪一般在6 周龄时才会出现临床症状。本病主要分为3 个类型,急性、慢性和隐性。妊娠后期的母猪通常急性发作而死亡,母猪发病率高于种公猪,通常情况下,该病发病急且病程短,死亡率高。母猪和成年猪多呈慢性和隐性较多,症状不明显,死亡率也不高。当气候变化较大、饲养管理水平低下、圈舍卫生条件差、养殖密度过高、长途运输、通风不畅时更容易造成本病的流行。在自然感染中会继发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和胸膜肺炎等疾病,引起猪呼吸道综合征,死亡率显著上升。
2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11~16d,也有部分病例潜伏期可达30d 以上。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及隐性型,临床上以慢性型和隐性型病例居多。
2.1 急性型
该型的发病猪以怀孕母猪和新生仔猪为主,往往发生于新发生本病的养殖场,发病率可达100%,患病猪只突然精神不振,日渐消瘦,10 日龄的哺乳仔猪伴有特征性发热或不发热的急性呼吸困难。患病猪呼吸加快至60~100 次/min,精神不振,腹式呼吸且有喘鸣声,不喜卧地,咳嗽少而低沉,体温基本正常,当存在继发感染时,体温可能会升高。急性型病例往往病程在1~2 周,病死率较高。首次爆发疾病时致死率高达20%~45%,急性型持续3 个月左右,慢慢转为慢性型。
2.2 慢性型
在经常发病地区发现的病例往往属于慢性型病例,常见于育肥猪和后备母猪,也有部分病例是急性型耐过后逐渐转变为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剧烈运动后发生咳嗽、气喘,采食、清晨或睡前也会出现咳嗽,严重时可能有痉挛性咳嗽。咳嗽时候站立不动、颈部伸直、头下垂,一直到呼吸道分泌物咳出咽下为止,严重的会出现呕吐。患病猪患病程度不同,呼吸困难的程度也不同,表现为呼吸次数增加和腹式呼吸。患病猪只眼睛、鼻子常有分泌物,结膜发绀,行走无力。这一类型的患病猪往往病程在3 个月左右,病死率不高,未能及时治疗会继发其他疾病感染,是夏季造成猪群急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还会严重影响生猪的生长发育。
2.3 隐性型
这一类型在临床上最为常见,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偶尔会有个别猪只咳嗽,经过X 光检查可以看到有不同程度的肺炎指征,在饲养条件较好的养殖场往往能逐渐康复,但如果饲养管理条件低下可转为急性型或慢性型病例,可作为平行散毒和垂直传播的隐性传染源。
3 病理变化
局部病变主要发生在呼吸道和肺脏,特别是肺脏表现十分典型。在急性型病例中猪心叶、间叶、中间叶会出现支气管炎病变,病变部位呈现淡红色或灰红色,与健康部位界限明显,有的外形类似肌肉样,通常被称为肉样变。慢性病例中的病变位置和急性病例大致相同,病变的颜色呈现鲜红色或灰白色,称之为胰样肉变。隐性型病例中的有肺炎病灶,在没有其他疾病继发感染的情况下内脏无显著病变,继发其他细菌感染,会引起肺和胸膜的纤维素性和化脓性病变,出现明显的坏死灶。
4 诊断方法
本病可根据病猪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进行初步诊断,确认该病是否需要实验室诊断。本病的诊断方法可分为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及分子生物学诊断,其中病原学诊断的准确性最高,被认为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但由于支原体在体外培养难度较大,对环境和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故在临床实践时往往不能使用该方法进行诊断。免疫学诊断是针对初发病猪的抗体的测定,包括免疫荧光抗体法,间接凝集法和补体结合法。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间接血凝试验,该方法检测率高,操作简单,方便检测疾病。分子生物学中主要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多重PCR、套式PCR、荧光定量PCR 为主,能有效监测病料中的病原,检出率较高,但需要常规仪器设备。
5 综合防治措施
5.1 治疗措施
支原体性肺炎的治疗常用四环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林肯霉素及扩诺酮类药物等。其中泰妙菌素是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泰妙菌素自1978 年用于防治猪的疾病,其机制与核糖体的50S 亚基相结合后阻碍微生物蛋白的合成,破坏细胞生物膜的形成,总而达到一致细菌生长发育的作用。泰妙菌素除了能抑制病原微生物还能促进生猪的生长发育,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但需要注意的是,泰妙菌素与莫能菌素、盐霉素等药物配合使用时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在病猪颈部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10ml,每天1 次,连续使用3~4d,对治疗支原体肺炎有显著效果;泰乐菌素按照10mg/kg 体重进行肌肉注射,或者饮水0.2g/L,每天1 次,连用3~5d;土霉素碱油剂、土霉素碱粉70g、花生油100ml,混合均匀,按照0.2ml/kg 体重在肩背间或颈部深部肌肉分点轮流注射,每5d 注射1 次,连用2~3 次[1]。泰乐菌素与土霉素联合应用可增加疗效。在猪群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可使用高剂量的盐酸多西环素长效注射液,每隔2 天注射1 次,连续用药2 次,有效率可达93.3%。有学者研究了中药治疗猪支原体肺炎的效果,结果表明,使用桔梗、知母、杏仁、甘草、麻黄、前胡等清肺止咳、降气祛痰的药物也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对治疗急性自然发病的40kg 左右的育肥猪用加味麻杏石甘散进行治疗,其有效率可达93.3%,治愈率达80%,治疗效果优于磷酸替米考星[2]。
5.2 预防措施
(1)做好引种工作,对外购仔猪做好支原体肺炎的检验检疫工作,杜绝阳性种猪进入场区。有效减少猪支原体肺炎患病率最好的方法是阻断传染源,所有易感猪只在整个期间都需要受到保护,避免意外感染,对引进的猪只隔离饲养一段时间,确诊无误后方可混群,以预防潜在感染者接触感染。坚持自繁自养,严格执行产房、保育舍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2)加强饲养管理。有效控制方法是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从场区进入开始,禁止外来车辆进入生产区,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消毒,更换防护服,同时定期进行消毒机制,对发病的和隔离的场区要严格消毒,还要空栏1 个月以上。猪舍内的保持空气畅通,降低有害气体含量,避免猪群中毒。饲养人员还要跟踪观察发病的猪只,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淘汰的原则,从根本上消除传染源,避免全群感染。各阶段换料要逐渐过渡,仔猪断奶后继续在产房饲养一段时间,再转入保育舍,减少应激反应。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对猪舍环境至少一周消毒2 次,对粪便和污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消灭蚊蝇、鼠类,最大限制病原和细菌的传播。一旦出现各种亚健康的猪只,应隔离观察诊断,对原猪群也要彻底消毒,断绝传染源。
(3)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是预防猪支原体性肺炎的主要手段,目前可用于预防该病的疫苗可以分为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三种。由于支原体在体外培养的难度较大,生产灭活疫苗的成本相对较高,所以现在商品化的疫苗以弱毒疫苗为主,中监所研制的图画弱毒疫苗、江苏省农科院研制的支原体活疫苗等都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可靠的抵抗力[3],此疫苗对杂交猪免疫效果比较好,对杂种猪的有效免疫代次是340~400代,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性。但弱毒疫苗易受到抗生素的影响,在疫苗接种前后如果使用过抗生素类药物可能会影响免疫效果。弱毒疫苗能产生有效的细胞免疫,保护率可高达80%以上,但注射难度比较大,在苏气穴内免疫,还会出现一定的应激反应,推广难度系数高。灭活疫苗虽然注射部位要求不高,应激反应也非常小,但是很难继发自身的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使其保护率大大降低,此外,基因工程疫苗也在积极研发当中,目前已经有5 株猪肺炎支原体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针对该病原的致病蛋白P36 蛋白和P97 蛋白也已经研制出了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有效解决了Mhp 培养的困难,利用外源载体可以大量表达Mhp 的相关抗原和线管刺激因子进行重组表达,共同发挥免疫佐剂的作用,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商品化的基因工程疫苗问世。
6 结论
猪支原体肺炎极大限制了养殖行业的经济发展,希望科学有效的治疗和防范措施能来减少这种繁殖病原体的传播,从根源上避免该病的出现,最终达到控制的目标,以期减少养殖业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