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的思考
2022-11-21王厚红赵建标
王厚红,赵建标
(淮安市洪泽区三河镇农村工作局(三河镇农业技术服务站),江苏 淮安 223125)
近年来,伴随着基因育种技术在水稻品种选育中的推广以及水稻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模式的逐渐形成,我国水稻的单产量大幅度提升。但是伴随着水稻的连年种植及追求高产带来的环境污染、水稻品质降低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水稻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的推广,可以有效避免单元素肥料、农药使用对种植环境和稻谷品质的影响,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通过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合理引入现代化机械设备,可以进一步节约劳动力,提高作业效率,提升单位面积水稻的产量。
1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内涵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以水稻栽培学、土壤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合理运用生物基因技术、播种一体机、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化技术与设备,指导水稻的选种、播种、水肥管理以及收获等作业的有序进行,促进水稻植株的茁壮生长。
2 水稻病虫害科学防治的内涵
水稻病虫害科学防治是以水稻病理学、昆虫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基本准则,通过合理运用生物农药技术、昆虫性信息素技术、无人机、植保机等现代化技术与设备,借助生物、物理、农业、化学等手段,将有害生物的基数控制在经济阈值以内(该类病虫害对于水稻造成的危害低于防治成本)。
3 水稻高产种植技术分析
3.1 制定科学方案
实践证明,科学方案是保证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各项措施有效落实的前提。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方案在制定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易于推广性原则,该方案所包括农艺技术以及设备应与水稻的种植品种以及栽培模式有较高的匹配性,从而确保方案的合理性,保证各项技术易于被当地的水稻种植户接受;②科技性原则,该方案应以当前市面上相对先进的技术为依托,在进行小范围推广性试验之后,逐渐在水稻主要种植区进行推广,从而推动地区水稻种植技术的现代化进程。
3.2 精选种子
作为水稻的芯片,种子含有水稻生长的全部基因,对于决定水稻的基本属性(抗病虫能力、抗倒伏能力以及品质和产量等)、保证其发芽率以及出土的整齐性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①对本地区的气候环境(温度、湿度、PM2.5、有效积温、风力、风向、主要降雨量和降雨季节等)进行详细的调查,筛选出环境适应能力强、分蘖数量多、高产的水稻品种。②借助种子筛选机,筛选出籽粒饱满、千粒质量达标、发芽率较高、种皮完整的水稻种子[1]。
3.3 晒种与拌种
对水稻种子进行适当晾晒可以有效打破种子的休眠,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保证出苗的整齐度;药剂拌种则可以有效避免多种有害生物对种子以及幼苗的危害。
3.3.1 晒种
主要是选择晴朗、高温的天气,对水稻种子进行连续2~3 d的翻晒,从而有效打破水稻种子休眠,提高发芽率。
3.3.2 拌种
利用质量分数25% 吡虫啉·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按照500~600 g/100 kg 种子的浓度进行拌种,或者15% 精甲霜灵·咯菌腈·醚菌酯悬浮种衣剂按照2 500~3 000 g/100 kg 种子的浓度进行拌种,可有效预防水稻恶苗病、立枯病以及稻管蓟马等病虫害的发生。
3.4 科学育秧
水稻的科学育秧是保证其出苗率、促进水稻幼苗生长、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的关键。
3.4.1 选地
选择地势平坦、光照充足、灌溉便利的地方作为育苗基地,同时依据育苗的数量,进行育苗棚的搭建,从而有效降低有害生物以及恶劣天气对于水稻苗的破坏。
3.4.2 合理播种
一般采用机械播种机进行水稻苗的播种,播种量应依据种子的品种以及播种方式,控制在1.6~2.1 kg/0.067 hm2。
3.4.3 机制选择
应购置特定的育苗基质或者进行底肥的合理搭配,满足水稻发芽、出土以及苗期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3.4.4 合理控制温湿度
25℃~29℃的温度比较适宜水稻苗生长,当温度高于30℃时,要及时防风降温。
3.4.5 炼苗作业
在水稻苗移栽前一周左右,开始通风炼苗,前期只在两端小规模开启风口,后期逐渐扩大防风范围,如遇冰雹、霜冻、大雨等恶劣天气,应及时闭棚保护。
3.4.6 移栽
水稻3叶期—4叶期时,进行水稻幼苗的移栽[2]。
3.5 整地作业
在水稻移栽前,利用现代化技术与设备,对栽培地进行土壤土质的优化升级,可以创造有利于水稻根系深扎以及茁壮生长的基础环境。
3.5.1 清地技术
对栽培地杂草、农作物残枝落叶进行彻底的清除,并进行适当的晾晒,再利用拖拉机搭配旋耕犁进行土壤的深耕(35~40 cm)、土块碎化、平地作业(100 m 平整度控制在5 cm以内)。
3.5.2 测土施肥
主要是利用土壤速测仪结合实验室仪器(pH 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等)进行土壤墒情(酸碱度、温湿度)、土壤中可利用有效成分含量的精准监测,并利用抛肥机及时进行腐熟畜禽肥料(猪粪、鸡粪等)、有机质、腐殖酸、豆粕以及N、P、K复合肥的补充,从而改良土壤土质。
3.5.3 土壤沉实
主要是指在水稻苗移栽前3 d 左右,进行放水,移栽前1 d将水放空。
3.6 合理移栽
为保证水稻移栽后的茁壮生长,缩短缓苗时间,提升水稻的品质与产量,做好水稻幼苗的移栽,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栽培时间要合理,一般选择晴天的下午进行水稻的移栽,从而提高移栽后的成活率[3]。二是合理密植。合理规化栽培密度,栽培密度较大,容易导致光照强度以及营养供应的不足,限制水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的正常进行,从而导致结穗较少,灌浆不满,影响水稻品质和产量,如果栽培密度过于稀疏,则容易造成土地、水资源的浪费,导致单产量降低,因此应以单位面积最大经济效益为基本准则,依据栽培地的土壤土质、气候条件,进行栽培密度的合理规划(一般推荐栽培量为8 000~10 000蔸/0.067 hm2)。
3.7 科学施肥
水稻的苗期、拔节期、分蘖期一般推荐N 为主的复合型肥料,用量一般控制在10~15 kg/0.067 hm2,在保证营养物质供应的情况下,避免贪青早熟。在水稻的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补充N、P、K 均衡型肥料,提高结穗的数量、提升水稻籽粒的饱满度。为避免水稻缺素症的产生,及时补充Ca、Mg、Zn、Fe、Cu等微量元素[4]。
3.8 机械收割
机械化收割主要是水稻进入成熟期以后,利用全喂式联合收割机进行水稻的秸秆切割、粉碎以及脱粒作业,水稻粒进行适当晾晒以后,即可进行销售或者入库储藏。
4 水稻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4.1 进行病虫害的精准监测
在水稻种植集中区,当地的农村农业局可以通过招标采购的方式,引入以第五代移动通讯技术(简称:5G)、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简称AI)以及病虫害智能监测设备为基础的病虫害智能监测体系,从而对有害生物的种类、发生现状和趋势进行精准的预测,为综合防控提供数据支撑。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技术与设备:①有害昆虫智能监测设备,主要是利用斜纹夜蛾、二化螟等鳞翅目害虫的趋光性,悬挂黑光灯诱捕器对其进行诱捕、拍照以及数据的上传。②病害智能监测系统,主要是利用部分稻瘟病、黑粉病、菌核病等真菌性病原菌的孢子随风传播的特性,利用鼓风机进行捕捉,然后进行玻片自动制作、显微镜成像,以及数据的上传。③气候实时监测设备,主要是对该地区的风力、风向、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指标进行实时的监测。④数据分析系统,此系统利用5G 技术对有害昆虫智能监测设备、病害智能监测系统、气候实时监测设备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实时的统计,并利用AI 技术进行智能分析以及后台大数据的比对,从而对水稻田内主要害虫的为害情况进行实时的分析。
4.1 农业防控技术
主要是创造利于水稻生长、而不利于有害生物扩散的基础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技术:①及时摘,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源;②适当提前或者延后种植时间,从而使得水稻生长关键期对病虫害为害盛期进行有效的规避,降低损失[5]。通过种植抗病虫品种,降低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比如袁隆平院士主导研究的玮两优7713 对近年来发生日益严重的稻飞虱有良好的抗性。
4.2 物理防控技术
利用靶标害虫的某些特性对其进行诱捕,降低其危害:①利用昆虫性信息素技术(一种靶标害虫成虫性器官分泌的吸引同种类异性昆虫进行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对二化螟、三化螟等靶标害虫进行诱捕。②利用潜叶蝇、褐飞虱、灰飞虱、稻管蓟马等靶标害虫趋色的特性,通过悬挂黄板与蓝板进行诱捕。③利用斜纹夜蛾、稻苞虫、二化螟趋味的特性,配置糖醋液(糖∶水∶醋∶酒比例为3∶4∶2∶1),对其进行诱捕与消杀。
4.3 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技术主要是通过喷施生物农药进行水稻病虫害的防治:①从水稻苗期开始,通过定期喷施1% 香菇多糖水剂、0.01% 芸苔素内酯可溶性液剂、29% 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可湿性粉剂、5% 氨基寡糖素水剂等植物诱抗剂,提前激活水稻的抗病基因,降低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病害的发生概率。②通过喷施400×108个孢子/g 球孢白僵菌悬浮剂、100×108孢子/mL 绿僵菌悬浮剂、8 000 IU/mL 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0×108PIB/mL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悬浮剂等活体微生物农药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靶标害虫进行防治。与其他技术相比较,生物技术具有对病原微生物、靶标害虫持续控制、对有益生物以及环境相对友好等方面的优势。在微生物农药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严禁与任何化学农药,尤其是杀菌剂复配,避免对活性菌进行杀灭,影响其效果。二是尽量选择阴天或者16 时以后进行施药,避免紫外线对有益菌的杀灭作用。
4.4 化学防控技术
①稻曲病可用12.5% 井冈霉素·蜡质芽孢杆菌按照1 000~1 500 倍溶液进行叶面喷雾防治;②喷施50% 稻瘟灵·甲霜灵·福美双1 500~2 000 倍液防治立枯病;③喷施5% 盐酸吗啉胍可溶粉剂750~1 000 倍液,防治水稻也枯病、矮缩病等;④喷施50% 噻虫嗪·杀虫单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 倍液,防治稻飞虱、二化螟、二化螟、水稻螟虫等靶标害虫;⑤喷施5% 啶虫脒·阿维菌素微乳剂,防治斜纹夜蛾、跳甲等靶标害虫。
在化学农药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在病虫害的高发期,可以利用无人机技术进行统防统治,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全面降低有害生物的基数。②要遵循《农药管理条例(2017年修订版)》基本准则,严禁在水稻安全采收期喷施任何化学农药,废弃农药包装及时进行回收和统一处理,避免引起环境污染以及人畜中毒事件。
5 结语
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以及“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相结合”经济发展理念的提出,水稻在完善农业产业结构、保证粮食安全、维系社会稳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各地区的农业部门应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水稻高产栽培以及病虫害科学防控的方案,为水稻的丰产、丰收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