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旅融合视野下博物馆旅游的开拓路径
——以中国茶叶博物馆为例

2022-11-21

茶叶 2022年2期
关键词:龙井西湖景观

张 佳

(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 310013)

2018年3月,根据国务院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新的文化和旅游部,文旅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现实发展方向。文化旅游兴盛,其中主题旅游,特别是茶主题旅游发展迅猛。伴随人们经济水平提高,品质要求提升的需求,茶旅游既有自然观光的资源优势,又有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体验,成为深度主题旅游的绝佳载体。[1]

博物馆是一个民族或地区,集中收藏、研究、展示自己历史文化遗产的场所,博物馆承载文化的功能是其吸引人前来参观的原因,也是现当代博物馆能够实现旅游功能的基础。博物馆是历史和文化的绝佳载体,茶博物馆因为重叠茶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通过展示和体验,传播和传承文化,茶旅融合模式发展效果明显。

中国茶叶博物馆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茶专题博物馆,是杭州最有代表性的茶旅游产品,是杭州“中国茶都”品牌的主要载体。对中国茶叶博物馆的旅游资源与功能的开发,不仅关系到杭州旅游产品的丰富与升级,也是探索博物馆运营与社会服务的重要样本。

以2015年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馆区建成开放为契机,中国茶叶博物馆在博物馆旅游方面深耕发展,自然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同步开发,走出一条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发展之路。

1 中国茶叶博物馆自然旅游资源开发

1.1 资源概况

中国茶叶博物馆位于浙江杭州,是中国唯一的国家茶专题博物馆,1991年在杭州西湖龙井茶乡双峰地块建成开放,是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立项的“七五”重点旅游建设计划项目。龙井馆区是中国茶叶博物馆2015年新建成开放的馆区,是杭州“中国茶都”建设及茶特色旅游的主要载体。新馆区选址翁家山,双峰馆区直线距离1.5公里。该地为江南丘陵地貌,是西湖龙井茶的核心产地,视野开阔,植被茂盛,自然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山林植被、西湖龙井茶山和西湖龙井茶园资源基础条件优越,在开发与建设中,着力改善馆区内植物景观效果,提升景观品质和内涵。

1.2 开发思路

中国茶叶博物馆是杭州重要的旅游名片,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其魅力所在,而如何对这些自然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不仅涉及相关资源的视觉呈现,更重要的是如何打造基于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也是构建以茶为主题的旅游体验场景的物质基础。中国茶叶博物馆结合自身自然资源的特点与禀赋,呼应旅游市场消费需求,摸索出一套自然资源开发思路,包含品牌意识、融合意识、系统意识三个方面。

中国茶叶博物馆作为全国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国家级茶主题专业博物馆。茶,既是茶博物馆的灵魂,也是博物馆的IP。如何运用好这个品牌,最大限度体现品牌,不仅是博物馆自然资源开发与规划过程中需要贯彻的基本思路与原则,也是整个博物馆进行旅游资源规划时候需要遵循的。以茶为品牌,推进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推动形成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主线,同时形成对同类竞品的市场优势与差异化定位。可以说,以中国茶叶博物馆所在区域的自然旅游资源为基础所形成的主题鲜明、风格独特的西湖龙井茶区,是构成杭州城市魅力的一个重要元素,这当然都离不开围绕茶这个最大品牌所做的凝练与规划布局。

融合意识关键在于自然资源与人为干预的融合统一,自然资源的魅力在于其本身的自然性、随意性,这就要求中国茶叶博物馆在进行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时需要控制人为干预的痕迹与介入程度,但同时又需要保持对自然旅游资源的有意识与有序的介入与规划,于是如何平衡人为痕迹与自然状态这一对矛盾就成为中国茶叶博物馆在进行自然旅游资源规划时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自然景观依山而建,将自身对于自然景观与相关自然资源的主观意识与博物馆所在山势有机结合,景在山中,山景相依,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视觉画卷。

客观来说,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自然旅游资源无疑是十分丰富的,但问题就恰恰在于如何将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归拢在一个主题的规划中并形成有序的组合与排列,避免简单粗暴的堆砌,强调的是系统意识。中国茶叶博物馆尊重与承认周边自然环境的客观事实,同时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优势与特色,这个客观事实就是山势。通过对山势在视觉上所造成的层次性效果这一客观事实的顺应和运用,形成移步换景的视觉客观效果。同时,建设改造关注并改善协调馆区植物景观效果与茶文化内涵的统一,使得整个馆区体现出中国茶文化倡导的清新、淡雅、闲适、自然的意境。

1.3 实施路径

明确品牌意识、融合意识、系统意识的自然资源开发思路之后,要将开发思路进行落地,如何落地才能有效实现设计目标,需要有科学的实施路径。围绕茶主题的自然旅游资源构建,在旅游消费中自然资源的第一接触方式就是视觉,所以中国茶叶博物馆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主要围绕视觉景观设计为主。

茶博物馆的建设,与茶树茶园茶山等元素密不可分。茶树作为一种植物,本身有其观赏性,是极佳的园林材料,也具室外展示功能。这些茶树大多只在生产型茶区种植,一般公众难得一见。茶树是茶博物馆建设的主要元素之一,茶博物馆建设项目要尽量创造室外空间,将茶园景观与博物馆建设相结合。利用好茶树的景观特性,合理搭配其他园林植物,优化环境,打造茶主题特色园林景观。充分挖掘茶山资源,将项目地原有的山石资源进行保护、挖掘和提升,让其成为博物馆开放后的一大亮点,进一步丰富茶博物馆的自然旅游资源。建议参考园林景观设计视角,参与到茶博物馆建设环节之中,一方面展示茶自然属性资源,一方面创造优美环境,提升茶博物馆景观效果。

1.4 具体措施

1.4.1园区规划 按照杭州市政府的战略考虑,“中国茶叶博物馆是我市具有独特性、唯一性的旅游产品,决定对博物馆进行扩容,以进一步打响‘茶都’品牌”。基于现状实际,不在原馆址内新添建筑,在龙井山园地块新建龙井馆区。功能考虑上,双峰馆区以展示、静态旅游为主,龙井馆区以体验、动态旅游为主。设计规划时,龙井馆区根据基础地形,从入口开始就山势自下而上,依次规划入口广场区、展示体验区、山地游览区,馆内建筑设计为一二层江南民居风格,结合本地山地景观和周围景区资源,重点突出体验性和文化性。市民游客来到这里,可观展游园登山,还可参观西湖龙井茶园,体验各类茶叶制作等,“从茶园到茶杯”的茶产业全流程体验均可在这里实现。

1.4.2茶主题自然资源展示 现代意义的展示概念已经发生外延扩展的变化,不仅仅是可以放进展柜内的茶相关实物和文化描述,茶园景观和种质资源等都可成为展示内容的一部分。甚至应该有意识将室内外可展示资源结合统筹考虑,让茶博物馆更有生态的内涵,更体现茶的自然属性,打破围墙和建筑的框,成为更广义的博物馆。茶作为一种自然植物,在被人类利用的过程中,产生出了诸多文化内涵。在茶博物馆建设中,梳理好茶树及其种质资源和茶园、茶山景观等自然资源中可供陈列展示的内容,同时挖掘潜在的内容资源,做好茶展示,讲好茶故事。中国六大茶类,茶树品种资源极其丰富,每个品种都因其独特性,有着一定的展示价值。综合考虑展示效果,进行规划提升,有着环境优化和丰富展陈的双重意义。

龙井馆区茶主题自然资源展示,保留并提升了原有茶园景观,做好茶的室外活体展示。建馆之前,项目地已有18亩西湖龙井茶种植,主要品种为‘龙井43’。建设期间完整保留了原有茶树,并对茶地周围的环境进行梳理和提升。同时,强化博物馆茶专业优势,增加茶树品种资源,设计增加品种茶树种植一项。在馆区西南面,大片龙井茶田之上,设置占地约2亩的茶树品种园,栽植六大茶类的特色茶树品种。从全国代表性茶区引进六大茶类重点茶树品种约100余种。这些品种经过专业筛选,有代表性,有文化故事,挖掘整合这些茶树品种的自然及人文资料,形成系统的科普传播序列,让更多的人在博物馆的室外科普展示中了解茶、更懂茶。

1.4.3室外景观建设 利用好茶树的景观特性,合理搭配其他园林植物,优化环境,打造茶主题特色园林景观。参考园林的视角,参与到茶博物馆建设环节之中,一方面展示茶自然属性资源,一方面创造优美环境,提升茶博物馆建设效果。室外景观建设,主要研究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主要使命是关心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景观建设主要考虑关照生态、以及美学的体现。生态理论,主要关照人和自然的关系,景观格局的形成及尺度的推绎,人的活动和景观结构的关系,以及后期景观形成的维持和长期管理。美学理论是景观的价值体现,反映的是科学和艺术、物质和精神的完美结合,中国园林的美学理论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思想,山水美学和环境哲学,是高层次的价值实现。龙井馆区植物景观设计以乡土树种为主,保持和谐可持续的自然景观。结合原有山地植物景观,提升调整的园林绿化设计突出“春茶秋叶、花香满园”的种植特色。在景观植物设计方面,上层乔木保持梳理原生植被,补充部分秋色叶上层乔木,如黄山栾树、枫香、无患子等,进一步丰富季相变化。中层小乔木补充海棠、樱花、玉兰等开花型植物,提升游赏景观效果。下层地被植物设计,主要以耐阴型开花植物为主,如四季野花、花叶络石等,形成相映成趣的自然野趣特色景观。龙井馆区项目地为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馆区范围内有很多喀斯特地貌组织形成的自然石林和岩洞,是西湖景区中以山景取胜的山地公园。建设中以最小干预原则,保护挖掘原生岩石,凸显自然资源原本魅力,并以此为主要吸引点,组织山地游览活动。

2 中国茶叶博物馆人文旅游资源开发

2.1 资源概况

中国茶叶博物馆位于西湖龙井茶的核心产地,周围有龙井问茶、龙井八景、灵隐寺、狮峰山、虎跑公园、九溪、满陇桂雨等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周边村民世代种茶为生,村内有深厚的龙井茶渊源,苏东坡、辩才、乾隆、郁达夫等古今名人都曾到访此地,留下很多极富本地历史渊源及本地特色的茶主题文化遗产。周边厚重的茶历史古迹、核心产茶区的民俗风情,都成为极好的文化旅游资源。游客会带着强烈的兴趣,来此地追求西湖龙井茶及其文化。结合龙井景群进行资源连接和共享,融入大杭州整体旅游布局并突出自身特色优势,是进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时需要考虑的重点。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基本陈列定位中华茶文化主题,推出《中华茶文化展》,在国内茶展览领域已形成一定的权威性。龙井馆区的基本陈列则定位世界茶文化主题,和原有双峰馆区形成差异化。龙井馆区新设三个展览,世界茶展厅、中国茶业品牌馆、西湖龙井茶展。茶主题雕塑、标识、楹联匾额等室外文化陈设工程同步实施。

2.2 开发思路

如果说自然资源是中国茶叶博物馆构建自身特色的基础,那么人文资源则是增强剂,离开了人文内涵的浸润,再美丽的自然资源也是空洞与苍白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自然资源可以为人文资源烘托氛围,而人文资源可以为自然资源赋予文化内涵与生命。处理好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茶叶博物馆进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另外中国茶叶博物馆如何挖掘人文资源自身的特色与功能,也是在规划与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围绕以上问题,中国茶叶博物馆对于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有两个主要方面,第一是强调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交融,人文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尊重与顺从自然资源的客观前提与现实,人文资源的拓展应当将自然资源的因素考虑在内。第二是突出功能导向,将展示、培训、体验、教育等不同主题来设置功能区,以不同的主题功能来统领与布局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基于自身人文优势的功能与资源矩阵。

2.3 实施路径

实施路径遵循层级设置的原则,即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尊重与考虑中国茶叶博物馆两个馆区的存在事实,在两个馆区各自差异性定位的基础上分区设置功能展示的重点,同时考虑到两个馆区的硬件条件以及资源禀赋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整体优势倾向,最终形成两个馆区在功能设置上的错位发展、互补融合。以中国茶叶博物馆现有自然资源和周边旅游发展现状为基础,明确两个馆区的发展定位,通过提升和建设,整合馆区周边景点资源,带动西湖龙井茶旅融合的发展,打造集文化展示、研学体验、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博物馆和茶主题旅游综合体,使之成为杭州茶都的新地标,增强中国茶叶博物馆旅游环境与产品构建的双重属性(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凝练内核,塑造品牌。[2]

2.4 具体措施

2.4.1展示功能:主题文化景观营造 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馆区主题文化景观营造主要通过三处载体来实现:观景平台、茶主题雕塑、楹联匾额与石刻。

龙井馆区海拔最高处观景平台视野极佳,向北可观杭城及西湖全景,南面是西湖龙井茶山,取名“茶坛”,寓意中国茶文化的至高地。该处地势高耸,环境得天独厚,平台八面正对八处茶文化名胜,分别是虎跑梦泉、满陇桂雨、九溪烟树、茶博悟道、龙井八景、龙井问茶、灵隐禅宗、狮峰揽胜,八块景点说明牌介绍相应景点。通过区域核心优势,将周围茶文化资源进行链接,形成聚合效应,赋予茶坛本身茶主题的文化内涵,成为一处人文景观创设的案例。

龙井馆区设置茶主题雕塑四组及小品若干,使整体景观丰满,文化表达更添内涵。主入口雕塑《寻根溯源》,表达茶发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馆区主游线中段设一组人物雕塑,是明代杭州茶人《高濂与西湖双绝》的主题。平民主题雕塑《施茶》,用一组老者与小孩设免费施茶摊的场景,歌颂茶德,弘扬助人奉献的传统美德。茶坛《茶魂》雕塑,中国古琴砚造型,似如茶海,在馆区最高处,天地相接,折射天心、人心、茶心贯通合一。在主入口石阶两侧,各国文字的“茶”字路灯立于绿化带之中,满足照明功能同时,烘托文化氛围,强化世界茶主题。

龙井馆区建筑及廊亭二十余处,均有楹联匾额。博物馆邀请文史专家来馆采风,为建筑廊亭取名,撰写匾额楹联,或在典籍诗词中撷取内容。江南民居式建筑,配上味象楼、澄怀亭等名称,更添文化内涵,文化景观创设也有了载体。入口设沙孟海题字馆名主匾一块,配“致清导和”闲匾,楹联为杭州市文史专家王其煌先生撰写“周围乃龙井狮峰,试请佳人共佳茗;俯仰皆水光山色,方知西子即西湖”,将茶、西湖及周边环境均融入其中,可谓相得益彰。馆区大部分匾额内容选自宋徽宗《大观茶论》,书中关于天时、采摘制作、茶叶鉴别、茶具、用水等内容精华用作匾额,有意想不到的意韵。馆区最高处有望江亭,亭上可揽龙井村大片茶山,春茶季可望见采茶工辛勤采茶,可闻劳作时的谈笑声。此亭设匾“庆得茶天”,选自《大观茶论·天时》一章,“故焙人得茶天为庆”,可谓传神。另“茶有真香”、“和美具足”、“韵致高静”、“山川灵禀”、“妙之所得”等匾额均来自《大观茶论》。充分挖掘茶典籍精华,在茶博物馆建设中灵活使用,是增加文化内涵、强化茶主题的有效方式。

2.4.2体验功能:主题园林景观 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馆区主题园林景观营造主要基于两点展开,一是主打山地特色,塑造并强化山地园林景观;二是深耕本地特色,基于原有基础塑造新景观。

按照规划之初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先生的观点,龙井馆区应该属于风景名胜区类型,不是城市公园类型,景观建设关键是保持自然特色。馆区景观设计理念为“山地、茶园”,在原有山地地貌和原生植被基础上进行梳理提升。利用原有山地特征,在坡地做涣观的景观,在谷地做拥观的景观,涣观为主,拥观为辅,因山构势,让游客在山地之间感受茶带来的感官及精神享受,同时用错落的山地茶田,民居式的建筑与山地结合,延续龙井人文景观的本底肌理,传达地道的龙井文化。建成后的龙井馆区,形成“远望西湖群山、近看山林地貌、游赏峰林之间”的多重空间感受。

龙井馆区选址西湖龙井核心产区腹地,西湖龙井及其文化是项目地的原始基因,如此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必须传承发扬,结合中国茶叶博物馆品牌优势,打造杭州旅游新地标。强化西湖龙井茶园及茶树景观资源,凸显室外活态展示特色,使博物馆的展示内外结合,既有历史文物的本色,又兼自然生态的特色。

2.4.3教育功能:人文旅游资源的运营 作为社会服务机构,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是宣传教育。建茶博物馆,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服务受众,让更多的人了解茶、喜爱茶,让中国茶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让公众生活更美好。建设时应该充分考虑前期建设与后期运营的逻辑关系,让建设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让博物馆运营活起来,让更多的人享受博物馆的建设成果。

龙井馆区互动体验馆“鸿渐阁”,是博物馆主要的体验活动所在地。全年推出茶叶采制、文化讲堂、茶艺培训、茶树认养、茶具制作、茶叶品鉴、茶区之旅等体验活动。通过活动,带领游客动手体验和参与,让游客更加真实深刻的了解茶文化。公众来到博物馆,可以看、可以听、可以闻、可以摸、可以动,完全是一片乐学天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茶博物馆规划建设,都必须基于教育的目的而展开,展览设计、活动策划以旅游产品的形式呈现,教育的理念和精神应贯穿于茶博物馆建设运营全过程。馆区建设和运营,始终联系后期教育实践需求,并结合新时代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改变,将传统的被动知识灌输模式转变为游客观众主动的体验参与模式。观众来到博物馆,可以在展览中了解和学习茶的文化,在楹联匾额中感知传统文化之美,在雕塑小品里体会茶的历史和精神,在深度体验活动中亲身体验茶的美好,在园林环境中感受美自天成的意境。从大环境的人文塑造到具体体验活动的设置运营,教育在博物馆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让观众能来有所思,思有所得,便是博物馆的体验所带回的记忆和收获,博物馆也由此完成社会教育的目的。

3 小结

基于自然资源基础和本地化文脉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馆区建设内涵的重要内容。

中国茶叶博物馆和大多数博物馆不同,没有恢弘庄严的气质,而是开放生态的园林风格博物馆,是人工创作与原生自然和谐并存的典范。龙井馆区从山地公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通过品牌意识、融合意识、系统意识贯穿的开发实践,作为茶主题自然资源开发的典型样本,成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并非是对其进行简单的裁剪与修饰,而是以茶为主题,以茶文化为魂,对自然资源的一次重新布局与梳理。通过对山势地貌的尊重与巧妙使用,将自然资源物化为自然景观的视觉体验,形成梯次有序、体系严整的茶文化景观视觉体系,并为凝练茶主题旅游产品与构建茶文化服务体验链奠定良好的物质与视觉基础。

茶博物馆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注意融入大杭州整体旅游定位和布局,并与西湖景区龙井景群进行资源连接和共享互补,努力突出自身特色,做出和而不同的效果。龙井馆区推出的世界茶文化展、中国茶业品牌馆、西湖龙井茶展,以及茶主题雕塑、标识和楹联匾额,茶坛景观等,都是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积极尝试。这些资源的开发和落地,完善了茶博品牌主导下的旅游产品塑造过程,在充分尊重原有自然景观和地方文脉的基础上,创造了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旅游环境。通过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交融,完善博物馆功能布局,以展示功能、体验功能、教育功能为实施落地点,创造出游客乐看、乐学、乐游、乐玩的综合旅游体验空间,形成自然与人文融合、主客共享的茶文化旅游服务体验平台。

猜你喜欢

龙井西湖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西湖
封面作品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龙井问茶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龙井问茶,最美江南四月天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