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022-11-21高艳超成丽波吕堂红
高艳超 成丽波 吕堂红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 130022)
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教育部于2018年4月作出相关决定《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其中指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还提出“要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对我国高等教育而言,信息化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表明,目前国内高校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已达83.99%,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课程占比平均值为70.3%。多媒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校的教育进行了结合,在985、211类院校中表现尤为明显,以信息化教学平台为首的一系列活动正逐渐展开,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广泛的基础。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背景下,MOOC、翻转课堂﹑微课、混合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模式相继出现,高校教育模式的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非数学专业的大学数学的课程组成较为单调,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主,此类课程都是较为传统的,所用的教学模式也普遍僵化,教学效果每况愈下,由此,如何将现代化的信息科技与理念融入传统教学模式,这一问题拥有多种表现形式,首先是教学资源的整合,现代信息网络平台中存在大量优质资源,高校应当如何将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其次是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教学的教学方式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与传统线下教学相比,二者各有千秋,高校如何实现二者的科学转变;除此之外还有课堂互动方式与评价方式的变化,它们是影响教学实际质量的重要因素,调整高校及其教师的相关设计方案,以上三个方面仅仅是较为常见的问题类型,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应当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增加学生的现代数学知识储备,强化学生的理论转化能力,提升实践水平,切实保障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一、目前大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授课对象复杂,学生差异化显著
我国教育的模式往往随着国家综合水平的发展而变化,为适应国民教育需求,教育形式逐渐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代表措施为高校的扩招,1998年我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仅为108万,录取率更是只有34%,而到了2020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已提升至838万,录取率高达78%,无论是招生人数还是录取率都有显著提升。表明,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教育水平迅速提升,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大众化”的推进,其弊端也愈发显著,首当其冲的是入学学生的质量和水平,对高校而言,教学对象的复杂化直接提升了教学的难度,其次是学生间差异程度的增加,学生的上限和下限差距不断拉大。对此,国内高校的解决方案是推行“学分制”,即以学分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评价的制度,即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充足空间,调和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又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迅速得到国内各高校的认可。然而,数学课程在学分制下的发展并不顺利,仍被作为大部分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但课时较少,以本校为例,《高等数学》与《线性代数》在农科类中最初的课时安排为108课时和48课时,而现在所进行的课时则缩减为80课时和36课时,均有所减少。大学数学其本身的课程难度就不低,加之课时的减少,实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远不足以达到学生的学习需求。
2.数学需求更普及、更具体、更深入
数学的作用不仅局限于一种生产生活工具,更为重要的是为学习者形成一种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从根源上提升学习者的知识汲取能力,同时弘扬了科学的精神。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数学教育的需求正在迅速提升,例如高校中的数学课程分布,现已不仅涵盖了理工科专业的教学课程,农业类、医药类甚至是传统的文科类学科都开设了数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高校的数学教育需求。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高校需要针对其学科的差别进行了教学内容的调整与适应,进而实现数学教学的个性化发展,但其难度是相对较大的,即使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数学教育的改革工作,但其改革的深度广度还不够。
3.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过渡问题
目前国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已经进入了新阶段,但其教学模式却与大学数学课程产生了矛盾与冲突,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先前相比变化较大,被划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板块,二者的教学内容有了变化,必修课本中添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选修课本中也进行了细致的区分与调整,但其中部分内容与大学起初的教学内容产生冲突,较为常见的是导数、向量和概率三个部分。这些内容在高中的选修课本中已经进行过一定程度的深入学习,然而大学数学的基础教学中却涵盖了这些知识,这导致学生需再次进行学习,效率并不高。此外,大学数学的部分基础内容高中阶段又未曾涉及,如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极坐标与复数,另一方面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有着较大的差别。在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具备强烈的目的性,教师团队强大,同时还具备充足的准备时间,除此之外,课堂的授课方式也具有更为灵活的特点,与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有着强烈的对比。
二、为大学数学构建混合教学模式
1.教育理念的结合
多年来,大学数学课程形成了其独特的教育理念,重点体现在理论、记忆、计算技巧和知识学习上,常常出现教学流于表面不够深入的问题,学生被动学习,在老师的要求下不断对知识进行汲取、练习,在重复中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反观现代教育理念,现代高校的教育重点在素质培养、能力提升、自主创新中,实现了教育的多元化发展,相比较传统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开发与培养,意在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由此,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冲突愈发明显,对高校而言,应当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现代教育理念进行结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在《线性代数》的课程中,对于“矩阵”这一概念的阐述方式各不相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直接讲述矩阵的定义,但学生不理解,学生无法解释为什么 m×n个数a(i=1,2,-- ,r ; n—1.2,-- ,n)排成的m行n列的数表加一个括弧就称为m×n矩阵,学习过程过于抽象,教学效果不佳。在现代教学理念下,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可根据矩阵的实际应用来构建相关情境,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例如线性方程组与其系数及常数项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章节,教师可借由粮食作物、城市航线、财务报表等不同案例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不同案例中建立联系,从其中探寻与数学知识的关系,进而引申出矩阵的相关知识。由此,学生便可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更加全面地去理解矩阵的意义和价值。
2.教学资源的结合
大学数学课程特点,首先是基数庞大的数学定义、定理、公式与法则贯穿其中,具备极强的专业性;其次是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不仅涵盖抽象符号和复杂图形,甚至可以拓展到一个动态的推理过程;此外还有思维方式的独特性,通过长期的数学学习,学生可逐渐培养出数形结合、极限理论与数学建模等多种数学思维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资源并不充足,部分板块甚至出现了资源匮乏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国高校中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大量信息化教学资源进入大学课堂,包括但不限于网络课程、课件、试题库、应用案例和文献资料,这些资源将以更为立体的形式贯穿于大学教学中。
以《高等数学》为例,其中旋转曲面的部分一直是教学的难题,传统的教学方式仅能以静态平面的形式为学生进行展示和讲解,这对于旋转曲面的讲解十分困难,学生需要自主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其难度可想而知。而教师一旦引入信息化教学资源,师生可通过科技软件与绘图软件将旋转曲面的相关知识点具象化,与此同时还可从互联网信息平台中进行信息的检索,结合旋转曲面在工程建筑等领域中的案例进行学习,更为深入、具体地去理解旋转曲面的原理和应用价值,将数学融入到生活中,进而明确旋转轴、母线、旋转曲面方程和母线方程的意义。
3.教学方式的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多为单方面的付出,首先是课前的备案,要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其次是课程中的讲解,在数学课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复习知识,还要为学生引入新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推导、证明新的公式或理论,必要时甚至还包括注解、分析等过程,这是教师极大的工作量。而学生能够做的非常有限,仅仅是听教师的讲授,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方式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国家为高校提供了大量精品课程,教师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高校应当积极促进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互结合,促进大学数学教学方式进行转变。
以《高等数学》的教学为例,学生在高中基础知识,可为学生提供各类的网课资源,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依照自身掌握情况进行学习。线上教学不同于线下授课,其灵活性对学生而言是极为便利的,学生可重复观看课程视频以跟上教学进度。此外,线下教学的部分也不可忽视,教师应当将数学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部分进行总结,随后展开相应的线下学习。
4.互动方式的结合
根据目前我国高校的数学授课状况,大学课程的互动方式仍以传统形式为主,即课堂同步互动,形成了即时性极强的“提问—回答”型互动模式。数学家康托尔说“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此类互动模式中,教师是主导的一方,学生仅作为回答的一方被动参与学习,其交流过程缺乏真正意义上互动,不具备平等性,不利于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和知识学习。此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类问题,而由学生主导的互动模式有违传统互动方式的形式,真正落实时往往存在障碍,学生便不能及时解决自身遭遇的问题,常出现实效性缺失的问题。对此,教师可将信息网络平台融入到互动环节中,云班课、雨课堂、学习通、对分易、优慕课等学习软件为师生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新的平台,学生可通过多种形式发起与教师的互动,不再受到以往传统互动方式的局限,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帮助让学生成为互动关系的主导者,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实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促进我国大学数学的教学形成教学相长的状态。
5.评价方式的结合
高校数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的评定问题,这一直是各类高校重点关注的环节,高校可通过学习评价工作检验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帮助高校与教师对教学方案和规划作出调整。事实上,评价方式对教学模式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评价机制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教学方式的选择,这为教学活动增加了问题,为此,在现代教学中,学习评价机制应当根据教学模式进行制定,积极与教学模式相匹配,既不能一味地迁就,又不能过度干涉。以期末考试为例,高校往往以传统的封闭型题目为重点,与中学阶段的学习评价机制并无二致,其中的弊端极为明显。首先,学生以高分数为学习目标忽略了学习的过程,仅仅为了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考试,不进行自身学习能力和思维的训练;其次,期末测验的评价机制对于部分学生是十分不友好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易在此机制中“掉队”,多次测验不及格可能直接导致其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是不利于我国高校教学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1]。
对此,我国高校数学教育课程可做出如下改变:一是评价目标精细化。学生间的学习过程是存在差异的,高校应当秉持尊重差异的原则进行评价,可分为技术型、知识型、能力型与素质型四种,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同学进行差异化评价。二是对评价课程进行分层划分。高校数学的教学课程难度并不统一,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并不相同,因此,高校应当对教学知识进行分层划分,依照知识类型、学习难度等进行区分,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考核评价标准。三是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意义在于“以评促教”与“以评促学”,学习评价是高校教学工作的辅助,应当帮助学生提升其自身能力和素质,不可为了评价而评价[2]。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数学混合教学模式的形成应当以三类问题为核心:混合教学模式的意义、混合教学模式的形成方法、混合教学模式的教育效果。在这三类问题中,高校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基础,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进行改革、创新,真正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建设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