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浅析①

2022-11-21黄钰洁

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6期
关键词:歌剧声乐思政

黄钰洁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隆昌 642150)

大学生正处于逐渐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给予积极的思想引导,能够及时纠正其不良思想,帮助其更好地认清自己,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声乐课程属于艺术文化范畴,其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文化因素,可以成为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载体。在高职院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及学生更倾向于技术的娴熟,没有充分挖掘其思政因素,因此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教学的融合度较低。长此以往,声乐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得不到很好的培育。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声乐课程的思政因素,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声乐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教育全面化,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融入声乐教学的具体意义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网络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对其的思想教育已经不能仅靠思政教学来完成了。网络环境虽然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虚拟性的网络使人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这使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迷惑,从而形成一些不利于自身进步和社会安定的错误思想价值观念。所以,为了让大学生从内心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当代青年的表率,必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学。

(一)丰富素质教育资源

在声乐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学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该课程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思政资源。我国拥有很多经典的红色歌曲,它们充斥着丰富的革命文化和思政元素,将不同革命时期的共产党不畏艰难、舍生取义、团结一致的精神展示得淋漓尽致。以红色歌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对声乐专业课程学习和思政教学都具有积极意义。首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声乐的学习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练习,仅靠教师指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容易失去兴趣,找不到学习的意义。其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红色歌曲存在的意义就是催人奋进,其广为流传的原因就是提醒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生如今的学习机会都是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通过学习红色歌曲,学生能够明白革命过程之艰辛,在歌曲的感染下,吾辈当自强的信念在大学生心中滋生,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学生是中坚力量。而他们对整个社会的推动作用,不仅取决于其专业技术水平,其道德水平、人品、价值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所谓“先做人,后做事”,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如果学生想在自身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获得更大的职业发展,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融入声乐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能领会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想教育,是学生提升自身思想觉悟的宝贵机会。以学习红色革命歌曲为例,每一首歌背后都有一段革命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受到革命先辈的熏陶,朴素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2]有这样的情感作为支撑,未来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就可以更加重视奉献和付出。在思想境界提升之后,人的格局也随之打开,更容易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从而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前途。

(三)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严格,拥有较高专业技能、良好职业道德、过硬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产生社会价值。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声乐教学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忽视了其中的育人功能,从而无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在声乐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内化成学生的精神力量。即便走向其他工作岗位,也可以凭借这种精神力量做出一番成绩,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二、课程思政融入声乐教学的实践途径

(一)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课程思政的推行,要先摒弃原有陈旧的教学理念,否则就会被束缚住手脚,无法真正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但思想的革新是一场“攻坚战”,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声乐专业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课程思政的融入会占用大量的专业课教学时间,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政内容同声乐课堂关系不大,二者并不相融。这些思想反映出教师本身对课程思政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没有真正领会到思政同教学相融合的根本意义,没有坚持教育的与时俱进,不了解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基于此,为了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相关宣传以及对教师的培训,如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为教师开展讲座,或者鼓励教师接受相关的继续教育,使教师真正明白课程思政的意义,能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同时,学校应该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将思政融入课程情况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并将考核结果同教师的奖励绩效挂钩,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利用一切资源加强课程思政理论、实践知识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育人能力,将培养出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除了正确的思想认识外,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还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元素涉及方方面面,对教师的文化底蕴、人生阅历、胸怀格局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材把握能力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以保证课程思政顺利实施。对于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文化类、政史类等讲座和培训,帮助教师提升文化素养,还可以要求教师每月进行阅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文化水平。第二,学校、学院可以定期组织课程思政的教学观摩,在全校、全学院范围内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氛围,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从而使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第三,地方政府应定期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以此对高职院校教学形成一定的导向,教师准备比赛的过程就是课程思政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现代化信息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过程,无形之中能够提升教师各个方面的教学水平。[3]总而言之,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政府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家共同努力,使课程思政成为一种习惯,渐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三)融入民族歌剧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文化领域掀起学习西方文化之风,企图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而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歌剧就是在这一时期进入我国。后受战争的影响,歌剧在中国文艺界缓慢发展,直到1945年《白毛女》的问世使我国民族歌剧的创作达到高潮,《白毛女》也成为民族歌剧的代表性作品流传至今。接着,以红色革命为素材,以革命斗争、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民族歌剧《江姐》《刘三姐》《洪湖赤卫队》歌剧的问世使民族歌剧的发展达到第二个高潮。在政策的支持下,歌剧渐渐全面复苏,一大批优秀作品被创作出来。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脉络清晰,每个时期都反映出当时的革命特征和革命背景,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有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在高职院校声乐教材中融入民族歌剧,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编排下,学生会更加深入地欣赏歌剧,并渐渐被带入那段历史中。以歌剧作品《长征》为例,整个曲目描述了红军长征途中多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学习其选段《我的爱人你可听见》时,教师应该先带领学生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这首歌剧由彭政委在雪山草地中所唱。当时红军刚刚翻过雪山,正当要进入草地的时候,彭政委身负重伤,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做手术取出体内的子弹,然后继续履行一个政委的职责,带领部队过草地。此时他执意留守瑞金的妻子已经杳无音信,生死未知。这部歌剧唱出了彭政委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对妻子的思念和担忧,同时也表达了彭政委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期盼。在了解了背景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不同小组成员对整个歌剧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布置背景,为学生创造更为逼真的客观环境,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迸发。[4]这样学生就能身临其境般学习歌剧,更能够体会人物情感,将自己化身为革命人物,体会革命先辈为革命的胜利做出的牺牲和贡献,从而受到启发和触动。

(四)作品的分析引导

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对所要学习的歌曲进行作品分析是重要的教学步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融入思政因素,通过分析作品中的道德观念来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歌曲作品的分析主要分为曲和词两个方面。就作品特点来说,我们在声乐课堂学习的作品一般是以大调式为主,雄浑壮丽、明朗高亢是其最为明显的旋律特征,情绪都是积极、昂扬的。在演唱时,庄严、欢快、深情是这一类歌曲的情感要求。同时,歌词通常十分朴素,通俗易懂。以情寄景、以事抒情是这类词的典型特征。以《我爱你,中国》这首歌为例进行例证分析。这首由瞿琮作词、郑秋枫谱曲的爱国歌曲,广为流传,分为引子、主体、尾声三个部分,以F大调为定调。在旋律的一开始,歌曲就在中高声区上,这种一开口音调就如此明亮,使歌曲更加高亢有力、情感饱满。在引子部分,节奏自由、旋律跌宕起伏,需要较为宽广的气息来支撑。一句“百灵鸟从蓝天飞过”将大众带入高空,俯瞰大地那种广阔视野被打开,在情绪上呈现心胸开阔之感,抒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歌曲的主体部分更加突出景物描写,节奏也相对平缓,整个旋律逐步递进上升,曲调也更加温柔、委婉,渐渐将一幅祖国的大好河山画卷展现在大众面前,让人情不自禁地开口吟唱:“我爱你,中国。”寄情于景,娓娓道来,情绪的渲染更加深刻。在结尾部分,利用主和弦第二转位的分解形式使曲调更加明朗、轻快,借助两个开口音“啊”更强有力地抒发出对祖国母亲的爱意,“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在高音区借宿,更有余音绕梁之感。[5]教师在进行作品分析时不仅要侧重作曲家对结构、旋律的精心设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如此设计,从而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强化内心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具有迁移性,能够影响学生对其他作品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成为约束今后行为的内心力量。为了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教师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作品分析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此处为什么如此设计、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让学生深入分析作品表达技巧背后的深刻情感。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演唱技巧,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情感分析能力,在学习其他作品时,学生就可以利用这种能力来分析其他作品,这样就达到了教师“授人以渔”的教育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是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现实所需,也是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在实施声乐教学时,教师应深入挖掘声乐背后的思政因素,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更多的民族歌剧,充分发挥歌剧对革命历史的呈现度,帮助学生以史为鉴,不忘初心。同时,课程思政更多的是在情感上引领学生,教师应充分发挥歌剧的情感优势,通过创新教学手段的方式更好地引起学生共鸣,以此增强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感,进而内化成为一种优良习惯,成为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歌剧声乐思政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