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病因及防控
2022-11-21贾福勇周训兵沈荣
贾福勇 周训兵 沈荣
(1,湖北省潜江市后湖管理区兽医站 433115;2,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 433128;3,湖北省潜江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433100)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高接触性急性传染性疾病。患病猪主要表现出呕吐,黄色水样腹泻等主要症状,不同年龄的猪都能感染,但死亡率有所差异。母猪发病率大约为15%,其他年龄段的猪只发病率高达80%以上。哺乳仔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病情最为严重,10d内仔猪发病后死亡率高达90%,其他年龄段的猪只患病后症状较轻,且死亡率低[1]。
1 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因分析
传染病在猪场内传播,首先要考虑的病因是病原侵入,其次,要考虑猪只自身抵抗力及健康状况。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肠道病毒,病毒主要通过口鼻进行传播,容易发生大范围扩散,这也是预防中的难点。下文对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因进行分析。
1.1 引种不当
引种不当能直接导致外界病原体传入养殖场,如果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阳性养殖场内引种,很可能会导致猪流行性腹泻病在本场内传播扩散,另外,新引进的后备猪需经过隔离饲养才能混群饲养,在此阶段,如果没有科学合格地做好检疫措施,也会导致病原入侵。
1.2 猪群抗体水平较低
对从未发生过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也没有接种过相关疫苗的养殖场,猪群流行性腹泻病毒抗体水平较低,如果猪群受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侵害,发病率大大提高,且发病症状也较为强烈。
1.3 免疫抑制性疾病
蓝耳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会影响猪只免疫水平,导致免疫失效。如果猪群内发生过蓝耳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会使猪群整体抵抗水平下降,在遭遇流行性病腹泻病毒侵扰时,猪只自身抵抗力无法抵御病毒入侵,从而感染患病,造成大规模传播、扩散。
1.4 饲养管理不良
饲养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猪只健康状况,营养供给不充足,营养成分不均衡,养殖环境较差,卫生不达标等情况都会降低猪只自身抵抗力,且容易使环境滋生病毒,进而增加猪场内的患病率及猪只死亡率。
1.5 消毒不严格
猪群中若有猪只感染流行性腹泻病毒,会长时间带毒,且持续向外界排毒,感染健康猪只,发病猪及带毒猪会通过粪便传播疾病,当粪便接触到工具、饲料、水源或养殖人员时,可以由这些介质传递给健康猪只。所以,清洁消毒工作在预防猪流行性腹泻中至关重要,如果养殖场没有严格执行消毒措施,很容易导致流行性腹泻病毒在猪场内爆发。
2 临床症状
在自然条件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潜伏期通常为5~8d,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呕吐、伴随腥臭味呕吐物,水样腹泻,呕吐物中存在未消化的饲料及乳块。母猪及育肥猪患病,除了有腹泻及呕吐症状外,还会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等,部分猪只会出现体温上升1~2℃的情况,哺乳仔猪患病后体表会附着粪便,且有腥臭味儿。哺乳仔猪患病后症状较为显著,病情也更严重,通常2~3 日龄发病,病情难以控制,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通常在发病3~4d 后会发生死亡,死亡率在90%以上,其他猪只患病后临床症状显著,但死亡率不高,通常经过7~10d 后好转[2]。
3 猪流行性腹泻防控
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每年都会给我国养猪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该病的传染性强,且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是目前养殖生产中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在猪流行性腹泻防控过程中,应始终贯彻“防大于治”的方针。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控策略,积极降低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率,以减少经济损失,保证畜牧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1 采取科学养殖技术
在科技快速发展,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畜牧养殖已不是单纯将猪只养大喂饱即可,养殖生产有了更大的追求,因此,新型养殖技术及科学的饲养方法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同时,先进的养殖技术也为疾病预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猪流行性腹泻防控过程中,应采取科学的养殖手段,提高猪只自身抵抗能力,进而降低发病率。
3.1.1 合理的营养搭配
猪只生长除了要提供充足的营养外,还需要各个营养组成成分的搭配合理,以保证饲料利用率达标、充足。搭配合理的饲料,不仅能保证猪群整体生长发育更加均匀,同时也能提高猪群整体的抵抗力及免疫力,进而降低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率。
3.1.2 做好日常保健工作
日常保健工作能有效提升猪群健康程度,适当提供预防药物及维生素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此外,还需要对猪群进行定期的驱虫药物保健,使整个猪群的健康水平能抵御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
3.1.3 控制良好的养殖环境
良好的养殖环境是猪只抵抗疾病的基础,保障适宜的温湿度及空气质量有利于猪只的健康生长,同时,良好的环境也会使猪只抵抗力更强。此外,控制好环境可以减少环境给猪只带来的应激反应,降低应激因素对猪群健康水平的影响。综上所述,提供良好的环境对猪群抵御流行性腹泻病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生物安全措施
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能有效将病原体拒之门外,保障猪群的健康水平。对进出猪场的物品进行分类,按照时间顺序及相应政策对进出物品进行管理。良好的生物安全制度能保证物品在进出猪场过程中不会对猪群健康造成威胁,从而切断疾病传播途径,避免大范围扩散。
在物品及工作人员发生交叉时,需要严格遵循消毒制度,通过消毒降低物品、工具或工作人员接触病原体的机会。此外,消毒还包括对猪舍的消毒,猪场通道及密闭空间的消毒等。良好的消毒措施能起到抑制病原滋生的作用。在预防猪流行性腹泻中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3 规范引种
传染性疾病能通过引种使原本没有发病的猪场爆发疾病,因此,应重视养殖过程中的引种环节。制定严格的引种程序,并按规定要求进行执行,在引种前需要对引进猪种的猪场进行调查与了解,以确保所引进的种猪不是来自阳性猪场。此外,还应关注与本场免疫程序及所使用疫苗不同的情况。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是否会给本场猪只带来健康风险。
此外,引种后的隔离观察也是猪流行性腹泻预防中重要的一环,对新引进的猪只需要隔离饲养一段时间,观察其健康状况及体表特征,同时给新来的猪群一个缓冲期,使其适应新的生长环境,有利于疾病的预防[3]。规范的引种制度对养殖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做好引种工作不仅能保护本场猪群的健康,也会对新引进的猪只提供一定的保护力,同时规范引种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关键措施之一。
3.4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目前预防猪流行性腹泻最有针对性,且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注射疫苗能使猪只机体产生主动或被动免疫,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侵入机体时,能使机体在短时间内作出反应,迅速消灭掉病原体,抑制病原体在体内的生长与繁殖,从而达到保护作用,减少发病,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的选择可以根据场内实际情况及疾病的流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以保证免疫效果能达到预期效果。避免滥用疫苗带来的经济损失。
目前,可以使用的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疫苗有弱毒苗、灭活苗和联苗。上述3 种疫苗都能对猪只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免疫程序可以参考如下:每年10 月接种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疫苗,妊娠母猪接种时间为产前30d,接种剂量为3ml,仔猪接种时间为体重达10~25kg 时,接种剂量为1ml,在体重达25~50kg 时进行第2 次接种,接种剂量为3ml[4]。二联疫苗在接种15d 后可以产生抵抗力,免疫期母猪可持续一年,其他猪为6 个月[5]。
3.5 消毒措施
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通常消毒频率可以设置为每周2次,每10 天进行一次舍外消毒.消毒时要注意不留死角、空地,同时也要做好猪场内的灭鼠工作,消毒药剂应交替使用。
4 治疗方法
4.1 对症治疗
猪流行性腹泻对哺乳仔猪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仔猪应该采取对症治疗的措施,降低其死亡率。此外,在患病时通常会发生脱水及营养不良的情况,最终衰竭死亡,因此,在临床治疗方面需要通过补液的方式对仔猪开展治疗,使用5%葡萄糖、0.9%氯化钠,配合钙制剂和钾制剂对仔猪进行注射补液,也可以灌服补液盐。
在临床上并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猪流行性腹泻,但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疗继发性疾病。
4.2 紧急免疫
一旦猪场内发现有猪只患病,需要对其他健康猪只采取紧急免疫措施,紧急免疫过程中通常使用灭活苗,以提高健康猪只机体的抵抗力。紧急免疫通常给哺乳母猪及预产期在10d 内的妊娠母猪进行免疫接种,这样不仅母猪自身能产生抵御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抗体,同时也能将抗体传递给仔猪,降低新生仔猪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猪场爆发猪流行性腹泻时紧急免疫是一种比较常用且有效的手段。
5 小结
猪流行性腹泻对养殖场的危害较为严重,一年四季都能感染,1971 年在英国首次发现猪流行性腹泻以来,该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国家传播扩散,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对保证养殖业的稳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该病的潜伏期短,周期性明显,且对仔猪危害严重。在该病防控过程中,需要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利用科学养殖技术,采取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同时结合免疫接种、消毒措施等多项手段联合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