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2022-11-21马瑞红
王 云,马瑞红
(灵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灵台 744400)
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做好相关高产栽培技术的探究与推广,促进我国小麦种植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更好地落实科技兴农战略。灵台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属陇东黄土高原沟壑丘陵区,海拔890~1 520 m,年平均温度8.6℃,日照时长2 453 h,无霜期159 d,年降水量650 mm,适宜冬小麦的生产种植,当前该地区小麦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灵台县始终将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硬核任务与战略举措,重视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冬小麦种植面积超过了2.33×104hm2,通过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了种植产量与质量。
1 科学合理选种、处理种子
小麦选种工作的科学进行,能够为后续种植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选种时,应注意对种植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做好科学考虑,保障小麦种子生长能够较好地适应种植地气候条件,实现高产栽培。由于小麦生长过程中受自然环境、气候、土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种子后期生长存在差异,甘肃是小麦生产的主要省份,当前该地区依托各项种植优势,将良种繁育作为建设核心,通过繁育和推广小麦良种,促进小麦增产。灵台县农技推广部门积极致力于打通科技服务与群众联系“最后一公里”障碍,促进作物增产,建立了一条引、试、繁、推的新路径。品种选择时,根据气候环境特征以及区域布局,从山西、陕西以及甘肃本地农科院科研院所等,引进了多个冬小麦品种,并积极进行自主培育小麦良种,通过试种,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优化了区域小麦种植品种的布局,加速了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农民在相关农业部门的指导下,优选适合种植的小麦良种,种植质量有保障。
选好种植的小麦品种后,应对麦种进行科学处理,促进麦种得到较好的生长,为后期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播种前,应及时挑出干瘪、残缺、有病虫害的种子,优选颗粒饱满、抗病害能力强、分蘖多、成穗率高、株型较紧凑、光合能力强、落黄好、抗倒伏、抗逆性好的良种,纯度达到99%,发芽率不低于85%,净度在99% 以上的小麦品种。为降低后期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还需科学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拌种或是包衣,能够有效提高种子自身对于病虫害的抵御能力,最大程度降低小麦在后期生长中病虫害的出现概率。像灵台县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极易出现条锈病、黑穗病等病害,为科学预防上述病害,还应在播种时做好小麦拌种工作,先选择晴朗天气进行晒种,之后可选择三唑酮等药物进行拌种[1]。
2 合理选址,精细整地
小麦栽培时还应提前做好选址,促进小麦存活率的提高,保障产量。种植地选址时应先对种植地的地理位置、土质、周边水资源分布情况等进行全面的思考,保证种植地的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同时排灌方便。
要提前做好整地和土壤处理,为小麦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栽种前,应提前进行土壤深翻,促进土壤土熟化,使得土壤更加疏松,并将深层微生物暴露于阳光下,能够获得较好的杀菌作用,降低后期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土壤翻耕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用振动式深松机进行统一深松耕作,机械耕深可控制在40~50 cm。粉碎大块的土壤,促进小麦更好的吸收养分。还可以结合土壤实际,提前施足基肥,为农作物的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基肥可首选有机肥,能较好地促进小麦种子生根发芽,促进小麦产量的提高。可在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指导下,合理应用测土配方技术,提高土壤的精准度。基肥除了选择农家肥,还可以选择绿肥和前茬作物秸秆等,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合理的利用,促进作物生长繁殖[2]。
3 科学播种,合理密植
播种工作进行时,还应注意播种的密度、数量等,提高播种的科学性,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以免播种时间过早而出现冻害,或是由于播种时间过晚而导致小麦的生长时间不足,影响其发芽和生长,对其后期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播种期的选择应注意外界条件合适,适宜小麦的生长。
其次,要注意合理密植。种植工作进行时,科学控制小麦的种植密度有助于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并对光热、肥料等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促进小麦的健康生长。种植密度的控制可以具体结合种植地的环境条件、土壤墒情等进行调整,充分的利用土地、光热等资源,达到高产的目标。种植密度无论是过大还是过小,均会对最终产量产生影响。例如,种植密度较小,小麦植株间距离较大,则会对土壤营养的利用效率产生影响,最终产量比较低。反之,种植密度过大,超出了土地的最佳容纳量,会导致植株间争夺各种资源,威胁其生长发育,最终会导致减产的情况出现。所以可以综合种植实际,进行合理密植、定量播种,促进最终种植质量的提高。当前甘肃灵台县,依靠实现小麦的精量播种,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种植产量,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播种工作进行时,播种深度同样会对小麦产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通常小麦播种深度约为4~5 cm,种植栽培过程中,若是播种深度较浅,则种子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冬季极易出现冻伤的情况,对产量造成影响;反之,若是播种深度过深,会对发芽率造成影响,易导致幼苗长时间难以及时破土,最终出现减产的情况。
当前,灵台县在进行小麦种植时,多是采用宽幅匀播的方式,相较于常规条播的种植方式,增产超过10%,该技术将传统的小麦条播改为宽播幅均匀播种,单行播幅从传统条播的2~3 cm 加宽至10 cm 左右,较好的改善了传统条播小麦存在的缺苗断垄、堆苗等情况,能够较好避免植株之间争夺养分,优化了小麦群体结构。示范点通过小麦宽幅匀播机并进行统一作业,全面覆盖,并做好农机农艺融合,切实提高了小麦生产质量[3]。
4 田间管理
4.1 施肥管理
小麦生长过程中需要多种营养物质,实际种植工作中,还需结合生长实际,科学施肥,加强管理。当前各地区在栽培工作进行时,更多的会应用有机肥料进行生产种植工作,运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能够为小麦生长补充充足的营养物质,且能够较好的避免使用化肥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施肥时,首先要施足基肥。运用测土配方技术,提高施肥的科学性,结合测土化验指标,在麦田中施充足的有机肥,同时配合适量的氮、磷、钾等肥料,注意多施有机肥,降低化肥的施用量。一般情况下,氮磷钾三者的施肥比可控制在3∶2∶1,有机肥、磷肥、钾肥及锌肥一次性全部用作基肥,氮肥的60%作基肥,后期可在早春以及拔节孕穗期进行追施。后期可结合种植实际,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追肥。通常在苗期可结合具体的长势以及土壤墒情等进行追肥,在苗期小麦长出3~4 片叶子后,可及时追施分蘖肥,每0.067 hm2追肥量可控制在5 kg。施足分蘖肥,能较好的促进小麦过冬,对于产量的提高比较有保障。后期若是小麦长势不佳,可以及时补施适量的农家肥、氮肥等肥料,促进其更好的生长。反之,若是小麦长势较旺,则可以适量减少或是不施肥。小麦拔节孕穗期可以及时施肥,拔节肥仅施1次即可,可选择氮磷钾肥料混合施用,施肥料可控制在6~8 kg/0.067 hm2。最后,小麦抽穗期,可配合运用叶面喷肥的方式,及时喷施0.1%~0.2% 的磷酸二氢钾溶液,间隔1周使用1次,连用2~3次,能够起到较好的促进生长效果[4]。
4.2 镇压划锄,提墒增温
另外可以在返青前后划锄镇压,提墒保墒,促进小麦根系更好的生长,同时抑制其旺长。结合麦田土壤墒情,进行划锄镇压、疏松表土等工作,能够获得抗旱保墒的作用,避免土壤蒸发,保墒增温。镇压时还需注意地湿则无需进行镇压,霜冻麦田、苗弱、苗黄以及生长受挫小麦植株无需镇压。镇压时间可选择在晴天中午进行。针对群体偏少、个体较弱的麦田,可选择早春土壤全部解冻后进行浅锄细锄。小麦生长过程中,如遇缺苗情况,还应及时进行补苗。
4.3 防御冻害,及早补救
种植栽培工作进行时,还应密切重视天气变化情况,尤其要预防恶劣天气。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方式对近地面小气候进行有效的调节,减小地面温度变化幅度,防御倒春寒。冻害发生后,及时喷施磷酸二氢钾,追施适量氮肥或复合肥,有条件的地方适时浇水,促进受冻小麦恢复生长,减轻冻害损失。主要措施:采取喷施0.5% 的磷酸二氢钾溶液30~50 kg/0.067 hm2,预防早春冻害;已发生轻微冻害的麦田,不要清除受冻枯叶,以免撕扯造成机械损伤,还可采取追施尿素等冻害挽救措施[5]。
4.4 结合中耕,防除杂草
配合中耕及时除去田间的杂草,能够提高土壤的透气性,促进小麦的生长,同时也能够避免草害对小麦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返青至起身期,应划锄1次,促进保墒增温。拔节前若是草害比较严重,也可以进行化学除草。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喷洒。同时控制好药量,避免药物使用过量对小麦品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可选择每年3月中旬进行中耕除草。
5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生长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类型的病虫害,还应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综合运用多种防控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预防。
5.1 物理防治技术
防控病虫害,可对物理防治技术进行有效应用,例如可通过人造性的激素,干扰害虫的正常交配繁殖,降低交配率,以免病虫害高发。另外,在田间还可以设置频率振动农作物灯、黏虫板等,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黄性等特征,杀死田间害虫。依靠该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好的杀灭各种害虫,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和农药的使用量,不仅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创造一定的生态效益,当前可以将物理防治技术在广大种植区进行积极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小麦的健康生长。
5.2 农业防治技术
通过在种植过程中,落实好各项种植细节,为作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能够提高小麦自身免疫力,促进其更好的生长。加强田间管理,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检测网络,对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测,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同时种植时切忌连年种植小麦,避免小麦连作,可将小麦与玉米、油菜等作物进行轮作,可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每年收割工作完成后,可以对麦田间小麦秸秆进行清理。另外应注意做好除草工作,在冬前杂草个体小、组织幼嫩阶段,及时用药或是进行人工除草。这一阶段的杂草对于药剂较为敏感,再加上小麦植株比较小,田间遮蔽度小,杂草裸露面积大,除草比较方便,示范区可选择每年的11月中旬—12月上旬,由植保专业机防队进行统一冬前化学除草喷雾,能够获得较好的除草效果,避免后期其与小麦争夺养分而威胁小麦的生长[6]。
5.3 预测预报,防控病虫
针对种植工作进行时极易出现的条锈病、白粉病等病害以及红蜘蛛、蚜虫等常见虫害,还应结合其发生趋势,运用先进技术设备进行科学的预测预警,并实现精准预报,提前防治,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可以结合天气预报,对可能爆发的病虫害类型进行预测,尽早防控,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防控效果。注意在选择防治药物时,应首选安全性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物,同时有针对性用药。对于药物应做好科学配比,促进药效的发挥。当前灵台县十分重视绿色小麦的生产种植,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方式,有效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绿色冬小麦的产量逐年提高[7]。
5.4 生物防治
加强生物防治能够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例如在防治时,可选择生物酶技术,能够较好抑制害虫体内蛋白质的活性,破坏其消化系统,继而影响害虫正常的生长发育,并消灭害虫。另外应及时引进害虫天敌,但是要注意天敌引入的科学性,控制好引进害虫天敌的数量、种类还有投放时间、地点等,使得害虫和天敌的数量能够处于一个平衡状态,降低害虫数量及其对种植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
6 结语
综上所述,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较广,提高其种植产量和质量,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在种植工作进行时,要加强对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做好技术推广,保障广大农民能够较好的依托栽培技术,改善传统种植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不足,为小麦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增强其对于各种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促进种植工作在新时期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