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创”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2022-11-21

高校辅导员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华育人传统

朱 伟

(山东大学 党委学生工作部,山东 济南 250100)

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创造积淀的精神凝结和价值观念,也是提升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思想底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应从什么角度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1]高校作为“两创”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有助于彰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性、现实性和先进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促进作用。

一、推动“两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2]

(一)推动“两创”是强化学生文化自信的根本力量

当前,高校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清晰把握和科学判断,坚定文化自信,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现实的基石作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其基本内涵是时代新人要具备中国精神,这是对高校学生灵魂塑造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滋养的源头活水,要通过深度挖掘其资源并紧密结合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提振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和骨气。

(二)推动“两创”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动力源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两创”是实现话语转化、表达思想转变、历史经验借鉴、现实问题解决、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软实力资源。高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先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从中汲取智慧,科学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思想引领和诠释宣传作用,探索打造文化认同标志、文化共情标志、文化协商标志、文化互动标志,形成鲜明的话语核心。高校在人才培养层面上,要丰富人文交流的内容与形式,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能力和话语权,提升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实现学生既有文化自信、又有话语自信,夯实对外文化传播的群众基础,增强中国参与全球文明对话的影响力、传播力、感召力。

(三)推动“两创”是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广度的重要渠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培养的智慧源泉、生命底色濡染,是高校搭建“以文化人”育人平台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价值底色。高校加强文化隐形影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内涵融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升文化价值引领力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品德修养,增强思想政治素养。高校加强文化的显性教育表达,抓好课堂主渠道,拓展教学方式,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两创”融入相关专业课程建设,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释。高校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通过开展学术、实践、社团活动,将加强学生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与提升文化涵养融为一体。

(四)推动“两创”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资源宝库,汇集了民族文明、风俗传统和精神力量,是培养学生、塑造品格、涵养德行的宝贵资源。不论时间差异、地域差异、成长背景差异,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需要的文化滋养、精神资源。新时代大学生应结合新时代新要求,传承、转化、创造具有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文化内涵,并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研修、宣传的重要内容,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全时空,丰富高校育人资源,增强育人资源的渗透性和覆盖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度、接受度和内化度,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二、“两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成效

高校以“两创”为主要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扩大以文化人的教育面、覆盖面和影响面,加快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

(一)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优势

高校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为载体,积极探索如何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坚持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与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向同行,贯穿学生教育始终。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抢抓文化育人第一环;常态化组织专题形势与政策课,引导学生以客观正确的历史视角、科学思辨的比较思维,辨清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异同;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与文化领域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作,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文体活动,丰富文化精神内涵,扩大文化教育的辐射面、带动面,增强文化认同感;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课程内容设计,充分利用“思政课堂+第二课堂”构建立体化文化教育体系,将“学思”与“践悟”相结合,开阔文化育人“大视野”。

(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价值

高校发动学生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研究,以生动多样的方式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活力。组织系列学术论坛,邀请专家名师进校园开展专题文化讲座;创新开设一站式、集成式、互动式的体验课程,将理论讲授与实践体验、沙龙研讨、专家对话、情景模拟等形式有机结合;成立文化类研学俱乐部,营造浓厚学术文化氛围;以赛促创,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作品创作大赛、文化产品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将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

(三)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高校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应与“两创”结合、与师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与优秀典型的选树结合,为校园文化熏陶的育人功效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及精神支撑。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采用沉浸式教学方法,推动文化育人的可观察性、可操作性、可参与性、可收获性转化,让学生坐得住、学得进;建设校史馆、校友馆和博物馆,树立业界泰斗、专家学者的塑像,形成文化集群效应,着力构建并完善浸润式人文教育;发掘学校校歌、校风、校训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实现春风化雨式的文化育人成效。

(四)激发学生主体自我能动

高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社团的引领作用,引导文化育人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重点打造社团文化,成立“传统文化”社团联盟和以党团学生骨干为主体的文化培训班,发挥先进带动作用;鼓励学生组织开展文化主题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文化育人入脑入心;用好关键节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云春晚”“云中秋歌会”等校园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以其传统节日为支点撬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播。

三、“两创”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短板

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演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境内外敌对势力反宣渗透升级、文化议题泛政治化炒作等风险。内外风险的叠加使得高校推进“两创”工作、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召力工作中暴露出一些短板和问题。

(一)认识理解有待提高

一是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内涵认识不够,致使学生对其认识模糊、理解片面甚至观点错误,文化认同感薄弱。二是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传统文化科学辨识意识不够,尚未完全遵循批判性的“扬弃原则”,尚未对传统文化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尚未做到辩证取舍、去芜存菁。三是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认识不够,使文化创新供给与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存在契合上的缺口。

(二)资源挖掘运用不够

一是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不够全面、系统,重表象、轻深入,存在内容同质化、主体重叠化问题,致使育人功能基础较弱。二是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文化资源的保护观念薄弱,整体规划不够,维护文化氛围、提升教育内涵作用发挥不明显。三是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特色文化的重视不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高校文化的融合不充分,高校优势和中华优秀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薄弱。

(三)方式方法相对落后

一是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发展“两创”教育不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与体验形式相对单一,尚未充分结合当代学生群体需求利用技术和创意含量高的方式方法。二是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实践养成路径单一,致使文化教育重教师主导而轻学生主体、重知识讲授而轻精神内涵、重课堂教育而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三是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两创”主题教育场景的开发不充分,对高校校园、特色楼馆、典礼仪式、志愿服务等场景的文化建设薄弱,导致其文化育人功能不强。

四、“两创”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两创”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正确方向为前提。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讲清楚”,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容,其中,就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态度而言,体现为四个原则——“历史根基、当代价值、国际视野、人类高度”。[4]

(一)抓好一个前提,明确方向

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视域来看,“两创”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全面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将“两创”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和研究互联互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互联互通、与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巩固和拓展互联互通,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兼具时代性、普适性、民族性、独特性、系统性、创新性,引导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关注国家发展和所处形势,强化学生自觉地将理想信念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将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与国家文化价值内涵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打牢三个基础,建队伍融体系强保障

“两创”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筑牢育人队伍、融入体系建设、加强要素保障。

一是筑牢育人队伍。全员育人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导向,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队伍与文化育人队伍的协同,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将高校文化育人“一条线”转变为“一盘棋”。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自身建设,定期开展专题活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自身文化自觉和自信;动员本校各部门力量,共同培育特色校园文化;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增加大学生的自主文化体验、学习、研究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化“家校协同”育人意识,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共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活用社会资源,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领域专家进校园、进班级,拓展建立“双向交流”机制,探索校外资源和专业教师相互配合的“双师型”教学方式;将学校、家庭、社会凝聚成文化育人的有机整体。

二是融入体系建设。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将“两创”工作深度融入本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将文化育人目标融入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体现到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建设中。高校要加强科学性,时刻对标人才全面发展规律要求、本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要求,不断理清思路、明确路径、建立机制,确保本校的发展路径符合客观规律、适应大学生实际需要。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并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做精做新做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编写层次多样、系列连贯、内容详实、特色鲜明的普及读物;做实教学内容,深挖专业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伸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讲授,提高教育的吸引力。

三是加强要素保障。高校要持续汇聚合力,建立健全党委领导、党政群众全员到岗、相关推进部门负责的工作机制。高校要发挥本校体制优势,实现政策资源同向同行,充分利用“大学科”“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等相关科研力量,切实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研究和教学研究,不断“再发现”“再创造”,为“两创”工作提供智力支持。高校要设立“两创”专项经费,推动部分项目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多途径,为推动“两创”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高校要完善评价、督导、考核、激励机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成果作为本校党建工作责任评估评价、评审评比的重要指标,推动任务落地落实。

(三)强化五个关键,拓展路径、优化内容、整合资源、用活网络、找准载体

“两创”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拓宽路径、丰富内容、盘活资源、发挥网络优势、加强载体建设等。

一是抓好拓展路径。高校要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德育为先、智育强基、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育塑魂,将文化育人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融入学生全面发展。高校要加强公寓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公寓及公共场所环境质量和文化品质;坚持扶困与“扶志”“扶智”相统一,使资源支持、素养提升、技能增进、精神鼓励有机融合;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入资助育人、心理育人,多渠道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开展包括文化调研、体验地方文化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构筑文化“大思政课”;注重文化基因对毕业生就业的价值引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教育毕业生服务国家需求,鼓励毕业生到国家主战场建功立业。

二是抓好丰富内容。高校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各类品牌项目,打造以学术力量活用文化资源为主流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要将“两创”深度融入重要育人环节,在开学季、毕业季等系列活动中,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强化文化育人的仪式感、参与感;充分利用中华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广大师生开展节日主题研学实践教育,突出价值引领,彰显格调氛围,滋养共情共鸣;发挥党团育人优势,以学生党员、学生团员为抓手,分享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身心的内涵价值,发挥朋辈效应;发挥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承载和传播功能,引领广大学生主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人。

三是抓好盘活资源。高校要坚持深度挖掘、统筹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针对不同学科、学段大学生的需求差异性,开展更加精细有效的指导;要有效整合本校校史馆、博物馆、文化体验基地等,展示和凸显先进校园文化的特质和追求,充分利用文化价值丰富的场馆设施等“活教材”,推动文化资源与本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高校要在善用大思政课上下功夫,建立学校社会共建共享联动机制,协同开展研究、联合攻关,建设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持续推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果。

四是抓好网络优势。高校要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内容体系,丰富网上道德实践,培育健康的网络文化,表彰育人精品案例,建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打造线上育人共同体;要用好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等门户网站,延伸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要擦亮优秀网络品牌,加大各文化平台云端建设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网站,形成学校媒体平台矩阵,用优质内容引导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要创新融合方式,积极运用“两微一抖一端”等传播平台,推介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且适合传播的音频、短视频、网络文章、网络游戏、微电影等,为以文育人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

五是抓好载体建设。高校要依托学习环境、校园环境,打造文化共享载体,科学规划和打造文化景观与文化符号,加强校园文化品牌的选树;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打造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契合点,创作一批文化优秀作品,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要依托理念标识等本校软环境打造文化创作载体,用本校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校徽、校史、校风、校训、校歌、办学宗旨、办学理念、精神文化和典型事迹等引导师生形成价值共识,赋予与时代要求和本校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内涵,通过高质量精品展示等途径转化为本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质资源。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高校在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过程中,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5]

猜你喜欢

中华育人传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