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与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实践
2022-11-21马晓军
马晓军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1]。文化润疆作为核心内容首次出现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中,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党和国家对新疆工作的深远谋划和系统把握。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文化润疆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从文化润疆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等角度进行了研究。首先是文化润疆的内涵、概念研究。有学者从“文化”的内容诠释、“润”的方式和“疆”的场域三个层面对文化润疆的理论要旨进行了探讨,认为文化润疆“遵循了以中华文化基因为前提的历史逻辑和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实践逻辑,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提升、整体视野的培育以及濡化治理的交融浸润”[2]。有学者认为“润治互洽”逻辑是对文化润疆完整意涵的深刻勾勒,它强调情感供给、情感认同和共识共治[3]。也有学者指出,文化润疆既是一个在新疆地区持续建立和通畅中华文化润泽机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人心维度不断夯实新疆特色文化与中华文化母体、新疆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深层联系,从而为新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内在文化支撑和持续性精神动力的过程[4]。其次是文化润疆的价值意蕴研究。有学者认为文化润疆不仅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新疆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新疆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向往和诉求[2]。有学者认为文化润疆是维护新疆各族群众根本利益的定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动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引力、形铸民族团结石榴籽的合力[5]。再次是文化润疆的实践路径研究。有学者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研究、持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用心讲好新疆故事和记录新疆社会美好幸福生活等层面探讨了文化润疆的实践路径[4]。有学者认为要从强调文化法治、深化文化浸润、提升文化底蕴、着眼文化认同四个方面切实推进文化润疆[2]。
既有研究为理解文化润疆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与启发,但上述研究也存在不足:一是对“文化润疆”概念内涵的分析略显薄弱,对“文化润疆”中的“文化”“润”等基础元素缺少相应的学术界定和分析,容易造成研究对象的模糊化和研究内容的空泛化;二是现有研究侧重于对文化润疆价值意蕴的研究,缺乏对相关时代背景和基本特征的研究;三是现有研究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和促进新疆文化繁荣发展的中观叙事层面的路径研究,缺乏“面向生活”的微观叙事的研究,缺少文化润疆研究主题的学理性聚焦和现实针对性。研究文化润疆需要立足于自身的逻辑,即为什么提出文化润疆、什么是文化润疆、实现什么样的文化润疆和怎样开展文化润疆工作等核心主题。
一、文化润疆的提出及其内涵
文化润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的。深刻理解文化润疆的内涵、表现形式是深入认识文化润疆提出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关键,是合理确定文化润疆的战略目标、制度体制、技术路径等的前提。
(一)文化润疆提出的时代背景
将文化润疆首次纳入党中央的治疆方略中,反映和折射出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精准定位、系统把握、科学规划与深层谋划,蕴含在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在于,推进新疆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向纵深发展、民族工作领域争取人心的要求、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民心相通的现实需求,以及推进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等,在新疆社会已经扎根延绵。
首先,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向纵深发展需要发挥文化在思想整合、价值引领、规范协调和舆情疏导方面的作用。曾在一段时期内新疆多地发生大小不等的暴力恐怖事件,甚至还外溢和波及全国其他地区,严重影响了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新疆党委和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彻底解决民族、宗教、文化、历史等领域的深层次矛盾为抓手,探索出了一套切合实际,各族人民群众支持、拥护并积极参与的常态化维稳机制。2016年以来新疆没有发生暴力恐怖案件,社会和谐稳定,但目前政府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的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和应急性,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维护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新要求。推进新疆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向纵深发展,就要充分发挥文化在思想整合、价值引领、规范协调和舆情疏导方面的功能,以保障新疆团结稳定的局面持续向好。
其次,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争取人心,需要发挥文化在促进交流、增进共识方面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深刻阐述为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根本遵循,提出了“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6]的重要论断,而争取人心的根本在于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文化认同,因为“文化认同不仅影响到个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定、社会群体的角色,还影响到民族以及民族文化的保持、国家的意识形态维持与强化、不同的宗教与文明形态的理解、甚至当代的国际政治格局”[7](8)。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双泛”(即“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新疆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中出现“去中国化”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归根结底,这与部分民众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缺失有关。因此,做好新疆的民族工作,要立足于中华文化的一体(共性)和新疆民族文化的多元(个性),使中华文化在文化阵地、文艺创作、文化保护、文化人才、文化共建中得到广泛的布局与嵌入,打破各民族文化的壁垒,密织各民族文化交往互鉴的纽带,构建各族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格局,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识,为新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持续有力的精神支撑。
再次,深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发挥文化在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通方面的作用。自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倡议以来,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也为新疆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新疆与中亚在基础设施、金融贸易、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多,形成了以中国—亚欧博览会为桥梁和平台,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持续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点工作是促进民心相通,而“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8]。文化润疆可以提升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增进沿线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并在一些领域达成共识,更好地化解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矛盾和冲突。
最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之下,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势在必行。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必然要求。把文化润疆作为新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重要论述的坚持和实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9](23)从文化层面来看,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空前高涨,使得传统产业与文化的关联度日益密切,如“文化+金融”“文化+电商”“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新模式,文化产业领域的生产方式、传播格局和消费模式也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逐步形成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的发展格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势在必行。
(二)文化润疆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1],这五个相互关联且互为补充的方面构成了新时代治疆方略的核心内容,而文化润疆的提出既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进一步丰富与拓展,也是新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实践层面的新课题。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文化润疆,“润”即滋润、润泽、滋养,它既关乎现实层面的物质力量,也意指文化层面的精神力量,而文化润疆就是用中华文化来润泽和涵养新疆各族人民。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文化润疆的内涵。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润疆的核心内容。“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0]中华文化根植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区域之间交流融汇和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践中,而文化润疆的过程不仅是中华文化在新疆广泛布局和嵌入的历程,是增强中华文化与新疆文化内在关联性的进程,同时也是理顺中华民族与新疆各民族深层关系的过程。中华文化作为文化润疆的主要方面,直接决定着新疆文化生态的性质,只有在中华文化的统摄和引领下,新疆各族文化之间的交融互鉴才能呈现出和谐有序的文化生态。进一步来说,文化润疆的逻辑用意是如何通过中华文化这一介质和载体,使新疆各民族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各得其所、相互贯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新疆各民族间的对话机制和沟通框架,进而为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的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内在文化支撑和持久的精神动力。
第二,“润”是文化润疆的重要方式。在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过程中,既要注重新疆各族人民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层面的需求,更强调以润泽的方式给予新疆各族人民更多的人文关怀,不断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环境创设,将中华民族共有的价值观念、精神内核、审美志趣、风俗习惯等广泛嵌入建筑、绘画、雕塑、器物、曲艺等各类艺术作品中,使中华民族的立场、价值观涵濡于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的意义生产和表达机制中,使新疆各族人民形成“紧密团结、亲和熟稔、意图相仿、价值一致以及共享的认同感”[11](369),进而深切体认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另一方面,“润”体现了治理过程中的刚柔相济,是从政策性的管理向互动性的治理的转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人们通过参加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的管理,并通过参与基层组织的活动,可以为政治管理注入不断的活力,有利于政府政策的顺利贯彻。”[12](227)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有效贯彻及顺利运行,需要刚性治理与柔性治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文化在思想整合、价值引领、规范协调和舆情疏导方面的功能,以全面立体、广泛深入、持久不懈、精准聚焦、用情用心的方式,在推进广泛交往过程中亲近和睦,在增进全面交流中守望相助,在促进深度交融中命运与共,汇聚起“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家园共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文化润疆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1]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治理,文化润疆是从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审视和把握文化治理问题的理论提升。新疆多民族文化不仅使新疆的文化生态充满活力,为文化润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同时也凸显出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确保文化安全的复杂性。伴随着“双泛”错误思潮的影响可能产生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内在张力和潜在冲突,势必会消解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可以赋予文化润疆宣传党的政策主张、了解区情民意、进行舆论斗争、疏导社会情绪、动员各族人民、推动实际工作的属性,营造安全稳定、团结和谐的环境,为新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文化润疆视作一项常规性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应当将其理解为新疆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为了确保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推进新疆各项事业有序和谐发展、不断推动新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在文化层面开展的一项系统性事业。首先,文化润疆把影响和制约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凝聚的因素和变量统一纳入中华文化的框架中进行分析和考察,并将之锚定为考察共同性与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物质与精神等多种复杂关系之下的规范性蓝本,使之能够持续增进共同性,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其次,文化润疆以润泽、浸润的方式建构一种通过中华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生发的中华民族形象和符号谱系,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的具体实践具有可经推敲的学理性阐释和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再次,文化润疆是一种实践逻辑。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文化润疆的前提保障,文化润疆则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治理,还是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凝聚,文化润疆对新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内部机制、运行规律等进行了初步阐释并提供了实践进路。
文化润疆作为一个集战略目标、制度体制和技术路径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旨在通过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文化作品的创作及传播、文化阵地的打造与管理、文化交流的拓展与深入、文化人才的建设及培养,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进,使中华文化在新疆得到深度嵌入和广泛布局,进而实现人心的团结凝聚,增进“五个认同”,为新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概括而言,文化润疆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文化润疆的内容具有特殊性。文化润疆是一个文化范畴与政治范畴交互交织的概念,是党中央治疆方略的深入推进、文化价值功能的转化提升以及文化成果的共建共享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文化润疆的内涵体现了“润”的内容的特殊性。一方面,文化润疆要紧密结合新疆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本身的特点,从意识形态教育到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再到“五个认同”教育,具有较强的价值引领意义;另一方面,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内容推进文化润疆,凸显了“润”的人本性、大众化、非强制性的原则,与“坚持凝聚人心为根本”的要求相吻合。二是文化润疆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和柔和性特点。就文化润疆的主体而言,文化的整合导向和规训弹性催生多元主体协调协商、相互支持、建立规范等基本行为,增强文化润疆主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实现价值传播,促使多元主体增进共识、加强合作。就文化润疆的过程来说,从文化资源、文化载体、文化人才、文化产业等层面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交流互鉴为重要方式,利用符合时代特点的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媒介平台、文化实践活动,提升文化的引领意义及品位,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同。三是文化润疆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它需要不同领域协同共进,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实践逻辑,沿着正确的方向,从建立文化权益保障与利益共享体制机制,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等方面推进文化润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文化润疆之于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
文化润疆是一项系统的长期性工程,通过“润”的对象的特殊性、“润”的方式的多样性和柔和性,最终实现理论自觉、主体自觉与实践自觉的统一。
(一)提升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觉
理论自觉是文化润疆的灵魂。一方面,时代特征对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敌对势力煽动民族对立并存,反恐去极端化斗争成效显著和错误的意识形态认识尚未从根本上肃清并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区域间、民族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并存。因此,文化润疆的提出从根本上洞悉和把握了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和根基是文化认同,关键和根本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法和途径是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体现了新时代党对治疆工作的高度理论自觉。另一方面,以文化润疆构建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消解错误思想的干扰向世界提供成功实践的样本。19世纪末,“双泛”错误思潮成为民族分裂主义煽动民族仇恨、推动宗教狂热、从事分裂国家的反动思想。“三股势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疆各民族历史文化的歪曲、否定与排斥,使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文化基础受到冲击。文化润疆通过中华文化的深度嵌入和广泛布局,能有效应对错误思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消解与解构。此外,文化润疆是我们党基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找到的一条符合新疆实际的治理方略,是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依据。
(二)助推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自觉
文化润疆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形成的,它是党中央治疆方略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实践性的基本要求和特征。一方面,文化润疆援引中华文化的价值基因,使各族人民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外显,是对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的推崇和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现实体认。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场域中,文化润疆通过政策性的宏观调控和制度性的微观调整,为新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自觉建立一套符合新疆实际的策略和路径。另一方面,通过文化润疆的社会整合与动员功能,将中华文化与新疆地域文化、各民族文化进行有机整合、有效融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价值共识和精神动力。总之,文化润疆从认知到认同、从整合到创新,可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观念形态转化为具体实践。
(三)促进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自觉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政治共同体”,也是“文化共同体”。根植于中华文化基础上的文化润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认同上有着必然的联系和辩证的逻辑关系。“从国家建设理论上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质上就是培养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认可和忠诚,属于政治认同培塑。”[13]文化润疆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新疆各族人民的公民身份认同,“因为对于公民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具有相同的民族背景,而是具有民主共和国的公民身份;不是学会在民族文化中生活,而是在政治文化中生活;不是去寻根问祖,而是学会如何批判地查视自己的利益以便进入理性的协商程序,这就是具有形式普遍性的民主政治文化”[14](137)。身份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前提,有利于重构新疆各族人民的价值共同性和国家属性,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自觉性。
三、文化润疆之于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向度
在弄清文化润疆的内涵、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的基础上,将文化润疆置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语境下,精准把握其实践路径,有助于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来理解和把握文化润疆的工作主线及实践向度。
(一)发挥新疆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文化传统,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
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新疆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的文化传统。从张骞“凿空”西域到细君、解忧公主远嫁乌孙,从回鹘助唐平叛到高昌回鹘自称与宋朝的关系为“甥舅”,从阿古柏的溃败到沙俄入侵新疆遭遇的强烈抵抗,无不体现历史上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坚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疆经过民主改革,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团结统一的文化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弘扬。库尔班骑着毛驴去北京看毛主席的故事,感动中国人物阿尼帕家里那口象征民族团结的大锅,人民楷模布茹玛汗在中塔边境的10万多块山石上写下“中国”两个字等典型事迹,表明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文化传统在新疆各族人民的践行和坚守中延续着。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疆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越要加强民族团结,筑牢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15]。不断巩固新疆各民族大团结,首先要加强新疆地方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和文化交流史研究,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善于从历史事实和中华视野中把握和厘清中华民族与新疆各民族的关系,中华文化与新疆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历史和理论基础。其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6](7)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在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中开展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教育、公民与法治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引导和规范各族干部群众的价值准则和行为。
(二)做好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向心力
解决好意识形态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事关新疆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对新疆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增强“五个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凝聚社会共识、组织动员社会群体、指引社会价值观发展,坚持和巩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17]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就是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舆论引导、政策调节、价值判断上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对冲意识形态领域的噪音、杂音。
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走深走实。“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共同调整着本民族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可以缓解矛盾,化解冲突,保证整个民族凝聚为一个整体。”[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将“多元”格局从价值层面进行调控,达到价值观层面的相互融合和互补。通过宣传教育、环境创设、实践养成等方式,推进新疆各民族文化相互吸纳和有机融汇,从而生成一种各得其所、相互贯通、和谐有序的文化生态。其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做好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立论、驳论工作,旗帜鲜明地批驳错误思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科学理论支持。再次,要围绕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问题,加强新闻出版、文艺创作等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与建设,持续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加强对非法宗教网络传播的治理,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三)打造新疆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格局,不断提升各民族凝聚力
共建是基础,共治是保障,共享是目标。首先,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体制,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效应。要彻底改变长久以来政府作为文化建设主体的思维惯性,进一步明确党委、政府、市场、社会、公众等多主体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这些主体在文化润疆中的优势和作用,实现文化润疆主体多元参与。其次,创新文化润疆的共治机制,解决文化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文化润疆要从单向的文化供给转向双向的文化互动,从纵向的政策管理向横向的法治治理转变,运用大数据技术、信息化手段、融媒体平台,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再次,健全文化成果共享制度,满足各族人民的文化需求。文化润疆的实施,归根结底就是不断满足新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新疆各族人民共享文化建设的成果。文化润疆的重点在于下沉到偏远农村、牧区、团场、边境,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文化润疆的固本之策,让文化润疆的成果更多、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新疆各族人民。总之,文化润疆要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之下,各类社会主体协调协商,共同成为文化润疆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为新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一个生机勃勃、安定有序的环境。
(四)构建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机制,不断加强中华文化认同
“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形式,民族交流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内容,各民族交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交往交流的本质要求。”[19]不断挖掘、丰富、创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内容、载体,从系统协调、全员参与、科学规划、全程融入、统筹推进、全面实施等方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落地、落实、落细,开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从而实现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1]。首先,充分发挥“访惠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作用。“2018年,全区共有1.2万个工作队、7.6万名干部参与驻村工作,实现了全区城乡‘访惠聚’驻村工作无盲区、无缝隙、无空白点。”[20]“访惠聚”推动了新疆基层的文化嵌入,拓展了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和形式。其次,以“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帮扶活动为主要抓手,推动新疆各民族在城乡、区域间有序流动,不断拓展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构建思想上相和、文化上相美、情感上相融的民族互嵌格局,最大限度地消弭民族间的隔阂和误解。再次,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各族人民的文化适应能力,使他们以理解、尊重、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各民族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交流与理解能力,形成平等相待、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推动新疆各民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合力
实施文化润疆,就要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既是新时代新疆地区发展的目标及方向,也是文化润疆在现阶段的具体要求。“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21](238)文化润疆是包含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文化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文化阵地的打造与管理、文化交流的拓展与深入、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的系统工程,为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加深文化润疆的中华文化成色与底色,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向而行,同频共振。首先,加强文化领域体制改革,从行政性管理向制度性治理转变,充分发挥新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其次,对新疆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产业和消费模式,推动各族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加大文化产业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的文化需求,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再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大众化、下沉化,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构建一种能够与现有文化设施配套、契合各族人民生产生活实际、满足各族人民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中,我们应准确把握并系统阐述文化润疆的时代背景、现实语境、内涵意蕴、表现形式、实践向度和工作主线。首先,新疆团结稳定的局面持续向好,持续推进这一大好局面向纵深发展,需要发挥文化在思想整合、价值引领、规范协调和舆情疏导方面的功能;民族工作领域争取人心的要求需要将中华文化广泛布局并嵌入各个层面,消弭文化隔阂;“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深入推进中,文化对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润疆成为新疆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文化润疆作为党中央的治疆方略,是新时代党对新疆工作的精准定位和深层谋划。其次,文化润疆的内容具有特殊性,方式具有多样性和柔和性,过程具有长期性等特点,具有提升理论自觉、助推实践自觉和促进主体自觉的意义。最后,不断巩固新疆各民族大团结是文化润疆的主体基础,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确保文化安全是文化润疆的基本保障,打造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格局是文化润疆的环境基础,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机制是文化润疆的空间策略,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文化润疆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