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乒乓球课与“课程思政理念”同向同行的教学路径探究

2022-11-21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乒乓球思政

杨 磊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22)

一、前言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全课程教学,以大音希声之感全包围式塑造学生思想品德,需要教师履职尽责守好校园课堂的每一方渠。“课程思政”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调效应。[1]国务院有关文件中也多次指出,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来达到“隐性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2]

随着国家把各学科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理念融合上升到高等教育理念的重点要求时,有关“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也随之增多。笔者通过查阅已有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大多认为课程思政作为教学的一种理念,其主要目的是为解决新时代教育“育人”和“育才”之间脱节的问题。[3]但在讨论有关“课程思政”理念与教学同向同行的实践方法探索上,现有结论仍旧比较单一,仍偏重以融合式的结合方法在教学中融入与其专业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事件、历史、人物等思政内容,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该知识时能条件反射地匹配到与之相关的思政元素,达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两者相结合的目的。如有学者通过把有关党史的美术作品融入到美术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欣赏学习美术作品时也能深刻了解到该作品背后的教育引领意义。[4]还有学者把“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相关主题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英语翻译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翻译技巧时了解中国,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5]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融合式的结合方法或许在理论专业课教学时是一条较好的实践路径,但在体育课这种以身体运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时,如果仅简单套用该结合方法似乎存在忽视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思政元素挖掘的缺陷。如运动前的体育礼仪讲解、运动中的规则意识和团队意识、运动后如何正确对待比赛胜负……然而体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我国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大步迈进,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上顺应新时代发展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加快推进体育改革创新步伐,更新体育理念,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在此背景下,“思政理念”如何与体育课程融合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各项体育运动中,乒乓球项目既是深受大学生群体喜爱的体育课程之一,也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国球。在乒乓球的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路径也有许多,既可以穿插大众耳熟能详的“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乒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等关于乒乓球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开展体育课程思政,也可以通过挖掘乒乓球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如让学生感受到磨炼技术时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和竞技比赛中不怕输、不服输的顽强拼搏精神,以及公平竞赛下规则意识的树立。在此基础上,乒乓球教学就同时包含了体育锻炼与中国文化符号双重德育资源,因此将乒乓球项目作为体育教育课程与“思政理念”融合的前期探索会具有一定优势。基于此,本文就以乒乓球项目为例,探索“课程思政”理念如何与体育教学相融合,以期为“课程思政”理念在高等体育教育中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二、乒乓球教学与“课程思政理念”同向同行的深刻意蕴

乒乓球项目之所以能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拥有其特殊地位,不仅在于其有着非凡的战绩和闪耀的球星偶像,更重要的是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是一个能够代表中国体育精神的文化符号。因此,了解和挖掘乒乓球教学背后的深刻意蕴,才能更好地与课程思政理念同向同行。

(一)用乒乓球教学点燃“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6]迈步新时代,勇踏新征程,更是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宣传教育的重点。高校教学育人育心,高校教师除了在专业知识上“授业解惑”之外,更是要站在新时代的洪流之中着重思考“如何传道”和“传何种道”这一时代命题。

中国乒乓球队始终坚持“祖国荣誉高于一切”这一宗旨,正如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曾在一次记者采访中动情地说道:“每当代表祖国拼搏在世界赛场并拿到冠军登上领奖台时,看着五星红旗在国歌的奏响下冉冉升起,内心就会特别感谢祖国母亲的养育,为有幸成为中国运动员而感到骄傲。”从容国团掷地有声的呐喊,到邱钟惠成为新中国首位女子世界冠军,从1965年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向乒乓球健儿学习,到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乒乓球为新中国体育揭开崭新篇章,搭建起中国同世界各国友谊的桥梁。也正是这种爱国思想演变成为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一名又一名、一代又一代的乒乓球运动员为国争光。

乒乓球作为“国球”在中国体育中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高校课堂作为爱国教育的主阵地之一,积极探索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乒乓球教学,通过深入剖析乒乓精神中为国争光的责任担当和爱国精神,更能不断激发高校大学生爱国爱党的热情和激情,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在“听优秀事迹、溯经典案例、强技术提升”中知责奋进,自觉将个人梦熔铸到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

(二)用乒乓球教学激发“体育精神”

第26届世乒赛男团决赛场上的一声豪言自此成为中国乒乓球队乃至中国体育人的力量源泉,拼搏奋进精神成为了体育精神的重要标志。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少年强则中国强,高校学生充满着蓬勃的朝气,高校体育更要肩负起思索如何将体育精神继承创新、发扬光大的革命重担。

体育精神倡导的是永不言弃和不断超越自我,中国乒乓球从1952年诞生,到1959年实现“零”的突破,至今已多次囊获乒乓球各项赛事的金牌。由弱到强、顽强奋进、持久昌盛的奋斗历程,是一代又一代乒乓球运动员不骄不躁、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身影为体育精神作出的精彩注解。1981年5月,万里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第36届世乒赛的表彰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乒乓精神”,其内涵含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国争光的精神;发奋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不屈不挠勤学苦练、不断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集体主义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7]。

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深入挖掘“乒乓精神”,在运动中引导高校大学生在陷入困境时如何树立强大的抗挫折能力和应对风险挑战的正向引导,耳濡目染地将“打好每一颗球”同“系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大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训练、比赛、协作、交流、复盘中充分感受体育精神,领会百折不挠的韧劲,踏石留印的稳劲,让体育精神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体育运动之中,不因自身强大而轻视对手,不因对手强劲而失去信心,在顺境时不忘初心,逆境中坚持自我,是小球里蕴藏着授人以渔的大功能。

(三)用乒乓球教学引领“价值导向”

新时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成为新时代需要各个领域共同思考的话题。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体育课程作为深受高校大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类,理应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扛为己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体大2016级冠军班学生回信中提出了对体育工作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体育,体育也是中国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体育不仅与国民体质健康息息相关,更是为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价值导向的引领起关键作用。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8]高校体育教学除了增强锻炼,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补足骨骼之钙以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更应主动作为,加强探索与实践,不断提升政治站位,增强教学能力与水平。

以“祖国至上、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艰苦奋斗”为核心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7]在乒乓精神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展现,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相契合。现今高校大学生处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各类信息密布交织、鱼龙混杂,如何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引导和熏陶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行为观念,弘扬和挖掘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让他们感受乒乓运动时的目标纯粹、心灵干净,意识到无论是在体育竞技或是日常生活中都应充分发扬团结友善、文明公正的理念,对塑造青年人拥有完整而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四)用乒乓球教学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体育文化正是其中一个具象的、国际通行的符号。自落下乒乓外交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来,乒乓球逐渐成为中国体育对外的“窗户”。国际乒联主席维克特曾说,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赛场上所展现出的气质就是自信的最好诠释。他直言,世界可以通过中国乒乓球了解中国,进而理解中国。

乒乓球运动起源于欧洲却兴盛于中国乒乓球队以及亚洲乒乓球队的崛起,它曾经打开了国门,当今也正不断激励着民族自信。乒乓球健儿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乒乓球赛场上得失之间的鼓励和欢呼,乒乓球运动受器械和场地制约较小的特点,使得乒乓球运动拥有极高的国民度和民众认可度。容国团等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获胜回国后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恰逢当年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这个冠军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意义非凡。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成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典范: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

乒乓精神中舍弃小我成全大我的内在精神力和文化品质更使其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合适的载体,通过乒乓球对大学生讲好乒乓故事,弘扬体育精神,践行文化自觉,以体育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是坚定“四个自信”在高校中的独特且必由之路。

三、高校乒乓球课的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现今高校乒乓球教学思路仍以传授技法为主

乒乓球课程除了在一些体育类院校中是以专业主修课程的形式展开以外,在绝大部分高校中则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大部分选修该课的同学都是热爱乒乓球项目但毫无乒乓球基础的大学生。然而深受传统教学思路的影响,许多乒乓球体育教师在高校乒乓球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上过于注重乒乓球技法的传授,教学过程也是按照传统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进行,并将每一位学生按照专业运动员的要求来关注他们对技术的掌握情况。该教学方式的缺点是忽视了乒乓球教学背后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导向。如通过团队协作领会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磨炼技术领会百折不挠的韧劲、通过竞技比赛领会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作风……如果能通过乒乓球教学去形塑大学生的这些品质,对于他们来说则更为重要,也更符合新时代体育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

(二)现今高校乒乓球课的教学考核方式仍旧单一

目前高校乒乓球课的教学考核方式仍然以掌握技术的规范性(击球动作)、熟练性(击球板数)和击球质量程度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而在这套考核标准下,许多热爱乒乓球且平时非常认真训练的同学却会由于缺乏球感、基础太差等先决条件而无法得到较好分数,以结果为导向评价乒乓球课程学习质量的考核方式,既打击心存热爱但基础较弱的同学的积极性,也无法评估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是否领会团结协作、百折不挠的体育精神。同时,笔者作为一名高校乒乓球教师在日常乒乓球课程训练中也发现,多数球技好的学生不愿意与技术较差的学生一起训练,问询原因得知是因为与技术差的同学训练难以进步,而且也难以提高考试时搭档间打配合的熟练度。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得知,单一教学考核方式不仅会削弱学生培养体育运动的兴趣,也会造成学生因过于注重竞争结果,而忽视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这显然与开设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体育教师对思政理念融入教学的认识不足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学,对体育教师的政治性、文化性以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结合实践的水平都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一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度突出体育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认为不练好体育技能等同于没有上好体育课,这显然已与时代脱节。作为体育课堂上的主导者,体育教师这种“技术至上”的思想理念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们对体育课的态度,甚至会导致一些技能学习较慢的同学陷入“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尴尬境况。另外高校在对体育类教师进行招考时,也存在主要关注应聘者专业资格等级、学历等硬性条件,在面试中注重专业教师在运动技巧和传授技法上是否到位,而缺乏对体育教师教学理念关注的问题。这种思路使得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仍按照体育技能为主、师傅教徒弟的理念方法来延续。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师而言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

四、“课程思政理念”下创新高校乒乓球教学路径的探索

(一)更新理念,让技术传导和精神传输相交融

根据课程思政的理念,重新优化课程设计,重建课程教学体系,重新梳理乒乓球课程的培养目标,在提升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德育培养,在技术授课的同时为其注入文化内涵。以乒乓球教学为例,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除了传统的教授乒乓球基础技术和理论知识外,可以增设视频赏析、赛事回顾等视听内容。如,让学生通过观看乒乓球比赛落后反败为胜、相互鼓励与拥抱的视频,培养学生永不言弃、团结协作的意识。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让学生了解乒乓精神、体育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乒乓球运动虽然是个人竞技类项目,但可以分成团队组织团体比赛,教师应根据乒乓球运动特点与教学特点来挖掘与融合思政元素,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时可以运用教练示范或个人比赛进行教学活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时则主要是通过组织集中活动和团队比赛来实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比赛的设计和组织,让他们既当组织者又当参与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还是观众,既是个体的学生更是球队的运动员和啦啦队。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个人的才能,既凸显合作的力量,又强化团结包容的情感,使学生不断认识当代乒乓球竞技的集体主义内涵,在实现个人价值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加深对团结就是力量、合作会更大更强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互助精神。

(二)多措并举,使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更多元

为了让课程思政理念能更好地融入乒乓球教学课程中,课程教学考核的评价体系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针对传统乒乓球教学只有结果性评价的不足,现有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减少结果性评价在期末整体分数中的比重,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重来进行。如在乒乓球课程的期末考核中,同学平时的训练态度、每次训练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与自己相比的进步幅度都需要纳入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指标中,并且该占比与结果性评价同等分值。这种思路的转变会使得那些喜欢乒乓球但是技能学习能力稍慢的同学有了继续热爱乒乓球的信心。因为只要他们认真练习,与自己比有进步就能够得到好的期末评价,利于他们形成终身热爱乒乓球兴趣的培养。

另外在期末技术考核方式上也可以进行些改变。如传统的乒乓球技术考核的方式过度强调个人的技术成绩,这也导致技术好的同学不愿意和技术差的同学训练。那么把期末技术考核由个人技术成绩转换成分组后团队技术成绩的平均分后,这种模式的改变就会无形中打破同学之间以技术好坏为区别的壁垒,形成以团队为单位集体训练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中集体主义精神的树立。

(三)传道授业,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育人模式

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学校作为朝气蓬勃的学生群体承载基地,体育文化必应成为校园文化中色彩最生动的一环。新征程赋予新使命,新时代激发新作为,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补足学生骨骼之钙,更可以丰富其精神世界。作为体育场上的教师,更要肩负起“以体育人”的政治责任,以身作则地把思政课程融入体育教学之中,让体育教学成为思政教学的强有力外延。

以在世界舞台屡屡获得优异成绩的乒乓球项目为例,乒乓球教师在训练学生技术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输入文化导向,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氛围,鼓浓爱国热情,真正打破学科藩篱,拒绝千篇一律。以情动人让高校体育既提高学生技能,又能加深对体育运动、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谱写新时代高校体育乐彩华章,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面育人。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乒乓球思政
乒乓球悬浮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乒乓球与大铁球
真正的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