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易被电信诈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2022-11-21张威
张 威
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一、研究背景与社会意义
中国互联网协会组织编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人,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7.21万亿元,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3405.9亿元,同比增长26.27%,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4858亿元,同比增长20.2%,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电信诈骗是指诈骗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等方式,通过设置骗局,编造虚假信息,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的诈骗[1]。近年来,实施电信诈骗的非法分子,和被诈骗的对象越来越年轻化,“00”后大学生在电信诈骗的受害群体中的比例逐渐提升。2021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标志着我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迈向新的台阶。“00”后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使中国富强起来的新时代,他们个性独特、思想观念多元化、对新鲜事物的接收能力强,使用网络学习、购物、娱乐等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涌入校园,冲击着还未成型的“0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容易造成他们还未成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朝着错误的方向发生偏移。电信诈骗的泛滥容易导致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难以实现,甚至阻碍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程。
二、“00”后大学生易被电信诈骗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使用频繁,信息保护意识差
据相关数据统计,接近70%的“00”后学生在2018年进入大学本科学习[2],“00”后学生已成为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组成。他们从小就接触网络,网络使用频繁,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学生不能按时返校,网络学习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大学生通过手机和电脑浏览各种网站,逛各种论坛和贴吧,通过QQ、微信等与家人和朋友交流,使用各种APP和网站购物。由于存在网络监管不力,注册APP、网上购物时留下的个人信息易被泄露。由于“00”后大学生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在网络上随意填写个人真实信息,或随意泄露个人联系电话和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不法分子在获得信息后会针对“00”后大学生进行精准诈骗。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由于个人信息泄露或被窃取造成的电信诈骗案件占整个电信诈骗案件的比例超过70%,且该比例呈现增长趋势。
(二)多为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差
如今我国二孩、三孩政策已全面试行,但“0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物质条件优越,拥有着良好的生活条件,接受着最好的教育,加之父母的溺爱,相比以前的学生来说,其专业知识学习和个人兴趣发展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与此同时学校和家庭却忽略了对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知恩和感恩、心理健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容易使学生养成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感受、不关心他人生活状态等不良习惯[3]。而电信诈骗具有集团性、组织性、隐蔽性等特点[4],诈骗犯罪分子会通过电话、短信、非法网络链接等与受害者联系,更有部分诈骗分子的诈骗方式是要求受害者独自到周围无人的环境中沟通交流,从而借机诈骗。由于诈骗分子的集团性和“0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等原因,大学生在被诈骗过程中其他同学不能及时发现,从而做到有效制止等。此类原因导致了“00”后大学生被电信诈骗的风险概率极大提升。
(三)社会阅历不足,法治意识淡薄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当前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市场经济大潮正在冲击着平静的校园。校园中“刷单”、兼职、非法营销等现象时常发生。“00”后大学生自小便处在优渥的生长环境中,接受着最好的教育,导致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然而自小便生活在父母“翅膀”下的他们,由于社会阅历缺乏,导致他们思想单纯,容易轻信陌生人。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多变的诈骗手段,“00”后大学生个性强烈、社会阅历不足的特点会更加凸显。缺乏对诈骗手段辨别能力的他们,很容易上当受骗。加之我国教育培养体系中,在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学校和社会缺乏对其法律意识的培养。很多“00”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后才正式地接受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与信仰,上当受骗后不能正确辨别正在从事的“赚钱”行为是否违反法律的规定[5]。部分学生在被诈骗以后会因为报警太麻烦,怕被老师、家长和同学知道,被骗钱财追回的难度较大等原因而选择息事宁人、自认倒霉等方式隐瞒此类事。这正暴露出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缺陷,容易使诈骗分子逍遥法外,反而会助长诈骗分子的嚣张气焰。长此以往,会形成更加恶劣的循环,使“00”后大学生越发成为电信诈骗的首选对象。
三、预防“00”大学生电信诈骗的对策思考
(一)国家治理层面
1.强化立法保障,筑牢诈骗法治之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是加强电信诈骗治理的强有力保障。因此,国家需加强各项政策法规的制定,在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时做到有法可依。如美国早在1994年就制定发布了《打击针对老年人的营销骗局法》,加大了对于老年人的保护;德国于2018年成立专项调查组,定向打击针对老年人的电信诈骗罪。面对当前我国“00”后大学生群体电信诈骗比例不断增高的特点,国家可参考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做法,有针对性地制定法律法规,保护“00”后大学生重点人群,关注弱势群体,保护其免受电信诈骗。
2.转变治理思路,强化事前监管
当前电信诈骗的治理思路普遍是,发生一起、举报一起、打击一起。此种做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保护受害人的合法利益,但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国家应针对目前社会上互联网平台存在个人信息过度采集、信息安全防护措施不足和风险防范意识不足等现实原因,巡查相关企业业务流程和督促企业强化事前监管意识,提高保护个人信息的能力。其次,充分发挥国家力量和市场企业力量,构建电信诈骗数据资源库,借助大数据分析优势,研究形成电信诈骗治理模式,向重点区域和人群推广,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预防电信诈骗的综合能力。最后,聚焦科技力量,利用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手段,研究电信诈骗反制手段,将各种电信诈骗手段遏制在萌芽状态。
(二)社会共治层面
1.加大协同力度,落实社会主体责任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其快速发展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个人信息的大量泄露,为诈骗分子带来可乘之机。故此,互联网等相关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预防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各项指示,主动自查自纠本身是否存在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的漏洞,做到发现一处整改一处,严肃自身企业运营管理,落实企业社会主体责任。可与其他企业、行业协同合作,构建反诈联盟。主动推进构建信用体系建设,设立涉嫌诈骗黑名单库,借助互联网力量公之于众,使更多的人了解黑名单中的不法分子,使其“一处违规,处处受限”,共同推进预防电信诈骗的综合治理。
2.建立奖励机制,提升全民参与度
预防和打击电信诈骗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因此更应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一、鼓励人民群众积极举报违法违规行为。尤其是“00”后大学生,他们网络使用熟练,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后要第一时间在互联网平台发布,让更多的人了解诈骗违法行为,从而产生警戒心理,防止上当受骗。要使每一名群众都可以自发成为“朝阳群众”,广泛参与到预防和打击电信诈骗的工作中来,让诈骗分子无所遁形。二、组建线上和线下的反电诈志愿者队伍,结合实际案例宣传电信诈骗知识、普及电信诈骗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提高人民群众对电信诈骗的认识,提升全民的参与度。
(三)高校落实层面
1.拓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空余时间
我国现代大学人才培养中的基本教育教学制度是学分制,给予了大学生学习的灵活性[6]。大学生的课程不像以前那样密集,他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很难完成从被动到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空闲时间会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因此高校可组织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从以往“学校端菜”式举办活动转变为“学生点菜”“学校上菜”的服务模式,充分考虑“0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做学生活动的服务者。通过学生班级QQ、微信群、开班会等方式宣传电信诈骗知识是高校预防学生被电信诈骗的主要形式,单纯的依靠宣传难以做到让学生对防电诈知识入脑入心的效果,因此要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切实针对“00”后大学生个性强烈、网络使用频繁、对新鲜事物的学习能力强等特点,举办防电诈话剧、小品表演,以防电诈等为主题的辩论赛和短视频大赛等活动,结合每年的6月29日“全国反欺诈宣传日”等特定节日开展全员防电诈知识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在空余时间参与到形式多样的防电诈活动中来。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空余时间,培养学生的防电诈意识。
2.强化多部门合作,多方位预防电信诈骗
高校预防电信诈骗宣传的主要力量是大学生辅导员,单独依靠辅导员的力量不足以面对形式多样电信诈骗手段。这是因为高校辅导员往往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防电诈知识培训,他们往往只是凭借经验对学生进行防电诈知识宣传,此类做法不足以引起“00”后大学生的重视。单纯依靠辅导员承担预防学生电信诈骗工作,会导致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高校各个部门应通力合作,加入全校预防电信诈骗的工作中来。专业课教师可利用课间休息向学生宣传预防电信诈骗知识,保卫处和后勤处老师可定期走入学生寝室,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高校还应加强同当地派出所等部门的交流,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警察到校举办讲座,以案说法,通过真实案例向学生宣传变化多端的诈骗手段;定期给辅导员等从事预防电信诈骗工作的老师开展专题培训,提高高校反电诈工作队伍的能力;组织学生代表参与派出所等单位组织的反电诈活动和社区防电诈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活动等方式既做到了对“00”后大学生的知恩感恩意识的培养,也可以做到引导学生自觉建立预防电信诈骗意识,提高其自身应对电信诈骗的能力。
3.注重学生法律、网络安全意识培养
专业成绩好坏不是大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评判标准,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以外,也应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应当自觉选修法律、金融、网络安全等课程,掌握一定的知识。在面对电信诈骗时可运用所学知识,揭开其隐藏面纱下的电信诈骗真面目,运用法律的手段对其打击,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安全。“00”后大学生自小就接触网络,他们可以很熟练使用网络学习、购物、娱乐等,但普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高校可在大学生计算机课程中加入网络安全知识的教授,教导学生识别非法链接、诈骗网站等基本知识,依托“挑战杯”“互联网+”等形式,开展实践教育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电信诈骗发展的全过程,探讨诈骗分子的套路手段,分析受害者在被骗时的心理过程,总结预防电信诈骗经验,从而加强警示效果。教师作为学生教育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更要创新教育方法、拓宽教育渠道、整合教育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地引导“00”大学生自觉培养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识别电信诈骗的能力。
四、结语
“0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危害校园安全的毒瘤和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绊脚石。基于此,详细分析“00”后大学生易被电信诈骗的实际原因,结合他们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国家—社会—高校等协调合作的应对措施,积极引导“00”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这一“双刃剑”,自觉培养起网络安全和预防电信诈骗的意识,才能创造良好的防电诈校园环境,为“0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