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羊场布鲁菌病流行特点及净化措施探究

2022-11-21张璇王丽彭芸芸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布鲁菌羊场布鲁氏菌

张璇 王丽 彭芸芸

(山东省烟台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264003)

布鲁菌病属于规模羊场中的常见传染病。感染布鲁菌病后母羊会流产、死胎,公羊会出现睾丸炎,同时布鲁菌病是人畜共患病,不但会造成规模养殖场的巨大经济损失,还会威胁人体健康。最近几年,我国规模化养殖场中布鲁菌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因此,必须探究布鲁菌病的流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控。

1 规模羊场布鲁菌病流行特点

1.1 布鲁菌病概述

布鲁菌病按照来源能分成牛型布鲁菌病、猪型布鲁菌病及羊型布鲁菌病,此病菌曾在全球广泛分布,存在于170 多个国家,但发达国家对这种病菌已经有了较好的控制。目前,布鲁病菌在中东、亚洲、非洲、美洲中部和南部、地中海盆地和加勒比海地区仍很常见。早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布鲁氏菌病曾流行于我国,但得到过有效控制,近年来布鲁氏菌病疫情又在我国蔓延开来,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也对此病菌引起高度重视,对病菌防控工作做出部署,布鲁氏菌病的发病也得到有效遏制。

1.2 布鲁菌病特征

羊布鲁菌病的发病并不存在明显季节性特征,春夏季节属于该病的高发期,一般都呈现出地方性的流行特征。根据羊的类型、年龄与性别等因素的不同,布鲁菌病呈现出不同的流行特点。首先,羊型布鲁菌病主要病原为绵羊或山羊,绵羊能染上牛型布鲁菌病,而山羊能染上牛型与猪型的布鲁菌病,山羊是易感群体。其次,布鲁菌病对母羊、成年羊、孕羊易感,出现感染后一般会有流产、死胎及弱胎等症状。布鲁菌病的传染源主要是遗传育种或感染上布鲁菌的羊。布鲁菌病病菌经乳汁、尿液、粪便等途径传播[1]。

2 规模羊场布鲁菌病的症状

《传染病防治法》 将其定义为乙类传染病,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较多,有牛、羊等牲畜,曾在全球有广泛分布,布鲁氏菌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症状。患布病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不同个体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有的体温呈波浪状,即高热几天后体温降低,之后又开始高热,反复多次。

羊在感染布鲁氏菌病后,病菌潜伏期一般比较短,但病菌感染多数属于隐性感染,因此,治疗及防控工作较困难。受病菌感染后,大部分羊会出现支气管炎、关节炎等,支气管炎比较严重,可能会引发其他并发症,增加羊群死亡率。母羊感染布鲁氏菌病后的主要症状为流产,尤其是怀孕3~4 个月的母羊,其流产率比较高,流产前会有相应征兆,如口渴、食欲减退、精神不佳等。流产后同牛类相似,会出现子宫内膜炎等疾病,容易影响母羊生殖能力。公羊感染布鲁氏菌病后也和牛类相同,会出现睾丸炎,之后逐渐丧失生殖能力。由此可见,牛羊感染布鲁氏菌病后,会对畜牧业的繁殖会造成较大影响。

3 规模羊场布鲁菌病的净化对策

3.1 做好疫苗接种,强化饲养管理

现阶段免疫疫苗接种属于羊型布鲁菌病防治的最有效方式。一般情况下都是选择羊布鲁氏菌M5 号疫苗进行免疫接种,M5 号疫苗属于弱毒活疫苗,疫苗毒力稳定,使用时相对安全,在羊接种后能保持一年的免疫期,随后便需要重复疫苗接种工作。规模化养殖场还应强化养殖的日常管理,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日常养殖工作应做好羊排泄物与养殖污染物清扫工作,定期开展圈舍与养殖场各区域的清洁及消毒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消毒制度,并且严格落实,确保营养成分的全面摄入,保证羊饲料与饮水的清洁与质量。坚持“全进全出”原则,引进动物时应严格执行检疫与隔离措施,确保安全后才可以混群饲养。一旦发生疫病需要及时隔离,并上报疫情到相关部门[2]。

3.2 增强疾病防控意识

布鲁菌病属于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相关部门应不断增强相关人员疾病防控意识,确保能最大程度的预防及控制布鲁菌病的进一步扩散。相关部门应不定期地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疾病防控培训活动,通过交流会、座谈会等各种形式开展专业化的科学养殖管理技术与知识培训活动,强化布鲁菌病的危害与防控相关宣传工作,以此来提升广大养殖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疾病防控意识。安排专家深入基层,为养殖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确保从根本上防控布鲁菌病。此外,养殖场还应建立健全完善的操作规程,明令禁止没有具备相应防护措施的养殖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进入圈舍,阻断病原体传播路径,坚持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在每次完成种羊引进或引进外来易感动物后,均应彻底消毒,组织2 次疾病检测工作,在保证2 次检测结果都是阴性时才能混群饲养,严格根据相关规章制度进行阳性病例的无害化处理。

3.3 定期组织监测净化

每年至少要进行2 次布鲁菌病的全群监测及检测等工作,当检测出病畜时,应及时进行隔离,对圈舍进行彻底消毒,焚烧深埋病羊接触过的用具等,对病死羊的尸体做无害化处理,严控疾病传染源。如安排专业人员不定期的对规模羊场进行健康检查,加大检疫力度,避免引入带有布病病毒的羊只,防止布病扩散,阻隔一切传播途径,同时也要对受感染的牛羊进行严格的隔离观察,防止管理不当造成大面积感染。当连续两次全群净化后均无检测出阳性病例时,每年定期对种羊进行相应的抽检工作,不断完善养殖场检测机制。强化养殖场防疫队伍的组织建设,增强养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饲养监测。

3.4 做好防控宣传

考虑到多数养殖户处于农村,相关部门应提高对羊布鲁菌病问题的重视程度,开展相应宣传工作,提高养殖户的认识,确保养殖户能采用正确的布鲁菌病防控措施。同时,由于养殖户文化程度相对较低,部分养殖户的养殖方式仍然比较传统,因此,应加大布病防控宣传工作,提高养殖户对羊布鲁菌病的相关知识储备,避免认知方面出现欠缺,有效疾病防治工作。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应加强羊布鲁菌病的相关宣传和教育,设置公告牌、拉横幅、分发相关教育手册,安排专人不定期“下村进庄”进行指导,在维护养殖户自身利益的同时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养殖业正向规模化与集约化方向不断发展,因此,养殖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规模羊场布鲁菌病流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控布鲁菌病,提升相关人员的疾病防控意识,建立养殖管理、隔离及消毒等工作,做好疫苗接种与全群监测工作,确保布鲁菌病的有效防控。

猜你喜欢

布鲁菌羊场布鲁氏菌
规模化舍饲肉羊场饲养安全体系的建设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广西羊种布鲁菌病菌株种型鉴定及评价
种羊场生存发展之路
布鲁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
春秋季疫病在规模化羊场养殖中防治对策
布鲁菌缺失疫苗株M5-ΔznuA和M5-Δbp26-ΔznuA的构建及毒力和免疫原性的评估
两种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在布鲁菌鉴定中的应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