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茂荫军事思想论要

2022-11-21曹天生

孙子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太平军军事

曹天生

王茂荫(1798—1865),字椿年,号子怀。安徽歙县人。清道光进士。于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任职。咸丰朝时曾任户部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主张发行可兑现的纸币,实行币制改革,其理论观点和经历在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被关注,从而成为《资本论》中唯一出现的中国人。自20世纪30年代我国翻译出版《资本论》开始,王茂荫就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门人物,先后有郭沫若、谭彼岸、吴晗、巫宝三、赵靖、易梦虹等著名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后随着新史料的不断发现,学术界通过深入研究普遍认为,王茂荫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等都十分丰富,是一个具有思想体系性的人物。根据笔者所能读到的王茂荫著述〔1〕研究发现,王茂荫的军事思想同样丰富,十分值得研究。

王茂荫军事思想的产生,与其一生担任过的涉军职务有关。咸丰二年(1852)八月,王茂荫署山西道监察御史,同时又署礼科掌印给事中、兵部给事中。其中兵部给事中一职,与御史同为谏官,是专为兵部各项事宜谏议而设的官职。这一职一直担任到咸丰三年(1853)十一月二日被补授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时止,约15 个月时间,其中咸丰二年十一月曾担任巡城御史一职并巡视中城;咸丰四年(1854)二月十二日,王茂荫调补兵部右侍郎;是年十月,转补兵部左侍郎,直至咸丰八年(1858)七月四日,因病上《请开缺调理折》,得准后养病在京居处。王茂荫直接担任兵部给事中和兵部侍郎等军职时间长达67 个月。

考清朝兵部,始设于天聪五年(1631),当时以贝勒一人总理部务。顺治元年(1732)改以满汉尚书主持部务。清雍正元年(1732)后,以大学士兼理部务,下设满汉尚书各一人,有左右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员。兵部的下属机构有:武选清吏司,主要掌管武官的品级、选补、升调,考察各地形势,建置营讯,管理土司武职官员的承袭封赠等事;职方清吏司,主要掌管军事官员的叙功、核过、赏罚、抚恤,军旅的考核简阅,以及关禁、海禁等事;车驾清吏司,主要掌管全国的马政及传递文书等事;武库清吏司,主要掌管全国的兵籍、兵器、武科举等事;捷报处,其职责是通过各地驿站进呈各地报往京师的奏折,加封发递批回的奏折和军机处寄发的谕旨;会同馆,其职责是负责京师驿传事务;档房,其职责是负责兵部档案的管理及草拟和缮写奏折。此外,还有本房、司务厅、督催所、当月处等。兵部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中起中枢作用时,按它的决定处理军政。清雍正八年(1730)军机处成立后,则按军机处的议决行事。到清末改革官制,其职掌由新建立的陆军部取代。王茂荫任兵部侍郎时,其职权相对较大。在侍郎之上,有满汉二尚书;在兵部之上,有军机处。军机处主要协助皇帝决策谋划军国大计,指挥全国军队。

兵部侍郎一职,是清朝六部中兵部的属官。兵部的主官是兵部尚书,其职责为掌中外武职铨选,厘治戎政,简核军实,以整邦枢。兵部设左右侍郎各一人,协助兵部尚书掌天下武官选授和简练之令〔2〕。王茂荫先后任兵部右侍郎、左侍郎一职,是为兵部尚书之副职。王茂荫前后在兵部任侍郎约52 个月。另,王茂荫还曾担任过山西道监察御史、湖广道监察御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等职,其所在机关分别是地方和全国的监察、弹劾机关,其职责是对君主进行规谏,对政务进行评论,对大小官吏进行纠弹。所以,他可就国内大小官吏和政务(包括军事系统官员和军务事项)等向皇帝提出谏议,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供皇帝决策。

王茂荫的军事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军事斗争问题的一系列论述中。这些论述主要集中在《王茂荫集》中。在《王茂荫集》中,有奏议154 篇,其中涉及军事方面的内容较多,仅从奏议标题来看,直接谈论军事问题的就有66篇,在其余篇中也多有涉及军事问题的论述。另自2006年以来,王茂荫佚文又有10 多篇被发现,其中亦有军事方面的内容〔3〕。

由于清朝职分原因,王茂荫虽担任兵部侍郎等军职,但并未亲自披挂上阵,直接带兵打仗,因此,其军事思想主要以军事谋略思想为主要特征。王茂荫的军事思想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反对外国侵略的军事谋略思想;二是应对太平军等反清力量的军事谋略思想;三是加强清军建设的谋略思想。现分述如下:

一、王茂荫反对外国侵略的军事谋略思想

王茂荫这一军事谋略思想,主要见于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其前后的相关论述。咸丰八年(1858),英法联军打到天津前后,王茂荫极力主张抵抗,他连上5 道奏折,提出了一系列反对外国列强侵略的军事谋略思想。

一是提出“密筹防备”论。针对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之危迫形势,咸丰八年三月八日,王茂荫上《请密筹防备折》。他首先指出前车之鉴,粤东省城距虎门,“层层皆有炮台,在在皆有防守,而一旦乃为所乘者,不备故也”〔4〕。天津距京城二百里,朝发夕至,无险可扼,故更应严加防守。于是他提出了“密筹防备”论。当时的境况是,1856年10月,正处太平天国与清朝军队激烈交战之时,英法两国为了扩大在华权益,在俄美的支持下,打着全面修改鸦片战争所订条约的幌子,再次发动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5〕。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5月,继续北犯,攻陷大沽口,进犯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清廷急忙派大臣到天津求和。谈判中,清廷节节退让,最后全部接受谈判条件。1858年与英、法、俄、美分别签定了《天津条约》。在之前的三月八日,王茂荫强烈建议京城作应战准备,以预防不测。他说:“臣闻不备不虞,不可以师;而备预不虞,为善之大。现在夷务机密,非外间所得与闻。然闻夷船已到天津,臣窃有不胜其过虑者。”〔6〕他分析广州虎门失陷的原因,在于外夷“其逞奸尝乘我之所不及防”〔7〕。

针对外夷已到天津的情况,王茂荫建议北京要早作应急准备。其一,要防备奸细混入京城作乱。“设彼暗遣奸人混来城内,布其惯善之火器于各处,而以夜半同时发之,兵民平素无备,仓卒必将乱窜”。〔8〕其二,防止穷迫饥民加入到混乱中,引发更大的混乱。“加以穷迫饥民从而扰攘其间,即数十人可成千万人。”〔9〕其三,防来歙、武元衡〔10〕之事重演。”来歙、武元衡之事,古来所有,尤不可不为之备。”〔11〕所谓密筹,也就是暗作准备,联系到英法联军于1860年10月又从天津攻入北京,大掠圆明园等,其意义就十分明显了。所以他说:“早为密筹而备预之,似为目前急务。”〔12〕也正如其不幸言中的,“然自来非常之患,大抵出于不必虑、不足虑之中”〔13〕。“密筹防备”是王茂荫对外国的进一步侵略做出“备预”,未雨绸缪,一切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后来的形势走向证明,王茂荫的这一军事谋略思想是十分有见地的。在敌国侵略之前,己方不预或半预半不预就必然遭受失败,这一点即使至今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是提出“京师守备四策”论。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条陈夷警事宜折》,献守备四策,即请皇帝从御园移居内城,以防仓卒之变〔14〕;严守备以固人心,发动民众共御外侮〔15〕;广保举以求才能,指出按名位委任势必误事,建议诏令廷臣各举所知,无论资格〔16〕;请激励人心,谏议揭露外夷之狠毒,使人人奋怒,痛恨逆夷,使民争先效命〔17〕。

这四策可谓切中当时要害,其中第一策对皇帝及时进行保护,以防不测;第二策是敦促皇帝号令抵抗,动员民众抵抗外来侵略;第三策是提出非常之时用人、选人要有非常之举,不能论资排辈点将,要选出在国难当头能打仗、打胜仗,解决危机的干才;第四策是揭露外国侵略的罪恶,激励人心,使民争先效命。这四策在当时如采纳实施,以当时的情势来看,虽不能挽救最终的落败,但恐怕多少能延缓京师陷落的期限,至少能致敌更多伤亡。

三是提出“以陆战代水战”论。咸丰八年四月二十五日,王茂荫上《论水战不如陆战片》。他的分析是,外国军队恃其船坚炮利,然仅可施于海,登陆则不足畏,离船则不能照应。清军队伍分散,则枪炮伤亡必少,另调外师焚其船断其归路。然后内外夹攻,四面围击,步队居前,马队随后,不难一鼓擒之〔18〕。当然,王茂荫不是疆场上的战将,不是军事指挥家,他可能对清朝军队的腐败情况和作战能力不一定全面了解,对敌我双方的力量估计不足,尤其是对英法联军的力量估计不足,在讨论陆战和水战的问题上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我们也要看到,王茂荫对外军总的陆战和水战能力的自身对比还是认识清楚的,对清军的用兵策略是点穴到位的。同时他也预料到,中外进行水战,中方肯定失利,如果进行陆战,中方毕竟能够利用天时和地利来与外方周旋,不至于肯定失利,至少能降低失利程度。

四是提出“广求武备人才”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王茂荫曾就武备人选的选人用人问题上了两道奏折。一是咸丰八年四月二十五日《办理团防广求人才折》,二是咸丰八年五月二十九日《请刊发海国图志并论求人才折》。其核心是谏议“广求武备人才”。在《办理团防广求人才折》里,王茂荫认为“人心颇为可用”〔19〕;抵抗外来侵略和威胁,可以充分发挥民众的力量。他指出,“凡有所能者,一技一艺准其自行呈请考验,即非己能而确知人之有能者,亦准具呈保请考验〔20〕”。这便是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固城防。在《请刊发〈海国图志〉并论求人才折》中,他还极力推举振聋发聩的著作《海国图志》。由林则徐采辑、知州魏源编成的《海国图志》,详载了海外诸国疆域、形势、风土、人情。王茂荫建议重新刊印,作为亲王、大臣、士兵的学习材料,使知夷人难御,而非竟无法之可御。要培养士气,例举“吴志报越,日使人呼于中庭;越志报吴,至于卧薪尝胆。”同时求才于科举考试之外,广行保举,可收材艺,以储武备。〔21〕可惜腐败昏庸的清廷,奉行的是对内镇压、对外投降的反动路线,根本不理睬王茂荫的谏议,而是委曲求和,一再丧权辱国,继《江宁条约》之后,又于1858年6月签订了卖国的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林则徐禁鸦片闻名全国,并极力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可惜下场是充军伊犁。因此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朝廷中就几乎没有什么主战派了。不受咸丰倚重,没有军事指挥实权的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虽然极力主战,反对投降,可惜孤掌难鸣,并未能改变当时的局势。处此形势之下,王茂荫不得已于七月四日奏请开缺并迅即获准。

五是提出“和约不可改字”论。“和约不可改字”是王茂荫针对外国侵略者的所作所为而提请皇帝注意和应坚决防止而提出的。1858年10月25日,清钦差大臣奕俗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签订中法《北京条约》,诉任翻译的法国传教士艾美在条约的中文文本里擅自增加了“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的字句,这在法文文本中是没有的〔22〕。这一由外国传教士私加条约内容的事件在当时并不为外人所知,王茂荫也是到同治元年后才看到文件,他于1862年三月八日读到谕旨和清官员有关奏折后,立即于四月十日上《和约不可改字片》,旗帜鲜明地指出,和约既定,要加改字,“断不可从”,并认为“窃愿坚持和约,以戢其志。否则志不可厌,将要求无穷矣”〔23〕。

以上是王茂荫反对外国侵略的军事谋略思想的五个主要方面。“密筹防备”论主张未雨绸缪,用现今的话来说,就是要随时准备歼灭来犯之敌,随时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京师守备四策”论启发我们,在任何强敌和突发事件面前,要有对策,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共同对敌;“以陆战代水战”论启发我们,要扬己之长,克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后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广求武备人才”论启发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马放南山,要培养、造就和使用好军事人才,以备不时用人之需;“和约不可改字”论也警示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要坚持国格,坚持原则。王茂荫可贵的民族气节和坚决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和林则徐等一样,永远受到后人的怀念和称颂。

二、王茂荫应对国内反清力量的军事谋略思想

王茂荫应对太平军等国内反清力量的军事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关于军事布防、军事将领调动、军事将领处分方面的奏议中。他为清廷应对太平军和捻军提出了许多十分有预见性、有针对性的军事应对方略。归纳起来有“九论”。

一是“扼要而守”论。这是从水路防堵太平军并进行防剿作战的策略思想。在太平军攻占南京前,王茂荫就预见到太平军要攻占南京,多次谏议清军从水路防堵太平军,依据长江天险早作战事准备,防止太平军沿江而下。如当太平军于咸丰二年九十月间在湖南与清军作战时,王茂荫即于十月九日(1852年11月20日)上《筹备防剿事宜折》,他说:“安省与两湖一水可通,湖南大兵剿贼,贼必将四窜,一或窜入湖北,则顺水乘风,三四日可到。……安省防堵,不在省城,而在安庆府属之宿松。该县与湖北黄梅、江西彭泽均属交界。大江中流,特耸一小孤山,俨然门户,非独安省之扼塞,实亦金江之锁钥。”〔24〕他力荐对安省情形“至为熟悉”的山东籍人士、前署广西巡抚周天爵到安徽帮办防堵,“相度扼要之地而守之”,并相信“水路有此,可以无虞”〔25〕。王茂荫唯恐朝廷不重视,遂又于十一月十九日上《请饬周天爵赴安庆帮办防堵片》,十二月十四日又上《请严小孤山片》,在前折中指出派周天爵防堵和严守小孤山这一战略要地的重要性,在后折中对两江总督陆建瀛“以小孤山为不可守”、安徽巡抚蒋文庆“欲撤小孤山之守”的识见和做法发出了“真不可解”〔26〕的扼腕之叹。从后来时局的变化来看,王茂荫的预料是准确的,对小孤山战略地位重要性的认识是精准的。咸丰三年一月二日(1853年2月9日),号称50 万的太平军自武汉启程,浮江万艘,两岸雄兵,压江东下,于一月十四日(2月21日)扬帆驶过山势险峻、江面狭窄的小孤山,进入安徽地境,军锋直指安徽安庆。面对太平军势如破竹的战争行动,在湖北督师的陆建瀛闻风丧胆,丢弃部众而逃;蒋文庆也因太平军攻克安庆而吞金后被杀。可以设想,如果按照王茂荫的谏议,清军在小孤山布下大军严守,至少太平军不会十分顺利地通过。

二是“以民防代官防”论。这是王茂荫对清军从陆路防堵太平军而提出的策略思想。每当预见到太平军的军锋所向和所要攻占的战略要地时,王茂荫就谏议清军要预作准备,提出占据重要地形进行防堵。王茂荫认为水路防剿太平军要扼要相守,而陆路防剿的战略策略则是“以民防代官防”。他在《筹备安徽防剿事宜折》中谈说:“至陆路……山路处处可通,安得一一设防?大抵交界处,率有崇山峻岭以为限,地险可守。唯当令府县体察情形,敦请绅士,告以团练章程。明金声曾有御贼互保之法,最为简易。使劝谕该处附近村庄,自行妥办。一村议数人,以率领徒众,一月议数集,以讲明约束。无事各安生理,有事一呼即至。官因以时稽察之、奖劝之,俾知共御寇贼,即以自保田庐,民自无不勉从。”“地方民人,聚族而居,信息易通,守助易固。如此办理,贼即无自而来,甚无庸官办防堵,招聚无赖,徒滋扰害也。”〔27〕他认为这样做,“上为江防筹扼要,以免虚糜;下为乡里筹保卫,以免滋扰。”〔28〕王茂荫主张的陆路防剿策略从思想方法论上说是正确的,因为陆路不同于水路的是无法到处防堵,陆路的防剿应以民防代官防,他提出的主张是组织团练,实行村庄互保,其实质是利用和组织民众来防剿起义军,可以起到一箭数雕的作用。

咸丰二年十二月十四日,王茂荫在《条陈军务事宜折》中又奏请朝廷“令民筹防以自卫,而不令捐输以上供”,要“大悬赏格,有能倡办团练以保乡里者,立予顶戴;有能以团练败贼者,立授官职;有能杀长发贼一级来献者,按级加赏。使民知自保即可邀赏,重赏实为保民”〔29〕。王茂荫的这一谏议,是颇有招数的。如按他的谏议实行,既可调动民众捍卫地方的责任感,亦可激发地方民众的荣誉感,使民众与清军联手共同剿杀起义军。从太平军和清军作战的全过程来看,地方团练因占地形熟悉等多种优势,曾给太平军以多次重创,消耗了太平军的很多军力,使太平军与清军作战的能力大大降低,此类实例在地方史志、民人日记中的记载可谓数不胜数。

民防对于太平军的威胁,有时甚至大于官防。民防的特点是能够做到坚壁清野,使农民起义军无法或一时难以筹到粮饷以供补给;民防可以给官防之军提供关于起义军行动的可靠消息;民防可以免除军粮的供给,激发民人的自保积极性;民防可以让官军腾出军力和物力用于更为急需之处。可见,王茂荫的陆路民防的策略对于清政府对付反清力量来说,是十分有效的,是很符合当时清军与太平军作战有利于清军之实际情形的。清军调动布防需要时间,民防可解决官防之缺;清军数量不能满足要求,民防可作军力补充;清军北兵南调有诸多不便和隐患,如水土不服,容易引起疾病流行等,而民防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很显然,这种以民防代官防的战法对清军是很有效的,王茂荫的出谋划策对清廷和清军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三是“剿粤必先剿捻”论。这是王茂荫就剿灭反清力量提出的先后战略与策略。在咸丰三年二月二十五日的《请速剿捻匪折》中,王茂荫认为当时的急迫任务是防止两支起义军“勾结而弭患萌”。他说:“近闻粤匪窜扰,安庆、江宁先后失守,自更毫无畏惮。若不乘其初起,急行剿除,则盘踞日久,勾结愈多,必致酿成巨患。况庐、凤界连豫省,接壤淮、徐,现值筹防粤匪之时,非先将此数处捻匪剿除净尽,万一粤匪潜行勾结,更为心腹之忧。且河南捻匪素多,难保不闻风而起,豫省、淮、徐防堵,正不可恃。……欲筹防堵于河南,宜先净根株于皖省。能将皖省捻匪迅速剿除,则豫省不防而自固。”〔30〕太平军和捻军是咸丰初期的两支反清力量,当时的太平军和捻军皆军锋正盛,都对清朝统治构成威胁。但两相比较而言,捻军相对较弱。王茂荫认为在军事斗争的策略上,应首先消灭捻军,即先打弱者,剪除弱者。先剿捻,防止或切断两支起义军联手反清,对清军造成更大的威胁。撇开其阶级性,从两军对垒的军事方略来说,王茂荫的这一思路无疑有益于朝廷和清军,是一种可行的战略策略考虑。

四是“专主剿办”论。这是王茂荫对清军镇压反清力量的具体用兵主张。“专主剿办”就是在战时,将地方政权体制转为战时的地方政权和军事指挥合一的体制,这种做法是为便于统筹一地之人力、物力、财力、军力应对战争的需要,便于统一号令,统一指挥。最高指挥为各省巡抚,责任明确,可以避免有功就抢、有害就避,推诿责任的现象发生。

如何实现专主剿办呢?王茂荫的主张是:首先,用兵上要集中兵力。他说:“夫界连之地,道路交通,防之既不胜防,兵势愈分,则兵力愈薄,防亦断不能防。尝见江西抚奏下巢湖、老鼠峡防守情形:某处兵三百名,某处兵二百名,如此布置,似皆为防字所误。现在各省办理团练,似即所以为防。”因此他要求朝廷“严饬各省督抚专主办剿。”〔31〕其次,各地兵力应当合作进剿。“一有匪贼窃发,无论本省邻省,不分畛域,即令该督抚选将督兵,驰往协剿。如安省匪起,而豫东二省即率兵驰而赴之。兵以分而势单者,亦以合而势盛。”〔32〕再次,乘敌方立足未稳之时迅速进击。他主张清军乘起义军“众之未固,谋之未定,一鼓作气”,加以“立行扑灭”〔33〕。王茂荫这里提出的集中兵力用兵、联合作战、一鼓作气攻敌于未稳之时等战法,应当说是点穴到位的,这无疑是王茂荫熟读兵书,从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中汲取经验而提出的可行性抉择。

五是“宽待裹协”论。这是王茂荫为瓦解反清队伍而提出的分化策略思想。王茂荫曾指出,太平军“以威力驱我良民,战则以民居前而自居于后,守则以民处外而自处于中,枪炮锋刃皆以我民当之而真贼罕及,遂得偷息至今”〔34〕。他认为,清军过去那种残杀被太平军“裹协”而设法逃出的人的做法是逼他们与太平军一道与官军死战。对此,他提出反对意见。他分析说:“逆贼之裹我民也,迫之以留发,加之以火印,使之有可辨认,逃出必为官民杀,逃归必为地方杀,使民知逃之必死,不如不逃之尚可缓死,不得不以死从贼。贼将我民裹胁,复使我民杀逃出之伙,以固其裹胁。”〔35〕因而主张“无论从贼之久暂,留发之长短,火印之有无,但有自拔来归者均从宽贷;有杀贼自效者均加爵赏。每营设广西官数人,凡从贼中出者,审系广西口音则杀,非广西者有功论功,无功资递回籍,交地方取保。如有妄加杀戮者,许该民人亲友控告,重治其罪。凡得此旨者,许怀藏以为符信,逃出呈验,即不加罪。如此剀切晓谕,饬各统帅将此旨刊刻刷印,多行射入贼营,使贼营裹胁之人知有生路,自然逃出,此明解之法也。然而犹恐其不信也,再请饬各军帅多发告示,遣其心腹之人,潜以消息通之,以约誓要之,以身命保之,以使之信。犹恐其不信也,再请饬凡得贼营逃出者,即释放以示之。如是而后,可冀其信而敢出”〔36〕。不得不说,这确是王茂荫化敌为友之举,也是在敌我双方对峙中的一种有效的统战之法。

咸丰三年八月六日,王茂荫提出要给予从太平天国逃出的难民以宽贷。在《请宽贷贼中逃出难民折》中,谏议皇帝饬刑部将孙东儿案改议〔37〕,甚至主张被胁迫加入太平军后被逼杀伤官兵的胁从者也应视情给予宽贷。“愚民为贼所胁,驱以婴锋镝于前,而操利刃随其后,其势如箭在弦上,不能自主。”他认为“不必于胁从之中,论其是否杀人。但当于到京之后,察其是否奸细。如是奸细,虽未经杀人,亦当杀。如非奸细,虽曾杀人,亦可宽”〔38〕。他反复谏议将孙东儿、淳于银子案改释〔39〕。非但如此,王茂荫在《再请宽贷胁从以信恩旨折》中,还为宽贷胁从进一步找到政治依据。咸丰三年正月,清政府曾多次颁布圣旨,许以被胁百姓“自拔来归,均从宽贷”。而实际上,当时的做法是,遇到被太平军胁迫而逃回之人,拿交刑部治罪,这就使得皇帝的圣旨失信于民。王茂荫认为“民无信不立。圣人虽至去食、去兵,而终不敢去信”〔40〕。国家只有守信,民心才能“可固”。如若不然,国家就失去“可恃”的民心。王茂荫关于国家信用重要性的论述很多,足见他对国家行政的政治信用是十分重视的。

以上可见,王茂荫这里的招数就是将清朝政府斗争的目标直指广西太平军起义的“始作俑者”,意在借机分化瓦解太平军的力量,用现今的话来说,就是尽最大的可能缩小打击面,集中力量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六是“严重侦探”论。这是王茂荫克敌制胜的军事情报思想。王茂荫将军事侦探工作视为兵事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严重侦探,就是十分重视军事情报工作。他论述道:“行军耳目,专在侦探。侦探得实,胜算便可先操。”紧接着,他举例说:“乃前闻直督以贼至蠡县误胜保,晋抚以贼至五台误胜保,使胜保疲于奔驰,致狂寇得以窜扰,而未闻将误报之人,严正军法。于是各路侦探率多捉影捕风。闻达洪阿、培成多尔、济那木凯所带之兵,极为精锐。自深州贼窜,夤夜追从到保定者,两次走千余里,未见一贼,未打一仗,军心遂生怨怠,皆由侦探不真所致。夫探报军情,为行军第一关键,而乃瞀乱如此,是虽杀犹不足蔽辜,而顾可置之不问乎?然有重刑在后,必有重赏在前,使杀之而不能怨。若于此而惜赏惜刑,则虽悉索弁兵,竭尽粮饷,均成无用,此不可不急讲也。”〔41〕这里,王茂荫从理论到实践说明了军事侦探工作的重要性。

七是“保员回籍带勇”论。这是王茂荫从长计议组建军事后备力量的考量。王茂荫为何主张“保员回籍带勇”呢?他的考虑是,回籍之员对家乡之地理风俗、社情民意熟悉,在家乡可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尤其在战争年代,“保员回籍带勇”,可以得家族之全力支持,可以调动地方全力支持。王茂荫极力推荐安徽籍京员回安徽带勇,既是他重视人才的表示,也是他对军事人才使用的考虑。他向咸丰帝陈诉说:“窃臣恭阅日抄,安徽桐城、舒城相继失守,工部侍郎吕贤基殉节,贼氛逼近,庐州情形甚为危急。该郡为南北要冲,关系中原大局。现闻巡抚江忠源在六安抱病,郡城大员惟藩司刘裕鉁,余俱未到任。兵饷俱无,待援孔亟。此时急筹防御之法,惟有督率练勇,协力剿防,事或有济。但该处督带练勇,仅翰林院编修李鸿章一员,万难济事。臣同乡刑部郎中、记名御史李文安,即李鸿章之父,老成练达,为守兼优,籍隶合肥,情形甚为熟悉,乡里素所推重。该处团练整齐,皆该员于上年寄信回里,劝谕乡人为思患预防之计。若令回籍督带练勇,呼应必灵。……此时安省情形难以悬揣,李文安系曾蒙记名御史之员,带过引见数次,现在御史又尚空有数缺,可否赏加御史衔,俾得便宜奏事。”〔42〕这一谏议,立即得到了咸丰皇帝的批准,“王茂荫奏保本籍人员回省带勇防剿一折,刑部郎中李文安著准其回籍,督率练勇,协力防剿。所请赏加御史衔,准令奏事,殊属非是,著无庸议。吕贤基之子吕锦文,并著回籍,帮同剿贼”〔43〕。事实证明,王茂荫的这一谏议对清朝政府来说是有远见的,李鸿章从此得以有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开始真正进入历史的正台。

八是军事“革员效力”论。这是王茂荫对战争时期如何使用和珍惜军事人才的思考和举措。王茂荫认为,非常时期可以采取非常举措,在军事人才的任用上也可以这样。他主张在战争期间的特殊用人之际,应给原来犯过错误,包括犯过严重错误并已被革职的人员一个改过自新、立功赎罪的机会,因此他大胆提出“革员效力”的主张。失守镇江的江苏巡抚杨文定〔44〕和京都北城副指挥任正训等就是他建议重新起用的众多人员中的两位〔45〕。王茂荫还上奏说:“臣前于正月开列有用之才,单内有已革广西候补州同杨培堃一员,于道光二十七年湖南匪徒雷再浩滋事,勾结广西匪徒罗亚旺、范得连等围攻平乐府,该革员带勇杀贼,颇著战功。以年前在署来宾县任内有案罣误,未得保奏,废弃可惜,故请发向荣军营差委。嗣闻人言,多有谓其出身不正者。臣意军营需材,贵能杀贼,当先问其人之能不能,至其出身之正否,似可俟大功告成,再行分别定议。唯该革员之能杀贼,臣仅得自访闻。现计已到向荣军中,该革员果如所闻,自当立见。应请饬向荣一并详加察看,如该革员果有可用,不妨暂留;如系谬得虚名,则废弃自其本分,即应奏明,饬令回籍。”〔46〕王茂荫的这一奏折同样得到咸丰帝的回应。他说:“自军兴以来,内外臣工保奏各员,迭经降旨,发往各军营差遣委用,惟该员等能否得力,自须从实甄别,以免滥竽。着各省统兵大臣于各员到营后,随时察看,凡已经著有劳绩及才具可用、实有禅益者,自应留营差委;其于军务不甚得力者,或查有别项劣迹者,即着奏明,分别撤回查办,不得以特旨发往之员,稍事姑容。”〔47〕王茂荫主张“革员效力”,给人重新施展才干、才华的机会,使人能够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极力展现自己,这既是珍惜人才的一个方面,也是在战时充分挖掘军事人才潜能的一项有力举措。

九是“坚壁清野”论。这是王茂荫主张作战时采用的一种对付入侵的优势敌人的策略思想。坚壁清野就是要坚守城堡,转移周围的人口、牲畜、财物、粮食,清除附近房屋、树木等,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也抢不到东西。为了对付太平军和捻军,王茂荫给清朝最高统治者多次提出实行坚壁清野的军事斗争策略,这对于流民式作战,不善于建立根据地的太平军和捻军来说无疑是很致命的一招。早在咸丰二年十一月十九日《筹备湖北水陆防堵事宜折》中,就认为“抚民练勇、坚壁清野,非贤能之吏不办”〔48〕。意思是说,对付太平军,有效的办法是实行抚民练勇和坚壁清野,而这只有非常有才干的官吏才能做到。可见,他把坚壁清野当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军事斗争方法和策略。咸丰二年,龚景瀚写有《坚壁清野议》,王茂荫见到后,立即给咸丰帝上奏,提议尽快要各地仿行,并进一步说,要办理坚壁清野,“修城乃第一要务”〔49〕。.他的谏议,为咸丰帝所重视。他屡次向咸丰帝献坚壁清野之议,既看到了太平军和捻军的软肋,更看到了这种斗争策略的有效性。坚壁清野虽非王茂荫的发明创造,但他懂得和极力主张使用。这一点也深为后人所称道。〔50〕为军队需饷之事,王茂荫深知国库虚空,更应及早谋划筹集,否则不堪设想。他专门于咸丰三年正月八日上《条陈筹饷事宜片》,提出“请停各省采办诸物均归折价”“请拆铜寺以资铸钱”“请用兵省份即令铸钱”“请将抄产珍宝发给变价”四项措施,认为这四条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似不取于民而可以济用”,是几条可行的办法〔51〕。我们这里不具体评价这四条是否可行,但他主张在建设军队过程中,尽早筹饷、早为饷谋,做好军事后勤保障工作无疑是很有见地的。

王茂荫这些意见与主张都是为清廷就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这两支反清力量而出谋划策的,在政治上是直接为清朝统治阶级服务的,作为封建王朝的大员之一,也是他效忠朝廷的表现。但撇开其阶级性,仅从军事斗争角度来说是有一定预见性的,后来国内军事斗争形势的发展也证明了他的预见是准确的。如果清廷真能按王茂荫的建议去调集军队对付反清力量,在两军对垒中,对手蒙受更大的损失则是确凿无疑的,也有可能使其不能实现或至少不能及时实现某些军事斗争目标。由此看出,王茂荫在军事斗争应对的思考上是有一定真知灼见的。

三、王茂荫关于清军建设的谋略思想

王茂荫十分关注清军的建设,在他的论述中多有这方面的思考与主张,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主张培养八旗军事干才。“宗室八旗务讲兵机将略,以为腹心干城。”也就是主张八旗、宗室子弟要成为军事干才。满洲入关,建立清朝,是满人以骑射取得天下的。清朝历代皇帝都认为清语(即满语)、骑射才是八旗、宗室的本务,其次才是诵读经书,以为明理治事之用。王茂荫认为八旗、宗室子弟要“造就而振起之”,“追美于国初之时”〔52〕,“能务乎其大,讲求兵机将略,以为腹心干城”。也就是说,清军首先要以八旗、宗室子弟为主要将领,他坚持要求皇帝“宗室八旗务讲兵机将略,以为腹心干城一条,务乞加意”〔53〕。

清朝是马上取天下,要想国脉永存,枪杆子就必须永远掌握在自己人手里,这样浅显的道理,最高统治者自然会十分明白。但当时的情况正如咸丰帝所指出的:“近来文风日盛,留心经济者固不乏人,第恐沾染时习,以文章风雅自诩,不思讲求本务,殊非崇实黜华之道。”〔54〕所以王茂荫的这条主张,既点到当时清朝军队的痛处,也点到最高统治者的穴位,这必然会深得最高统治者的嘉许,王茂荫的奏折迅即得到上谕批复。咸丰帝肯定了王茂荫的主张:“其请造宗室、八旗人才,历陈近来积习,自系实在情形。”接着他希望八旗子弟、宗室子弟等“益当奋勉砥砺,求为有用之学,以备国家腹心干城之选”〔55〕。

第二,主张士子从军和保举特殊军事人才。王茂荫提出“勖士子以武备之学”,也就是勉励青年知识分子学习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他认为“求才于考试外,莫如广行保举,可收材艺以储武备之选”〔56〕。王茂荫虽未展开论述“勖士子以武备之学”,但我们可以想知,青年知识分子一般受过良好教育,相比较而言,博通古今、眼界通达、通晓全局,如果又掌握军事理论和知识,就可以成为军事干才,成为“腹心干城”之才。

王茂荫还特别重视在正常的科举考试之外,为减少人才遗漏,可“广行保举人才”。他对那种只重视科举而不重视保举人才的做法提出严重质疑,他举例说:“部议之驳五门发策也,称士子淹博有素,不必专门名家。试问今日制器通算者为谁?精熟韬钤者为谁?部议之驳广保举也,称文武各有乡会试,凡才学出众、武艺精通者皆已甄拔无遗。试问年来杀贼攻城诸将,如罗泽南、王鑫、杨载福、李续宾等,均非得自科举,甄拔何以有遗?”王茂荫还和曾国藩讨论过大才问题:“莫如前兵部侍郎曾国藩,当咸丰元年初与见面,论及大才,举当日名重一时者一一决其无用。”〔57〕也就是说,真正的大才不是从科举中得来,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故王茂荫认为,选拔人才,除了考试选拔人才,还应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人才,推举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尤其大才,更应在实践中识别和选拔任用。

第三,主张破格使用和试用各种军事人才。“应请特旨,宣谕中外,有能精通谋略、善晓兵机、可以参赞军务者;或才能出众、智勇足备、可当将帅之任者;或专门名家、精于一艺、可备军营之用者,无论内外大小臣工,均许各举所知,不能自奏者,呈该管衙门代奏表,以备试用。”〔58〕也就是主张破格使用和试用各种军事人才。当然,这是王茂荫的主张,这一条在封建时代里,是不可能做到的,这里仅仅反映了王茂荫为强化封建国家机器的一种主张而已。

王茂荫认为,要建设好军队,关键是选将。和平年代,无法直接检验人的实际军事才能,而在战争年代,则很易于看出一个人军事才能上的高低。王茂荫向咸丰帝说:“臣愚以为,凡人之能不能有定,断难强不能以为能。若不问其能否,而但以名位所在责其能军,诚恐有名无实。如近所闻,贼至天津,总兵恇惧欲逃,而敢督战能杀贼者,乃在知县。总兵者,武职大员也;知县者,文职小员也。由此观之,事固存乎其人,而不可以资格论矣。伏愿皇上用人不论名位,但问其能,再试其胆。有能杀贼敢向前者,即用以带兵。不交与不能不敢者以钤束之。斯奋勇直前之人出,而进剿速矣。”〔59〕这里,王茂荫强调,选将不能以资格和资历(名位),主要看“能”如何,也就是“实绩”如何。

第四,主张加强军事训练。八旗之初,自然如狼如虎,但到王茂荫那个年代,八旗已呈颓势。王茂荫虽主张紧急加强军事训练,但他所面对的毕竟是清王朝的基石——清朝皇帝直接控制的军队,尽管国情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但他仍然把话说得十分委婉:“八旗劲旅,自无不久经训练。而承平日久,技艺未必能精,进退未必协律,调度未必如意。……请旨饬访求善于行阵之将,日事操练,以修武备,安人心。”〔60〕王茂荫还认为,“练兵必先练将。将不知兵,虽日事操演,亦似无益”。他指出,“现在承平日久,各旗营大臣曾经行阵者少,未必尽属知兵”。他建议,“令各旗营大臣,或选择曾经出师、历过行阵之员,以资教导,兵丁虽年纪已老,亦堪任用;或延访素习武略、谋勇兼优之士,以资讲求调度,虽出自草野,亦许保举。庶几冀得将材,足胜御侮”〔61〕。这里,王茂荫强调的是加强军事训练,要由有实战经验的将官或士兵来对新任军官进行训练。

在对军官进行训练的基础上,对兵丁进行训练。在兵丁训练上,王茂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至简练兵丁,虽责在该管大臣、阅兵大臣,然臣闻各旗营武备废弛已久,即器械亦不能全,立令全行应操,势必不能。即使勉强遵行,仍属有名无实。臣愚拟请饬各营大臣挑选精壮,不必限以数目,而必限以时日,使择足资训练者,训练一月,计有精壮若干名,共得若干队,造册咨部,奏明请旨,派王大臣抽看。再限一月,训练稍精,奏明请皇上随时抽阅。以兵丁之强弱,定该营之功过,严明赏罚,似可稍免含混。嗣后陆续挑选简练,得有精壮,按月奏明,增入册内。如此逐渐整顿,数月之后,训练日进,精壮日增,兵威自必大振。由是而推之附京各旗营,推之直隶、山东各近省,均令一律办理,斯可以销奸宄之心,而固士民之志矣。天下之事,多坏于因循粉饰,似非限以时日,重以皇上亲行抽阅,诚恐积习难以骤挽。”〔62〕在王茂荫看来,把将帅训练好有一个简明的标准,那就是看将帅能否约束兵丁,如能约束兵丁者,就是能带兵作战的将帅。〔63〕当然,这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一个合格的将帅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孙子兵法·计篇》就明确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第五,主张“储粮、筹饷”。军队建设是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的,打仗要吃饭,必须多储粮;官兵要打仗,必须有军饷。王茂荫将储粮和筹饷二事看得十分重要,总是主张要尽早谋划。早在1852年底,王茂荫预料太平军将形成“长江直下之势”,指出“万一贼至瓜洲,直扼我吭,南粮均为所阻。京城仓米,不过半年。民食一贵,人心必大惊惶,恐生内变。请饬户部,早于奉天等近省采买杂粮,以备不虞。刑部侍郎奕经前在盛京最久,皇上可面询其产粮之区,屯粮之路。筹备不可不早也”〔64〕。

王茂荫关于清朝军队建设的谋略思想,其中许多主张是超越时空的历史经验总结,可为后世借鉴。但作为封建官员,他的各种主张也不免因其所处时代、所持立场和所担职责而具有局限性。

结语

综上所述,王茂荫的军事思想是王茂荫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军事谋略为其基本特征。在反对外国侵略方面,他提出积极防御、广招人才、发动群众的抵抗策略;在镇压反清力量方面,他提出据守长江要地、陆地依靠民众布防、打击捻军、防止太平军与捻军结盟、开展地方团练、建立战时地方剿抚体制、宽待被裹挟者从而瓦解太平军队伍、重视情报收集等主张;而在军队建设方面,他提出了培养军事将领、不拘一格选拔军事人才、加强军事训练和后勤建设等诸多方面建议。反对外国侵略的军事谋略思想,是王茂荫的军事思想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闪耀光芒的部分;应对国内反清力量的军事谋略思想,具有战略预见性,在政治上具有封建性;加强清军建设的谋略思想,对清军建设具有直接目的性。王茂荫的军事思想是他在中国近代内忧外患形势下对军事斗争的思考和主张,极具时代性、政治性、针对性,并以其谋略见长,且具应验性,值得后人研究和反思。

【注释】

〔1〕王茂荫的著述主要有:张新旭、张成权、殷君伯点校:《王侍郎奏议》,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版;曹天生点校整理:《王茂荫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版。

〔2〕参见《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3 页。

〔3〕王茂荫辑撰,曹天生点校:《咸丰己未年奏皖省褒忠录》,载《徽州文博》,2020年第2 期,第16-52 页。

〔4〕王茂荫:《请密筹防备折》,载曹天生点校整理:《王茂荫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 页。以下凡引同书,注释作简。

〔5〕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突然发动对广州的攻击,首先挑起战争。这一事件是指中国广东水师为捉拿海盗,在一艘名叫“亚罗号”的中国走私船上逮捕了几名海盗和涉嫌船员。这纯属中国内政。但英国谎称“亚罗号”是英国船,悍然派全权特使额尔金率军入侵,以武力迫使清政府就范。接着,法国也决定参加对中国的战争,派兵与英军组成侵华联军。其借口是一年半前法国天主教授权神甫马赖在广西林县传教被处死事件,即所谓“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因此爆发。

〔6〕〔7〕〔8〕〔9〕王茂荫:《请密筹防备折》,载《王茂荫集》,第127、127、127、127-128 页。

〔10〕来歙(?—35):东汉初将领。字君叔。南阳新野( 今属河南) 人。建武二年(26),以劝汉中王刘嘉归刘秀之功,拜太中大夫。数次出使陇西,说服隗嚣附汉,因功拜中郎将。八年春,率2000 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 今陕西陇县西北)、回中( 今甘肃华亭西南) 至略阳( 今庄浪西南),斩守将金梁。复坚守数月,抵御隗嚣大军的攻击,在陇西之战中战功卓著。十年秋,统率冯异等五将扫荡隗嚣余党,攻破落门(今甘肃天水市武山县洛门),灭隗氏割据集团。又率盖延等将击羌人于五溪(今甘肃陇西县西),斩首数千,获牛羊万余头。开仓赈饥,安定陇右。十一年(35)六月,与盖延、马成等率军大败公孙述部将王元、环安于河池( 今甘肃徽县西北)、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正拟乘胜入蜀,被环安遣人刺杀于军中。武元衡(758—815):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唐代诗人。武则天曾侄孙。德宗建中四年(783) 登进士第。历官监察御史、华原县令、比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元和二年(807) 正月,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十月封临淮郡公,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八年(813)召还,复为相。因力主削藩,遭藩镇忌恨。元和十年(815)六月三日早朝,为淄青藩帅李师道遣刺客暗杀。

〔11〕〔12〕〔13〕〔14〕王茂荫:《请密筹防备折》,载《王茂荫集》,第128 页。

〔15〕〔16〕王茂荫:《条陈夷警事宜折》,载《王茂荫集》第129 页。

〔17〕王茂荫:《条陈夷警事宜折》,载《王茂荫集》,第129-130 页。

〔18〕王茂荫:《论夷战水不如陆片》,载《王茂荫集》,第131 页。

〔19〕〔20〕王茂荫:《办理团防广求人才折》,载《王茂荫集》,第130 页。

〔21〕〔53〕〔56〕〔57〕王茂荫:《请刊发<海国图志> 并论求人才折》,载《王茂荫集》,第133、133、133、133 页。

〔22〕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1840-1980),上海: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23 页。

〔23〕王茂荫:《和约不可改字片》,载《王茂荫集》,第142 页。

〔24〕〔25〕王茂荫:《筹备安徽防剿事宜折》,载《王茂荫集》,第22-23、23 页。

〔26〕王茂荫:《请严守小孤山片》,载《王茂荫集》,第30 页。

〔27〕〔28〕王茂荫:《筹备安徽防剿事宜折》,载《王茂荫集》,第23、24 页。

〔29〕〔58〕〔60〕〔64〕王茂荫:《条陈军务事宜折》,载《王茂荫集》,第28-29、29、29、29 页。

〔30〕王茂荫:《请速剿捻匪折》,载《王茂荫集》,第39 页。

〔31〕〔32〕〔33〕王茂荫:《请饬专主剿办片》,载《王茂荫集》,第40、40、40 页。

〔34〕〔35〕〔36〕王茂荫:《请宽裹胁以破贼计折》,载《王茂荫集》,第85、85、86 页。

〔37〕王茂荫:《请宽贷贼中逃出难民折》,载《王茂荫集》,第55-56 页。孙东儿,宛平人,因行窃被刺发浙江安置。咸丰三年三月初二日,因不堪当地穷苦而逃脱,沿途求食。四月十九日在临淮关附近,因腿生疥疮被太平军俘获,并被胁迫加入了太平军队伍,后伺机逃脱回北京,被官役访获。“改发新疆,给官兵为奴,从重发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到配再加枷号三个月,以示惩儆。”王茂荫认为此案所判过重。

〔38〕王茂荫:《请宽贼中逃出难民折》,载《王茂荫集》,第56 页。

〔39〕〔40〕王茂荫:《再请宽贷胁从以信恩旨折》,载《王茂荫集》,第59-61、59 页。

〔41〕〔59〕〔63〕参见王茂荫:《条陈兵事折》,载《王茂荫集》,第74、75、75 页。

〔42〕王茂荫:《保本籍人员回省带勇折》,载《王茂荫集》,第78-79 页。

〔43〕〔44〕参见《王茂荫集》,第79 页附。

〔45〕参见《王茂荫集》,第149 页及附。

〔46〕王茂荫:《请饬察看发往军营各员片》,载《王茂荫集》,第152-153 页。

〔47〕参见《王茂荫集》,第153 页附。

〔48〕王茂荫:《筹备湖北水陆防堵事宜折》,载《王茂荫集》,第27 页。

〔49〕王茂荫:《请将<筑堡御贼疏>、<坚壁清野议> 饬下仿行片》,载《王茂荫集》,第36 页。

〔50〕参见《王茂荫集》,第219 页。

〔51〕王茂荫:《条陈筹饷事宜片》,载《王茂荫集》,第33-34 页。

〔52〕〔54〕〔55〕王茂荫:《振兴人才以济实用折》,载《王茂荫集》,第10、10-11、11 页。

〔61〕〔62〕王茂荫:《选将练兵折》,载《王茂荫集》,第38、38-39 页。

猜你喜欢

太平军军事
军事鬼才
《林夫人血书碑》考释
昆山与太平军有关的建筑
徐继畬视野中的太平军在山西
太平军童子营:杀人放火是本业
谜底大揭秘
安庆出土的英制旧式加农舰炮
清末绍兴知府廖宗元死亡之谜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