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属农林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探究*

2022-11-21赵超童爱均

福建轻纺 2022年3期
关键词:资源大学生学校

赵超,童爱均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1 前言

当前,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社会的主流需求,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可以提高人才的综合实力,促进国家发展。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1]。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不断扩招,如何培育高水平、高质量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当前高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更多创业想法,对未来的就业发展方向更清晰,能更快找到人生定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带动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学生实践和锻炼自我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舞台,让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社会适用应力得到锻炼,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大学生。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专业知识功底,还要有丰富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专业教师这也需要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发挥高校的综合优势,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 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单一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目前,福建省内大多高校所推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多是以网上案例分析为主,以选修课为主,大学生没有真实、个性化地参与自己专业知识相关的实践,即使有也没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自主选择的实践活动。同时,部分高校不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仅停留在表面而未采用多元化方式开展工作,没有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以致学生无法全面发展。

2.2 指导老师的实战经验不足

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更多会选择专任教师作为创业导师,但是多数高校教师自身不具备更多创业实战经验,无法全面细致地指导学生,这使创新教育显得没有信服力,而学生创业的想法在缺乏专业性指导时易导致创业失败。

2.3 学生创意成果难以转换

高校某些具有创意的成果难以转化成创新创业项目。滞后的信息传递导致具有实践性质的创业赛事和孵化项目成功孵化成创业项目较为困难,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等[3]的项目。

学生缺乏平台,孵化项目困难。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由于高校实践平台短缺导致学生的项目缺少创业某些条件,比如资金和实践平台等,导致项目无法孵化。

同时,缺失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构建的保障体系,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相关帮扶政策,也导致学生的项目无法落地。

2.4 学生积极性不高

高校创新创业宣传不到位,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不高,学生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学生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感受到不到创新创业的热潮。

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措施

3.1 完善课程配置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缩减理论课程的占比同时增加开设实践课程,并且实践课程应包括实验操作课程、模拟创业过程、路演实训课程。课程体系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动手、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实现理论现实化,加快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

学校应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对创新创业教学工作的要求,做出合理的教学安排,同时对各种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掘。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学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同时开设视频公开课和慕课等在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利用学分认定制度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积极与校外的企事业单位联系,签订实习实践培训协议,建立多个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实习实践活动了解了就业发展情况,为未来的创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3.2 加强双创教师资源配置

教师培养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为了提高双创教师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学校应当注重对创新创业教学师资的培训,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高质量师资队伍。支持指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使指导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和业界最新的创新创业信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从而带动学生发展。

同时,学校要定期举行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等活动,共同学习双创教学工作经验,并取长补短,持续提升学校专业师资教学研究能力和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

3.3 推动校企合作体系创新

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对校企合作方面进行的改革和创新就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院校要做好与企业之间的战略性协作,在新引进企业的投资项目等方面也要与学校专业方向对口,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学有所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大取得突破。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老师、企业导师的积极作用,通过共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将“企业案例”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会搬进课堂。

3.4 加强资源整合机制建设

福建农林大学定期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与企业合作举办“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如“蜡笔小新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亦有进行一年一度毕业季“大学招聘会”等作为创业就业资源来源。但上述途径受众面窄,来源单一,学生无法获得自己心仪的项目,因此学校应组建资源整合小组,职能分为资源挖掘、资源效益评估、资源谈判、资源更新和实时共享4部分,形成一套流水线,保障学生及时获取资源以避免资源的无效化。

资源整合小组应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资源获取平台,搭建创新创业的基础桥梁。首先,资源挖掘小组必须是具备专业知识,能快速识别、高效捕捉创新创业突破点;其次,资源效益评估小组,主要为学生过滤没有创新点的项目,避免无效功,并使资源效益实现最大化;再次,资源谈判小组必须具备一定的谈判能力,将优秀资源快速拿下,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资源;最后,资源更新和实时共享能力小组必须具备一定的责任心,对资源共享平台进行管理,实时更新就业创业资讯[4]。

3.5 提高成果转化率

3.5.1 构建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实现信息高效共享

搭建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及时化、效益化。平台应及时关注并积极挖掘国家和人力资源部等部门公布的创业资源,帮助学生快速识别、捕捉创业机会。实现学习平台多样化,科研、实验平台的公开化,平台面向所有学生,仪器设备多样化、精细化,并确保资金投入的充足。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定期举办成果展示等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成果的曝光度,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研究所、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成果的输出,实现产出平台的多样化、广泛化。

3.5.2 定期评价创新创业项目

定期进行成果分析,总结优秀作品成果的经验,吸取失败作品的教训作为课程改进的参照,以期为之后更好地发展。设置丰富的奖项,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加速成果的转化。

3.5.3 拓宽创新创业受众面,提高学生积极性

学校对创业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帮助,如资金补贴、提供平台等,使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可通过互联网,线下进行大范围宣传,也可利用国家相关政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使创新创业意识更加深刻,使创新创业更加大众化、日常化,根植于心。

4 结语

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立足闽台区域特色与农林学科优势,结合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和“双创”人才培养需求,在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学校把协同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耦合共融的有效模式,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是就业竞争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保证。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将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融入到创新创业实践全过程,精心设计实践主题,引导学生紧跟时代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资源大学生学校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资源回收
大学生之歌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学校推介
奇妙学校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