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结合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可行模式探索
——以J市南村水质污染问题的解决过程为例

2022-11-21徐红曼吕铁林

关键词:结合部南村公共性

徐红曼 吕铁林

引 言

随着城乡结合部村庄逐渐被划入城市规划进程表,以及农转非、村改居的实施,“撤村建居”型社区不仅在行政意义上被纳入城市版图,在治理方式上也面临社区转型的挑战。但当下诸多此类社区在社会治理模式上大多停留在传统村庄治理形态,在社区人员成分复杂、行政管理主体交叉重叠、公共服务供给渠道不畅的社区改造之初,如何重建适合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系统成为影响城郊村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议题。本文从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需求及二者对接机制的角度入手,以J市南村水质污染问题的解决过程为例,把研究重点放在城乡结合部社区村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复杂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上,求解自上而下社区治理与自下而上村民诉求两者之间的耦合之道,为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供给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为优化转型社区治理体制、促进转型社区村民的社会适应、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文献述评与问题提出

郊区化最初出现在西方国家,国外关于郊区化社区公共服务的研究多通过案例确定城郊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以村民社交需求为主导的公共服务供给。美国西萨·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强调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是郊区居住区的重点,以此活跃村民的公共生活,密切邻里关系。[1]第二种模式是以多阶层村民需求为主导的公共服务供给。英国密尔顿·凯恩斯的“新城”,主要针对郊区不同阶层村民的需求规划建设拥有就业、服务设施多样的“新城区”。[2]第三种模式是以交通、环境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美国的“新城市主义”,为城市蔓延到的郊区提供以交通设施为导向的公共服务,营造多功能混合的邻里居住模式,并且注重绿化,为郊区村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3]

国内对于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路径和社区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模式进行研究,而对于城郊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有以下三个维度的研究。首先是建立“公导民办”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陈孟平通过对北京城乡结合部的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公共物品存在外溢性问题,需要政府为主导,调动村民积极性。[4]再者是针对城郊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确定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魏娜在分析城乡结合部社区发展阶段基础上,认为应根据城乡结合部社区发展的不同阶段确定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和机制。[5]最后是提高社区自治能力来改善供给水平。王河江在城郊社区自治能力的基础上分析了改善城郊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可能性,认为要通过提高自治组织财务能力、提高村民的选举意愿、提高村民的组织管理能力、加强村民的监督权等四个方面保证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6]

通过以上研究回顾,笔者发现国外学者始终把公共服务作为提高社区活力的重要因素,且较早关注了城郊化发展过程中的社区建设,将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建立在城市规划美学思维与满足村民多样化需求两者融合的基础上。但是,由于对中产阶级的重视而忽视了底层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造成阶层分化下的冲突与对抗。国内研究以国家责任与社会稳定为前提,为研究转型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政府主体与社会治理的相应模式,提出了政策建议与运行路径。但是,从自下而上的村民需求入手,关注社区组织与村民互构的微观过程,从而设计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演技尚为缺乏。本文从“水供给”的公共服务事件出发,通过实地调查,将村民作为必不可少的参与行动主体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指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本质——双方的理性交往行为和新公共性的生成。当下,城乡结合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关键是,社区村民不能作为“沉默者”接受公共服务供给,而是具有主动性的行为主体来共同探索和谐的生存环境,从而才能让城乡结合部社区成为治理者与居住者共同守护的家园。

二、J市南村的水污染事件:城乡结合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解决过程

J市南村是一处典型的城乡结合部社区,刚完成“撤村建居”的转型。一方面,此类转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主要有政府、社区委员会、物业公司、尚存的村委会及力量较为薄弱的社会组织,职责交叉重叠,村委会和居委会并存,造成治理方式的盘根错节。另一方面,“撤村建居”型社区村民成分多样,有刚从“农民”转变的“准城市人”,有城镇户口和没有城镇户口的村民并存,还有一部分外来人口。居住空间变迁并不意味着居住在此的人们能够在心理层面对这种生活节奏予以适应,以及接受新的城市社区居委会管理模式。因此,本文以J市南村水质污染问题的解决过程为例,着力分析社区治理者与村民两者之间在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探寻供需对接机制,展现“撤村建居”型社区村民在面对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时的表达机制,构建有利于满足村民多样化需求和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途径。

(一)问题浮现:J市南村水质污染

近年来,J市南村周边的工厂陆续兴建,城市商品楼盘也相继建起。J市南村村民的主要生计从农业转向做小买卖和打零工等多元方式,有些村民干脆搬进城里寻找谋生之道,J市南村成为乡村城市化的典型缩影。十年前,笔者在此调研时,村民们总以自家的井水为自豪,常常从大水缸中舀出一瓢水让来客好好品尝。炎热的夏季,一瓢甘甜清凉的井水的确让人心清气爽。但是,随着村落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的井水也渐渐失去了原有清澈的水质,由无色透明到稍有沉淀,再到变得浑浊,直至发出异味,村民的忍耐力也到了极限。但是,如果没有原村屯小队长李先生的带头,可能沉默和忍耐还在继续。2013年5月,原村屯小队长发现用井水灌溉的果园不断出现果树枯死的情况,于是,他联合一些强烈反映井水被污染的村民去寻找水质污染的原因。近年来,周边陆续有汽车零件加工厂、大理石加工厂、塑料颗粒加工厂、水泥厂、生物制药厂等企业坐落于此。有村民反映,部分企业在夜间将废水直接排入几处自然水沟中,污染了地下水质。原村屯小队长带着水样去环保局反映情况,初步的答复是水质发生了正常的氧化反映。对这一说法,部分村民异常不满,他们联合井水受到污染的近千户村民代表去环保部门反映情况。为此,环保局派遣专人调查J市南村的水质情况,经过三天的COD化验,发现井水确实有问题,有机物严重超标,已经不适合用作生活用水。村民要求环保局对周边企业排污问题进行治理,但是环保局出示的文件显示,这些企业“产生的污水进入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到CJ3082—1999《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后经市政管道进入J市污水处理厂”。村民们认为,一些企业存在擅自在夜间向外排放污水的行为,并拿出一些视频和照片作为证据。环保局工作人员表示,将会对这些企业进行检查,如果情况属实,将会责令停止生产并处以罚款。但是,治理这种高浓度的水质污染,一直是环保界的一大难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水质污染的问题虽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但是,村民的困惑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这对于村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是村民们形成合力,寻求合法途径,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原村屯小队长李先生表示:“原先大家都不知道井水不能再喝了,以为水都有正常的沉淀。后来,井水变浑浊了,大家说,烧开了喝就没事了。后来,舀上来的水用鼻子都能闻到臭味了,大家才觉得这水好像是不能再喝了。其实,一些人都还觉得过段时间井水自然而然就又会变好的。我也不想当出头鸟,可是,你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家里老少都喝这水啊。洗脸、刷牙、洗衣、做饭也用不起矿泉水啊,怎么办,总得有人出来找解决的路。后来,我和大家伙儿一商量,其实他们都有想去弄个清楚的心,就是没勇气去干这事,耽误时间精力不说,有时还会落下埋怨,我以前做村屯小队长,大家还是挺听我的,这不,我一说,大家都觉得应该团结起来,向上边反映反映。”城乡结合部原有村落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日益萎缩,集体意识随着个体原子化的过程加剧正不断被消解,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统一供给与自下而上的民间集体行动都出现疲软状态,在双向力量减弱的情况下,城乡结合部的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着双重困境。J市南村水质污染问题的诉求过程展现了村民再组织的一种“活私开公”的可能性。以村民的公共利益为导引,出于每户的私利,规避村民“搭便车”的投机行为,引发共同关注,进而形成合力,寻找破解之道。城乡结合部的村民走向合理合法的诉求道路,通过寻求国家行政力量的支持,为集体行动奠定了合法性基础,这也为后续与居委会的协商提供了对话与互动的重要依据。

(二)矿泉水供给的共识形成:J市南村社区管理者与村民的互动过程

村民们有了前期与环保部门的沟通,水质污染问题的原因得以解释,也获得了井水不能再作为生活用水的合法依据。虽然,环保部门提出水质污染问题不能在短期内得以解决,但是村民们认为这关乎村落每家每户的生活,政府应当就此提出暂时性的解决措施,以解决村落用水的燃眉之急。2014年初,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居委会向社区提出解决水质污染的诉求。社区主任张女士说:“井水污染的事之前的确听到过,但没有想到这么严重,看了水检报告,真是让人难受。我在之前的社区也有井水污染的情况,一般都是村集体出一部分,村民自己再出一部分,打一口深水井就解决了。现在这么大规模污染,原先的村集体又没有了,我们社区也没有这笔经费。一是社区每年的经费使用都需要提前申报审批,二是我觉得这么大规模的污染,村民应当去找环保部门协调解决。或者,周边的楼盘在不断建设,我觉得近期供水管网也会很快延伸到这片地段的,到那时候,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J市南村原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主要来自于集体土地的发包收入,每年大约十万元左右,其中每年用于三位村干部的报酬为2.5万元,用于办公经费3.5万元,剩余的4万余元主要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维护、垃圾清理、偿还债务等。随着征地和“撤村建居”的进程,村集体经济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社区治理模式也转型城市社区运作模式,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供给的难题日益凸显。开支较大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经费来源往往属于专款专用,没有村集体经济时期公共服务供给经费使用的自由度和灵活性。近千户村民想彻底解决水质污染问题,需要的经费较大,对于社区有限的经费来说,的确捉襟见肘。另一方面,拆迁一直是城乡结合部社会变迁的主旋律,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者的公共服务供给理念往往认为,现在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投入在拆迁开始后,都将是一种的沉没资本,只会被推倒重建,因此不值得投入大笔经费去清理污渠、维护村道、建立垃圾集散中心,一切等到拆迁之日,自会“玉宇澄清万里埃”。因此,村民和社区治理者需要做的,就是等待。

城乡结合部社区“无为而治”的公共服务供给理念,往往依赖于拆迁工程的彻底解决,同时也必然受制于拆迁工程的推进时间表。十年前,笔者带领团队在J市南村进行调研时,村民们就不断追问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拆迁。十年间,这个问题也一直不绝于耳,然而到了十年后的今天,拆迁工程也没有推进到南村。现在南村的道路已经不复十年前平坦的板油路,在路过的工程大车的碾压下,坑洼处处,每遇到下雨、下雪天气,村民们的出行步履维艰。街渠垃圾处处,夏天蚊蝇滋生凶猛。冬季,空气中弥漫着村民和流动人口为了做饭和取暖就地取材燃烧的各种工厂废料的有害颗粒。坑洼路面、街渠垃圾、雾霾空气,村民认为都还可以坚持,但是,被确定不能饮用的污水,村民们认为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解决。2017年6月,再次选出以村屯小队长为首的三名代表去和社区进行协商。三名代表之一的赵先生说:“协商之前,我们就与全体村民说好,我们也要理解社区的难处,这件事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我们应当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做好妥协的准备。这次协商会议我们没有职责,社区也没有推诿。我们提出,井水受到污染,老人和孩子喝了这种井水,如果社区不管,后果大家都能想象到。我们也知道,社区也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彻底解决水质污染的问题,但是,是否能够向政府申请一笔购买矿泉水的费用,最起码在此地拆迁之前,能够暂时性的解决村民用水的问题,我们觉得这是我们底线,毕竟这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社区作为东村的管理者,应当为老百姓谋福祉。”

经过与社区管理者的前期沟通,J市南村的村民已经意识到,解决井水污染的问题需要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妥协性方案。一是让社区认识到,在目前井水被严重污染的情况下,在等待拆迁工程后的供水管网延伸到南村的时间里,带给所辖村民的只能是日益加深的伤害;二是促使社区发挥资源整合的作用,通过与上级政府的申请,获得财政支持;三是为社区提供一种短期的可行的替代性方案,可以为村民提供暂时的矿泉水解决当下供水难题。对此,社区主任张女士认为:“虽然我不住在这个社区,但这次协商,我们一直在换位思考,如果我家的老人和孩子喝这种井水,我会是什么感受。同时,让我感受到,我们的村民还是很讲理的,我们会抓紧与街道联系,看看怎样就近联系矿泉水厂家,为村民解决这最大的生活难题。”城乡结合部的公共服务供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城乡结合部物质与社会景观的剧烈变迁,为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化与结构化提出了挑战,需要形成更为灵活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予以回应。这就需要社区治理者充分关注村民的切身需求,在有理有据的相互沟通与协商的基础上,形成虽然不是长远的,只是暂时的;不是双方最满意的,但是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三)矿泉水供给的方案实施:J市南村社区管理者与村民的利益融合

2017年7月,J市南村社区管理者向FF街道呈交了一千余户村民的联合申请书,街道经过班子会决议,向村民们做出了官方回复:“为保障J市南村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街道决定把此项供水事项列入2017年民生工作的重要计划,以政府招标采购的方式,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J市南村矿泉水供应问题。”这一答复,让J市南村的村民看到了问题解决的曙光。同时,社区也一直联系村民代表,向村民代表讲述政府招标采购的具体流程。因为发标文件的制定和矿泉水厂家应标需要一个过程,社区向村民们解释,如果没有不可抗力因素,矿泉水供应应当在2018年3月可以实现。为了招标的顺利进行,社区主动提出,村民代表可以整理村民的意见,参与招标文件的制定。社区治理者也邀请高校相关学者为招标文件的制定出谋划策。专家负责总体招标书的撰写,根据问卷调查,1028户每月供应15桶矿泉水。社区提出,应当让矿泉水厂家将矿泉水送到社区活动中心,再由村民分头持票领取。最终,招标书规定了“对于投标人的资质要求、采购5加仑185 040桶、要求送到村落中心超市、采购供应期限为一年”的招标内容。向街道提交招标书之前,由社区打印出来,公示在村部展板,以供全体村民了解相关事项,提出意见。经过多次的细节修正,2017年底,社区向街道正式提交了矿泉水招标文件。

2018年2月16日,三位村民代表和社区工作人员在J市政务大厅二楼的采购中心集合,等待招标结果,最终SZY矿泉水有限责任公司成功中标。自2018年3月1日开始,SZY矿泉水公司正式用大货车送水到社区活动中心,并将村民居住地划分为五个片区,每个片区尽量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取水。此后,每月1号都成为一场热闹的邻里大聚会。大家聊着家常,互相帮助,用小车将水运到家中,社区活动中心成为最重要的公共空间。社区大多选择在这一天向村民传达有关社区发展的相关事宜,村民们也在这一天,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社区进行沟通。可以说,公共服务供给的关键性理念问题——“公共性”力量在这次事件中得以培育,并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壮大。传统村落习惯以便于村民聊家常的树荫和小卖店作为公共交往的重要空间,村落的公共意识也基于此地得以形成和发挥影响。但是,城乡结合部社区生活世界发生剧烈变迁后,原有的公共空间不断萎缩和消亡。虽然,城乡结合部大力推进“撤村建居”工程,但硬性嫁接的结果,是村民们除了必要的事务之外,往往敬而远之。如今,随着村民对社区的依赖与认同,社区正成为城乡结合部最有人气的地方。挑战中孕育着契机,井水污染这一难题的解决,消除了社区与村民的隔阂,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村落治理方式向现代城市社区治理方式的转型。

井水污染问题的解决过程,揭示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供给需要以一种“新公共性”的理念和“利益融合”的模式面对变动不居的社区发展。对于社区管理者来说,社区主任张女士认为:“以前,我们虽然也总与村民沟通,但是解决的总是邻里纠纷、困难户生活等一家一户的事,从来没有勇气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一是,社区工作往往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太多的行政事务缠身;二是,我们觉得社区也没有那么大的权力,能够上传下达就很不错了。这次矿泉水供给问题的解决,也锻炼了我们社区工作人员,让我们对自身角色有了反思,也有了更大的认同。社区不能怕事,尤其是关于民生的事,发现难点就是发现工作重点,解决工作重点就是真正的社区大发展。”在这种理念下,当村民们反映大桶矿泉水有一股严重的漂白粉味道时,在获得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社区联系质监部门和村民代表开始不定期进厂检查,从水源监控、设备检查到运输渠道都及时向村民告知,保证让村民们喝上符合安全检测的矿泉水。在供水过程中,村民中也曾经有过各种传言。例如,为什么选择这家公司,是不是社区拿了回扣?低价中标是否会导致矿泉水的粗制滥造?而当社区营造了一种具有公开性、开放性和监督性的公共服务供给解决模式时,这些传言在社区活动中心的公共交往过程中渐渐沉寂。村民们体会到,社区治理和他们生活的利益是一致的,是相互融合的,他们之间是有共同利益的生活世界。

三、公共性与理性交往行为:城乡结合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可行模式

2019年2月,矿泉水供应公司由SZY矿泉水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KLE矿泉水有限责任公司,这也是社区治理者和村民共同协商的结果。J市南村矿泉水供给过程为村落渐趋终结与城市社区兴起的城乡结合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供了重要启示。以“新公共性”的形成带动村民与社区治理者的理念更新,以“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可理解性”的理性交往作为村民与社区治理互动的基础,从而搭建可行的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一)“新公共性”的形成:城乡结合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理念前提

村落终结的后果在城乡结合部社区表现的尤其明显。在由传统村落迈向现代社区的路上,原初村落集体意识在空间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双重冲击下正在崩解,以传统伦理为基础的“差序格局”式社会整合样态正被原子化的个体格局所取代,以往“立公灭私”的公共性正蜕变为“立私灭公”的公共行为选择。传统社会中,“东亚国家往往强调‘公’与‘私’的对立,在‘立公灭私’的旗号下,将‘公私’关系视为道德问题,并将二者对立起来,强调‘大公无私’‘以公灭私’‘存公去私’‘以义为公’‘以利为私’。”[7]127如村落修路中,被道德弘扬的是无私的奉献,哪怕“户在人不在场”的村民也有义务为村落的公共服务做出贡献。但是,仅从空间的意义来看,城乡结合部的村落最先受到城市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影响。随着城乡结合部物质景观与社会景观的巨变,村落的公共性也正由原初的集体主义走向个体主义,“自扫门前雪”成为此中村民公共事件中的行为选择。“日渐崛起的个体已显示出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和他人个体权利的趋势,具有成为‘无公德个人’的风险。自我主义盛行于无公德的个人间的交往之中。”[8]这种交往行为选择最终造成当下“立私灭公”的公共性结果。因此,当面对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时,村民和社区治理者出于“事关公义,无关个人”的考虑都有自己的一套话语解释逻辑,公共服务供给被悬置起来,在时间的长河中被淹没。但是,阵痛的过程,双方都在承担。

J市南村的井水污染事件的解决过程,指向一种关照每个人个体利益的“新公共性”的生成。受井水污染影响的村民共同寻找污染原因和解决之道,以及社区治理者为解决民生问题,获得合法性的回应体现了“新公共性”形成的可能。“这种基于共同体而产生的公共性在那些为捍卫共同体‘私益’的活动中也有所体现。与传统公共性所强调的‘大公无私’不同,这种从以捍卫共同体私益为主旨的志愿行动中开出的公共性往往是在与‘共’(政府) 和市场的对抗过程中发生的,具有一定的对抗性,但只要其对抗性符合‘公共善’的理念,对其他共同体不构成攻击和排斥,就是值得肯定的。”[7]130通过“活私开公”的意向,激活和唤起某一生活共同体中的个体利益,促使村民共同参与公共事件的解决。“在活化‘私’的同时敞开‘公’。”[9]正如原村屯小队长仅是为了解决自己果园用井水灌溉的问题,但是,当更多人的“私”益聚拢之时,就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公益力量,去解决社区的公共问题。当这种“活私开公”的“新公共性”得以敞开之际,就达成了哈贝马斯所认为个体在生活世界中自洽的公共领域,即当公共领域的参与者愿意并且能够对自己生活其中的共同体制度及公共事务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所谓公共性就呈现了出来。在J市南村的供水过程中,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开放性、公开性、监督性正是根源于“新公共性”所展示出的基本公共领域,同时,也体现了一种良性的循环,公共领域的生成,又在培育和壮大“新公共性”的生长。两者互构之间的节点就成为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模式形成的关键。

(二)理性交往: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形成基础

理性交往理论是哈贝马斯应对生活世界殖民化的解决之道,这种现代性危机指的政治官僚化和经济金钱化逻辑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这是现代社会系统与某一生活世界的非耦合性畸变造成的结果。奥斯维特曾将这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描述为“意义的丧失合法性和在文化再生产价值导向的危机、混乱和在社会整合中社会团结的缺失,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病态。”[10]城乡结合部社区作为一个亦城亦乡的独特生活世界,乡村传统与城市文明短兵相接所带来的现代性危机日益凸显。在井水污染解决的前期对话中,社区选择“无为而治”,以长期性的美好憧憬对抗短期性的生活阵痛,回避了与村民以有效的交往模式寻求暂时性解决方案的可能。另一方面,村民们对于井水污染问题一直在忍耐,在沉默与传言中,没有形成合力与有关部门及时沟通,失去解决井水污染问题的有利时机,直至问题的积重难返。对于哈贝马斯来说,问题的解决在于以双方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可理解性的“理性交往”瓦解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哈贝马斯断言:“金钱循环过程和权力循环过程必然受到个人生活的行为领域和自发的公众社会交往结构化的行为领域的限制,生活世界的边界和生活世界的绝对命令,即实际的价值定向要求得到捍卫。”[11]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似乎是言语者和听者在其中相遇的先验场所,在其中,他们能够交互地提出要求,以致他们的表达与世界(客观的、社会的和主观的世界)相协调;在其中,他们能够批判和证实这些有效性要求,排除他们的不一致并取得认同。”[12]191

哈贝马斯进一步提出理性交往应当满足四个有效性条件:“ 第一,真实性,即它必须说出或者提供出确实存在的东西,并且在陈述内容方面必须是真实的;第二,正确性,即言说者必须选择一种本身是正确的话语,以便听者能够接受之,从而使言说者和听者能在以公认的规范为背景的话语中达到认同;三,真诚性,即言说者的表达必须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意向,以取得听者的信任;第四,可理解性,即任何言语都必须合乎语法,使听者、说者都可以理解。”[12]83在与社区交往的过程中,一方面,J市南村村民以环保局出示的井水检测报告作为依据,向社区提请真实诉求;并转换立场,形成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暂时性解决方案,选派村民代表以符合正确协商的方式与社区进行沟通;村民向社区反映每家每户备受井水污染之苦的状况,真诚的希望获得社区的帮助;村民选派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有一定威望的代表与社区进行有理有据的协商,让社区充分理解村民诉求。另一方面,在解决井水污染的问题上,社区主任也向村民告知社区所面临的真实困境,经费有限且需要拆迁在即;在协商中,社区工作人员提出需要得到上级政府的支持,符合村民对于官方解决问题程序的认知,获得了村民的认同;社区及时将村民的诉求递交政府,并在最短时间内公示解决方案,体现了解决问题的诚意;社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公示相关文件,对社区村民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解释,获得了村民的极大理解。可以说,正是在理性交往的过程中,社区治理与村民诉求实现了社会系统与生活世界的上下耦合,城乡结合部“撤村建居”型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成为可能。

结 语

在“无为而治”和“破而后立”的治理取向下,城乡结合部“撤村建居”型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往往是在仿佛近在眼前的希望憧憬中,又负载着村民的忍耐和失望。这不能用等待新生的阵痛作为“一切都值得”的解释,因为这所谓的“一切”,仅就J市南村来说,是一千余户村民一天又一天喝着被污染的井水的煎熬。那么,如何以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解决村民的“暂时性”问题,成为当下物质景观与社会景观都发生剧烈变迁的城乡结合部社区迫在眉睫的重要议题。J市南村以政府采购矿泉水供应暂时解决井水污染事件的过程,为建构可行的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供了现实回应和理论启示。传统村落秩序的衰落,带来集体意识的崩解,城乡结合部社会个体化过程在加剧,原初“立公灭私”的公共性正蜕变为“立私灭公”的公共行为选择。如果两者的对立关系可以得到调和,是否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公共性?J市南村村民由一户到几户,以至千余户追寻井水污染原因的过程,展示的正是以“活私开公”的方式再造城乡结合部的“新公共性”。同时,以“新公共性”的形成作为导引,村民和社区治理者都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可理解性”的交往理性作为互动的基础,共同营造了以“开放性、公开性、监督性”为特征的社区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生成又在培育和壮大“新公共性”的生长。J市南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现了一种良性的循环,“以不变应万变”及时解决社区出现的公共问题。危机中蕴含机遇,在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碰撞中,城乡结合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应当直面村民的诉求,寻求社区治理的创新与飞跃。

猜你喜欢

结合部南村公共性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山东一社区免费送适婚青年婚房
用树叶辑成的书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论城乡结合部学校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与土地管理研究
桐南村以北
机床结合部特性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浅析铁路货运组织改革车务与货运结合部问题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