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战创伤医学知识普及,飞高飞远

2022-11-21张连阳

创伤外科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医学知识学术期刊普及

李 阳,张连阳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两翼理论是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为解决科技强、科普弱的“两翼”不平衡问题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1]。遵循两翼理论,《创伤外科杂志》(以下简称“本刊”)于2022年新设创伤科普栏目[2],以求医学科技创新和知识普及两翼齐展,飞得更高更远。医学知识普及不仅地位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科普文章撰写也与学术论文同样严谨。能发表学术论文的作者,不一定能写好科普文章。如何做好科学普及,对于作者、编委和编辑都是新的挑战。本刊在组稿、专家审稿过程中发现,不少科普稿件存在文章贪大求全、内容晦涩难懂、形式呆板无趣等问题。因此,笔者在论述学术期刊定位和战创伤医学知识普及意义的基础上,尝试论述作者撰稿、专家审稿和编辑编校等环节应注意的问题,供各位同道在战创伤医学知识传播普及过程中参考。

1 学术期刊定位及战创伤医学知识普及的意义

为助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不少学术期刊增添了科学普及的责任,《创伤外科杂志》作为反映创伤外科领域发展和交流的高水平学术期刊,在搭建一流战创伤学术平台的同时,针对官兵和大众需求,传播战创伤预防、自救互救和诊治的科学知识,目的是发挥作者和编委群体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深厚的战创伤知识积淀等优势,破解互联网等传播途径存在的虚假信息充斥、科普质量不高等问题,普及科学精神和思想,传播战创伤医学知识和方法,逐步构建成体系、有深度的学术性科普平台。官兵是兴军之本,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高素质官兵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基。通过战创伤医学知识普及,不仅一线官兵能学习医学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调整自身行为,科学训练,健康生活;即使是有较高科学素养的科研人员,甚至临床同行,也可增加对战创伤医学知识和技术的理解,扩大知识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助推科技创新。作为战创伤医学知识的创新者、临床诊疗技术的实践者,广大作者、专家应把战创伤医学知识普及视为天职,将自己专业领域的战创伤医学前沿理论、自救互救方法、临床诊疗技术等,有的放矢地传播给广大官兵,为保健康、保战斗力、保打胜仗做出应有的贡献。

2 撰稿要把握好内容及其叙述方式

撰写科普文章,作者应有较高的战创伤医学素养,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转化能力,能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生动、有趣地表达所有传播的战创伤医学知识,以新颖的视角、方式表述文章题目和内容。

2.1选题聚焦实用 科普是以人与社会为对象的活动,在信息爆炸、追求阅读效率的今天,选题是吸引读者的前提。选题宜小不宜大、宜专不宜全。一篇科普文章应该针对读者关心的问题,解释一种致伤机制、讲清一个医学道理、介绍一项救治技术,而不需要全面、系统地介绍某种创伤的“救治策略”、“诊治现状”等。另外,选题应突出针对性、实用性[3],文章的主题不应是少数科研、医护人员关注的“分子机制”、“动物实验”、“重建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而应该是能具体指导官兵训练和大众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事件,如“怎样训练不受伤?”、“脚崴了怎么办?”等。与学术论文强调从科学角度要有原始创新不同,科普文章更注重从读者角度的“未知而应知、想知”。互联网、新媒体的科普传播速度快,如2022年“3.21空难事件”,网上几天内众多的关于“飞机坠落”、“黑匣子”、“空难坠落伤”等文章,这种借助合适时机传播可以增加流量,将相关知识和观点推送给更多的读者,但对于有严格审校制度、较长出版周期的学术期刊而言,不可能蹭某一突发事件的热度。对于每年春节、国庆等节日,或国际爱耳日(3月3日)、国际减灾日(10月8日)和自救互救日等特殊日子(10月10日),则可以预先针对性撰写“鞭炮伤预防与救治”、“自驾游安全与交通伤预防”、“耳冲击伤”、“灾难自救”和“心肺复苏”等题材的科普文章,以增加读者的关注度。

2.2内容严谨科学 科学研究要坚持科学精神[4],科学普及同样要坚持科学精神,科学性是科普作品的最基本要求[5]。科普文章虽然不需要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基础,但依然应遵循自然科学发展所形成的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依然认同理性和实证性。战创伤医学科普尤应如此,否则可能导致读者错误认识,以致加重伤情、延误诊治。科普文章用词应规范,如不能以“低温”、“放射学”等代替“低体温”、“影像学”等术语;传播的观点应准确、有据,且与最新进展一致,避免出现虚假、不实的“知识”。本刊科普的读者群主要为一线官兵,兼顾基层医务人员,内容应以各种环境、战位发生的训练伤、战伤相关的发生和预防,症状、体征和诊断,治疗和康复,以及可能的危害和后果等为主。术业有专攻,科普也一样,不能提笔就写自己似懂非懂的知识和技术,如护理人员虽然熟悉踝部损伤住院后的诊治,但如果撰写“踝关节训练伤的预防”就难免闭门造车。作者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用学术的严谨态度做科普,是确保内容科学性的基础。

2.3叙述新颖有趣 科普文章传递的知识点通常是医学界公认的,在这点上难有创新,但传递知识的过程则应有新意,这也是科普文章的主要创新所在。作者本身的职业背景和文章诉求、读者的身份界定和阅读习惯等,均会影响故事的人物定位、场景设置、问题引导、内容呈现和结尾阐述等要素。应注意基于纸质媒体的特点,提升故事的吸引力,而不是说教式灌输知识点。如讲到膝关节保护,由“分分钟给跪了”等新潮网络语言引出“膝盖很脆弱”,再讲解不恰当的生活方式可能导致膝关节不堪重负而受伤。相对于大众而言,医学是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一些业内耳熟能详、顺手拈来的术语,对于大众可能就晦涩,甚至怪异,如肩锁韧带、爆裂性骨折、视觉模拟评分、损害控制、锁定螺钉等,应避免直接使用。正如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先生所说的:“一篇好的科普作品像一曲清泉、一江春水,涓涓不绝、潺潺东流,科学术语不能是阻挡流水的岩石,也不是激起漩涡的暗礁,而是水面的涟漪,往来的帆影,是落花飘荡、鸥鸟沉浮,是大自然的必要的点缀”。

3 审评应坚持价值导向和科学本质

为期刊审评科普文章,审稿专家除具备极高的战创伤专业知识积淀外,还应重视科普文章的阅读,理解传播的医学科学应是成熟、安全和有效的。传递知识的语言是“白话、普通话、真话”,以新颖的视角、方式审视文章题目和内容,体现专家的责任和水平。

3.1认同期刊做科普的价值 战创伤医学创新是战创伤知识普及的基础和灵魂,战创伤知识普及是战创伤医学创新的延伸和放大。理解普及与创新的关系,才能适时调整期刊定位、精准把握读者需求变化,才能为官兵个人全面发展、实现科技强军提供支撑。如培根所言: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故学术期刊和科普期刊同样重要,学术期刊做科普是顺应国家战略调整,完善自身定位的举措,不但没有降低期刊价值,反而提升了期刊的地位,认同这一理念是认真审评科普文章的基础。

3.2掌握医学科普的内涵 科普包括科学知识讲解、科学方法介绍、科学思维建立以及科学精神培养,审评文章的重心要落在“普”字上,一要紧扣官兵和大众,充分照顾到读者的自身情况和职业背景;二要符合纸质媒体特性,不能过于琐碎;三要分清科普范畴,例如本刊重点是面向官兵和大众,坚持战创伤医学知识传播,而不是针对临床患者传递诊疗知识,也不是对其他学科同行介绍本专业高精尖的新理论新技术。

3.3坚持学术审评的要素 作为发表在本刊的文章,应符合本刊宗旨,政治正确、文题贴切、观点准确、论述严谨,重点是传播的战创伤医学知识点是否与业界共识一致、数据是否真实可靠、论述是否逻辑清晰等,最后的意见应对文章的取舍、修改有指导意义。科普文章也可归于学术范畴,只是表现形式上区别于创新类学术论文。论文审稿时要注意避免沿用学术论文的要求,要理解科学创新与科学普及的不同,在严格把握文章所传播知识点的科学性、准确性的同时,可以淡化其探索性和原创性,避免因没有观点或方法创新而“一棍子打死”。文章千古事,审稿专家负有把关稿件质量符合本刊宗旨、确保期刊学术水平的使命,一视同仁对待科普文章,提出有指导意义,且论据清楚、有理、有据的审稿意见。

4 编辑需确保题目点睛和文章版权

过去有称编辑是作家的提衣人,说的是文学编辑博览群书,善于发现有才华的青年才俊并助其成才。而学术期刊的来稿审评主要由业内专家完成,称同行评价,久而久之编辑功能就局限为作者与审稿专家之间的“桥梁”,但面对科普文章,编辑应有新担当、新作为。

4.1学习医学科普的“套路” 科学研究者与普通读者在认知水平、语言体系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科学到科普需要经过转换,作者、编委都需要一个学习、掌握的过程,编辑要先行一步,积极对接作者和编委,主动分担结构的斟酌、细节的完善。在文章标题、整体框架和材料取舍上,编辑在对内容了然于心的基础上,要保持与作者和审稿专家交流,摈弃习惯上学术论文的体例,将知识点通过各个层次的标题传递。好的标题半篇文,观点鲜明的标题能“粘”住读者视线,此所谓“作者做文章,编辑做题目”。如果能将原本深奥晦涩的战创伤医学理论一语道破,则定能使人茅塞顿开、回味无穷。例如,蹭某有影响事件或某知名人物的热度,或借用成语、谚语、警句立题,或用数字、典故、古诗引题等[5],均属上乘,这也是科普文章有别于学术论文的一点。当然,也应避免“小作大题”、哗众取宠的题目[6]。

4.2避免文图的版权争议 一篇科普文章应是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共同劳动的结晶,编辑应确保文中的文字表述、图片表格等没有版权争议。如前所述,科普文章的内核不是业界达成共识的知识点,而是传播知识点的文字和呈现方法等,应规避“复制”、“粘贴”的写作;对于科学观点、知识点和确需引用的句子,应标注参考文献,以反映真实的科学依据,尊重他人的创造,便于检索、验证。同时科普文章也常配以相关图片,这些图片应能避免视觉疲劳增加可读性,帮助读者聚焦知识点,有助于读者感受到作者写作的初心、配图的慧心。网络上传播的科普文章常用“图片来源于网络”等自行免责的表述,应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以确保配图的自主版权、契合主题等。

4.3守住人文关怀的初心 人文关怀是科普传播的终极价值,编辑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战创伤医学和人文素养,充分尊重读者,体现在要聚焦服务练兵备战,贴近官兵需求,善于用“戏剧化”的故事留住读者、传递知识,要努力化繁为简、消除专业与大众间的鸿沟;要坚决反对披着科学外衣的一些“非主流观点”、甚至伪科学的观点,要慎重对待基因编辑、克隆技术、人工智能等尚无定论、可能出现伦理问题的技术和方法;要服务审稿专家,说明科普是提高战斗力的刚需,联合军地专家一起为战创伤医学科普大业添砖加瓦。

科学是常识的提高,常识是科学的普及。战创伤医学知识普及不是简单的罗列或转述战创伤医学知识,而是需要与广大官兵和大众的学习、训练和生活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发挥作者、专家和编辑的无限创造力,将其化繁就简转化为浅显易懂的故事,才能切实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为提升我军官兵科技素养、加快实现军事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作者贡献声明:李阳:论文撰写;张连阳:论文审阅

猜你喜欢

医学知识学术期刊普及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思维导图在医学中的应用
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环境下《解剖学》教学资源开发探讨分析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
卫校化学教学中渗透医学知识的实践
当代诗词创作的普及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