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BL的初中地理图像教学案例研究
——以《巴西》的教学为例
2022-11-21广东中山市纪念中学郭梅娥马懿宁宋志华
●广东中山市纪念中学 郭梅娥 马懿宁 宋志华
关于2020年全国Ⅰ卷地理高考试题,民间一致的评价是“考的没学,学的没考”。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比如,备受大家关注的全国Ⅰ卷36(1)题: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地区的降水特点。该题涉及的是初中就学过的地理知识,但是为什么那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许多地理一线教师达成共识,那就是学生缺乏发现并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地理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学会认知的方法。因此,本文将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巴西》的教学为例,探讨问题式教学法的操作步骤,试图为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提供思路。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式教学,不同于问答法教学,不是一系列问题的简单累积,其核心思想是创设问题情境。情境是情景和环境的融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笔者认为,要以课标为依据,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科学地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真实或虚拟的情境。情境的来源可以是真实的生活体验、地理实验、历史事件、新闻材料、科学探测、文艺作品或乡土资源等。教师在问题式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笔者以《巴西》第二课时教学为例。首先,明确教学目标。运用地图或其他资料,联系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用事实说明巴西工农业发展的历程和现实,了解工农业生产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其次,掌握学生的学情。本节课位于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接近该学年的尾声。此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思路,并且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品尝过咖啡,甚至有部分同学去过巴西。该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更容易被直观、活泼、形象的教学情境所吸引,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搜索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基于此,该课导入部分是视频《巴西的秘密:咖啡王国的秘密》的片断,生动有趣,直观形象,属于真实情境,视频内容包括巴西街头咖啡售卖机用暖瓶装咖啡的场景、巴西咖啡树数量、巴西种植咖啡的州的数量、巴西咖啡在全世界消费占比等。该情境虽然比较复杂,但是具有科学性、开放性、生动直观性和思考性等特点,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初中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问题的设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紧扣课标要求、依托情境、服务课堂内容、注重形式多样性,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首先要找到该节课的核心问题,然后围绕核心问题,设置一些有层次、多角度的问题,最终形成一条问题链。
1.核心问题的确定。
何为核心问题?威金斯和麦克泰格认为,能够加深对某一主题单元内容的理解,能促进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的问题就是核心问题。
在《巴西》这节课中,课标要求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所以将“咖啡种植的区位因素分析”确定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咖啡的生长环境怎样?为什么咖啡在巴西广泛种植?世界还有什么地方适合种植咖啡?咖啡起源于哪里?
2.问题的设置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
问题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的参与性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学生参与设计问题,一个是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探究。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设计问题的空间和时间,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性格特点,增加问题的探究性和趣味性。但是要注意,不能为了增加问题的趣味性而违背了课标要求,如插入一些无关的、不合适的信息等。
3.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形成连续问题链。
在问题的设置过程中,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内在逻辑性,一定要有思维力度和梯度。所以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此外,问题与问题之间要巧妙衔接,形成问题链。所谓问题链,就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有效的问题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并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
以《巴西》为例,笔者以咖啡为线索,基于情境,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具体的教学情境和素材如下。
教学过程1:巴西——咖啡王国
(1)播放视频《巴西的秘密:咖啡王国的秘密》。
问题1: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在此环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并提出了如下问题:巴西共分为26个州和1个联邦区,有十几个州产咖啡,为什么其他的州不产咖啡呢?二战前,巴西咖啡占了全球70%的产量,现在接近30%,为什么?巴西一下雨,就买星巴克的咖啡,为什么?
教学过程2:咖啡的生长环境和巴西的自然环境
对于教学情境1中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了一些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并解决问题。素材包括:
①咖啡的生长环境;②巴西的世界位置分布图;③巴西分层设色地形图;④巴西的气候分布图和巴西行政区划图。
问题2:为什么咖啡能在巴西广泛种植?(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稍作修改)
问题3:巴西一下雨,就买星巴克的咖啡,为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
推测后,需要证实,经过查询,证实推测结果。然后,展示巴西的世界位置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
教学过程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问题4: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适合种植咖啡?中国可以吗?(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问题5:根据巴西的自然环境和农产品的生长习性推测,巴西还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展示巴西的主要农产品分布图,证实推测结果)
问题6:巴西的农产品种类多,且产量大,也就是说巴西原材料丰富,这些原材料都有什么用途呢?
问题7:二战前,巴西咖啡占了全球70%的产量,现在,接近30%,为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过程4:发展中的工农业
展示巴西工业化源于咖啡种植业的发展的文字资料、20世纪以前巴西几种农矿产品的开发的资料、二战后巴西工业特点的文字资料。
问题8:不同时期,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巴西的工农业发展存在不同的历程,你能总结出巴西工农业发展的历程吗?
三、学生合作探究
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明显。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提供情境、设置问题和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问题的过程由学生合作完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的过程中,与教师完成了双向情感交流,课堂气氛和谐。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师尊重差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理念。
四、结论
经过问题式教学的课例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情境的创设,要以课标为依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年龄特征,服务于教学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问题的设置,要依托于情境,与知识点相契合。问题的设置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之间要有联系,形成完整的问题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