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焦虑的研究进展

2022-11-21束余声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神经质躯体元认知

姚 敏,束余声

(1.扬州大学护理学院,江苏扬州,225001;2.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胸外科,江苏扬州,225001)

健康焦虑是一种由轻及重的连续性症状谱,临床相关的研究数据较少,其发病机制、病因等尚不明确,多认为与焦虑障碍相同的认知过程。本文健康焦虑的定义、评估工具、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方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开展关于健康焦虑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健康焦虑的概述

健康焦虑是指个体倾向于将寻常或不寻常的躯体感觉都进行消极解释,并据此过度关注和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导致个体产生痛苦。严重的健康焦虑以前被第四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归入疑病症,在第五版又被归为疾病焦虑障碍,然而,这两种诊断实体都有其局限性。第四版中将健康焦虑定义为疑病症被认为是一个狭义的、主观的定义[1]。新定义的疾病焦虑障碍已被认定为与第四版中的疑病症标准是相互矛盾的,因为有36%的诊断为疾病焦虑障碍的人符合疑病症诊断。当代理论已将健康焦虑的状况概念化为一个维度,是从轻度到重度连续存在的疾病谱[2]。

国外的一项研究[3]显示,患有健康焦虑的患者表现出躯体担忧、残疾增加、医疗保健利用率增加以及对医生对其症状的解释和疾病管理的不满。殷玮珍等[4]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健康焦虑的心理机制分析中发现,健康焦虑导致患者出现情绪痛苦以及躯体感受的耐受性降低的表现。健康焦虑在慢性病患者也逐渐出现增加的趋势。张钰群等[5]在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健康焦虑的研究中发现,实验组支气管哮喘的健康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袁勇贵等[6]在167例慢性病患者健康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39.5%的患者患有健康焦虑且健康焦虑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张宇静等[7]在排除了可能诱发患者不良情绪的重大事件及器质性疾病等因素之外,通过对142名妇科恶性肿瘤的调查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对疾病进展的健康焦虑发生率达74.65%。黄慧玲等[8]在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研究中发现患者因担心治疗效果以及健康恢复的焦虑发生率达44.10%。国外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在接受妇科恶性肿瘤治疗的患者中,有53%的患者表现出明显较高的焦虑多疑,情绪低下,总是质疑疾病发展等的健康焦虑心理[9]。由此可见健康焦虑症状给本身躯体健康或患病的个体均造成了影响与困扰。

2 健康焦虑的评估

目前关于健康焦虑多是依据量表的评分来评定,主要包括短版健康焦虑量表(SHAI)和健康焦虑元认知量表(MCQ-HA)。SHAI被认为是研究健康焦虑最有效的量表,18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很高,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SHAI自评所需时间很短,前14个项目针对健康焦虑,后4个项目针对危险因素[10]。MCQ-HA量表是Bailey和Wells一同于2015年编制的专门测量健康焦虑的元认知量表。用于评估个体对于自己身体的健康焦虑元认知程度,该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11]。周怡等[12]于2018年进行MCQ-HA量表的中文翻译和修改,中文版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788,重测信度为0.742,包括偏见想法信念(5个评估项目)、想法不可控信念(4个评估项目)和想法致病信念(5个评估项目)3个维度14个评估项目,每个评估项目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其中“不同意、部分同意、同意、完全同意”依次计1~4分,总分14~56分,总分得分越高,受访患者健康焦虑元认知程度越高。

3 健康焦虑的影响因素

3.1 疾病信念

Slkovskis等[13]在健康焦虑的认知模型中提出,健康焦虑与四种特定的功能失调的疾病信念有关:感染或患病的可能性、疾病的可怕程度、无法应对疾病的能力以及治疗疾病的医疗服务不足。研究[14]表明这些功能障碍的疾病信念是健康焦虑特有的,是健康焦虑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3.2 灾难性误解

研究[15]表明灾难性的误解与健康焦虑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除了功能失调的疾病信念外,健康焦虑的认知模型还认为,对身体症状的灾难性误解也是导致健康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3.3 躯体感觉放大

与认知行为模型相似,认知知觉理论认为,躯体感觉放大在健康焦虑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理论指出,健康焦虑的个体倾向于高度警惕,选择性地关注身体的感觉,并因此将这些症状视为严重疾病的指标[16]。相关研究[17]已经确定了躯体感觉放大和健康焦虑之间的联系。一个验证心理困扰、严重损伤、频繁就医和对医生满意度是否与健康焦虑相关的研究表明,躯体感觉放大和健康焦虑密切相关,躯体感觉放大会加重患者的健康焦虑水平。躯体感觉放大化和健康焦虑水平都与心理困扰、功能障碍和医疗保健利用程度相关。躯体感觉放大化和健康焦虑症状加重,心理困扰、功能障碍和频繁就医率就会升高[18]。

3.4 神经质

另一个在理论上和临床上都与健康焦虑有关的重要变量是神经质的人格构建。研究[19]表明,神经质与健康焦虑密切相关。在健康焦虑的人际关系模型中,神经质被证明是健康焦虑的预测因子。但有研究者提出,健康焦虑可能只是神经质的一种表现。关于神经质者影响因素这一观点还有待进一步探究[20]。

3.5 元认知信念

近年来,对于健康焦虑的理解与探索,心理障碍领域的元认知模型被广泛应用。该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焦虑是对疾病的长期和重复的消极思考的结果,这种重复的消极思维就是元认知的结果,即潜在的对于想法的信念。与这一模型相一致的是,若干横断面研究已经证明了元认知与健康焦虑的强相关性。Bailey等[21]发现元认知信念对健康焦虑的方差解释超过其他已确定的相关因素,即疾病认知、躯体感觉放大和神经质。国外一个强迫症患者临床实验样本中也证明了元认知信念与健康焦虑的强烈关系(r=0.23~0.48)[22]。这些早期的研究使用了一系列不同的元认知信念测量方法。例如,在元认知量表(MCQ)的基础上,Melli等[23]使用了一项未发表的测量方法用于精神障碍中作用的研究。Wells等[24]使用了MCQ-HA,MCQ-HA已被证明比MCQ能更加有效地测量健康焦虑元认知水平。

4 健康焦虑的心理干预

4.1 认知行为疗法(CBT)

目前对于健康焦虑的治疗大多以认知理论为基础。CBT对健康焦虑的应对方法包括建立对问题的共同理解,然后通过讨论、苏格拉底式提问和行为实验改变信念和行为。研究[25]证明它比压力管理方案、常规治疗更有效。CBT治疗健康焦虑的益处可能不仅体现在降低发病率方面,而且还体现在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就诊次数来改善临床功能,但还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来证实这一点[26]。CBT已被证明对许多焦虑症的短期和中期治疗有效,但也有证据表明,它的效果在中期和长期内会减弱。这种明显的疗效丧失的部分原因是,许多疾病在不考虑具体治疗的情况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改善,但这可能不适用于健康焦虑[27]。

4.2 元认知疗法(MCT)

MCT在2012年被开发提出[28]。MCT是一种可能比CBT更有效的方法[29]。MCT作为一种治疗精神障碍的新方法是基于心理障碍的元认知模型,可以看作是认知模型的延伸。与CBT相比,MCT关注的是思维的过程,而不是思维的内容。虽然CBT旨在解决负面思想的有效性,如“我是无用的”,但MCT认为这些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正常的想法且是暂时的,但如果管理不当,也会引起担忧或反思。MCT是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它使用了与传统CBT不同的技术,它侧重于一个人如何管理、观察和处理自己的思维。研究[30]证明MCT在治疗健康焦虑障碍方面非常有效。MCT的一些策略与认知疗法有所重叠,比如使用苏格拉底对话的原则、推迟反思,其中一个重要的练习就是注意力训练技术,旨在减少自我关注[31]。MCT旨在改变功能失调的信念包括例如“担心可以帮助我找到问题的原因”积极的信念以及“担心是无法控制的,我可能会疯掉”这种消极的信念,并向患者传授关于他们的认知的新见解和元认知知识。针对元认知信念的干预而由此产生的元认知疗法用于治疗生理疾病中的健康焦虑初步研究显示了较多有希望的证据[32]。Fisher等[33]在一项针对成年癌症幸存者的公开试验中评估了元认知疗法对情绪困扰的治疗效果。Winter等[34]对一例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了MCT治疗调节障碍的病例研究。这些初步研究表明,MCT是一种可接受和可行的干预措施,具有积极的效果。

4.3 正念认知疗法(MBCT)

MBCT是基于正念的CBT干预方法中的一种,是以小组为基础的项目,将正念训练与传统的认知行为原则相结合。Surawy等[35]最近为MBCT治疗健康焦虑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们发现MBCT可以通过教导患者如何与自身内心体验建立更容易接受的关系,以及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想法(即认知中心)来减少健康焦虑。Luberto等[36]在运用MBCT进行健康焦虑的治疗的个案研究中发现,MBCT对患者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并且能在临床上对健康焦虑症状产生有意义的改善。这些研究结果描述了在个体环境中MBCT是为健康焦虑量身定制的方法,并为MBCT个体治疗健康焦虑的可行性提供了证据,但是未来还需要更多大样本的临床验证。

5 小结

目前国内关于健康焦虑仍然缺乏系统性研究,并且以横断面研究为主。未来可以扩大健康人群与慢性病人群尤其是癌症人群健康焦虑的纵向研究,综合横向和纵向研究进一步挖掘健康焦虑的相应护理干预。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细化研究健康焦虑的心理机制,探索相关的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全面恢复,为今后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的制定供依据,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针对慢性病人群健康焦虑的实证性心理干预研究还较少,未来应扩大实证性的心理干预研究,探索适合慢性病人群健康焦虑的心理干预模式。

猜你喜欢

神经质躯体元认知
“维生素”大口吃
神经质有九个表现
最后的晚餐
现在干什么?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搬家
反刍思维对中学生神经质和抑郁的中介作用
寻根压力
对中学生的元认知监控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