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区茶叶种植技术及种植管理

2022-11-21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6期
关键词:茶苗茶树茶园

吴 雷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贵州 贵阳 551400)

贵州省有九大茶区,茶园面积稳定在46.67×104hm2,已达全国首位。贵州茶园具备良好的土壤物理性状,其密度较小、土质疏松、通透性强,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近年来,贵州省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以促进茶产业发展,以期将茶产业打造为贵州现代农业的第一产业。在贵州,茶产业为贵州400×104户茶农提供了就业机会,帮助56×104个贫困人口脱贫,已成为山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在贵州贵阳山区地带,植被茂盛、云雾偏多、湿度较高、昼夜温差较大、土壤条件相对较好、土壤内有机质含量较高,这为茶树种植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然而在山区茶树种植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条件,科学选择茶树种植品种与管理技术,以提升茶树的成活率,增大茶叶的产能,为实现茶叶的优质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贵阳市山区茶叶栽培及管理现状

贵阳地处云贵高原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长江及珠江分水岭地带,当地苗龄横延市境内,岗阜起伏,剥蚀丘陵与盆地、谷地、洼地相间,最高峰海拔约1 659 m,而最低处海拔约880 m。贵阳地貌为以山地、丘陵为主的丘原盆地地区,其山地面积可以达到4 218 km2,丘陵面积可以达到2 842 km2。贵阳市海拔高度在1 100 m 左右,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当地年平均降水量为1 130 mm,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年平均日照时长为1 148 h。贵阳地区山区的气候特色之一便是多云雾、多阴天、少日照、太阳辐射强度小、散射光多,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所生产的茶树新梢氨基酸、咖啡碱等含量及水浸出物丰富,同时茶叶纤维含量低、肥厚柔软、芳香性好。

贵阳地区山区气候为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3℃,极端最高气温为35.1℃,而极端最低气温为-7.3℃,夏季无高温热害、冬季无冻害。茶树喜温暖惧高温,在气温连续几日超过35℃时,茶叶内叶绿素会遭到破坏,其光合作用停止,茶叶物质积累将受到较大影响,甚至引发叶片的枯萎以及脱落。而贵阳气候特点为当地茶叶品质提供了保障。

贵阳地区山区多夜雨,降水量充足,在日间温度较高、光合作用较强,而到了夜晚常降雨,因温度较低,呼吸作用减弱,导致茶叶有机质消耗较少,非常适宜茶树积累大量的有机质,有助于茶叶品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贵阳山区具有发展茶产业的天然气候优势。但是,当前在贵阳山区茶叶种植市场比较混乱。不同的茶树品种和不同的种植时间,混杂增加了茶树管理的难度,特别是一些高龄茶树需要定期修剪枝叶,但是因修剪水平差异,导致茶叶的产量及品质无法得到保障。山区茶在种植与管理方面都面临着不少难题,亟待解决。

1.1 种植技术

不少山区在茶叶种植过程中存在着种植范围广、种植技术落后、现代化水平应用不高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对整个茶叶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1]。具体而言,在山区茶叶种植生产中,由于种植技术落后导致种植茶树的存活率偏低,一定程度上还会对茶叶的产量及品质造成影响。

1.2 种植管理

茶叶种植范围比较广泛,种植区域主要受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在传统茶叶种植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的山区茶叶种植管理都采用传统人工种植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主要受到管理技术限制,如效率不高、速度较慢等,难以实现对茶叶种植生产的高效管理。特别是在治理病虫害方面,主要采用传统喷洒农药的方法,往往会在茶叶上造成农药残留现象,不仅影响到茶叶的口感品质,严重时还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2 山区茶叶的种植管理技术

2.1 选用适宜的无性系良种茶树

无性系良种茶树具有低耗、优质和高产特点,通常情况下,丰产茶园的寿命为25~30年,因此,选择适宜当地山区种植的无性系良种茶树是保证茶园丰产和实现良好效益的关键。应结合当地的气候、降雨量、温湿度、土壤墒情等因素科学选种,尽量选择具有抗病能力和抗逆性的优良茶叶品种,保证茶叶种植实现优质高产[2]。

2.2 合理搭配茶树种植品种

山区茶叶种植生产应遵循“合理搭配茶树品种”的种植原则。第一是搭配种植早、中、晚各类发芽品种,目的是错开采摘高峰期,延长茶叶的生产时间,这样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便于提高加工设备的使用效率;第二是根据生产的茶叶类型搭配种植具有良好适制性的茶树品种。如在绿茶产区应选择搭配种植氨基酸含量较高的龙井43 号、黔茶8 号等优良品种,红茶产区则应搭配种植茶多酚与咖啡碱含量较高的福鼎大白、黔茶1号等良种;第三是应充分考虑当地茶树种植的常见病虫害与极端天气状况,搭配种植具有较强抗逆性的不同良种,避免某一病虫害的大规模爆发或极端天气对茶叶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2.3 茶园位置选择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常绿植物,种植后能够多年受益,有效经济年限可以达到40~50年,应选择周围没有污染物排放厂矿、远离交通干道(5 km 以上)的区域建设茶园,避免对茶叶造成污染,最好选择坡度<25°且背风向阳的缓坡地带或平地建设茶园,减少霜冻害,避免或降低寒风的侵袭,保证茶树能够尽早发芽[3]。茶园附近应有充分水源,以满足茶树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茶园周围应有充足的劳动力,以满足采茶用工需求。此外,茶树能否健康生长与土壤条件具有密切关系,适宜的土壤是保证茶树健康生长的关键,茶园土壤最好呈酸性或者是微酸性,pH 在4.0~6.0 较为适宜。以砂质土壤为最佳,土壤中应含有较高的氮、磷、钾及有机质等营养元素,土层厚度应超过60 m,底土无硬盘。

2.4 开垦山区茶园

开垦山区茶园的前提条件就是防止水土流失,根据不同地形、坡度,选择最适宜的施工方法,一般可选择平地或缓坡地带建设茶园,需要经过初垦和复耕2次作业。在5月—6月进行初垦,主要使用挖掘机施工,辅助人工作业,以彻底清除土壤中的竹根及茅草根、石头等,翻耕深度应超过60 cm,将树叶、杂草等深埋,提高土壤内有机质含量。初垦出的土块可不必打碎,有利于熟化和蓄水。在来年的9月—10月进行复耕,耕深应超过20 cm,同时清除杂草,打碎土块,平整地面。开垦坡地茶园时最好沿等高线进行横向实施,保持坡面相对一致。在坡度为15°~25°的陡坡地带建园时,最好按照水平台阶的方式建成梯级茶园,这样可消除坡度,改变自然地貌,拦截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具有保土、保肥、保水的作用。开垦前先在建园区域上方修建隔离沟,防止雨水从上冲入茶园。开垦时,要尽量避开暴雨多发季节,按照等高线从下向上逐层修筑,充分利用地表土壤。梯壁用石块、土坷、草皮修筑,高度控制在1 m以下;要求梯面保持水平或向内侧稍微倾斜,梯面宽度至少要超过2 m,便于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梯级茶园修筑时应做到环山水平、梯层等高、小弯曲直、大弯随势、表土回沟、心土筑埂、外埂内沟、外高内低、沟沟相通、梯梯接路[4]。开垦后的山区茶园,在定植茶苗前,需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进行1~2 季的绿肥种植并翻埋入土,对土壤培肥及熟化。

2.5 定植茶苗

2.5.1 定植时间

适宜山区茶苗定植的时间一般在2月下旬—4月上旬、10月上旬—12月上旬这两个阶段,这样可避免春旱和冬季严寒对茶苗造成伤害。

2.5.2 茶苗质量要求

要求茶苗高度需达到15~25 cm,茎粗需超过1.8 cm,确保所选择茶苗已经过检疫无病虫害。若茶苗无法及时栽种,可将其置于遮阴背风之处妥善保管。可临时置于茶园地里,在春季覆盖塑料薄膜,秋季时覆盖遮阳网,并于早晚分别进行1次浇水保鲜。

定植前需开沟施加基肥。中小叶品种定植间距为1.5 m,大叶类品种定植间距为1.6 m,开挖宽度为40~50 cm、深度为50 cm 左右的定植“U”形沟,每0.067 hm2使用300~400 kg 饼粕、25~35 kg 磷肥或1 000~2 000 kg 腐熟农家肥施入“U”形沟内后,覆土填埋并超过地面15~20 cm。

2.5.3 定植方法

结合种植规格及密度在定植沟内挖沟并植苗。需采取双行定植方式,将小行距控制在40~45 cm,窝距控制在35~40 cm,在每窝内栽植2 株茶苗,采取等腰三角形错窝种植方式,大叶品种的栽植密度为4 000株/0.067 hm2,小叶品种的栽植密度为45 00 株/0.067 hm2。在栽种过程中,需一手将茶苗扶正,一手填土,注意分层填土,将苗入土深度控制在10~15 cm。待填土至须根不外露时,将茶苗轻轻上提,以确保根系自然舒展,接着覆土踏实,注意覆土厚度需超过6 cm,浇入充足的“定根水”。定植过程中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尽量带土移栽茶苗,以减少伤根数量;第二,若苗木为远距离采购,应当采用添加有生根粉的黄泥浆进行打浆移栽[5];第三,在移栽结束后及时定剪,将苗高控制在10~15 cm,仅保留3~4片叶,以提升幼苗的成活率。

2.6 茶树修剪

茶树可塑性较大,在茶苗定植后应及时落实定型修建工作,以培育粗壮骨干枝,确保树形分枝浓密,培养树冠采摘面。通常需进行3次定型修剪。在茶苗高度超过30 cm、茎粗超过3 mm时进行首次定植,将高于地面15~20 cm位置的1~2个较强分枝保留,采用整枝剪剪去顶端。需注意,若茶苗未达到定型标准不得修剪,待翌年茶苗高度及粗度满足标准后再进行修剪。在修剪过程中只剪主枝、不剪侧枝,需保证剪口平滑。在第一次修剪后1年内进行第二次修剪,在苗高满足修剪标准时即可随时修剪。第二次修剪需在第一次修剪基础上将剪口提高10~15 cm,将剪后茶苗高控制在30~40 cm较为适宜,采用整枝剪将上部枝梢剪去。在修剪过程中还需注意将根茎处弱小分枝及下垂枝剪去,将内侧芽剪去而保留外侧芽,以保证茶苗向外分枝伸展。在第二次定型修剪后一年进行第三次修剪,如果茶苗生长旺盛,可提前修剪。第三次修剪剪口应在第二次基础上提高10~15 cm,在修剪结束后将茶苗高度控制在30~40 cm,采用篱剪将上部枝梢水平剪除,采用整枝剪将树蓬内弱枝、下垂枝及根颈剪去,以确保骨干枝健康生长。

2.7 施肥

茶树施肥的重点是培养庞大根和晃粗壮骨架枝,在施肥过程中,应重施有机肥、配合施入化肥,以确保茶树高产稳产。在每年的10月中旬—11月中旬,施入30 kg/0.067 hm2的茶叶专用肥,在4月—10月,每月追施一次5~7 kg/hm2的尿素。若缺乏劳动力,可在春季以及夏季分别施入一次15~20 kg/hm2的尿素。应在距离茶树根5~10 cm的位置施肥,施肥深度控制在10~15 cm,在施肥结束后及时覆土盖实。需注意,氮肥一般在基肥及追肥时施入,其在幼年茶园的分配比例为1∶1,而在成年茶园的分配比例为0.4∶0.6。磷肥及钾肥仅作为基肥在秋季或冬季一次性施入。

2.8 茶树防冻

在山区冬季气温较低,茶树易遭受冻害,因而在冷空气来临前即11月中旬前,需做好防寒防冻工作。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为覆盖蓬面,也就是将遮阳网、无纺布或者地膜等材料覆盖于茶树蓬面,避免新叶表面及枝条结冰;第二为铺草培土,即将厚度为10 cm的杂草或者稻草覆盖于茶树行间,以提升土壤温度,结合清沟在茶树根部培土,达到保护根颈部的目的;第三喷施防寒剂,一提升茶苗抗寒能力。

2.9 病虫害防治

2.9.1 假眼小绿叶蝉

假眼小绿叶蝉主要通过若虫以及成虫吸食茶树嫩梢汁液,高发于每年的6月、9月及10月。防治措施:第一,强化茶园管理,对田间杂草及时清除;第二,分批适时采茶,或者通过轻剪方式将虫卵剪去,以抑制虫害发展;第三,通过喷施2.5% 鱼藤酮300~500 倍液防治或者通过喷施10% 吡虫啉200~300 倍液防治;第四,在冬季采用石硫合剂封园,以避免成虫越冬。

2.9.2 茶螨类

茶螨类包括茶橙瘿螨及茶叶瘿螨。成螨主要通过针状口器以刺吸叶片汁液,对嫩叶造成危害。防治措施为:及时分批采摘,对茶园内落叶及时清除;第二,通过喷施73%克螨特乳油1 500~2 000倍液防治。

2.9.3 茶炭疽病

茶炭疽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成叶,高发于每年的5月—6月及9月—10月。具体防治措施为:第一,对茶园强化管理,采取科学的施肥方式,以提升茶树抗病性能;第二,对病叶及时清理,以避免病菌传播;第三,喷施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防治;第四,在冬季非采摘期间,在茶园内喷施0.6% 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以减轻翌年病害。

3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对山区茶园种植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就必须强化种植技术及管理策略。在茶叶种植中,强化种植地块、种子、水肥管理、修剪、病虫害等各项种植管理,提升栽培技术水平,提升山区茶叶种植的科学化以及规范化,在提升茶叶产量的同时保证茶叶质量。

猜你喜欢

茶苗茶树茶园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中国西南 茶树和中华茶文化的起源
茶园飘香
周宁生态茶园
贵州省福泉市:抢抓时节育茶苗
新建无性系茶园“三改”快速成园技术
茶园观色
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的关键技术
茶的箴言
印尼农业部拨款改善提高茶园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