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实践要义及其中国回响
2022-11-21朱亚坤
朱亚坤
一、引言:重申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实践维度
列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集中论述帝国主义时代的本质、历史地位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撰写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通俗的论述)》(以下简称《帝国主义论》)(1)这里需要先行说明的是,列宁帝国主义论是列宁在诸多文本和场合中对帝国主义时代、现象和问题,以及如何超越帝国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论述的理论指称,这一理论包括但不限于《帝国主义论》一书中所阐发的帝国主义理论。列宁有关帝国主义论述的更多文本至少包括了《第二国际的破产》《社会主义与战争》《论欧洲联邦口号》《机会主义与第二国际的破产》《为尼·布哈林〈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一书写的序言》《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等文章。甚至有论者认为,列宁《帝国主义论》也不是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顶点。(See Murray Noonan, Marxist Theories of Imperialism: A History, London·New York: I. B. Tauris & Co. Ltd, 2017, p.91.)这一重要理论篇章,提出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范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由伯恩斯坦修正主义、考茨基机会主义思想所造成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危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不过,与一般理论家不一样,列宁更是一个革命的现实主义者,正如卢卡奇所言:“革命的现实:这是列宁思想的核心及其与马克思之间的决定性关联。”(2)Lukács, Lenin: A Study on the Unity of His Thought, trans. by Nicholas Jacobs, London: New Left Books, 1970, p.11.列宁从不回避重大理论问题,但他更关心理论怎样指导和推动革命实践这个根本性课题。这就是说,我们除了关注列宁帝国主义论所具有的“解释世界”这一理论特质之外,还更应关注其“改造世界”的特质。实际上,这一理论创设的直接和根本的诉求就是为了在实践上批判、反对并超越帝国主义。当然,我们首先也认识到,在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理论关切和实践要义之间很难做出截然二分的归类,因为列宁帝国主义论本身就是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指涉,但适度区分并强调其中一方进而对其加以深度阐发仍有必要。
就现有研究来看,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实践要义是学界有所涉及但尚未得以深化和拓展的问题。诸多研究者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了列宁对帝国主义时代各种要素和特征的分析以及对机会主义的批判,也注意到了列宁帝国主义论和后来出现的巴兰和斯威齐的垄断资本论、弗兰克和多斯桑托斯的依附理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和阿明的资本积累与不平衡发展理论等之间的思想关联,但有关列宁就如何批判、反对并超越帝国主义而提出的一系列革命策略、实践原则和价值理念的研究,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因为就其直接现实性而言,列宁帝国主义论不仅要对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与政治发展做出理论研判,而且要对俄国革命乃至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施以实际的指导和推动。正是反对和超越帝国主义的种种原则、策略、精神及其实践过程,绘就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宏大历史图景,成为这场伟大革命的理论先导和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甚至由此径路链接了列宁社会主义建设学说。由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所推动形成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燎原之势,极其有力地重塑了20世纪之后的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格局,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其所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在当时对深处民族危亡中的中国人民探寻救亡图存的根本大道,而且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笃定前行都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探析列宁帝国主义论中批判、反对并超越帝国主义这一实践要义,既可以深度呈现俄国十月革命的复杂过程和宝贵经验,也有助于说明中国革命和中国道路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继承和发展,进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二、要义:列宁帝国主义论及其俄国实践
就其具体的历史情境而言,列宁帝国主义论首先应用于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其与俄国十月革命实践之间丰富而多向的辩证关系最终锤炼形成了旗帜鲜明且弥足珍贵的革命经验。这种经验因应时代潮流,在各种机缘条件之下便不可遏制地、迅速地超出了俄国的地缘政治学范围,从而具有更为深广的世界历史意蕴。故而,我们要动态地且具体地审视列宁帝国主义论及其实践运用:一方面,这一理论植根于彼时的世界历史情境和俄国国情,从而为相续发展的革命实践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另一方面,又基于革命实践的变化,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具体来说,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实践要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实践原则、策略及其运用上,列宁帝国主义论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的辩证统一,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主张革命与建设并举、反对资本与利用资本相结合
列宁帝国主义论力图通过对现实的理论透视进而指导现实的革命实践,其所欲实现的指导意蕴是原则性和策略性的有机统合,这种统一性往返穿梭于俄国革命实践的复杂过程,其所提出的一系列反对和超越帝国主义的实践原则和策略在具体运用中彼此互为成就。其一,在剖解帝国主义战争方面,列宁研判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新、最高也是最后阶段,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给人类社会带来深重灾难,帝国主义战争是帝国主义政治的延续,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便是两个大国集团的帝国主义政治的继续,“但是这个时代又必然产生和培育反对民族压迫斗争的政治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政治,因此就有可能有而且必然会有:第一,革命的民族起义和战争;第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战争和起义;第三,这两种革命战争的汇合等等”(3)《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9页。。可见,帝国主义的反动政治必然产生反帝国主义的革命政治,帝国主义战争必然引起各种形式的反帝国主义的革命战争。但是,仅仅反抗帝国主义还不足以完全破除资本的魔障,因为反抗帝国主义并不能直接等同于超越帝国主义,革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武装起来,举行反对资本主义的武装起义,不失时机地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因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4)《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30页。。其二,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列宁意识到,反对和超越帝国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是要将全部政权归无产阶级,从而突破资本利益的战线,粉碎资本,彻底打击资产阶级(5)参见《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60页。。引导十月革命获胜的完整口号是“和平、土地、自由和面包”。(6)郑异凡:《革命与改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07页。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迅速颁布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出版法令》以及一系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积极采取了一系列彻底改变旧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状况的举措。其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基于俄国的特殊国情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尚未彻底胜利的事实,列宁主张采取更为灵活的策略对待帝国主义、资本主义,需要坚持的原则就是:“应该善于利用帝国主义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7)《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9页。。十月革命后不久,苏维埃俄国通过与德国及其盟国签订妥协性的布列斯特和约,以及同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国签订合约,在一定程度上及时且有效地实现了同资本主义国家初步建立和平外交关系,从而为俄国苏维埃政权的稳固和建设争得一定的外部条件。列宁深刻认识到,革命和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变革任务不可分开的两个方面,在革命之后,无产阶级的紧要任务就是要努力恢复大生产和公共经济,树立榜样,“即不是用言语来说服,而是用事实向全体广大农民群众和小资产阶级分子以及其他国家表明,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能够建立起共产主义制度。这项任务具有全世界的意义。我们要获得具有国际意义的后一半胜利,就要完成后一半任务——经济建设方面的任务。”(8)同上,第30页。为此要利用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国家开展贸易合作,采取包括租让、合营等方式在内的国家资本主义措施来建设社会主义,同时利用并有效监督资本主义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可见,列宁帝国主义论在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其实践要义不断深化。
(二)在实践精神上,列宁帝国主义论坚持批判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原则,主张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机会主义,大力倡导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列宁帝国主义论倡导国际主义而反对机会主义,因而有着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性、革命性和超越性的充分彰显,也是列宁主义实践智慧的典型体现。一方面,机会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典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既表现为公开的机会主义也表现为隐蔽的机会主义,同时也体现于社会沙文主义、“帝国主义经济主义”等思潮中。第二国际中以超帝国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考茨基派”,鼓吹采取以实行国际联合的金融资本共同剥削世界来代替各国金融资本的相互斗争的新的超帝国主义政策,(9)参见[德]考茨基:《帝国主义》,史集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第35页。从而极力掩饰帝国主义矛盾的深刻性和帝国主义产生革命危机的必然性,这一机会主义理论也正是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一书中特别注意批判的。但是,对列宁而言,真正的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不能只停留在意识形态的话语形式反对上,“单靠纲领当然永远不能战胜机会主义,要战胜它只能用行动。”(10)《列宁全集》第28卷,第96页。不过,机会主义总是依附于、充斥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机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具有内在协同性,因为正是帝国主义的垄断造成了资产阶级化的工人贵族及其所采取的机会主义立场和策略。所以反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和反对机会主义的实践斗争具有交互联动性,列宁正是从帝国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协同联动性出发,进一步主张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必须同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相联系,他说:“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如果不同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密切联系起来,就是空话和谎言。”(11)《列宁全集》第27卷,第437页。而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应当在无产阶级政治的一切领域内进行,并且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另一方面,列宁大力倡导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坚信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必然胜利,这就要求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利益,实现从对机会主义的批判转到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视野。帝国主义战争必然引起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了联合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列宁倡导成立第三国际,坚决主张国际无产阶级的大团结,“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这是因为只有这种接近,才能保证战胜资本主义,如果没有这一胜利,便不能消灭民族压迫和不平等的现象。”(12)《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64页。可见,共产国际的政策所指就是反对帝国主义,消除民族压迫和不平等,这正是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实践要义所在,也正是这种实践精神及其指导下的革命行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理论和实践。
(三)在实践影响上,列宁帝国主义论坚持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统一的原则,积极倡导推动俄国革命从一国到世界范围的空间跃迁
如果仅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列宁帝国主义论首先界认了俄国国情及其所处的世界格局坐标,其所指导推动的俄国十月革命必然极具俄国特色,这是就理论的直接现实性而言。但是,这一理论还具有一般抽象性,它上承或者内蕴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信条,不仅能够为区域性的反抗和超越资本的斗争提供在地化的指导,而且也能够为全域性的反抗和超越资本的共同斗争提供示范和引导作用。“它不仅重新界定了时间,即从一种制度向另一种制度划时代变更的年表,而且也从根本上重新界定了这种超越发生于其中的地理空间。”(13)[英]哈丁:《列宁主义》,张传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54页。之所以可能实现经验的空间跃迁,恰恰是因为在资本全球化的帝国主义时代中,种种批判、反抗和超越资本的活动总是在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往返又前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世界革命重心转移的历史地形图来看,列宁帝国主义论的世界传播及其相关思想观点的传导,会促进新的革命态势,俄国十月革命深远地连接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从欧洲转向至俄国的空间位移过程。甚至在霍布斯鲍姆看来,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历史的中心事件,它并不是短20世纪的意外事件。(14)See Eric Hobsbawm, The Age of Extremes, London: Abacus, 1995, p.55.这实际上就是说,20世纪的历史发展与列宁和俄国十月革命是分不开的。因为十月革命开辟了一条迥异于资本主义的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格局和态势。就近时段而言,1919年3月,列宁领导创建的第三国际就是反对世界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个组织,该组织大力支持和推动西欧以及其它各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开展社会主义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拉脱维亚、波兰、乌克兰、瑞士、挪威、奥地利、匈牙利和德国等都发生了影响深远的“苏维埃”运动。同时,在亚洲的朝鲜、印度、土耳其等国也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尽管这些运动大都以失败告终,但它们不同程度地冲击和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不过,这种世界革命策略的暂时性失败也凸显了列宁帝国主义论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15)参见周尚文:《列宁政治遗产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19页。就长时段而言,列宁帝国主义论因其强烈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指向,能够为同处于帝国主义时代的受压迫国家或地区开展反帝反殖革命斗争——不管是民族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提供一个理论依据和示范。换言之,俄国十月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不能被看成是一个孤立个案,它的探索和自我实践映衬着世界其它地区革命的磅礴身影。如何有效地批判、反对和超越帝国主义,不仅是一个特殊性也是一个普遍性的革命课题。因为哪里有帝国主义,哪里就有反帝国主义。列宁帝国主义论指明的是整整一个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也会不断纵深发展,既然帝国主义在发展,那么反帝国主义的种种战略策略也会不断发展,尽管两者之间不一定具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辩证法总是指向于广阔的世界革命舞台。
三、回响:列宁帝国主义论在中国的运用、发展和创新
历史地看,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有效指引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先进示范,不仅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激情和斗志,推动世界革命向纵深发展,而且也对中国革命和中国道路的探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列宁《帝国主义论》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提高了国人特别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帝国主义的科学认识水平
“帝国主义”一词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由日本传至中国,时人因痛感鸦片战争以来深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屈辱史而对帝国主义呈现复杂之认识,在情感上对之深恶痛绝者有之,百般羡慕者亦有之。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尤其是列宁《帝国主义论》在中国译介传播开来后,国人对帝国主义的认识逐步提高到科学的水平。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16)《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9页。。根据相关回忆,1919年五四运动后,共产国际派遣的布尔特曼与李大钊会面。布尔特曼在京津两地广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并向中国学生介绍列宁《帝国主义论》一书的主要思想(17)参见《李大钊史事探微》,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72-173页。。一些档案披露,列宁领导创建的共产国际成立后在东亚各国人民当中开展的革命工作,被认为“应当是唤起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摆脱外国资本家压迫的自觉行动。”(18)《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年,第35页。实际上就是开展反帝反殖的革命行动,这正是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实践要旨。1924年5月,由李春蕃(后改名为柯柏年)翻译的列宁《帝国主义论》第1—6节先以“帝国主义”为标题在《觉悟》杂志上刊载,后在1925年2月以“帝国主义浅说”为书名出版发行了单行本,这为提高当时国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帝国主义时代及相关问题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文本遵循。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列宁帝国主义论为指导,深化对时代问题和帝国主义的理解,并大力传播对帝国主义问题的科学认识。例如,李大钊曾做过《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后之国民运动》的演讲,并撰有《新帝国主义战争的酝酿》;陈独秀撰有《列宁主义与中国民族运动》,并做过《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演讲;瞿秋白撰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各种方式》《历史的工具——列宁》;蔡和森撰有《中国革命运动与国际之关系》;肖楚女撰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况》;周恩来撰有《辛丑条约与帝国主义》《各帝国主义侵掠中国的形势》;张国焘撰有《中国已经脱离了国际帝国主义侵略的危险么?》。这些演讲或文章充分体现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注重运用列宁帝国主义论分析国际形势和中国政治的特点,是列宁帝国主义论中国化的重要表现。尤值一提的是李达,他在1923年4月的《何谓帝国主义》一文和1926年6月的《现代社会学》一书中运用列宁帝国主义论分析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和危机等。在1929年4月的《社会之基础知识》一书中,他还着重分析了金融资本、帝国主义和世界战争、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问题、帝国主义命运、帝国主义战线和反帝国主义战线的关系,认为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阶级“若果能够联合起来,组成整个世界的反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世界帝国主义的丧钟必然大撞起来了”(19)《李达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71页。。
(二)列宁帝国主义论对中国共产党制定革命方针政策和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引导的作用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译介为时人理解“帝国主义”概念提供了新视角,也为中共的反帝方针特别是“世界革命论”提供了理论支撑(20)参见葛静波、张昭军:《国民革命时期列宁〈帝国主义论〉的译介与论争》,《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9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坚持以包括列宁帝国主义论在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来认识世界,而且以其为指导制定了一系列革命路线和实践策略。
首先,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明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并制定了相应的革命纲领。如在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关于“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议决案》《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等重要文件,主张“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21)《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第9页。,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4年7月13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学生联合会等50个多个团体的代表举行“反帝国主义大同盟”成立大会,发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铲除帝国主义走狗和汉奸的宣言,推进了反帝爱国运动(22)《中国共产党编年史(1917-1926)》,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242-243页。。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反对帝国主义者的逻辑,批判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的自由主义者,坚决打击与帝国主义势力勾结在一起的汉奸卖国集团。
其次,列宁帝国主义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响和指导各革命阶级尤其是国共两党开展合作以抗击帝国主义势力的实践共识。在当时,不仅中国共产党以列宁帝国主义论武装自己,国民党和国家主义派(以后发展为“青年党”)等也受到这一理论的重大影响,并以之为指导开展各自的“革命斗争”(23)参见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36页。。正是以帝国主义势力和反动军阀为共同的革命对象,成就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毛泽东就此指出:“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24)《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2页。此后,国共两党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力争民族独立自由这一历史担当上实现了第二次合作。1935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倡导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1941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的决定》,呼吁各国人民组建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最终经由多方共同努力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最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彻底的反帝立场,而资产阶级政党在对待帝国主义问题上则具有不彻底性。例如,孙中山曾认为,“列强各国对中国有两种互相冲突的政策:一种是主张瓜分中国,开拓殖民地;另一种是拥护中国的完整与独立”(25)《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54页。。直至晚年,孙中山才放弃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并提出了反帝的新三民主义。此后,蒋介石集团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资本有着密切的利益关联,其对帝国主义存在着种种妥协和不彻底性,这种不彻底性是由中国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相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来不对帝国主义国家或集团抱有幻想,毛泽东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26)《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8页。;“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和整个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的纲领,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27)同上,第673页。。中国共产党如是说如是行,如在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决炮击了侵犯我国主权的英国“紫石英”号、“伴侣”号和“伦敦”号海军护卫舰,结束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江河湖海上耀武扬威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其坚持彻底的反帝立场的根本原因。
(三)列宁帝国主义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思想来源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产物,也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在殖民型帝国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帝国主义又以新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多元变种方式延续存在,但无论它以何种新面目呈现,其侵略剥削的本质未曾改变,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坚决反对之。
其一,在对待帝国主义的实践策略上,中国共产党坚持战略上藐视和策略上重视相统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郑重宣布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没收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在华财产,彻底收回海关管理权。此外,新中国还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有力打击了以美帝国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敌对势力。1958年12月1日,毛泽东在《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一文中指出,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全面系统地分析帝国主义及一切反动派,“从本质上看,从长期上看,从战略上看,必须如实地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看成纸老虎。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活的铁的真的老虎,它们会吃人的。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28)《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56页。可见,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帝国主义问题上采取了战略策略高度统一的进路,这与列宁帝国主义论具有内在一致性。
其二,在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实践原则和立场上,中国共产党坚持明确的反帝态度、强力的制度保障和有效的政策实施的三者有机统一。1949年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明确把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原则。中国还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1982年,我国进一步把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主张写进宪法。邓小平曾总结道:“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2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6页。江泽民在多个场合重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30)《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67页。的外交主张,胡锦涛也始终强调“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31)《胡锦涛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52页。。2011年9月,我国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郑重重申中国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意志。2021年6月,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干涉中国内政。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同时,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3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14期。凡此等法律、决议文件和重要讲话精神,有力构建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霸理论与实践的话语体系,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科学运用和发展创新。
其三,在反帝的实践精神层面,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毛泽东曾指出:“要帝国主义干什么?中国人民不要帝国主义,全世界人民也不要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无存在之必要。”(33)《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74页。毛泽东晚年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认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中国和其他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国家属于第三世界(34)参见《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600-601页。。“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实质是致力于建立国际反帝反霸统一战线,进而维护世界和平,这也是列宁帝国主义论中坚持国际主义实践精神的重要体现。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积极开展对外援助。根据《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显示,中国已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近4000多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名援助人员。(35)参见《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3-14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主张,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和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主张践行正确义利观,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积极推动新型全球化,为人类社会超越帝国主义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列宁帝国主义论一脉相承的是超越资本的内在诉求与实践逻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了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新篇”(36)安启念:《从〈帝国主义论〉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年第5期。。
四、结语:超越帝国主义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实践关切是如何反对、批判并超越帝国主义。列宁帝国主义论与俄国十月革命之间具有高度的实践关联,正是一系列批判并超越帝国主义的实践原则、具体策略和实践精神,在俄国革命场域中得以施展和深化,促进了革命实践的有序开展。在包括帝国主义理论在内的列宁主义指导下,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超越帝国主义、迈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新纪元,同时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深远地影响了中国革命及其道路抉择。由中国革命胜利所掀起的20世纪50、60年代的亚非拉广大地区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反帝国主义力量的增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挫折。及至今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然主导着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大多数领域,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力量上都有待加强。更值得一提的是,由列宁、卢森堡和布哈林等马克思主义者所揭示和批判的现代帝国主义,它也不断在向纵深发展,早已演变为今天形形色色的新帝国主义,也就是说,帝国主义在变化,所以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也要不断更新发展。在列宁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大卫·哈维、麦克尔·奈格里和安东尼奥·哈特等人也都在积极剖析新帝国主义的现象及其本质,并试图寻求超越帝国主义的各种新方案,这些新的帝国主义理论也很值得关注。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积极运用和发展创新列宁帝国主义论中反对和超越帝国主义、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弘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等实践要义,有力地促进了列宁帝国主义论的中国化并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当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学说与列宁帝国主义论之间有何异同,也是一个十分值得拓展和深化的学术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