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传统文化 厚植时代沃土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文化节目“出圈”的原因
2022-11-21李彦湄
李彦湄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 101101)
近年,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国风节目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故宫博物院与北京电视台合作的《上新了,故宫》等。2021年初,河南电视台春节晚会节目《唐宫夜宴》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热潮,迅速占领了各类社交平台。此后,河南卫视迅速找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并在其后推出了以中国传统节庆仪式为主题的《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系列国风节目,其中精彩的表演如《芙蓉池》《祈》《龙门金刚》等歌舞演绎,无一不以极致的美学手段和创造性的表达途径吸引着广大观众的眼球,激发着人们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情[1],该系列节目迅速“爆火出圈”。“出圈”,即突破核心受众,在大众视野中也具有一定知名度。“圈”对应的是社会“圈层”,“出圈”本质上是某个事件或话题打破所属亚文化“圈”的边界,引发跨圈子、跨平台、跨媒体,乃至全社会关注和热议[2]。据不完全统计,与“奇妙游”系列相关的30多个微博话题阅读量破亿,甚至是破十亿,人民日报、新华社、共青团中央等官方媒体平台和公众号纷纷报道和转载,原本只是在省级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借助多个媒介平台,在互联网上得到火热的传播,为民众尤其是当下年轻人所喜爱,在这个意义上说,该系列节目无疑是“出圈”的。
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礼仪之邦在博大的文明进程中孕育出来的,“中国节日”系列文化节目根植于中华悠久的节日历史,其中蕴含的文化气息和价值观念已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守正有“根”,创新有“魂”,从庆祝传统节日到弘扬传统文化,“中国节日”系列的“爆火出圈”,既得益于传统文化沃土的滋养,也体现在制作方结合时代特色和融媒体特点,对传统文化进行的创新性表达和创造性转化。
一、尊德性而道问学: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国节日”系列文化节目立意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以节日为切入点,以理念创新和视觉技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既“尊德性”,尊重和演绎传统文化的内涵,又“道问学”,用现代的文艺表达展现经典的文化之美,呈现了一场场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融合的视听盛宴,激活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
(一)理念创新:另辟蹊径创新节目形态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从形式上看,不太符合人们心中对主流“晚会”的定义,既没有主持人进行节目的串联,也没有跟风邀请“流量明星”来获得流量带来的点击红利。该系列节目突破了传统晚会的思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追求“内容为王”,进行了去类型化尝试,以剧情串联来引领呈现,以“网剧+网综”模式进行制作。
2022年的《清明奇妙游》是以历史上的“西园雅集”为创作蓝图,借鉴宋代李公麟创作的《西园雅集图》的分场景画面叙述方法,将宋代文化名人通过不同的情景故事串联起来的。节目以“画中画”“戏中戏”的形式呈现,表达“风起清明画屏中”的主题。节目中,有范仲淹与欧阳修的畅怀大笑,有李清照与秦观的花下作词,有苏轼与米芾的深夜共饮,也有辛弃疾与陆游的暮年相逢。故事情节与节目表演有机融合,使整场节目既有色调清丽、富含时节特征的景致,又有踏青、折柳等典型清明习俗的展现,还有中国文人的雅集风会再现,呈现了一场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的主题晚会。又如,《中秋奇妙游》以人物唐小月对担任宫廷乐师的父亲的思念为线索,通过“月神”的圆梦信物之托,串联各个朝代的时空,展现了游园之景、行者之艰、笙乐之和等动人场景,唐小月最终与父亲团圆时,在重视家庭的文化浸润下的观众也达成了心灵上的团圆。《七夕奇妙游》以未来2035年的航天员唐小天的“千年穿越”为视角切入,观众跟随三位女子夜游洛阳,偶遇月老,游历了中国人从古至今的航天梦想。《重阳奇妙游》设定了主人公唐小玖为九十九岁高龄的祖父祝寿的故事,她按照瑞鸟的指引,穿越时空,最终拿到了象征福寿延绵的斑鸠权杖,“孝”文化始终贯穿。纵观“中国节日”系列,始终有故事的主线,以故事串联情节,用情节演绎情感,将文化蕴含于情感的共鸣之中。
(二)技术赋能:视觉科技对话古老文化
新时代的科学技术深远影响了视觉影像的生成与传播,5G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为技术的运用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通过灵活运用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为观众呈现了中国特有的传统美学意象,打造了沉浸式的视听体验。
舞蹈《龙门金刚》取景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该舞蹈一部分为石窟的实景拍摄,另一部分则是在摄影棚的绿幕前拍摄的。为了在保护文物的同时还原石窟的视觉效果,节目组首先对舞蹈表演区域进行了激光扫描,然后通过绘画、动画等技术处理复原石窟佛像细节,最后使用3D建模重现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后期制作时,通过AR技术手段融合实景和搭建的虚拟场景,塑造了龙门金刚大力士和飞天的艺术形象。手持乐器的飞天在大佛前翩翩起舞,不怒自威的金刚从岩壁中“复活”。舞蹈抓取龙门石窟雕刻的金刚造型并加以艺术处理,展现了石像的肃穆威严。根据学术研究成果,制作组对3D佛像建模进行着色,着色后的佛像流光溢彩、宝相尊严,众金刚“众神归位”,虚实结合,创造出一个龙门石窟特有的神话般的世界,让千年前的残像“恢复”过去的模样。武术节目《少林·功夫》则是以中岳嵩山少林寺的壁画为原型,融合运用XR(扩展现实)技术,采用 LED 屏或投影幕作为背景,使拍摄整体更具有临场感,也避免了抠像可能产生的边缘锯齿化的弊端[3],生动展现了“风、火、林、山”四个不同的场景,以小和尚对“功夫”的不懈追问表达少林功夫的古今传承,展现了中国人直面挑战、勇武不屈的精神。舞蹈《唐印》通过视觉技术的后期重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傀儡戏”中的牵线木偶化身为一名舞者,在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实景街道和色彩绚丽的虚拟奇观中不断穿梭,展现了光影斑斓、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古老文化因技术辅助而焕发出鲜活生机,古今对话在技术的加持下也成为可能。
(三)古今融合:现代流行碰撞古典传统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年轻人的流行文化,用现代的审美情趣演绎符合当下观众欣赏习惯的作品。例如,《豫见》融合了河南豫剧流水、河南越调乱弹等音乐元素,以豫剧为基础进行改编,对中国传统乐器进行了现代元素的展现。乐者演奏时,背景配色流光溢彩,画风绚丽多变,“赛博朋克”风格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传统民乐与未来科技风格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这种活泼、年轻的创作为观众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欣赏体验。
除了视觉上的呈现,许多节目在音乐方面也运用了现代化的表达手段。《七夕奇妙游》的戏曲节目《爱》展现了昆曲《牡丹亭》、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豫剧《白蛇传》的三个经典唱段。与传统戏曲伴奏不同,节目中的戏曲音乐采用了钢琴和交响乐,用“最中国”的艺术形式融合西洋音乐的特点。此外,《龙门金刚》的音乐杂糅了电音、呼麦、梵音、寺庙钟声等元素,展现中华大唐盛世的蓬勃气象;《梦寒食》用说唱元素展现清明吃青团等饮食习俗;《清茗酬知音》用苏州评弹的形式演唱流行乐曲《声声慢》,加以昆曲元素,演绎才子佳人的离愁别绪。这些“混搭”以古典与流行相结合的形态赋予文艺作品更多元化的表达范式,以更“潮”的表达满足当代受众的审美期待,同时又蕴含着传统的文化、精神与品质。
(四)中国故事:人文情怀邂逅当代话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起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4]。“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转换成了当代人能够感受到的真、善、美,提炼出融入当代社会的新内容,选取小人物的视角,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切入,表现中华文化精神的大情怀和正能量,以温情的叙述建构时代情怀,用当代话语来讲好中国故事。
《重阳奇妙游》邀请在年轻群体中深受欢迎的歌手GALA乐队演唱《追梦赤子心》,节目中,有退休后自学芭蕾舞、街舞、高考英语,成立老年歌舞团的平凡而又闪亮的爷爷奶奶,有老当益壮的依靠双腿假肢攀登珠峰的72岁老人,有与子偕老的医生夫妇和戏曲艺术家夫妇,也有为国作出贡献的院士和抗美援朝老兵……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龄只是数字,而追梦永不停步。人生如逆旅,梦想无关岁月蹉跎,两鬓斑白甚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合唱“继续跑,带着赤子的骄傲,生命的闪耀不坚持到底怎能看到”的画面,令网友大呼“破防”,热泪盈眶。《七夕奇妙游》制作时期,河南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在节目《夜空中最亮的星》中,河南卫视将流星与那些被暴雨带走的生命关联,用菊花呼应着对逝者的哀思。三位演员手握菊花,缅怀灾难中逝去的同胞,在全国各地多个城市星空场景的切换中,以“谢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感谢所有在河南灾情中驰援的人,以“感谢陪我们经历所有的你”作为结束的感恩话语,以此表明,无论在什么样的灾祸面前,人性最美的光芒永远绽放。这些节目中,既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延续,也有当代生活的温情表达。中华文明正是在一场场的悲欢离合中丰厚传承,发扬光大的。
二、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华美学的诗意呈现
传统节日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复合特征的文化现象,植根于人类社会的精神生产活动,在特定时空中,节庆活动既是日常生活的延续,也是人们情感寄托和表达信仰的方式[5]。“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在立意上“致广大”,处理上“尽精微”,用诗意的方式呈现中华传统美学思想和审美,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制作文艺精品节目,凝聚文化传承的力量,守护中华文化的根脉。
(一)立象尽意:景观共情,诠释天人合一
孔子云:“圣人立象以尽意。”“象”与“意”蕴含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雏形,是后世“意象”概念的滥觞。传统审美文化注重有形之“象”,更注重无形之“意”,“意象”是主观情志与客观物象融合的感性形象,“意在象外”的境界是创作的追求。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创作上是殊途同归的,而电视节目由于同时具备了视听要素,更有益于营造“意象”,构建“意境”。
王国维云:“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即,写境中有理想的表现,造境中亦有自然的再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造境”时,不仅有传统节目室内的舞台造景,还有室外的实景拍摄,在虚实相生的湖光山色中完成对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正是“合乎自然,邻于理想”。景观共情,寄情于景,节目呈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古人的诗意生活状态也成为现代人的诗意栖居。
歌曲《清明客》名字来源于明代高启的诗句“清明无客不思家”,节目拍摄于浙江丽水,歌手一身长衫化身为文人雅士,吟唱着“清明客,恋雨声,一枝故柳,比天地还重”。对故人的思怀之情融合青绿色调的山水村落,在诗意的画面中延伸出了节目传承家风、传承文明的含义。《逍遥》拍摄于河南云台山潭瀑峡,节目伊始,3D复原的古画《江行初雪图》徐徐展开,泼墨间切换实景,饰演李白的舞蹈演员似从画中走出,瀑布间飘然而立,宛若谪仙,剑舞为形,以水为墨,放浪形骸,将诗意书写于山川。《千里落花风》创造性地还原了陆游写《送辛幼安殿撰造朝》的史实,其中的舞蹈实景拍摄于四川省牛背山雪域高原的雄浑景色中。辛弃疾波澜壮阔的一生在硝烟弥漫的战场、风雪飘摇的悬崖和明澄开阔的云海场景间切换,少年“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意气风发,中年“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的壮志难酬,终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释怀。暮年辛弃疾回望少年豪情的自己,在云海雪地中执剑而舞,点燃了无数人的澎湃激情。先人的家国情怀通过电影化的故事叙述,在场景的构建中以诗意的表达感召观众,诠释着薪火相传的中华气节。
中国艺术旨趣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在创作实践中的体现,所以“天人合一”在“道”的层面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而从“术”的层面看,则是中国艺术的创作旨趣[6]。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与人同源同构,人和自然亦是同形同构,“中国节日”系列在“自然之物”的基础上按照理想进行艺术加工而呈现的艺术作品正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
(二)材美工巧:天时地气,凸显文化传承
《考工记》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句话中蕴含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美学观。“中国节日”系列文化节目根植于中华传统节日,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这些历史悠久的节日具“天时”,拥“地气”。制作组在节目中不仅呈现和复原了古人的节日习俗,也将“材美工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到点滴之中。
例如,戏曲节目《定军山》致敬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采用了电影化的叙事手法,以京剧谭派第六代传承人谭孝曾和第七代传承人谭正岩的视角,讲述了谭门七代人的梨园传奇。“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剧中人眼含热泪,观众也为他们对京剧的传承与坚守而深受触动,“时代虽然在变,但那些传承人始终知道脚下的路该怎么走”。国乐节目《兰陵王入阵曲》的剧情中,在奈良飞鸟宫的父亲和在白云山间的女儿隔海共奏,琵琶铮铮,建鼓激越,恍若千军万马之势,历史记载的事实和引人入胜的剧情融合交织,观众通过唐小彩的故事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也使这首古曲的传承得到了具象化、故事化的呈现。又如,《重阳奇妙游》中的焚香、赏菊、祭祖、郊游习俗和剧情中“斑鸠杖”所代表的孝文化,《中秋奇妙游》中的舞火龙、打铁花、皮雕、唐代大袖衫制作技艺、宋氏面塑、辉县剪纸等非遗技艺,《七夕奇妙游》中通过元稹《恨妆成》展示的传统化妆的步骤——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画面靥、贴花钿、描斜红、点绛唇等,《清明奇妙游》中的投壶、蹴鞠、击鞠、插柳等,各种传统习俗、文化元素和非遗技艺在节目中形神兼具,延续了中华文化的血脉和风骨。
(三)审美重塑:传统美学,打造国潮风范
中华美学精神潜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与中华民族相伴相生的一种独特审美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审美层次独特而集中的体现[7]。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如同文化基因一般,潜存于每个中国人的意识深处,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偏好、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8]。纵观“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传统文化始终是内容的底色,在光怪陆离、声色犬马的娱乐乱象中,节目组坚守传统,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创作,辅以高科技的创造性运用,展现了中国特有的美学形象,以作品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领集东方美学与现代时尚为一体的国潮风范。
例如,双人舞《有凤来仪》中,演员服饰以青、白、赤、黑、黄五色代表德、义、礼、仁、信五种精神品质,呈现了五彩斑斓、吉利祥瑞的凤凰形象。凤凰,自古就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腾,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拟人化的瑞鸟形象也蕴含了疫情退散的殷切愿景。节目中的凤凰一开始服饰颜色暗淡,寓意文明尚未开化,随着节目的进程,文明越发璀璨繁荣,凤凰的服饰也愈发艳丽,从蛮荒浴火而生,到羽翼丰满而荣,最终有凤来仪,百鸟朝凤,文明圣火,千古不绝。舞蹈《祈》展现了“洛神”这一具有强烈东方美学色彩的文化符号,舞蹈演员身着由五种颜色组成的衣饰,这五种颜色代表了端午习俗中可以驱邪避害、祈求平安的五色丝线,舞者衣袂翩跹,姿态曼妙,传统文化意象与现代舞美艺术巧妙融合,为观众带来亦真亦幻的绝美体验。又如,2022年《清明奇妙游》清新淡雅的视觉配色和婉约秀丽的自然景致相融,既体现了清明的节气特点,又契合了宋代极简美学风格。在情景剧《春好近清明》中,唐小竹、唐小可的妆造采用了宋朝流行的婉丽淡雅的珍珠妆,她们身着浅粉和淡绿色的衣衫,呈现了“桃红柳绿”的明媚春日意象。《陇上踏歌行》灵感来源于南宋画家马远的《踏歌图》,舞者以樵夫的扮相于青翠山水间、田间地头处载歌载舞,展现春耕“丰年人乐业”的喜悦,汉唐古典舞的神韵与现代编舞的创作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感。
媒介传播的内容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审美,“中国节日”系列的爆火和强势“出圈”,亦能引领“国潮”风范,节目也由讲述传统文化的“清流”变成炙手可热的时代“潮流”。
(四)困知勉行:细致入微,追求极致为美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出圈”并非偶然,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在充满诗意的节目背后,饱含了主创者团队和演员们对文化、对职业的敬畏之心。他们努力克服种种困难,秉持细致入微的专业和敬业精神,在细节上精益求精,才最终呈现了一个个极致美感的艺术场景。
在拍摄《千里落花风》时,由于拍摄地海拔近四千米,氧气稀薄,舞蹈演员每做一个动作都需要吸氧,团队多人都产生了“高原反应”,加之昼夜气候温差极大,四天时间,整个团队经历了从酷热到暴雪的变化,历尽艰辛。在拍摄《龙门金刚》时,为了定格飞天上跳瞬间的曼妙身姿,九十九台摄像机共同工作,光摆机位就耗费了九个小时,而成片之中只会出现短暂的几秒;演绎飞天的舞蹈演员需要将一段舞跳三十二次,才能完成不同的拍摄角度下呈现的衣带纷飞之美。《祈》成片仅一分五十四秒,舞蹈演员为了演绎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绰约姿态,穿着六米长的披帛在五米深的泳池反复下水,进行了长达二十六个小时的拍摄。由于长时间的浸泡,摄制组成员还出现过失温、耳压逆向堵塞等症状。正是制作团队和演出者对艺术境界的不懈追求,才让节目的每一帧都如同一张“壁纸”,让荧幕前的观众体验到动人心弦的视听效果。
三、极高明而道中庸:智能时代的媒介传播
电视媒体自20世纪诞生以来,一直是大众传播的重要手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引了大批受众,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随着依托网络、手机等传播平台的新媒体的快速崛起,目标受众不断被细分和分流,电视行业受到严重冲击,甚至有由盛转衰的趋势[9]。“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得以“出圈”,除了匠心独具的表达、精妙绝伦的技术和潜心制作的内容外,也得益于富有互联网特色的沟通传播模式。立意于文化传承可谓是“极高明”,而传播形式上的融合运用和创新推广正体现了“道中庸”,在传统电视媒体式微的当下,河南卫视提供了利用网络传播渠道与年轻人对话的成功“秘诀”。
(一)取法乎上:融媒运营精准用户触达
早在2014年,河南广电就顺应媒介融合东风进行了机制革新,成立了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河南广电将原先的文艺部、纪录片工作室、精品广播剧创作部与大象融媒体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整合,重新成立了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进行一体化运作[10]。
河南广电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及哔哩哔哩网站、微博等平台均注册了多个官方账号并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利用这些账号资源,“奇妙游”系列的宣发做到了全网覆盖,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互动性、传播性强的互联网平台也为节目的后续热度提升创造了相对良好的传播环境,“中国节日”系列在互联网上的火爆反哺传统电视媒体,赢得了广阔的商业合作空间和可观的效益回报。河南广电各种媒介资源融合共建,实现“融媒体统筹、新媒体首发、全媒体跟进”的运作模式,使“中国节日”系列在大众传播上形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互补。
此外,作为传统的电视媒体,河南卫视并没有囿于电视的“大屏”,而是采用了“先网后台”和“小屏”先于“大屏”的模式,即在优酷视频平台上优先播放,适应当下流行的小屏碎片化传播。每一场“奇妙游”的时长约在三到四十分钟,对比传统节日晚会可谓是短小精悍,精致轻盈的体量使节目更利于互联网的传播。在这样的设计下,每个节目都是可以独立传播的短视频,以轻体量、重趣味的内容运营吸引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用户群体,实现对用户的精准触达。
(二)从善如流:媒体互动加强观众参与
在媒体矩阵对“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进行广泛报道的同时,河南卫视还邀请了主创团队从专业角度解读节目的构思,叙述节目的创作过程,主动放出拍摄“花絮”,既弘扬了传统文化,也激发了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引发了网友的“自来水”现象。“自来水”意即“自发充当水军”,源于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时网友自发在各网络平台宣传、转载相关内容的行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亦拥有大批的“自来水”,以话题互动、表情包制作、素材剪辑等方式形成了跨平台、跨圈层的多层级扩散,节目的传播地位和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交流方面,传统广播电视台走下了“大屏”,在第三方媒体平台上积极与网友进行互动,并积极靠近年轻人的话语体系。“干饭达人”“养生达人”等人设描述和“河南卫视杀疯了”“河南卫视YYDS(永远的神)”“文化领域的霸道总裁”“传统文化的DNA动了”等网络流行话题拉近了节目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以“元宵奇妙游十级考卷”的方式呈现节目单等运营手段也十分“接地气”。《元宵奇妙夜》节目的末尾,出现了“特别鸣谢全国网友、观众及可爱的粉丝们”这样的话语。此外,节目制作组将受众视为积极的创作者,例如,以“那年今日”为主题面向网友征集照片、书信与故事,在《清明奇妙游》中设置互动节目《云烟成雨》,在网络平台发起“江湖征集令”为《端午奇妙游》中的唐宫小妹征名等,使网民不仅是节目的观赏者,更是节目的参与者,将观众观看节目的经历转化为建构节目的过程。
(三)珠联璧合:IP运营融入跨界合作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成功传播,使河南广电开启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2021年河南春晚《唐宫夜宴》节目的“唐朝小姐姐”火了之后,唐宫文创传媒文化公司迅速成立,“中国节日”系列品牌进入到IP运营阶段,逐步筹划动画、电影、网剧、线下演出等,并开发多种文创衍生消费品,如唐小妹不倒翁、龙门金刚入户门垫等IP形象产品和皮影戏套盒、纸雕灯套装等特色文创产品。河南广电还与多家企业联名开发IP产品,借助合作企业的宣传能力和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中国节日”系列IP的影响范围,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是当下的趋势,由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出圈”,河南旅游产业也受到了全国许多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的追捧。中国旅游研究院监测数据和在线旅游服务平台携程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春节假日和端午假期,河南省游客接待量居全国第二,河南郑州首次入围黄金周热门前十目的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将文化转化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将无意识的文化传播转变为有意识的文化呈现和游客主动的文化认识,大大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接受[11]。
随着“国潮”文化的方兴未艾,传统文化类内容成为了传统广电的创新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河南卫视通过深耕传统文化,厚植时代沃土,把传统文化以现代的、时代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表达和传播,达成了弘扬中华美学、讲述中国故事、传承文明经典的效果。这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观众提供了崭新的欣赏艺术的方式,也是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工作者应当坚持的原则与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