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创作的人民性特征分析

2022-11-21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民性音乐创作创作

郭 超

(福建江夏学院 设计与创意学院, 福州 350108)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范畴,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坚持文艺事业的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文艺方针。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3]从人民性出发,为当代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即文艺创作要为“具体的人”的情感、价值和内在诉求服务,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 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需要的作品。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情感的一种艺术, 也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脍炙人口的旋律吸引了众多爱好者。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早在《礼记·乐记》中就提出好的音乐可以让欣赏者“莫不和敬”“莫不和顺”“莫不和亲”,足见音乐作品的社会功能。新时代下音乐特殊作用愈发凸显, 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明确自己是“为谁而作”“为谁而歌”。 本文将从音乐创作导向、创作源头、创作主题、创作形式等角度来论述音乐创作的人民性。

一、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音乐观

(一)为人民而作与为人民而歌

音乐人民性从宏观上可以理解为:来源人民,为了人民, 依靠人民并服务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纵观文艺发展的实践,能传承后世的优秀文艺作品,最根本的就在于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充满活力经久不衰。 音乐创作同样如此,只有为人民而作,为人民而歌,真实地表达人民的生活、意愿、情感、诉求,音乐作品才有无限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音乐家们就把“民”当成了主体内容描述,音乐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真实存在。 《诗经》中的《七月》就是以叙事和抒情的手法记载了周代早期劳动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真实状况;《硕鼠》 则以硕鼠比喻剥削者,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劳动人民对贪得无厌的剥削者的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伐檀》则诉说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诗经》正是因为抒发了人民大众的真实情感,承载着人民的喜怒哀乐而成为儒家经典。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人民对真理的追求,对民生的关注与嗟叹而感动了无数的人。而《汉乐府》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则在传承《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基础上,凸显其强烈的人民性而流传于世。

近现代以来, 聂耳和田汉创作的具有民族和国家精神象征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 施光南创作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中所描绘的“新建的住房,美丽的村庄,一片高粱,十里果香,汗水里抽穗,东港撒网,南国打场”展现出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向往,表达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认可,传唱极为广泛。可见,在音乐创作中,只有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音乐观, 将人民性的内涵融入之中, 这样的作品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 实践证明,如果只聚焦和纠缠于个人情感,是绝不可能写出人民所需要的作品, 因此人民性是音乐艺术的终极追求,只有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的需要,彰显人民情怀,真正反映人民心声的音乐艺术,才能成为影响当时并传之后世的经典,始终激励鼓舞着人民。

(二)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代共鸣

每个时代都有一代之文艺, 它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风貌,承载着时代的内涵和灵魂。时代性是音乐创作发展的生命之源,是时代精华的体现。音乐创作无论是思想主题,还是具体情节描写,都无法脱离人民性这个概念所赋予的时代内涵, 音乐艺术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 当时代潮流涌起时, 长于表现时代情感的音乐便会成为人民大众最普遍的情感需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 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 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 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只有展现了当下时代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才能给不同时代的人民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情感支撑。 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和施光南他们生活的时代环境不同, 创作的方法、题材、体裁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将自己的创作融入时代的发展洪流中,饱含着对人民热爱,对祖国热爱, 创作出一系列具有家国情怀、 民族精神的歌曲。冼星海生活在抗战时代,其作品的人民性主要体现在“救国救亡、反抗侵略”的内容里,如歌曲《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音乐作品,真切地展现出中华儿女在抗战时期的共同心声, 成为激励人们英勇奋战的号角。 而施光南是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作曲家,“家国情怀” 是其作品人民性的核心主题,他创作的歌曲《五好红花寄回家》《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 展现了新中国不同阶段的发展脉搏,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新时代、新中国、新发展的民族自信,内蕴时代特色。 只有立足于时代,真正结合时代背景及发展趋势, 把握人民大众的思想脉搏,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与时代同频共振,用音乐精品给人民带来精神鼓舞,发时代之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展现人民性音乐创作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方能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二、创作源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一)音乐创作来源于人民的生活实践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人民的实践与生活是艺术最大的温床,只有贯穿人本理念,适应人民需要、彰显人民情怀、反映人民心声、置身于人民之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实践和生活中发现精神亮点,汲取营养的精华,调动着自己浓烈鲜活的生命体验和情思,才能创作出具有人民性的音乐作品[4]。人民群众的民俗生活是音乐创作的主要源泉, 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就是中国古代根据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 取材于劳动人民常年的农业生产经验创作的歌曲, 其用于农业生产的指导并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几千年来经典的音乐作品从《诗经》《楚辞》,到《乐府》等,其歌词素材均来源于民间,与人民生活戚戚相关。历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成就卓然的音乐家冼星海、聂耳、马可、李焕之、贺绿汀等,他们熠熠生辉的艺术足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所创作歌曲的题材都取之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之中。正是因为置身于人民大众之中,表达了人民大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心声, 满足了人民大众的诉求和审美,并和他们面对的生活场景保持一致,才创作出人民大众所需要的经典音乐作品。 冼星海正因为了解了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状态,才谱写出脍炙人口的《黄河大合唱》,其激励和鼓舞人民奋起抗战,至今唱起来还让人热血澎湃,充满力量。 贺敬之、马可根据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中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英雄模范事迹,创作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南泥湾》。其一经问世便受到极大欢迎,歌曲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至今仍鼓舞和激励着我们。

(二)音乐创作来源于人民的审美需求

认同和满足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 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体现。 音乐创作包括创作者(生产)和受众者的鉴赏(消费)两个核心环节,缺一不可。人民大众的爱听爱唱是对音乐作品的基本评价。 只有真正深入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沉入到审美对象之中,了解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并和审美对象合二为一,才能创作出人民满意的作品[5]。被誉为人民歌唱家的郭兰英,所演唱的歌曲从题材、内容、风格始终和人民保持一致,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受到人民的尊重和欢迎。如歌曲《我的祖国》《小二黑结婚》《人说山西好风光》《南泥湾》等,给人民大众带来美的视听享受,同时也带来情感上的共鸣,精神的力量和思想上的启迪。

值得强调的是大众文化和高雅艺术并不对立,大众的也可以是高雅的。 由湖南卫视打造的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就向大众传播了高雅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节目中美声唱法和流行风格有机融合, 并对经典歌剧、 音乐剧重新演绎,使高雅音乐趋向大众化,流行音乐高雅化,做到了雅俗融合,打造了新的音乐艺术形式,使高雅音乐走近并达到了大众的语境,让高雅不高冷。节目一经推出,其反响异常热烈高涨,人们纷纷在线观看,提升了大众对高雅音乐的认知和审美。 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人民的评判是音乐发展的动力,人民大众的欢迎度和认可度是衡量音乐人民性的有力标准。 好的音乐只有获得人民大众广泛认同才可以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 人民满意了就意味着它具备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拥有了最广大的支持者、欣赏者、传播者、继承者,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它都会因为根基的牢固而源远流长。

三、创作主题:“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一)音乐创作表达人民真实情感

主题是音乐创作的核心,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但主题要鲜明且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主题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作品质量的优劣,只有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形式新颖且充满思想内涵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表现主题的音乐艺术形式,最重要的本质及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 音乐是能够深刻而精微地表达人类情感的重要艺术, 音乐情感是由心而动有感而发, 音乐真正的魅力就在于音乐情感不受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限制,便可直接渗透人的心灵深处和精神世界。 古今音乐创作都十分注重感情的作用,西汉关于音乐理论的专著《毛诗序》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足可见情感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礼记·乐记》也记载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的这一本质决定了音乐创作必须以呈现人的情感为旨归。音乐作品都是有思想情感的,是创作者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观察而表达的自我情感, 也是创作者对作品的感情投入。 音乐作品在反映了人民喜怒哀乐情感的同时, 也体现了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现象的主观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 ”

只有真切地同人民在一起,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和人民融为一体,感受到他们活生生的气息和温度,在双向情感互动关系中,像亲人一样去歌颂他们,不仅是在理念和艺术上表现他们,更是从伦理和情感去表现他们, 把他们所思所想、 所忧所虑、所期所盼鲜活的情感汇集在一起,同自己的灵感和所体验的现实情感有机结合, 凝练为音乐作品来传递和表达的情感。 如王平久和舒楠老师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年创作的抗震歌曲 《生生不息》 里的歌词“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今天唱起来仍然是那样的让人感动,那样的有力,仍然能击中最柔软的内心。歌声响起时,那一幕幕抗震救灾的影像便清晰地在脑海掠过:一队队救援人员用机械、用双手拨开废墟下的石块,寻找着每一位同胞,决不放弃每一个亲人。 这样的画面让人饱含热泪,不能忘怀。 而歌曲旋律亦是那样亲切、流畅、温暖,让人感受到中国力量,感受到人民力量。因此,表现人的真实情感,从情感的途径去思考音乐作品的内涵, 是音乐创作的主要方式。

(二)音乐创作技法表现音乐主题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包含着节奏、曲牌、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谱式、曲、织体等多种要素,并通过创造性多样化的结合, 使得其具有千变万化的渗透力和穿透力,表现出最真切的思想、情感和诉求。 因此, 音乐的创作, 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精神生产活动,必须不断地慎思技法形式与音乐内容的关系,掌握其内在的独特规律, 才能在音乐中呈现要表现的情感。 一首好的音乐歌曲,要有精准的歌词、优美走心的旋律、符合时代精神的创新技法。 《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就以抒情和激情为基调,将悠扬优美的旋律和满怀深情的歌词巧妙结合, 表达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歌颂和热爱。 其歌词以第一人称手法,生动、准确、形象地将“我”和“祖国”比喻成孩子和母亲,又将“祖国”和“我”比喻成大海和浪花,表达了个人和祖国之间亘古不变的情感,通俗易懂。其完美地照应了生活语言节奏和音乐旋律节奏的规律, 保持了曲调线条美和律动美, 饱含激情和丝丝入扣的情感表达,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每个人与生他养他祖国的血肉联系,以及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每每唱起都能让人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共鸣,不失为经典。

四、创作形式:“守正创新”提升音乐原创力

创新是音乐创作的生命。 “创新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但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不可能成为上品,而很可能流于下品。”[6]音乐创新要不断在形式和内容上寻求突破, 推动创新观念与创作手段相结合,创作内容与创新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激活音乐作品的生命力,提升音乐作品原创力。

(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有丰富深厚传统文化积淀,诗词、民歌、戏曲等都为音乐创新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泉。 要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元素、 髄精 、灵魂,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央视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把中国古典诗词用音乐的形式给予崭新的表达, 深受观众欢迎, 该节目真正做到了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元素相合,寓教于乐让人回味无穷。李玉刚是近年从民间舞台走出来的青年艺术家, 他演唱的《新贵妃醉酒》将传统戏曲音乐与当下时代审美特点相结合,创新了戏曲的表演及演唱形式,受到大家的喜爱。 作曲家谭盾将国粹京剧梅派经典《霸王别姬》改编成青衣和钢琴的交响诗, 让代表虞姬的京剧青衣和象征项羽的钢琴对话,把京剧、钢琴、琵琶、水滴声等元素重新组合, 用交响乐的独有音色重新演绎了经典国粹,创新了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则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借用了越剧曲调的元素, 用西洋乐器小提琴演奏而成为经典。 2015年由文化部组织复排的歌剧《白毛女》,首场在延安演出,继而在十个城市巡演,并拍摄了3D 舞台艺术片,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使中国民族歌剧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二)音乐创作富有生机和活力

放眼世界从世界文化中汲取创作营养, 引进先进音乐元素,坚持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原创音乐的魅力。著名作曲家叶小纲以“中国”故事为主题,将中国元素融入音乐创作中,借用了西方交响乐,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形象,如《一个中国人在纽约》《春天的故事》《深圳故事》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具有中国风代表的歌曲《万疆》,在编曲上釆用传统民族乐器笛子、琵琶搭配,又加入西洋贝斯等流行音乐元素,用传统文化+流行元素的创新技法, 把爱国情怀与华夏敬仰表现得淋漓尽致,触动着每位听众的心灵,极具民族自豪感和现代感。2016春晚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吸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将西北民间独有的地方戏曲艺术和东方摇滚及现代音乐元素相融合,并配以电子音乐,让“华阴老腔”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焕发了老腔的生命力,提升了音乐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这些例子足以证明创新是音乐创作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保证。

(三)传统技法和现代科技相融合

“互联网+”为音乐创作和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我们必须学习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把“互联网+”和音乐创作相结合, 有效地将传统技法和现代科技相融合,丰富音乐创作手段。融合“大数据”理念和方法拓展音乐创作空间,更新艺术形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整合不同艺术流派和多样化创作特点,将各种风格、题材、艺术形式运用到音乐创作中,使其能够多元化发展。 2022 年,在5·18 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 在由中国移动咪咕联合人民日报共同打造的《博物馆演唱会》的短视频中,“活起来”的国宝文物击鼓说唱俑、陶彩绘伎乐女俑、兵马俑、三星堆黄金面具等“跨时空集结”,组团以时下流行的说唱的方式,趣味讲述厚重的华夏历史,把传统的文化融入了当代年轻人的沟通语境,让“高冷”的文物变得亲切可亲,再现了千年华夏的灿烂文明,吸引、激发了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 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短视频中展现了中国移动视频彩铃和云博物馆等数字技术元素, 创新了5G 时代游览博物馆的方式, 使大家足不出户便能在云端获得尽览千年文明的沉浸式体验。 《博物馆演唱会》用科技的力量创新了音乐艺术多元化的形式, 彰显了新媒体国家队的使命担当,推动不同观念风格流派融合,不断激发原创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力。

五、结语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闪耀的品质, 是艺术发展与繁荣的根本[7]。音乐创作是人类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人民在音乐实践中不仅创造了客体的美,还创造了审美主体。作为新时代的音乐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人民,扎根生活,坚守艺术理想,坚持传承与创新,永远向着人类精神世界深处探索,锐意进取,始终保持创作的激情和动力,用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用深邃的目光观察现实,用真诚的感情体验生活。坚持音乐创作的人民性,为人民而作,为人民而歌。

猜你喜欢

人民性音乐创作创作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的音乐创作技法分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音乐创作骨干培训班”圆满结课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一墙之隔》创作谈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探索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