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

2022-11-21

江苏教育 2022年39期
关键词:党的领导育人教材

王 慧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推动“党的领导”相关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课程教材,国家教材委员会于2021 年9 月26 日印发《“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文件从价值导向、认知规律、整体设计和育人目标四个方面提出要求。本文从价值立场、学生的认知基础、总体统筹与衔接、具体设计与实施四个层面进行阐述。

一、明确价值立场,符合思想引领特性

“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课程教材,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与价值观塑造,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举措。《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中,首先是“坚持价值导向,突出政治性”,符合思政教学中思想引领的特性,具有政治性与教育性、真实性与系统性、思想性与时代性。

1.强化政治性与教育性

“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课程教材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必由之路。

第一,政治性。内容应当积极、正面、全面,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突出中国共产党的严肃与伟大、崇高与神圣,能充分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实践。

第二,教育性。内容应发挥政治启蒙与思想引领的作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并促进学生对于少先队、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的向往与热爱。

2.注重真实性与系统性

“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课程教材,应保证内容的真实性与编排的系统性。

第一,真实性。内容符合客观性、实在性,真实可靠,有据可循。

第二,系统性。内容应自成体系,结构化、理论化,能呈现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整体脉络,既包括实践活动史、思想史和制度史,又包括历史发展的总体画面和某一事件的详尽细节。

真实性、系统性强调的是内容的来源、性质和组织方式,而非课程教材具体的载体、形象等,相关作品的文学化和戏剧化表达中必然具有煽情或夸张成分,二者并不矛盾。

3.提升思想性与时代性

第一,思想性。一是指理论性,即内容能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二是指“党的领导”相关内容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与实践,应发挥启人深思的作用,促进学生哲学思维发展,由感性通过知性发展到理性,形成历史的、动态的、综合的、辩证的思维方式。

第二,时代性。依据当下与未来中国社会的需要确定重点内容,侧重回应时代需求、回应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政治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党的领导”相关内容应是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党的领导”教育不以事件与人物为目标,而是注重过去与现在的联系,即历史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并在历史中更好地理解现在、建构未来。

二、明确教育对象,符合认知发展规律

“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课程教材,《指南》所确定的第二条基本原则是“遵循认知规律,突出针对性”,即应明确教育对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基础教育阶段应注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儿童化表达,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与政治社会化的认知发展规律。

1.符合认知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小学生在人格发展方面整体处于从自我中心主义到逐步超越自我中心的发展阶段,其认知从以感性、整体直观、具象的信息加工模式为主,逐渐发展到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抽象思维方式为辅。课程教材应在奠基性、系统性的基础上更具情感性与浪漫色彩。

中学生在人格发展层面更关注人生意义与价值,寻求身份认同与理想自我,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思维具有矛盾性。课程教材内容体系应注重结构化,涵盖广博的知识、蕴含深刻的价值,在编排风格上兼顾生动活泼与学理性,促进知性、理性思维发展。

此外,还应考虑学生学习的时代性特点。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学生更青睐电子产品与智慧化学习方式,因此课程教材设计应更多考虑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与手段。这还可以弥合历史时空差距带来的理解障碍。

2.符合政治社会化发展的规律

政治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一部分,也有其独特规律。研究表明,6—14 岁儿童随着年龄增长,政治社会化呈现以下特征:开始对政治领域感兴趣,认识权威存在;以权威人物为中介,对政府、国家等进行人格化、拟人化的认识;赋予政治人物道德、情感等理想化的期待,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对政治制度的感觉由人格化目标向政治机构转移,关注制度的权力整体。

小学阶段课程教材应以文化符号标志、仪式活动、权威人物为主要中介培养政治情感与政治认同。它应以生动形象的英雄榜样人物、易于理解的图像表征为主要的呈现方式,以便于操作、全面调动感知觉的陶冶类、体验类的活动为主。在内容载体方面,应以典型人物故事、英雄事迹、鲜活案例、科技成果、发展成就等为主。

就是说,在教室里,在大庭广众之下,学生们都会受到群体氛围的影响,这会使学生的言行举止变得似乎更加可气可恼。

中学阶段学习活动设计可以更加凸显理论性、开放性、综合性与实践性,提升“党的领导”理论所占比例,强化制度自信,培养情理交融的情感认同。在学习理念上应尊重学生主体性,结合理论、历史、现实、新闻媒介等进行体系化阐述,以阅读与分析、讨论与辩论、探究与分享、角色体验等活动为主。

三、注重全局统筹,突出学段学科的衔接与协同

“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课程教材,《指南》所确定的第三条基本原则是“加强整体设计,突出统筹性”,也就是说,各级各类教育主体应当协同发挥作用,整体规划,纵向有机衔接,横向协同配合,坚持一致性与统整性相融、阶段性与连续性兼顾、重点纳入与有机渗透结合。

1.一致性与统整性

一致性是指相关教育主体在理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中央有关重要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方面,价值取向一致。教育部门等相关主体能够形成教育合力,整体统筹与规划,形成育人一体化工作的格局与机制,统筹开发与利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关资源、场所与方式等。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者、学校与教师等不同层面的主体要有全局观念,其编写思想、课程开发思想与原则等符合主流价值观,指向政治认同等核心价值诉求。

统整性是指运用整合性思维,注重内容体系建设,注重编排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同时,与现有课程教材的规划有机衔接,即“党的领导”相关内容有机统整、融入相关学科内,各学科的内容互相支撑、各有侧重,减少无意义重复。

2.阶段性与连续性

阶段性是指学段内部系统完整、学段之间界限清晰,在内容难度、广度、宽度、编排风格等方面阶梯性明显。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容应保障基础性、系统性,除极个别内容难度较高之外,其他应以恰当的呈现方式编排在课程教材中,“应进尽进”,以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高中阶段应重新组织加工,强化思想性与理论性。

连续性主要指逻辑主线清晰,有延续性、关联性,知识脉络在连贯中逐步拓展、深化,不过度跳跃,相互衔接。即在同一学段不同学科中,知识涵盖范围合理、深度和广度大体一致;在前后学段同一知识领域中,内容有连续性、递升性和适度的螺旋反复,不存在严重的断裂、脱节、错位和缺漏,能持续促进学生思维跃迁与情感深化。

3.重点纳入与有机渗透

此外,还应考虑与学校办学理念、历史、特色、主题活动、学校公共生活、班级日常生活等相结合,与学校环境、生态相结合,循序渐进、逐步融入、有机渗透。

四、注重教育目标,体现活动过程的实效性

“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所确定的第四条基本原则是“强化育人目标,突出实效性”,这体现在教育活动的目标、过程与评价中。

1.挖掘学习内容的育人价值

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我们应关注学生的政治意识的价值体系化—人格化。朱小蔓教授指出:“个体情感世界发生变化、人生经验发生改变的过程,它由情动—感受、体验—理解、价值体系化—人格化三个相互联系并相互过渡的过程构成,三者之间是后者包容前者的递升关系。”逻辑认知与情感体验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观学习的过程。

挖掘内容的育人价值,就是要关注知识与价值观的镶嵌关系。各学科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尤其需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的目标的依据、针对性、具体化与可操作化。由于课程形态与性质的差异,内容能发挥的育人价值也存在区别,它们应各自发挥学科德育的功能。

2.深化活动过程的育人价值

一是要注重深化活动过程,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感信息的加工方式依赖于感受状态的发展、依赖于情感体验在意识中出现的性质,而教育活动特别是仪式化的活动能使感性直观、情感经验成为记忆系统中较为恒久的部分,因此,中小学阶段应多开展仪式类的活动,它是达成信仰、信念的重要途径。

二是要提升实效性,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与情感升华。教育者应创设情感内涵丰富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重视情感体验,关注彼此的倾听与交流,深化情感的价值内涵,引领学生情感经验升华为价值观。

3.重视表现性评价的导向作用

提升课程教材的实效性,要坚持书面检测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书面检测能够较好检测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经验,此处不再赘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测评,可以借鉴表现性评价的方法。表现性评价注重多元与情境,强调高层次技能与情感及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它将评价融入学习过程,包括书面任务、作品展示、实验与调查、口头表达、角色扮演及项目等类别,能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强的导向性。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育人教材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材精读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坚持党的领导
科技看百年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乡村振兴公式 党的领导+双层经营+“三位一体”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