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美术课堂的新样态
——以博里农民画在儿童美术中融合为例

2022-11-21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孙丹丹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博里农民画美术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孙丹丹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地方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中的地方文化的美。本土文化形式丰富、种类繁多,尤其是在分布更为广泛的农村地区,从一种窗花纹样到一种村落建筑都积聚了本土文化的内涵。本土文化的学习是一个相对漫长的文化浸润过程,作为视觉文化传播最为直观的美术课堂,继承与发扬本土文化、拓展美术教育资源、创新美术课程,在这场“本土文化保卫战”中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关注:儿童初识农民画的体验

在本土文化资源融合过程中,笔者首先通过视觉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农民画的艺术特点。笔者观察到,初步接触农民画时,由于城市学生的生活与农村生活相差太远,加上对农村的风俗习惯知之甚少,因此学生对乡土的审美表现也就缺乏共情和共鸣。

镜头一:对本土艺术形象缺乏共鸣

在学生初步的审美判断中,农民画的外在艺术形式比较陈旧,它固守了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生活经验上,学生对农民画很难直接产生共鸣。如学生对布满石榴花纹、造型夸张扭曲的耕牛形象表示不理解,从心理体验角度上讲,这头“耕牛”既不美观,也不形象。

镜头二:对本土作品题材感到陌生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农民画的表现内容十分传统,并且多数以乡村题材为主,而乡村生活距离城市生活又比较遥远。因此,儿童对农民画的题材还很生疏。如在农民画作品讨论环节,学生对于染布的过程并不知晓,有的学生认为是在晒被子,也有学生认为是在卖花布。

镜头三:对本土文化理解存有疑惑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受认知经验和审美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较多,对出品于地广人稀的农村地区、构图却十分饱满的农民画,心存不解。如农民画中捕鱼的场景,一条河里有许多大小差不多的鱼,这让学生感到十分意外,这和生活实情是相悖的,因此儿童对这种饱满的构图迷惑不解。

二、剖析:儿童产生困惑心理的成因

学生对本土文化农民画中的部分元素有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美术而言,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对乡村农民文化的不解、缺乏本土文化的融合滋养、缺乏体系化的教学资源是主因。

(一)缺乏本土文化的融合滋养

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和时尚元素的影响,现代学生更崇尚较为自由、开放的文化形式,对于本土文化的兴趣相对不高。反观其象,既有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有本土文化融入不足的成因。当下课堂教学主要以美术教材为主,教材编者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的美术文化,而教学过程中本土文化的融入缺乏一个持续捏合的过程。

(二)缺乏体系化的教学资源

在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展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笔者通过走访发现,本土文化虽然种类繁多,但形式相对松散,还不成体系,只有少部分本土文化是以文献、图片、录像等形成保存的。目前,现存的本土儿童美术课程资源也比较匮乏,更没有形成体系。所以,学生学习本土文化无法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学习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因此,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实施本土文化的教学策略,并将本土文化转化形成美术教学的资源体系势在必行。

三、探行:适应儿童的美术课程建构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本土文化视域下儿童美术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笔者潜心思考:如何探寻本土文化,将本土文化整合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本土文化的艺术形式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得到传承和创新?笔者以淮安本土文化中博里农民画为例,从教学活动的维度探索儿童美术课程的建构。

(一)建立课堂观察卡——感悟文化内涵

农民画作为一种原生性民间艺术,主题涵盖了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城市的学生对农村生活习俗了解甚少。为此,笔者以学生的视角建立了“课堂学习观察卡”,通过初步观察、再度学习、深度探究三个步骤完成观察卡的记录。

1.初步观察——自主研学

初步观察为最直观、最浅显的认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之上,在没有任何引导的情况下,让学生独自欣赏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并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记录初步观察农民画的感受,为后面的学习和探究做好铺垫。

2.再度学习——教师讲解

通过网络云平台、农民画大型展览、乡村宣传画等影视形式展示大量优秀农民画作,让学生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讲解,重新诠释农民画的构图、造型和用色特点等;通过农民画纪实录像,了解农民画家创作时的环境背景和题材来源。

3.深度探究——实地考察

深度探究为融合性课堂,将大自然的气息、乡村生活融进课堂。笔者通过研学调查活动让部分学生跟随家长到田间走访,模仿农民劳作时的动态;通过参加农民文化活动,如逛庙会、拜年等了解农民画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由于融合性课堂的特殊性,此环节的学习可以通过摄像、拍照、美术观察日记等形式进行记录学习;学生调查活动结束后,再通过手抄报、演示文稿软件、思维导图等形式进行展示与交流,分享考察成果。

(二)设置学习手账簿——体验作品表达

为了记录每个学生学习农民画的过程,笔者给他们设置了学习手账簿,除了利用画面、照片、文字等形式梳理学习到的技法技巧和产生的所思所感,还可以利用手账簿中时间管理轴来规划未来要学习的内容和要达成的目标。通过手账簿记载,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各阶段学习的审美判断;通过手账簿展示交流,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本土农民画的兴趣。

学习手账簿目标达成设置思路如下:

1.造型上先临摹再装饰

博里农民画在造型上具有夸张变形的特点,这个环节以塑造人物、动物为主体,取农民画中的某一元素,如人物、动物等中的轮廓单独描绘;然后再做装饰小练习,在不改变外形的基础上,改变人物着装的花纹或添加动物的装饰纹样。

2.色彩上先观察再调整

博里农民画中的色彩善于运用补色和高纯度的色相对比,有很强的主观性和装饰性。在教学准备环节,笔者事先用绘图软件准备好几幅农民画的矢量图,留作色彩小练习备用;在教学环节,让学生先观察矢量图原画,并对比其他画作,再结合自己的视觉印象和对画面内容的理解,尝试借助电脑画图、Sketchbook等工具,重新完成对作品的赋彩,通过与原画对比进一步感悟农民画中色彩语言的表达。

3.题材上先构思再替补

博里农民画在题材上常以淳朴的劳动场面为表现对象,表现乡土味的民间民俗生活。笔者在这个环节的设置上,将一幅画中某些元素在题材选择上重新调整或替补,做类似于改画的小练习。

4.构图上先保留再创作

博里农民画在构图上更加饱满、浪漫,呈现出平面构图视角。这个环节在构图上保留原有表现内容,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记忆,换个视角重新设计构图。如在《春天的歌》的小练习中,笔者让学生仍以树、鸟、劳作的人为创作主元素,通过不同的构图形式,尝试重新创作。

(三)创设研学兴趣组——创新文化生成

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尝试,学生对博里农民画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技法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基本可以独立模仿或创作一些比较简单的作品。那么,如何融合农民画的表现风格,进一步拓展儿童的创作空间,展现儿童的创作个性?笔者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了部分学生创建了研学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分别从本土文化的内容和美术形式的分类上进行突破和创新探索。

1.内容上整合地方资源

为进一步拓展农民画创作素材,笔者在农民画中结合了地方文化中的其他资源,并且以调查报告的任务形式交给研学兴趣组的学生们,让他们通过研学探索、了解本土文化资源,借鉴本土文化进行美术创作。如淮安本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运河沿岸的风景、淮扬的美食,将这些内容整合到画面中,突破了农民画创作原有的素材来源,也使得农民画创作的背景延伸到了整个地方文化中,创作素材变得更为丰富,也更具地方特色。

2.形式上创新文化风格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打破传统,不断做出调整和革新。在农民画的表现形式上鼓励学生创新,如可以运用剪纸、扎染、版画、泥塑、黏土、布艺、电脑绘画等不同的表现技法尝试农民画创作,通过线条、图案、色彩、块面和空间多种元素进一步创新农民画,让农民画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

本文以儿童的立场为出发点,通过文化感悟、体验表达、创新生成三个维度,深度挖掘了本土文化在儿童美术课程中的研究策略,引导儿童感受农民绘画的语言,传承博里农民画的美术精神。从博里农民画的学习到本土文化的构建,还有许多生动的美术资源等待挖掘与课堂整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更好地发挥学校美术教育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让本土文化的种子在美术课堂中生根发芽、精彩绽放!

猜你喜欢

博里农民画美术
博里农民画——老淮安的文化艺术名片
垛田农民画 画苑一“奇葩”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美术篇
金山农民画
全国首家农民画美术学院揭牌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