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法制责任意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2022-11-21

法制博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法律责任责任意识法制

刘 婵 沈 鹏

武昌工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所有群体中,最具活力的一种,他们青春灵动,思维活跃,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都是较为积极的,但是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200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向着“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一、当代大学生法制责任意识现状

(一)大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水平普遍不高

对于大学生来说,法律知识是衡量其法律责任意识水平的重要依据,要想提高大学生法制责任意识,从理论角度来说,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和文化程度应该成正比,大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文化基础知识,他们理应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水平,但是纵观国内,大学生法制责任意识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1]。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内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致使国内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压力更大,而大部分高校将法制知识的学习设为选修课,大学生也认为其可有可无,他们学习法制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相应的学分,在如此意识的支配下,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深度不够,也就不能将法律知识很好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二)法治观念淡薄,法治思维欠缺

大学生法制观念直接决定了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会以什么样的思维去处理相关事务,大部分大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国家法律的强制性,但是对于法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效果,却表现得不够相信,还有些大学生缺少尊重法律的观念,还有些大学生不相信法律的公正性,导致他们产生了错误的法制观念[2]。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大学生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不愿意,也不相信法律这一武器,从而产生过激的行为,不仅影响大学生人生发展,更加大了社会违法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三)法治信仰尚未完全确立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法治都是社会公众必须具备的一种信仰、观念和精神,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错误观念,权力高于法律,在这类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不能对法律产生足够的认同感,导致法律信仰树立的失败,他们错误地认为,法律就是一纸空文。大学生对我国的法治没有信心,对法律没有信仰,部分学生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极少数学生却认为法律只是有权人和有钱人的工具,部分学生不关注有关法律方面的新闻,他们缺乏维护法律权威的责任感和勇气。

二、大学生法制责任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法律关系主体的认识不清

曾经有学者随机对大学生进行调查,2016年,北京某野生动物园内发生一起老虎伤人事件,致一人死亡一人重伤,另据了解,伤者下车前被提醒不要下车。曝光的监控视频显示,女子在园区内下车后遭扑咬。对于调查问卷中“在这个事件中,谁应该承担法律责任”,20%的受访学生居然选择老虎。法律关系中,主体是可以承担法律责任的人或者团体,对于该事件中,如果学生可以选择妻子、丈夫、园方等,都是合乎逻辑的选择,但是老虎,首先它不是一个可以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其次,它不具备人的意识,只能后期对其加强约束,对其进行法律方面的宣判,不够现实,而大学生选择“老虎”这一责任主体,证明学生对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认识不够清晰[3]。

(二)法律责任的理解不够深刻

对于法律责任的理解,涉及一种哲学思维,必须以辩证的思维去理解法律责任,其他形式的理解都会导致形而上学。而针对(一)中调查问卷的问题,超过60%的受访学生选择妻子自己应该承担法律责任,他们这种想法,其实就没有辩证性地思考法律责任[4]。辩证地理解法律责任,就是将整个事件作为一个整体,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进行理解,而不是脱离实际,片面地、静止地看待问题。老虎伤人事件中,妻子违反动物园安全保障规定,私自下车,这一客观事实不可否认,而园方虽然设立了安全保障规定,但是保障不全面、不及时、不彻底,救护工作不到位也是另外一个客观事实。母亲下车救女,虽然从情感上可以理解,但是救人的过程缺乏理性,也要适当地承担一定的责任,而大学生看待这一问题的时候,往往过多的带入自己的主观理解,不能深刻地理解法律责任[5]。

(三)对法律的作用存在误解

超过7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就是站在法律的角度评判这件事的,但是经过分析发现,大学生思考这件事情,大多是从主观思想、道德良俗的角度进行思考的。法律对于一个事件的评判,必须是公平、公正,不掺杂任何的主观因素,但是大部分大学生评判这件事情的时候,都存在“气愤”“怜悯”“同情”的思想,他们不能正确理解法律的作用,也是法制意识缺失的突出表现。

三、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法制思考

针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大部分高校都围绕德育开展,实践证明,围绕德育开展,仅仅增强了大学生的意识,对于意识到行为之间的转变,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在责任意识培养中,可以适当地加深法制方面的思考,引导大学生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并且引导其将正确的观念转换为行为[6]。另外,法律具有一定的制度化和强制性,可以为公民的行为划出明确的界限,并为公民合法行为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说,从法制角度去增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更具现实意义。

(一)确立大学生法律主体地位

法律主体性地位,主要是在法律关系中,确定大学生群体独立的、自主的、自尊的地位。通过确定其法律主体性地位,引导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所有言论和行为受法律保护的同时,也会受到法律的监督和制约。而一旦言论或行为超出法律的边界,法律的纠正机制就会启动,通过外部的强制力量,促使主体负责[7]。比如,2019年的武汉,新冠疫情发生后,有些人在网络上发布不良言论,认为网络是法外之地,即使知道自己的言论存在不妥,他们也觉得不需要负法律责任,而其实国家针对网络言论和行为的管理,早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导致很多发布和新冠疫情相关的不良言论的人,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大部分大学生年满18周岁,已经达到了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所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责任意识,必须确立大学生正确的法律主体地位,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配合,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法律责任意识,发现他们出现违法的观念,及时进行规劝、引导和惩处,让大学生养成遵守法律的好习惯[8]。另外,高校思政课程也要发挥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引导作用,适当地向学生传输法律知识,避免学生形成道德价值高于法律价值的错误观念,教学中,引入近期发生的典型法制事件,带着学生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完善大学生的法制认识。

(二)坚定大学生法治理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分别明确了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基本原则,丰富并深化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而在法治社会,大学生想要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才华,前提是必须拥有足够明确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明确社会主义法制观念,首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其次明确法治建设目标以及法治建设内容,树立维护《宪法》至上的理念;最后还应该明确,人民才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人民才是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依法治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权益。

而作为高校教师,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信念,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增强大学生守法、尊法的意识,认识到法律的威严与神圣不可侵犯。充分利用大学所有法律课程,并且在课程中,引入大量经典的案例或者近期发生的案例,让他们认识到,遵法守法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也只有他们正确认识法律的尊严,并且拥有正确的守法遵法意识,他们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明确法律的红线,守住法律的底线,坚持依法办事[9]。另外,还要引导大学生明确程序意识,让他们可以严格按照法制程序做事,帮助其正确认识法律面前没有特权的正确观念,比如新冠疫情发生后,各地都在履行防疫管控相关要求,但大连某小区内却发生了“王主任”事件,事件发生后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王主任”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在教学中,通过引入这类事件,让学生形成法律面前没有特权的正确观念。

(三)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全面的法律知识是增强法制意识,培养法律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如果对于法律知识一无所知,那么其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知识不仅包含法律法规内容,还包含法律原理,法律常识等,而只有大学生脑海中具备这些知识,他们才能形成正确的法律思维习惯,也只有他们懂得法律原理,明确法律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并且在生活和工作中,善于应用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10]。

(四)掌握法律方法

所谓法律方法,具体指的就是人们从法律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好解决的途径。作为法律的基本要素,法律方法其实就是人们运用法律思维的体现,在大学生生活中,高校和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了解法律原则,掌握必要的法律方法。这里应该特别注意,与专业的法律工作者不同,大学生只需要掌握基本的法律方法,而专业法律工作者需要掌握解释法律、推理法律、认证事实等方法,都是为了维护代理人权益所采取的。

(五)参与法律实践

不管是法律思维,还是法律方法,都必须经过法律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脱离任何法律实践的思维和方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也只有积极参与各类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不断思考、分析,才能养成良好的法律思维习惯,同时掌握正确的法律方法。随着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人们需要应用法律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这一背景给大学生参与法律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高校在开展法律教育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11]。

(六)完善社会机制、营造良好氛围

目前,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很多混乱的问题,都是由社会机制不完善导致的,要想清除这些乱象,必须健全机制,同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高校来说,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不仅要完善其法律知识结构,还要做好感情认同方面的引导,让所有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可以清晰地认识,只要身处于社会中,其行为就会受到法律的制约,所有对于社会或者他人造成危害的行为,都要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惩治,任何人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12]。从增强自我意识、家庭意识开始,增强法制意识、社会意识、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并打通观念和实践之间的堵塞,让正确的观念和意识真正地转变为合理的行为。

总而言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家庭、学校、社会应发挥协同力量,增强法律责任意识,完善规范的主体行为,养成正确的法制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情感方面的认同和升华。法律范畴内责任意识的培养,在短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但是仅仅依靠法律还是不够的,也要给责任意识冠以美德的加持,将德育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打造新时代高素质大学生。

猜你喜欢

法律责任责任意识法制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
依法治国须完善和落实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
法制严质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