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及时代价值

2022-11-21

关键词:研究

王 有 加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调查研究是推动理论与实践转化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践证明,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基础,是克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理论武器,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情况认识,形成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社会实践是变化发展的,这就决定了社会问题解决的阶段性和长期性,也决定了调查研究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是在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时代特色。

一、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调查研究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原则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国共产党传统调查研究观是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实践观

社会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思想理论的重要品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要改变世界,首要的环节就是立足实践,准确了解社会运行情况,进行科学调查研究,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发展问题,就把社会调查当作首要任务,并将通过调查研究形成科学认识当作一个“创举”,鼓励党员干部“朝着这个方向更长远、更广泛、更深入地继续做下去”[2]。在列宁的主导下,布尔什维克党组织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了人民群众的诉求,制定了符合人民利益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并要求苏维埃机关工作人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要深入到基层,在切实掌握丰富的具体材料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分析,找出成功和失败的真正原因”[2]。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立场,不断深化对调查研究的认识,并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推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社会实践在不断发展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但无产阶级政党肩负的阶级使命和历史使命没有变。只有进行科学调查的研究,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对客观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判断。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继承和弘扬了马列经典作家关于调查研究的基本原理,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将调查研究贯彻到社会基层治理和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问题的认识。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观

“人民”不仅是阶级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的集合概念,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人民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主体性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根本政治立场。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共产党人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不是自发形成的,不是形而上的,不是停留在口号上、宣传上的,而是要求主观必须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执政党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坚持人民立场。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历史使命。这是党和政府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正是源于对人民真挚的情感,同时也积极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传统的调查研究观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走与工人、农民相结合的调查研究路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社会调查研究工作。毛泽东同志先后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才溪乡调查》《长冈乡调查》《论十大关系》等有关调查研究的经典著作。毛泽东同志认为:“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进行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社会主要矛盾、革命性质、革命对象、革命动力等,通过调查研究使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凝聚人民力量,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并使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深入进行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时代问题,并作出了很多关于调查研究的经典论述。邓小平同志指出调查研究是加强青年群众路线教育的关键,鼓励青年“要多做点工作,多搞点调查研究”[4]。江泽民同志指出“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研究”[5],并着重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搞花架子”[6]。只有树立正确的调查研究观,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对调查研究的高度重视,最终形成了鲜明的调查研究特色,也加深了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调查研究作用、方法、立场等方面的认识。

二、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蕴含的政治智慧就在于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国内、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赋予了调查研究的时代内涵,实现了探求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

(一)在调查研究中进一步坚定人民立场

坚持人民至上是百年奋斗的重大经验之一,也是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生机活力的政治品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特殊品质:“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为了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调查研究畅通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民意反馈机制,架起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之间的信息反馈桥梁,更好地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俄罗斯时谈到“这样一个大国,这么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7]。实践充分证明,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并在实践中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之源。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进一步彰显百年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多样化,涵盖更高质量的就业、更充分的公共产品、更健全的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机制等诉求。化解新矛盾,需要在站稳人民立场中更好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形成行之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精准施策,在各项事业发展中推动更具实质性的共同富裕,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在坚持实事求是中破除洋教条主义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这就意味着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并不是人们头脑中的纯粹思维过程,而是一个现实的实践过程,要达成实践目标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助于破除洋教条主义。洋教条主义主要体现为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推崇。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资本逻辑的产物,涵盖西方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洋教条主义认为只要以西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来全面改造中国,就能早日实现现代化。然而,20世纪末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是奉行洋教条主义的结果。21世纪以来,西亚、北非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也是奉行洋教条主义的结果。这些国家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产生了路径依赖,后果就是政府与民众之间无法凝聚社会合力,导致社会撕裂、国家动荡。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中国国情,做好科学的调查研究,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略,凝聚力量。这是破除洋教条主义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8]。全面科学的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理性认识的基本方法,也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9]实践证明,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没有深入、科学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有效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导致目标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社会调查研究实践不仅要有与国际比较的横向视野,也要有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纵向思考,要以大历史观把握调查研究,坚定“四个自信”。

(三)在调查研究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习近平同志在推动地方治理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工作,并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及狠抓贯彻落实的工作作风。调查研究的目标在于改善社会民生、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大力倡导机关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凡事务求贯彻,并指出“到基层调查,要一下到底,亲自摸情况,直接听反映,寻找‘源头活水’”[10];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的调查研究非常广泛,内容涵盖“工业、农业、乡镇企业、民政、部队、乡村”[11],且在政策落地和实施之前都要进行调查研究,一旦经过了充分的调研,就大胆去干,从不畏首畏尾[11];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调查研究风格,其中一项就是“先调研再发言”,推动“四下基层”走深走实,“不是一来到宁德就有了现成的答案,马上就讲出一套东西,而是鲜明地强调,按照原来地委的部署,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然后立刻下去调研,把宁德9个县跑了一遍”[12];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要“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13],以调查研究为基础,聚焦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三、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时代特色

调查研究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坚持和高度重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经常开展调查研究,有助于及时了解、掌握并化解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凝聚党心、民心,不断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

(一)以务实性调研推动问题解决的精准性

人民内部矛盾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要通过调查研究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就要正视社会生活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习近平同志指出“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14]。为了更好地把问题解决在源头、消弭在萌芽状态,需要各级领导带任务、带问题深入基层。(1)取信于民要求做好调查研究。这是调查研究思想能够深入群众,能够真正融入人民的基础。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不是口头上、会议上几句动员的口号以及几场重要的会议能够实现的,其是在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中实现的。(2)求真务实要求做好调查研究。求真务实需要对求什么真、务什么实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求在工作中找准求真务实的主要途径,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脚踏实地地工作”[15]。调查研究重在落实,“抓好落实,我们的事业就能充满生机;不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15]。在调查研究中,务必做到“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15],这对形成科学决策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3)有效解决民生问题要求做好调查研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可“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是构建党员干部与民众政治互信的有效途径,也是政府科学制定政策的必要前提。要切实做好调查研究,狠抓落实,在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中、在切实解决民众利益诉求中、在取信于民中,进一步树立政府权威。

(二)以系统性调研把握客观实际的全面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的重要讲话表明,调查研究的全面深入是全面、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变化的基础,也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1)做到调查地区的全面性。时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2个月内,深入闽东9个县调研,并到了邻近的浙南温州等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弱鸟如何先飞”的调研随感。党的十八大后出台了“八项规定”,其中第一部分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重要性,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8]。对于地方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16]。(2)做到调查对象的全面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开展了包括文艺、新闻舆论、哲学社会科学、民营企业家、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外人士等基本涵盖中国社会各阶层的调研,真正做到了调研对象的全面性。通过全面调查研究,有助于全面把握中国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的治理举措,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提高年轻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在年轻干部能力培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年轻干部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并将其摆在“七种能力”中的首位。调查研究的全面性有助于帮助青年干部形成系统思维,在实践中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只有深入基层进行全面调研,才能认识社会全貌,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形成正确判断和可行性的决策,从而更好地解决各项社会问题。

(三)以历时性调查研究提升预判问题的科学性

实践是发展变化的,但是实践又是受限于客观条件的,这就要求调查研究既要突出全面系统性,又要关照现实情况的发展变化。只有进行历时性调查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推动问题解决。(1)通过历时性调查研究,把解决民生问题与化解基层矛盾有机结合起来。关心民生福祉是习近平总书记进行历时性调查研究的目的。在脱贫攻坚行动中,习近平同志在地方任职和就任总书记以来,先后到数十个深度贫困的农村地区进行调研,并把脱贫攻坚作为关键战役来对待。2015年以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了多个专题座谈会。会前,习近平总书记都“先到贫困地区调研,实地了解情况,听听基层干部群众意见,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召集相关省份负责同志进行工作部署”[17]。(2)通过历时性调查研究,进一步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预判问题。历时性调查研究有助于引导问题按照预期方向发展,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习近平同志在主政宁德期间,提出的“四下基层”就包括调查研究下基层,变“上访”为“下访”,提升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宁德方案;在主政福建期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预判了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数字福建战略,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福建方案;在主政浙江期间,深化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并扎实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生态农村建设示范工程,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浙江方案;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问题,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为谋求自身独立和推动本国现代化的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文化多样性持续推进、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等历史大势,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研判国际形势,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时代启示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同时也对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要求。在新形势下,调查研究需要进一步做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统一,密切联系群众与为民办实事的统一,锻炼干部能力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统一,从而切实提升调查研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遵循调查研究传统,把握大势扣紧时代主题

实践是理论的向导,社会实践是发展变化的,社会调查研究也要根据世情、社情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深化,这是党内克服主观主义的基础性工作。(1)做好调查研究需要紧扣时代主题的发展变化,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差点葬送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如果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唯书、唯上而不去真正地了解客观实际,不做实事求是分析,那将造成人民事业的损失。为避免历史错误的重演,必须实事求是地做好调查研究。(2)化解社会主要矛盾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全面把握矛盾的内涵和外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需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进一步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举措是有效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方式。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把握问题主流和支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要素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分析好、调查好,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要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引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预期,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3)调查研究要进一步聚焦强国使命及时代责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历史使命和阶级使命。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求社会调查研究紧扣时代主题,立足基层,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同时,社会调查研究要面向未来做好科学规划,聚焦推动高质量的发展,推动政府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创新调查研究方式,回应并引导群众新期待

群众工作能力是干部必备的政治素质,调查研究能力是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基础。做好调查研究不仅有助于青年干部群体了解世情、党情、国情,同时也有助于增进青年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践证明,调查研究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还能进一步增强党群、干群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16]随着网民群体的壮大,网络空间也成为了社情民意的集散地,这就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调查研究需要统筹走好线下群众路线与网上群众路线。(1)走好线下群众路线。一方面,要提升调查研究质量,调查研究形成的意见要由社会实践来检验;另一方面,不回避问题,也不夸大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进行精准调研、精准分析、精准施策,在化解矛盾中增进政治互信,跨越政治上的“塔西佗陷阱”。(2)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在信息时代,要将日常调查研究和网上群众路线结合起来。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有助于防止信息“巴尔干化”,冲破“信息茧房”,跨越“信息鸿沟”。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也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使得网络能够从技术领域转向政治领域。实践证明,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塑造网络空间正义,不仅不会弱化公权力,反而会增进公权力的社会影响力。总之,统筹一体走好线上线下群众路线有助于畅通社会权力运行轨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政治沿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轨有序运行。费孝通指出:“政治绝不能只在自上而下的单轨上运行,人民的意见是不论任何性质的政治所不能不加以考虑的,这是自下而上的轨道。一个健全的、能持久的政治必须是上通下达、来往自如的双轨形式。”[18]为发挥网络民意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应在网络上有序引导民众的合法利益诉求,实现党和政府网下有序解决问题,让网络成为了解民意、改善干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渠道。

(三)建构以调查研究推动问题解决的长效机制

社会实践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要有制度化、常态化的调查研究举措,不断研究新问题、回应群众新期待。(1)调查研究历时性的特点,决定了党的领导要将调查研究融入基层治理的全过程。调查研究要进一步发挥议程设置的政治引领功能,通过回应群众的急难问题来疏缓民意。历时性的社会调查研究可与政治议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当前,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衔接就是凝聚民心的政治议程,开展扎实、科学、全面的调查研究,能够为政策制定和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2)面对日益多元的群众利益诉求,党员干部应转变工作作风,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调查研究来调节群众利益诉求的长效机制。群众利益无小事,调查研究需要聚焦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制度不断完善,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只有从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出发,有效引导社会预期,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才能不断建构起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3)加强青年干部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持续奋斗的事业,要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就要进一步提升青年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特别是调查研究能力。广大青年干部只有积极主动融入群众之中,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有更大的作为。社会实践的发展也需要青年干部进一步立足于基层,主动融入群众之中,深化对基层各种问题的认识,切实全面把握基层实际,进一步提升群众工作的本领。广大青年干部要立足于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不仅要常调研,还要拓展调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通过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4)健全并完善调查研究的各项制度。在基层治理中进一步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调研论证制度,建立以科学调查研究推动问题解决的贯彻落实制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抓好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和评估制度,“及时检视和反馈调研成果应用实效,完善调查研究的制度化链条”[19],积极发挥调查研究在推动问题解决和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研究
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研究
什么是《清明上河图》,现在就带你研究
造价超预算预防管理研究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