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零碳视域下能源转型机遇与挑战

2022-11-21本刊评论员

中国石油企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能源安全储能视域

□ 文/本刊评论员

经济以制造业为主,能源以煤炭为主,金融以银行为主,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体系。这样的经济结构要转型,挑战可谓前所未有。

—产业结构偏重。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长期超过4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8.1%。且由于我国制造业占GDP比重高达27.4%,因而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难度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将导致我国能源转型陷入降能耗与稳制造两难境地。况且,产业结构问题较为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便会伤及经济本身。而制造业一旦“空心化”,再想恢复难上加难。

—能源结构偏煤。从资源禀赋来看,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煤炭探明储量占我国和世界化石能源储量的86%和32.8%,主体地位短期难以撼动。去“煤炭化”虽风起成势,但操之过急,也会威胁能源安全。“煤炭要革命”,但不是“革煤炭的命”,煤炭清洁化利用,才是根本出路。

—能效水平偏低。能源强度是衡量能效水平的主要指标。我国现在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发达国家的2–3倍,能源零碳、低碳化转型发展任务异常艰巨。

此外,单位GDP能耗偏高、碳中和窗口期偏短、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等挑战,都如一棵棵被伐倒的树,横亘在石油央企转型发展的道路上……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能源转型视域下,石油央企将化危为机,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大力提高能源供给质量水平,切实以较低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以能源行业深刻变革支撑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

实现碳中和是一个多约束条件下的多目标优选及动态平衡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能源安全内涵,也增加了能源安全保障难度。

零碳视域下能源转型,石油央企负重致远,既要提高国内能源保障能力、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又要稳妥推进低碳转型,做到先立后破,统筹传统能源与新型能源有序接替,通盘谋划,协同发展。

零碳视域下能源转型,首先要确立新型能源安全观,倡导全方位、多层次和高水平能源安全观。能源安全不等于油气安全,新型能源安全风险不仅限于煤炭和油气等传统化石能源,还应扩展到电力安全、能源网络安全和关键矿产安全等领域。从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结构,转向煤、油、气、电、水、核、新能源综合平衡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国内能源供给能力,在逐渐改善生态环境基础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化石能源物质与能量转换效率,以多元化能源供给格局和智能、稳健的能源系统提升能源安全水平。其次,循序渐进推进零碳、低碳转型。目前,各国在储能技术上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各种技术路线尚存在明显短板。比如化学储能,受限于成本和规模;抽水蓄能,虽然有规模,但受地域条件限制。其他无论储热、储冷还是储制氢等,都还难成气候,甚至尚处于概念阶段。因此,破解储能技术难题,是实现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关键一环。在目前科技水平下,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互补是绕不开的必选项。如果过多依赖稳定性和可靠性相对较低的新能源,会增加能源供给的脆弱性和风险性。再次,瞄准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建立以“风光水火储”为核心的能源多品种协同开发促进机制,构建智慧协同、多能互补、多网融合的智慧能源系统。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石油央企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征程中,要顺应能源转型发展大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让零碳企业愿景,绽放在每个石油人的奋斗之中。

猜你喜欢

能源安全储能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考虑用户优先级的云储能用电策略优化
储能: 碳中和下的新赛道
谈能源安全不能只看能源本身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能源安全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建模文献综述
电力系统中的能量储存技术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
LW36-126(W)/T型断路器储能超时复归问题改进方案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