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规模养殖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解析
2022-11-21唐珺
唐珺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24000)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猪养殖从传统的分散养殖逐渐趋向规模化养殖模式。通过科学运用现代化养殖方法和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提高经济效益。但生猪规模化养殖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其中疫病防治是规模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在现阶段环境变化复杂、疫病变异率增大的情况下,生猪患病传染率和死亡率大幅上升。为有效保障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应针对疫病产生类型和原因,合理运用综合防治技术。
1 生猪规模养殖疫病类型及产生原因
1.1 疫病类型
就目前而言,我国生猪养殖业在规模化条件下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疫病即是猪瘟,其具有相对较高的死亡率,一旦爆发会导致养殖场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通常情况下,猪瘟疫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症状。急性猪瘟的发病时间较短,病情较为严重,死亡率高。而慢性猪瘟的发病时间较长,从发病到死亡为30d 左右。另外,呼吸道疾病也是生猪规模养殖中常见的疫病,发病表现为呼吸困难、食欲不振,甚至出现抽搐等症状,影响生猪的发育品质,导致经济效益大幅下降[1]。
1.2 疫病产生原因
规模化生猪养殖产生疫病的原因较多,结合实践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2.1 病菌带入
多数生猪养殖企业对进入猪场的人员、饲料、外来车辆等消毒隔离不到位,导致外部细菌进入。在猪场自身对病菌防护不力的情况下会爆发疫病,传染范围大、发病率高。
1.2.2 内部管理不科学
当前很多养殖场缺失完善的、科学的内部管理。如未能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部分容易传播疫病的物体、动物等随意进出猪场,很容易导致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1.2.3 卫生条件较差
生猪规模化养殖对卫生环境要求较高,通过保障清洁消毒可减少病菌滋生和传播。但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部分人员对生猪粪便处理不及时、不彻底。导致致病菌滋生,部分免疫能力较低的生猪很容易感染疫病[2]。
2 生猪规模养殖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2.1 采用分离式管理方式
为有效降低生猪规模化养殖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应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其中最为有效的措施即是采用分离式管理。在实践养殖过程中,注重对场内的合理规划,实现功能分区,分隔生活区域与养殖区域,保持一定的距离,防范因人为因素带入疫病。同时要设置相应的隔离区、消毒池及饲料工具间、粪便处理区域等,对养殖区域实施细化分区。如按照生猪养殖品种和养殖时间的不同实施分区饲养方式。对幼崽、成年生猪、淘汰生猪等也应遵循分开饲喂的原则,既有利于统一观察,又便于实施饲养。如可在养殖区划分保育猪舍、育肥猪舍、分娩舍及育成舍等,防止疫病病菌传入,对免疫力低下的生猪幼崽产生威胁。通过分区分离饲养降低发病率。另外,对已经发病的生猪需分离出猪群,采用单独隔离舍进行观察和治疗,阻断病菌传染路径。
2.2 疫病预防措施
生猪规模养殖疫病综合防治技术侧重预防手段和措施,在养殖场内需要重视预防控制工作,将风险降至最低。因此,相关养殖企业需建立专门负责防疫的组织部门,制定科学全面的防疫制度和规范,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如厂区进场疫病防控采用集中防范措施,对来往车辆进行喷洗消毒,避免致病菌的带入。人员穿戴防护服、统一佩戴口罩,防范病菌进入厂区[3]。
另外,要加强养殖过程的内部管理,消除因管理不到位而导致的疫病。在实践中充分做好卫生管理,定期对养殖区域进行通风消毒,及时清理生猪粪便,利用清水冲洗猪舍。同时还需注重天气气温变化,积极开展保暖防暑工作。如在炎热的夏季,养殖人员要尽可能保证猪舍内部的通风条件,避免出现高温中暑情况。在冬季应采取暖气、地热等取暖方式,防范因气温较低而引发呼吸道疾病、腹泻疾病等,有效预防疫病发生。除此之外,养殖人员要有效开展科学饲养,按生猪的实际生长情况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严禁使用过期、潮湿变质饲料等,防范出现胃肠疾病。
2.3 重视后勤防疫
对生猪规模养殖采用疫病综合防治措施,还要注重加强后勤防疫工作,为疫病防治处理提供良好保障。首先,生猪养殖企业应聘用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的高素质兽医人才,积极参与到猪场日常管理活动中,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预防生猪发病,控制发病率在最低范围。
其次,引进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完整的猪场数据库,详细记录档案生猪信息资料,如品种、进场时间、注射疫苗情况、生长发育现状、发病历史、治疗记录等,有利于为应对疫病提供直观数据,更高效的分析疫病产生原因,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最后,强化生猪防疫意识和养殖技术培训。深入了解和分析国家现行的动物防疫法律和政策,提高生猪疫病防控思想,有效落实各项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和措施。同时按照生猪养殖标准及要求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合理优化养殖布局,提高规模化养殖的疫病控制能力,积累防疫经验。并与其他养殖企业、疫病研究机构等开展交流合作,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完善疫病防控体系,避免出现养殖经济损失。
2.4 规范生猪免疫接种和科学用药
在规模化生猪养殖中,规范免疫接种和用药是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实施的重要内容。首先,养殖人员要充分认知免疫接种的作用,通过人工方法将免疫原或免疫效应物质输入到生猪体内,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防控疾病。同时要掌握正确的接种方法、合理安排接种时间、疫苗种类、剂量等,提高疫病防控效果。
其次,科学用药,即是在生猪出现某种疫病症状时,养殖人员应积极配合医师判断发病类型,不得盲目用药,防止耽误最佳治疗时间,规避错误用药导致生猪病情加重或死亡。应联合专业兽医人员准确、详细记录生猪发病表现,有效确定疫病并开展相应的免疫和治疗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疫病传播概率。当需用药时,先要开展药物敏感度试验,以此选择高敏感药物提高治疗实效。以发生流感为例,基于药物敏感度试验结果,选择10~30g 人工盐、20~60 片酵母片,将其研磨成为粉末掺入饲料中,每天1 次,连服3d。或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对病猪注射4~10ml 的安乃近,每天1 次,可有效治疗流感病状。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生猪市场前景较好,出现越来越多的生猪养殖场。为保障养殖经济效益,应充分做好防疫工作,降低生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质。因此,养殖人员需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生猪养殖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