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饭圈青年主体意识及其重构研究

2022-11-21高中建姜泽慧

中国青年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饭圈偶像主体

□ 高中建 姜泽慧

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的主要生活场域之一,网络追星的日益盛行即是其重要表现之一。据2019年7月央视财经报道,中国已有超过5亿人追星[1],“饭圈”也随之出现。“饭圈”是由包含核心粉丝、活跃粉丝和普通粉丝组成的圈子,聚集了不同地区、职业、文化背景的青年。在网络平台中,饭圈青年形成特有的群体意识,表现为“圈层式”的“饭圈文化”。饭圈青年已经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群体,但部分饭圈青年受不良的“饭圈文化”的裹挟,容易出现不理性的追星行为,引发圈层冲突和社会问题。自2020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开始,国家重拳出击整治“饭圈”乱象,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不良“饭圈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文化观念的滞后性导致饭圈青年的主体意识未发生根本改变,仍有可能诱发其他社会问题。因此,深入考察饭圈青年的行为特点,探析其行为背后深层次的主体意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进而予以其思想观念重构在当下尤显重要。

一、饭圈青年的行为特征及其表现

本文研究的饭圈青年指“饭圈”中较为突出的、存在更狂热追星倾向的“真爱粉”“唯粉”“铁粉”等。饭圈青年以情感依恋为纽带,以粉丝后援会为组织形式,以微博、抖音、小红书为平台,采用仪式化方式表达自己的偶像崇拜,并与偶像和其他粉丝展开互动,这类活动具有鲜明的组织性、秩序性和目的性。例如,饭圈实践从初代无组织的文本消费演变成第二代组织性弱、趣缘化的文本生产,再形成如今第三代组织化、圈层式的数据实践[2]。饭圈青年经过一系列追星活动的“锤炼”,其偶像崇拜行为逐渐呈现出偶像迷恋、群体极化、角色代入等行为特征。

1.偶像迷恋

偶像原意是一种为人所崇拜、供奉的雕塑品,用于比喻人们心中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物。偶像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是伴随意识觉醒和认识发展出现的观念形态,体现了人类对自我和环境的理解和体验,并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情感、意志和行为”[3]。中国古人供奉、参拜的太上老君、观音菩萨等是人们崇拜的传统偶像。而今,偶像泛指被推崇、被追求的对象。饭圈青年会因为喜爱某一偶像或某一事物自发加入“饭圈”开展一系列追星活动,表现为盲目地、不分是非地迷恋偶像[4]。例如饭圈青年围堵在高考考场门口为时代少年团马嘉祺加油,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秩序混乱[5];又如饭圈青年直播打赏,应援集资,氪金无度[6],因盲目消费造成生活困顿;一些饭圈青年跟踪、偷拍、骚扰、恐吓偶像,表现出对偶像的“依附性的爱”和极度的控制欲[7],或者拉踩、造谣其他偶像或饭圈,引发圈层冲突和社会撕裂,严重者甚至触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治安条例。

饭圈青年具有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双重属性[8]。作为经济人,饭圈青年追逐偶像十分“理性”,他们开展偶像崇拜活动不仅能为偶像赢得人气支持和发展机遇,也能为自己获取“酬劳”;作为社会人,饭圈青年渴望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认同和圈层支持,满足心理和情感需要。但在不良“饭圈文化”的影响下,偶像被赋予纯符号化的商品属性,使饭圈青年的经济人属性遮蔽了社会人属性,导致其主体意识背离了社会的主流价值,造成社会冲突。

2.群体极化

在面对相同的事件和困扰时,孤立的个人与群体中的个人相比,孤立的个人更容易保持头脑清醒、行为理智[9]。因为孤立的个人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够谨慎思忖、权衡利弊,但群体中的个人往往疏于理性,容易出现偏激、冲动的行为,形成群体极化现象。饭圈青年对于自己所在的“饭圈”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当“饭圈”中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出现圈层领袖时,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年极易受到影响,产生莫名的“我挺你”的仗义感,做出集体无意识的极化行为,导致网络饭圈冲突失控。

网络暴力是群体极化效应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饭圈青年处在各自独立的圈层,他们接收到的内容多是与其圈子内的人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圈层内部人员的价值观逐渐封闭并趋同,形成“信息同温层”效应,导致饭圈青年有意或无意地只获取与自己原有思想、观点、价值观一致的信息,对自己不匹配、不关心的信息产生排斥,慢慢被关进“信息茧房”。并且,饭圈青年可能在潜移默化中盲目跟风,缺乏对事件的自主判断。一旦网络上出现与其圈子不同的文本和声音便迅速“炸开了锅”,言辞激烈地、偏执地抨击异见者,展开骂战。2020年的“2·27事件”即为饭圈青年群体极化的典型案例:肖战的一个粉丝不满同人文《下坠》丑化自己的偶像而举报该文章,引发众多粉丝举报AO3网站以致网站关停,导致众多“圈子”纷纷“下场”抵制肖战,一时间产生了剧烈的群体极化效应,引起“饭圈”圈层之间对立、冲突[10]。个别青年把网络世界当作自己的情绪垃圾桶,肆意宣泄负面情绪,或是把自己当作“法官”,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人进行“审判”,无限放大他人的一言一行,带偏舆论走向,扰乱网络秩序。

3.角色代入

角色代入指饭圈青年想象自己是某一特定角色,出现角色代入行为[11],包括粉丝角色代入、电视角色代入等。随着电视娱乐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不断增加,如《明日之子》《创造101》《偶像练习生》等网络综艺类节目逐渐兴起,全民广泛参与的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高潮迭起,造就了一大批“爱豆”(即英文词汇idol的中文音译)。饭圈青年在助力“爱豆”出道的过程中,将自己代入“姐姐粉”“女友粉”“妈妈粉”等角色为偶像打投[12]。历经资本运作和粉丝打投等一系列操作,练习生得以出道并成为偶像。

饭圈青年对偶像的期望极高,限制也很强,难以接受偶像包括恋爱在内的任何“不良行为”,例如2017年10月8日鹿晗公布恋情直接掉粉80万[13]。在粉丝看来,偶像一定要“完美无缺”,一旦偶像“塌房”,就会瞬间失去粉丝的支持,被粉丝疯狂“回踩”[14],此时饭圈青年的角色代入行为进一步加剧,或将衍生出一些极端的追星行为。除了通过粉丝角色代入追逐偶像之外,饭圈青年也常常产生电视角色代入行为,他们将自己代入到电视主人公的角色中,幻想自己也能像主人公一样“爱情、事业双丰收”“成为人生赢家”,或是幻想自己能够与主人公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甚至以“×××老婆”或“×××老公”自居,不容许任何人侮辱、诋毁自己的偶像。角色代入行为既反映饭圈青年追求幸福、渴望成功的生活态度,也暴露出其主体意识存在的问题。角色代入行为一方面会让饭圈青年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鞭策自己像电视剧主人公一样为了理想拼搏向上,努力奋斗;另一方面也会使饭圈青年产生幻想,脱离现实,在偶像崇拜中逐渐麻痹自我意识。

二、饭圈青年的主体意识问题探析

主体意识是包含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为、抽象与具体的整体性概念,既包括人对现实生活的自觉把握,又内含人对生命价值的穿透性感知,既是个体素质和能力的集中体现,又是自我与他者和谐发展的行动指南,因此分析饭圈青年行为特征可以有效把握其主体意识状况。

1.自主性弱,存在认知偏差

自主性是行为主体按自己意愿行事的动机、能力或特性,是人所具有的主体特性之一(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人之所以能称之为主体,首先在于人有自主性[15]。自主性一旦不足,人就容易受外在因素制约,导致“非主体”行为,缺失自我掌控,对外在事物的认知也会出现偏差。据相关调查,有54.5%的青少年经“他人影响”开始偶像崇拜,35.4%的青少年经“环境影响”跟风进行偶像崇拜[16],可见青少年加入“饭圈”多是受周围人或环境影响的非自主行为,并非自主选择的结果。而且,饭圈青年时常“被动”参与“饭圈”活动,不断地为偶像“氪金”,刷榜制造流量和“数据”,做“饭圈打工人”。经过一系列偶像崇拜活动的“洗礼”,饭圈青年忘记自己加入“饭圈”是为了什么,在他人诱使下其行为早已不是出于自主和自愿[17]。对此,也有学者认为偶像崇拜源于饭圈青年的过分自主[18],只是他们的自主性脱离了现实。但更多情况下,这是饭圈青年长时间沉浸在“饭圈”之中受到“饭圈”语言和相关操作的规训的结果,导致其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本我进一步被弱化,对事物的认知逐渐偏离了价值理性,出现非理性行为。例如偶像的穿着打扮、身形姿态、服饰妆容等被饭圈青年奉为“教条”并加以模仿,一味地追求“饭圈”时尚,对于美的认知日渐偏离其本真定义。

2.辨别力差,易受外界诱惑

在虚拟世界中,人人都能为自己披上一件遮蔽本来面目的外衣,伪装成其想被外界感知的样子,以此实现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达成的目的。由于部分饭圈青年年龄较小,判断力和自制力相对薄弱[19],他们难以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极易上当受骗。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冒充明星工作人员运营假的粉丝群,以某某偶像“粉籍”之名吸引粉丝入群,诱导低龄粉丝汇款、转账以达到诈骗目的[20],或是打着影视公司导演、星探招募演员的幌子,利用个别饭圈青年急于成名、心智不成熟等心态实施犯罪[21]。更有甚者,部分饭圈青年也参与其中做出不理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

除了受到不法分子的信息蒙骗之外,饭圈青年还会被“粉头”进行传销式洗脑,他们常常出于表达偶像崇拜、支持偶像事业发展、宣泄个人情感等原因积极响应“粉头”号召,为“饭圈”偶像制作应援口号和宣传标语,热衷于帮助偶像刷榜、冲人气、争番位、抢资源,在网络平台上言辞激烈地与“敌对势力”抗辩,维护偶像形象。在这样的活动中,由于分辨能力和判断能力不足,这部分饭圈青年早已无暇顾及“粉头”交付的粉丝任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指哪打哪、冲锋陷阵[22],导致“饭圈”内部纷争不断。

3.理性欠缺,容易急躁冲动

自媒体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饭圈青年宣泄偶像的喜爱和崇拜之情有了便捷途径,饭圈青年从被动接纳偶像逐渐转变为主动宣传偶像。然而由于饭圈青年对自己所在的“饭圈”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忠诚感,所以当网络上出现相左的言论和事件时难以保持理性,容易急躁冲动。在网络上与他人展开“骂战”,呈现集体无理性状态。例如,“A饭圈”与“B饭圈”是两个独立的“饭圈”,如果两个“饭圈”没有利益冲突或言论不合的情况,那么这二者便能和平相处。一旦两个“饭圈”产生分歧,“饭圈”之间的平衡便会被瞬间打破,两个“饭圈”就会爆发矛盾,出现对立。2019 年 11 月,电视剧《青簪行》的男女主角的粉丝因“谁是一番”在网络上“撕”得不可开交就是典型例证[23],这种毫不顾及自身立场是否公正、言论是否正确、行为是否合理的“键盘侠”行为,对饭圈青年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4.精神颓废,寻求娱乐刺激

在互联网的加持下,社会元素被重新分类、聚集,人们倾向于和同好或三观一致的人打交道,由此形成特定的社交圈层,每一个圈层的文化观念是维系这个圈层的核心力量,饭圈文化就是“饭圈”的精神支柱。饭圈青年经常聚集开展偶像崇拜活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助和不满,以及填补精神空虚的需求。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有50.1%的网民浅度追星,31.5%的网民有深度追星行为,仅18.4%的网民不追星[24]。美籍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著名的“麻醉理论”,他认为大众传播对于人们的精神具有麻醉作用[25]。饭圈青年花费大量时间浏览“饭圈”资讯,沉浸在“饭圈”为其带来的通俗的、表面性的娱乐刺激之中,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但其获取的“知识”只是明星绯闻、影视剧情和各种花边消息,这些讯息对于他们的成长并无太多益处,反而消耗时间,侵蚀观念,瓦解生活本来的意义。

三、饭圈青年主体意识问题的外部诱因

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6],这表明人的主体意识必然受各种外在条件的影响。饭圈青年在偶像崇拜活动中不再扮演末端追随者的角色,而是成为媒体生态圈的重要建构者,新兴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饭圈”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而饭圈青年的主体意识也在偶像崇拜中被激活、被重塑。偶像人设诱导、资本利益驱动和社会娱乐化浸染是饭圈青年主体意识偏颇的主要诱因。

1.偶像人设诱导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的偶像标准在“饭圈”广为流传。由此可见,早期饭圈青年注重偶像的颜值、才华和品行。但是随着“数据造星”时代的到来,人设成为艺人“赋值”的方式[27],“饭圈”偶像纷纷依靠光鲜人设来吸粉。

人设一词来源于动漫行业,最初表示将漫画人物绘制成动画人物的各项设定,既包括人物的外貌、性格、能力,又包括人物成长的生活背景等。如今人设一般是指人物设定或角色设定,偶像人设则是经纪公司为艺人设定的角色标签。偶像被冠上人设之后就变成了被资本打造、经纪公司包装而成的“商品”。“饭圈”偶像依靠摆人设收获了大量粉丝,既满足了饭圈青年对于“完美偶像”的期待,也为公司赢得了利润。但是在人设面具之下,偶像的真实模样并不被外界所知晓,饭圈青年喜爱的“完美偶像”可能只是幻象。近几年娱乐圈“明星塌房”事件时有发生,尤以2021年最为突出,前有唱作歌手华晨宇未婚生子,后有钢琴大师李云迪嫖娼被抓,再有带货一姐薇娅偷税漏税[28],公众逐渐意识到偶像人设的虚假。即使偶像失德、人设崩塌,但个别饭圈青年还是一如既往地崇拜、支持偶像,对偶像已经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29],反向证明了饭圈青年的主体意识长期遭受不良偶像的人设诱导,已被严重侵蚀。

2.资本利益驱动

在资本的带动下,“粉丝经济”成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以情感逻辑包装的资本逻辑是‘饭圈’的本质逻辑”,串起了“偶像—粉丝—商业平台—娱乐经纪—营销机构—广告商—厂家”各个利益集团[30]。简单而言,资本方将偶像包装成带有商品属性的文化产品,经过经纪公司和商业平台的资源组合与分配,制作出偶像作品及偶像衍生产品,并在“饭圈”中推销,吸引饭圈青年关注。资本方和商家利用饭圈青年的追星心理,公开设置明星人气榜单、热搜话题榜、票房排行榜等,将偶像“明码标价”,刺激饭圈青年为偶像刷榜制造数据,为流量买单。此时粉丝经济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不少饭圈青年为了支持偶像,表达自己对偶像的喜爱,他们“为爱发电”,疯狂购买偶像代言产品,为偶像刷票冲榜,过度“内卷”追星[31],导致追星行为愈发偏离主体性。

同时饭圈青年在为偶像应援集资、氪金无度、控评反黑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一言不合”就举报、拉踩、互撕等乱象。这种不良追星行为既反映出“饭圈”在资本操纵下病态的唯流量论观念,又透视出部分饭圈青年集体无理性、群体道德低下的状况。

3.社会娱乐化浸染

媒介技术日益发达让青年群体日渐活跃在微博、抖音、知乎、小红书等社交网络平台,网络运营商借机采用大数据算法向饭圈青年精准推送偶像讯息,进一步助推网络社会的娱乐化倾向,满足饭圈青年的情感需求,吸引他们长期驻留在网络平台开展偶像崇拜活动。在网络娱乐风气的浸染之下,部分饭圈青年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本真追求被进一步扭曲,导致其主体意识消解、理想信念缺失。不仅在网络世界,现实世界的泛娱乐化倾向也较为严重。城市建筑的广告屏、公交站的站牌、超市商品的外包装等充斥着偶像明星的娱乐讯息。铺天盖地的娱乐景象麻痹了青年的精神,淡漠了其理想,让饭圈青年养成娱乐至上的生活惯习,进一步助长了不良“饭圈文化”的滋生,导致其主体意识建构“跑偏”[32]。

四、饭圈青年主体意识重构的目标要求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33]。人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存在,换言之,作为“现实的人”要成为生命活动的主体,必须具备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人对于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当前饭圈青年的主体意识受“饭圈文化”影响发生偏差,甚至与青年应然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主体意识存在较大差距,为此须在设定目标的前提下予以科学重构,包括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增强、主体价值的实现。

1.主体地位的确立

人的主体地位是指在人与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中,人作为主体能够使自己的实践活动指向世界,掌握、支配一切外物。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人要变成自主、自觉、自由的人[34],成为自然、社会和自己生活的主人。饭圈青年主体意识重构的首要目标就是要科学确立主体地位。

第一,饭圈青年要培养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又称自我认知,是人对于自身状态以及自身与外界关系的洞察或理解。自我意识是主体地位确立的第一要素,人首先应该具备自我意识,才能明晰自己的主体地位,生发出主体意识[35]。因此饭圈青年要正确认知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水平,提高思想觉悟。饭圈青年应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塑造正确的“三观”,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追星行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交流互鉴中全面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有效控制自己,找准自己在自身世界中的定位,勇于接纳自身不足;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不断为之努力奋斗,在取得进步和成就中刷新自我认知,提升自我效能感,进而强化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培养让饭圈青年能够准确定位自己,从“随波逐流”过渡到自觉自主,进而重构主体意识。

第二,饭圈青年要学会自我判断。自我判断是指人脱离外部力量干扰、结合自身经验与所学知识、按照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与体会来判断事物的性质、理解事物的全貌。自我判断是主体地位确立的重要支撑,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人具备自主性,所以在面对“饭圈”事件时,饭圈青年要先进行自我判断,包括判断事件的真假对错、自己能否参与其中及事件对自己的影响等。饭圈青年应当对自身行为进行自主判断,不仅要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自身主体地位的要求,还要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他人的诱导,自己的主体地位是否受到侵犯。只有时时处处学会自我判断,把稳自己的主体地位,尽量让自己独立于“饭圈”群体性事件之外,才能成为自主的个体。

第三,饭圈青年要养成自觉行为。自觉指的是人们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某种对象性活动的意愿和觉悟,它强调人能够在正确认识社会现状并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实践活动。行为是一个人内在思想的外部表现,自觉行为才能真正体现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自觉行为是主体地位确立的实践特征,强调行为应当是有意识的、自我支配的,即人应当自觉地、不被外物控制地去做某种行为。饭圈青年只有认识到“自觉解放”的重要性,才能将个人的行为纳入意识范畴,自觉反思自我,不仅反思自己的追星行为是否自主自愿,还要反思自己的追星行为是否恰当正确,避免在网络生活中被他人引诱而做出不利于身心健康和社会进步的偶像崇拜行为。

2.主体能力的增强

主体能力是主体在实践中形成且潜藏于主体内部并通过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展现出来的潜质,它表现为一种直接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客观的物化力量[36]。马克思将人的主体能力称为人的本质力量,他认为人的本质力量既是主体在实践中的自我创造能力,又是人的全面、丰富的感性活动能力[37]。结合饭圈青年偶像崇拜行为的特点,主体能力的增强必须以辨别能力、自控能力和道德能力的提升为基础。

第一,饭圈青年要提升辨别能力。辨别能力是人在对自己和世界的原有理解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分析、辨认和判定的本领或技能,辨别能力的强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行为选择。人们需要不断提升辨别能力,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而科学开展实践活动。就现实来看,部分饭圈青年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被他人引诱,盲目开展偶像崇拜活动,导致一说起“饭圈”,便会让人联想到幼稚、跟风、水军等词汇。所以饭圈青年需要不断提升辨别能力,多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细致观察、小心求证,学习他人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积攒社会经验。饭圈青年应当以正确的价值标准来评判“饭圈”事件,理智对待,不盲目、不跟风。

第二,饭圈青年要提高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人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一个人面对外界干扰与诱惑对于自我行为和习惯的自觉控制。自控能力是一个人成熟度的体现。自控能力越强,越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具备较稳定的情绪和耐性[38]。饭圈青年需要提高自控能力,在网络生活中自觉控制个人的情绪和言行,遇事沉着冷静,树立全局观念,以解决问题为先,避免情绪过激、冲动行事而导致事件进一步恶化。

第三,饭圈青年要增强道德能力。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由道德规则和道德能力两方面构成,道德规则是指规范人们行动的一整套规则,而道德能力则是指人们在行动时对道德规则的认识以及实施道德规则的能力[39]。道德能力包含道德认识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40]。研究发现,泛娱乐化庸俗化的话语和内容会侵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理念[41],导致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非理性、超出道德范畴的偶像崇拜行为,甚至会触犯国家法律,造成社会混乱与道德恐慌[42]。因此饭圈青年应当提高道德能力,加强道德自律,采用更加具有道德合法性的方式,如开展公益活动等来表达自己的偶像崇拜情感[43]。

3.主体价值的实现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的价值,体现为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主体价值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劳动所获得的生存、享受、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的占有,以及平等、自由权利的实现[44]。因此人应当意识到自己是最有价值的存在,并且通过角色担当、劳动创造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享受,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主体价值的实现。

第一,饭圈青年要承担个人角色。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匹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以及行为模式。每个人都是角色丛(即角色的复合体)[45],承担角色是人实现主体责任、发挥主体价值的具体表现,也是人的社会化的本质要求。饭圈青年经常扮演他者的粉丝角色和消费者角色,常常忽视个人的应然角色,即他们应该承担的学生角色、职工角色、子女角色和公民角色等,导致真实的主体价值实现受阻。所以饭圈青年要承担个人角色,达成角色期望;练就过硬本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积极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在一言一行、实干奋斗中实现责任担当;学习先进人物及其模范事迹,通过榜样示范来触动、净化心灵,激发关于责任使命和理想目标的思索,培育担当精神。

第二,饭圈青年要创造劳动成就。劳动创造价值,人的主体价值也应在劳动创造中得以成就。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是因为人能劳动,人才区别于动物成为“人”。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全部物质资料和精神产物,人的主体价值也应在劳动创造中得以成就。这表明人的主体价值需要借助于劳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表现出来。然而部分饭圈青年一味地热衷于偶像带给他们的精神享受,逐渐脱离劳动实践,依赖于他人为其提供的生存资料,主体价值的实现并没有真正建立在劳动基础之上。因此,饭圈青年须自觉参与生产实践,在劳动中创造满足自己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真正实现自身的主体价值,体认主体价值的劳动本真。

第三,饭圈青年要发挥个体潜能。全面发展的潜能既是饭圈青年主体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也是饭圈青年主体意识重构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指出,人要发展成为“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46],强调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发展就是人有权利去自由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并集中表现为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人应当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能够主宰自己生活的、具备自觉能动性和自我创造性的强大主体,在实践中全面发展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达到主体价值的实现。具体而言,饭圈青年应当正确认识自己,全面发展自己的知识图式、能力素质、品德修养,自觉规避非理性偶像崇拜,促进人生价值的充分实现。

五、饭圈青年主体意识重构的政策建议

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多部门已经对“饭圈”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治理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由于多重原因,“饭圈”乱象短时间无法得到彻底解决,还有酿成恶性网络事件的风险。为此仍然需要持续开展“饭圈”治理和网络优化工作,加强网络媒体自律与责任担当、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为饭圈青年主体意识重构、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有益的外部环境。

1.“饭圈”治理与风尚整肃

首先,国家相关部门要严惩违法乱纪艺人,严禁失格艺人利用任何形式回归大众视野,严查明星艺人财税情况,严打“阴阳合同”等娱乐圈暗箱操作行为。同时大众媒体、社会公众要加强对明星艺人的德行监督,促使明星艺人绷紧道德这条弦,努力做到谨言慎行,自觉树立良好形象,充分发挥正向引导作用。其次,有关部门要整顿文娱产业,压实管理职责,严格落实现有管理措施[47][48],将文娱产业划出“红黑榜”,公开文娱产业奖惩信息至全行业、全网,推进文娱行业自警自律;加强对文娱产业的监督与指导,鼓励文娱产业生产文化良品、精品,严格把关文娱产品的质量与数量。最后,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要整肃社会风尚,警惕相关领域遭受“饭圈”恶习浸染,例如部分运动员的粉丝在网上乱带节奏,发表不良言论等[49]。全社会应当共同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新风尚。

2.网络媒体自律与责任担当

根据《2021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报告》的研究,发现网络媒体呈现出更科技、更开放、更实效的特征[50],因而更需要相关从业者加强自我监管,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一方面,网络媒体应主动优化升级,不断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重视内容建设,打破“信息茧房”,向用户推送高质量、正能量信息;积极转变自身角色,贴近民生,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另一方面,网络媒体要坚决与国家、政府同频共振,积极配合中宣部、网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开展各项“饭圈”治理行动[51];加大对网络社群的鉴别力度与风险研判,利用自身优势密切关注“饭圈”动向,监管“饭圈”舆论,防止恶性事件发生;自觉提升服务质量,做好用户区分和青少年服务,使用先进技术过滤不良网络信息,防止饭圈青年受到“饭圈”负面影响。

3.国家法律完善与监督执行

《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经纪机构管理办法》《网络主播行为规范》等文件的颁布,有效遏制了“饭圈”乱象,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持续开展、推进文娱领域的相关立法工作。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现有法律法规和工作条例,逐步加强监督与管理,继续开展综合治理,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廓清文娱领域不正之风,不断完善文娱领域保障制度,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4.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饭圈”粉丝群体呈现出低龄化趋势,亟待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饭圈青年思想意识的引导作用。相关教育部门须调动广泛的育人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不仅要重视学校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引导作用,还要联合党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等各方面教育合力,实施多主体协同育人。此外,教育工作者要挖掘“大思政”育人资源,将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机结合,通过参观校史馆、革命纪念馆,游览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冬、夏令营等方式,强化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拓展青少年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饭圈偶像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大众偶像
整治“饭圈”乱象
偶像报
何谓“主体间性”
在疫情面前,见证一场“饭圈”的成人礼
“饭圈女孩”(双语加油站)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