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地质人才培养困境及应对策略①

2022-11-21杨凯凯王丽群曲鹏展纪核鑫

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5期
关键词:分流勘查心理

杨凯凯,李 阳,王丽群,曲鹏展,纪核鑫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大类招生,就是按照学科大类进行本科生招生,入学后,低年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高年级学生按照专业意愿进行分流培养[1]。这种培养模式在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欧美高校早已存在[2]。在中国,关于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可追溯至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北京大学于1988 年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并自2001 年9 月开始通过建立“实验班”的形式实施大类招生[3]。20 多年来,“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参与大类招生的高校不断增多,从北京大学相继扩展到其他“985”“211”高校、一般本科院校,甚至专科院校。不同高校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大类招生形式[4-5]。大类招生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本科招生和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根据对全国开设地质相关专业的40 所高校的统计,2021 年实施大类招生的共计24 所,占比60%,在开设地质相关专业的“985”高校中占比更是高达91%。不难看出,大类招生已经成为多数地质类高校的选择。然而,学界对大类招生对地质人才培养的影响却研究较少。本文将以吉林大学为例,聚焦大类招生对地质人才培养的影响,探索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而为国家地质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一、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地质人才培养困境

大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1],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到吉林大学地质人才培养来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冷热专业分化严重

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冷热分化的问题,地质学科也不例外。以吉林大学为例,从2018 年开始,地质学科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培养,地质类专业分流去向包括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勘查)、资源勘查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勘查)和土地资源管理4 个专业。从分流结果来看,超过50%的学生第一志愿选择土地资源管理,而第一志愿选择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勘查)的学生不到专业计划数的25%。专业实力较弱的土地资源管理成为热门专业,实力较强的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勘查)却少有问津。究其原因,专业的受欢迎程度往往取决于预期收入和相关职业的社会声望[5],这就决定了学生选择专业的功利性和盲目性。当然,“成绩优先”的专业分流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专业分化。此外,以学院为单位强行将各专业捆绑招生的大类招生方案同样值得审视,这种方案可能加剧了专业间的冷热分化。

(二)课程体系优化不够

为保证大类招生培养制度的顺利实施,吉林大学于2018 年制订了《地质类本科培养方案》,此方案构建了地质学科大类招生背景下的课程体系。但是,随着大类招生培养的持续深入,培养方案存在的课程体系问题也开始显现。大类培养阶段专业类课程偏少且缺乏整合力度,仅安排地球科学概论和地质类学科导论课两门专业类课程。其中,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内容整合力度不够,只能让大家对地球科学进行初步了解,而且过于偏向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两个专业,不利于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解。地质类学科导论课虽为学生搭建了探索地质专业的平台,体现了学校对于大类培养阶段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但因课时较少且缺少实践类课程,对加深学生专业认知、激发专业兴趣的帮助不大。

(三)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大类招生后,学生管理工作出现诸多新挑战,学生管理难度明显加大。此类问题主要表现如下:(1)班级凝聚力降低。在通识教育阶段,部分学生为了转专业或分流至热门专业,只关注学习,不愿参与班级事务。在专业教育阶段,随着班级重组,班级凝聚力进一步削弱。(2)专业分流阶段的班级重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成绩、性别、心理等来制订科学、合理的方案,好的重组方案可以帮助构建和谐班集体,降低管理难度。(3)专业分流后的宿舍分配问题。是否进行宿舍重新分配?宿舍分配方案如何制订?如果重新分配宿舍,就会出现适应和磨合的问题,容易对学生的稳定性管理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宿舍保持不变,学生则仍然活跃在原来的社交圈,容易导致专业分流后新班级的融合出现问题。(4)信息重组方面。专业分流前后,学生的班级、寝室等信息均发生了很大变动,辅导员等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来重新整理。

(四)学风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吉林大学逐渐放开转专业限制,2019 年专业排名前30%的学生具备转专业资格,2020 年这一比例增至50%。地质类专业的转专业人数屡创新高,2019年转出60 人,2020 年转出79 人,接近专业总人数的1/3,屡创新高的转专业人数使学生的专业思想变得更加不稳定,专业认同感也明显降低。同时,“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亦对地质类专业的学风问题产生明显影响,“成绩优先”的专业分流制度造成了各专业学风的差距。据统计,2019 级本科生专业分流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平均学分绩点为3.45,而资源勘查工程(固体)专业仅为2.52,大部分成绩好的学生选择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而成绩较差的学生聚集到资源勘查工程(固体)专业,造成专业之间班风、学风的较大差距。以专业分流后的大学物理BII 课程为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固体)专业人数相同,挂科人数分别为2 人和13 人,差距之大,令人错愕。

(五)学生心理问题频发

大类招生的模式也带来了学生心理疾病增多的情况。此类心理疾病多与学业问题有关,专业分流前后均可能发生。在专业分流之前,一方面长时间的通识教育导致学生所属专业不能迅速确定,导致学生产生长时间的游荡感、陌生感,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4]。另一方面以成绩为依据的专业分流致使应试之风重现,学生学习压力增加。此外,部分学生为了转专业,在学好通识课程的同时,还需要抽出时间准备转专业考试,压力进一步增加,一旦失败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在专业分流阶段,学生思想波动较大、情绪不稳定,甚至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可能会由此产生心理疾病。专业分流后,部分学生因未进入心仪专业,可能产生自暴自弃的苗头,不愿意与同学交流,逐渐远离班集体,甚至成为边缘人物。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地质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

尽管地质高校在大类招生的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但这并不代表大类招生的理念是错误的,相反,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1]。大类招生在地质人才培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高校去积极面对。

(一)优化地质类本科招生制度和课程体系

纵观全国开设地质专业的40 所高等院校,大类招生形式包括以学科门类招生(如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以跨学科门类的试验班招生(如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以学院所有专业捆绑招生(如吉林大学)3 种。吉林大学的地质类专业包括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等,这几个专业的专业门类、研究对象、培养目标迥异,强行以学院为单位将相差悬殊的专业进行捆绑招生,势必造成专业“冷热分化”。大类招生,还是要以相近专业组成一个大类比较合适[1]。因此,可以考虑将过度强势或冷门的专业排除在大类招生之外,如北京大学将本应属于地质学类的古生物学专业通过“理科实验班类”进行招生。除招生制度外,也应该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应适当增加专业分流前的地质专业课比例,建议每个专业将至少1 门专业基础课前移至通识教育阶段,适当降低课程难度,同时配备完善的实践课程,以帮助学生寻找专业兴趣。

(二)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分流方案

目前高校采用的专业分流方式主要有三种:(1)以学生志愿为依据。(2)以学生成绩为依据。(3)综合考虑学生志愿和成绩。目前多数高校选择第三种分流方式。不同高校的分流依据有所差别,主要体现在分流成绩的计算规则上,部分高校将学业成绩作为唯一依据,部分高校则考虑综合测评成绩,部分高校则增加了高考成绩、面试成绩或某门专业课成绩。笔者认为,专业分流应综合更多考虑综合测评成绩,在部分热门专业应该增加面试环节,总成绩相同时应参考特定专业课的成绩。使用综合测评成绩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提升班级凝聚力;增加面试环节或考虑特定专业课成绩,则可以体现程序正义,发现对某专业感兴趣且有天赋的学生。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各专业人数上限,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专业意愿,又可以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

(三)构建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学生管理体系

面对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学生工作新挑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构建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可以重点构建关于提升班级凝聚力、班级和宿舍重组等方面的方案制度,其中提升班级凝聚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地质类专业采取切实有效的配套措施;班级重组的制度设计则要考虑成绩、性别、心理疾病等因素,避免问题学生聚集在一个班级。虽然学界对宿舍是否重组仍有争议,但是笔者认为宿舍重组的利大于弊。多数高校的通识教育时间较短,宿舍重组后学生有更多时间去磨合,而且同一班级的学生住在一起有利于班级建设。(2)打造高素质专业型辅导员队伍。大类招生对辅导员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的地质专业素养,熟悉地质学科专业特点,才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做好专业选择。(3)搭建“互联网+”的学生管理新模式。面对新挑战,辅导员应学会运用互联网解决棘手问题,如搭建专业分流系统等,从繁杂的学生事务中解脱。

(四)加强地质类专业学生学风建设

地质类专业学风建设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发挥榜样效应,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榜样人物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应充分利用教师和校友资源,邀请知名校友和优秀教师为学生开展主题讲座。从不同角度向学生介绍地质科学,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探索。(2)坚持协同努力,营造专业思想氛围。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管理人员、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共同参与,通过共同努力营造专业思想教育的浓厚氛围。(3)发挥育人优势,培养地质学习兴趣。地质院校通常具备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因此学院应在实践育人促进学风建设方面进行尝试,如构建创新创业基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4)适应地质转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学风问题的产生与就业形势密切相关。地质类高校只有以需求为导向,拓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领域,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改变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五)做好学生的学业心理指导工作

随着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实施,地质类专业本科生学业相关心理问题日渐增多。此类心理问题多发生在“转专业”“专业分流”等教学事件的前后,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做好学生的学业心理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做好重大教学事件前后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应在“转专业”“专业分流”等重大教学事件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后,跟进对被调剂学生的心理安抚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也应该结合重大教学事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及早发现学生学业心理问题苗头。在重大教学事件前后,辅导员应通过查寝、谈心谈话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并进行心理疏导。对被调剂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学业问题要重点关注,防止出现大量挂科的情况。(3)做好已发学业心理问题的处置工作。针对已经出现的学业心理问题,辅导员要及时进行处置,通过谈心谈话等形式缓解其心理问题,同时要与学校心理指导机构沟通并及时上报情况,预约心理指导教师进行咨询。

三、结语

大类招生是对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但是由于大类招生涉及招生到就业的全过程,难免出现问题,如课程体系优化不够、冷热专业分化严重、学生管理难度加大、学风问题日益突出、学业心理问题频发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类招生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大趋势。因此,地质类高校要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和发展大类招生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大类招生的长处,进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地质人才。

猜你喜欢

分流勘查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说泾渭
浅析水文地质勘查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工程地质勘查的问题
长江河口南北槽分流口工程及瑞丰沙地形变化对分流比的影响
矿产地质勘查的基本特点分析
浅析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
浅析勘查工程的要点及合理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