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家校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2-11-21唐海涛杨春霞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家校双减育人

唐海涛 杨春霞

(1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2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一、家校合作的内涵

近年来,国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家校合作的理念也深入人心。我国教育学者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结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教育学者黄河清将家校合作定义为家庭与学校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者爱普斯坦提出了建立家庭与学校伙伴关系的交叠影响域理论(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以此作为学校和家庭伙伴关系的理论基础,不仅将学校和家庭看做是家校关系中的成员,而且还将学生自身也看做是家校关系中的重要一员,并强调了学生在家校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综上,家校合作可以泛指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与学校一切可能的互动行为。家校合作主要有两个内涵:第一,家校合作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标,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学生;第二,家校合作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

二、“双减”政策赋予家校合作新的使命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双减”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克服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的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国教育格局的大调整和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它指向对基础教育生态进行系统性重塑,也指向推动全社会形成新的教育共识。“双减”政策下消“减”的是“负担”,“加”提的是“质量”,消“减”的是短视化片面追求孩子学科补习的“提分”,“加”提的是长期持久的“育人”。无疑,“双减”政策的出台无论是对学校的教学模式,还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任何一方“脱节”或“失控”,都会削弱甚至抵消教育的合力效应。当下,创新家校合作策略,改变家校共育传统的“一主一辅”模式,引领家长走出教育的内卷,走出全民的“囚徒困境”,走出“剧场效应”,形成“家校融合”协同育人的新局面,已然成为“双减”政策落地、落实的重要保障。“双减”正是为家校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积极构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命运共同体”的时机已经到来。

三、“双减”背景下家校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二者在教育的目的、出发点等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同时又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处于教育变革的关键时期,认知上的差异导致家校合作中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过度依赖”

“双减”的目的在于让教育回归本质、返回本真、回归学校,作为家长和学校不仅要明确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还要通力协作。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家长对究竟什么是家庭教育认识不清,对家长作为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人的理解也不到位。有家长认为,自己辛苦挣钱供养孩子,已经尽到了家长的义务,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做更多,对孩子实施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双减”政策一出,部分家长欢呼雀跃,终于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将本应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完全寄放在学校和老师身上,简单的认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孩子就能学得棒”,家长只需静待花开。须知,静待花开是竭尽全力以后的不强求,而不是两手一摊的无作为。这种简单的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二为一,完全“唯学校是从”,忽视了孩子个性化的成长需求,极大的削弱了家庭教育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自为政”

“双减”政策整顿了混乱的培训机构市场,免去了家长陷入了教育“内卷”的焦虑,但也的确还有不少家长对政策抱迟疑的态度,还没有从“鸡娃”的状态中走出来。一部分家长认为,失去了教培机构,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可以请家教“一对一”辅导,孩子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甚至有家长认为,撤掉的不是教培机构,而是孩子出人头地的跳板。更有甚者担心作业少了、考试少了、校外培训少了,孩子学不到东西,更担心别人家的孩子没有“躺平”,别的家长或许还在明里暗里继续“鸡娃”。于是乎,有的家长亲自上阵带娃,亲子关系愈加紧张;有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只能管“饱”,若想“吃得好”,就得“开小灶”,于是压着孩子在课后延时结束后继续奔赴校外班,学生负担不减反增,家庭教育变成了“第二课堂”,这些对孩子人生的过早、过度设计不仅仅剥夺了他们快乐的童年,增加了心理负担,更阻碍了孩子今后发展的多种可能。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交流延迟”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家校之间沟通的途径已经从传统的“家访式”走向了现代的“网络式”,但沟通的有效性值得商榷。尤其随着课后延时服务的推行,加之身处后疫情时代,我们不难发现,家长与老师之间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展开的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少了,家长很难得到学校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这些问题也为家校合作带来了新的困扰,甚至是家长对学校教育行为的不理解、不支持,这都成为“双减”政策落地、落实的阻碍。

(四)家庭教育的“隐性失陪”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家长对孩子的期许,“陪伴”已然成为当下最火热的词汇。调查显示,许多家长看似朝夕相伴,但毫无陪伴质量可言,其实是长期处于“隐性失陪”状态。不少家长把陪同视为陪伴,用命令说教代替陪伴,把提供物质满足视为陪伴。其实这种缺乏有效沟通的陪伴远比“失陪”更可怕,伤害更大。长期的“隐性失陪”换来的是亲情的淡漠、信任的缺乏、甚至产生沟通上的障碍,最终成为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阻力。“隐性失陪”的情况如果得不到重视和改观,最终将直接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四、“双减”背景下家校合作的对策

(一)用好“三个载体”

1.加强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设。家长学校是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通过家长会、家长论坛、家长沙龙、家教经验分享会等丰富多彩的互动交流形式,可以达到学校和家庭信息双向交换的目的,达成育人共识,尤其是要引领家长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与学校共同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的职责,共研教子良方,形成家校统一的教育理念,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2.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各类优秀家庭教育资源,组织骨干教师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家庭教育课程,积极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供资源支撑。当前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仍属于间歇性关注、间断性关注,缺乏宏观的视野,尤其是处于双减背景下下,需要学校引领家长用确定性的价值观去理解各项政策。

3.贯彻落实“互联网+教育”理念,不断完善网络平台功能,增强家校合作。伴随着信息科技、大数据的迅速兴起,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由形式至内容、由时间至场地都发生变化,学校可以从家长的实际需求入手,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等媒体平台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传输先进教育理念,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提供更为便捷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建好“三支队伍”

1.班主任队伍。班主任是搭建家、校共育环境的主要角色。要把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学校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加强班主任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培养,提高班主任家校沟通意识和水平,促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理念的理解、信任、尊重,积极为学校和班级工作提供支持。

2.家长助教团。充分挖掘和发挥家长的不同职业资源优势,丰富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鼓励家长走进学校课堂,担任家长学校、生涯规划、延时服务等课程授课教师,弥补学校课堂教学空白,把“家长课堂”作为为学生补充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的“社会课”,上成立足学校、以班级为平台的“校本课”,开拓学生眼界,增进亲子互动,建立学校教育支持网络,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服务。

3.家庭教育讲师团。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通过定期深入学校、社区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公益讲座、公益咨询,做好家风家训家教的培养与教育,引领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升技巧能力,培育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家庭的好家风打好育人根基,支撑起社会的好风气。

(三)注重“三个结合”

1.工作与研究结合。家校合作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制度化选择,人类教育的格局已经走进了家校共育时代,专业化是发展家庭教育的必由之路。只有标准化、强制化的学校教育与个性化、自由化的家庭教育有效结合,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应充分发挥科研课题的引领作用,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家校协同育人专题论坛、专题研讨会等方式,探讨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新形式、新路径和新方法,进一步提升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活力。

2.校内与校外结合。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尽职尽责,更加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学校应主动做好校内与校外的对接,通过对接市妇联、施片内街道、社区、村委会,与校外辅导员、家庭、社区等协同构建家庭、社会、学校相结合的教育生态,建好家庭教育指导基地,提高对家庭教育的点对点服务,提高活动效率,推动形成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家庭交友工作格局,增强各方参与家庭教育的专业性、协同性,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3.指导与监督相结合。健全家长委员会、家访等工作的相关制度,进一步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要经常性开展“家长进校园”“家长开放日”等活动,拓宽家校联系渠道,让家长全面了解学校办学情况,引导家长在支持学校教育,积极充当学校教育有益助手的同时,尊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自主权,恪守家校协同育人的边界,不越界、不越位,各尽其责、各履其职。配合学校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

(四)做到“三个完善”

1.完善双向反馈机制。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家校合作的成效往往依靠反馈来检验,双向反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离开双向反馈,信息有去无回,这样的合作有名无实。建立健全书记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等家校互动运行制度,设置家长委员会办公室,及时听取和解决家长反映和关注的问题,可以有效地畅通反馈渠道,强化合作主题的反馈意识,构建良好的反馈环境,确保反馈顺利进行,家校合作取得良好效果。

2.完善跟进指导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身心发育不健全等特殊群体的关注和指导,分批分类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开展结对帮扶,定期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援助,及时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努力做到“应帮尽帮”,实现全覆盖。

3.完善督导考核机制。将学校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和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和发展性评价内容,定期到校督查,开展家长满意度测评。及时总结表彰家校协同育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树立先进典型,营造良好氛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其教育思想的光辉至今仍指导和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划好家校合作的“经纬线”,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职责边界,不缺位、不错位,各司其职,同向而行,才能达到“1+1>2”的教育效果。

总之,只有家校携手,直面家校合作难题,回到家校关系的原点上思考家校问题,从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出发,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思考家校合作,不断创新家校合作策略,深化家校合作深度,全面引领家长提升自身家庭教育素养、形成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家、校共育大环境,让家校合作从“隔阂”“配合”走向联合、融合,才是“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理想状态。

猜你喜欢

家校双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