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2-11-21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民族小学邵荣花

家长 2022年8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化情境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民族小学 邵荣花

数学是思维的工具,也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数学进行全面全新的认识。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教育成分,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实际生活中,蕴涵了很多理论教育知识,这些往往都是通过生活来体现的。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并且能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创设高效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创造恰当的生活情境,对学生展开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生活情境方法运用的价值与要求

(一)运用价值

生活情境方法是在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小学数学课程特点,引入生活情境方法对于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价值。具体来看:第一,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生活情境方法的设计往往是以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切入口,启发学生在问题中探索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关注的是学生真正需要学习什么样的数学知识,真正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展开学习。由此学生可以作为课堂的主人参与知识探索,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第二,契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数学的理解。生活情境方法的运用可以把学生从枯燥的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氛围中发现知识、探索知识。这样可以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知识,并从生活化的角度去理解抽象的数学定义、公式、定理等,提高了知识构建的效果。第三,有利于展开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生活情境方法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可以促使学生关注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让学生打破机械化知识学习的局限,自觉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充分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为知识的学以致用打下基础。第四,能够促进数学教学评价的转变,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简单地用考试分数评定学生已经不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支持下,教师在课堂上构建生活情境,可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展示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进而为教学评价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例如,教师可以将教学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方面,从而把学生从烦琐枯燥的做题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主动从生活中探究数学的学习与运用,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运用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需要体现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教学实践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生活情境的设计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情境创设中要确保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符合日常生活逻辑。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思维发展特点的影响,对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和学习的沃土。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主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把握学生习惯的探索学习方式,从学生生活中挖掘数学知识,从而实现生活情境的有效构建,促进数学课堂的有序开展。第二,教学过程要高于生活。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不是简单地将生活现象呈现出来,而是在教育教学的要求下对生活现象的提炼和艺术加工。因此,教师应在立足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料,以生活化的方式展现数学问题,并为学生预留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跳出自己生活范围的局限,主动关注周围、关注社会,从更加抽象的角度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第三,教学实践要回归现实生活。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学的数学知识主动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以解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体现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特点,展现体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多的是停留在接受知识层面,缺乏对知识的应用。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课生活化教学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实践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生活情境方法的运用可以促使师生回归生活,有利于学生透过生活现象看到数学的本质,并将数学学习的落脚点放在生活层面。

二、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数学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衔接之处,并通过教学指导,整合生活材料,为学生构建生活情境,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生活情境的构建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符合这个年龄阶段的生活情境。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外界环境充满强烈的探知欲望,这是因为他们脱离了父母的庇护,进入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当利用这一心理,将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效地引导进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为此,教师所构建的生活情境,必须全面且健康,不能对小学阶段的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才能将学生正确地引导进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面,一定要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范围。如果数学模型较为复杂,就会让学生从心理上抵触学习,进一步导致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状态。最后,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进行数量的比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比如,以物体的数量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字的大小以及变化,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感悟,产生了一些问题。第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一方面抓住学生喜欢新奇事物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能够在生活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引出生活问题,这样也能够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放,加强学生对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喜爱程度。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由于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策略比较保守,学生在很多时候都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生活中的数学案例,为沉闷的数学课堂增添活力。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分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分水果”这个日常的生活情境中提取素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平均分”的概念,进而引出“二分之一”;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第二,利用生活素材,创设故事情境。故事是小学生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以故事为基础创造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抓住小学阶段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要能够很自然地将小学数学问题以故事的形式引用出来。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构建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听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时候,教师结合“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背景为学生设计了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故事中思考长度单位的表达,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第三,组织学生探究体验,创设操作情境。生活情境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要通过体验的形式完成学习。因此,教师应利用生活素材构建情境,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等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操作活动,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在体验中完成数学学习。

(二)利用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基础的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并探究科学合理的数学方法。而要想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那么前提是建立在数学思维良好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逻辑性的思维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活跃课堂,推进教学目标落实的主要方式。但是,目前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关注知识,而忽视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小学生由于知识储备、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在课堂参与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主动与教师交流,并展开合作,提高课堂参与效果。例如,在学习千克、克等重量单位的过程中,教师设计“购物”情境,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活动,探究重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及不同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等。这样学生获得了课堂互动的机会,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深化思考,完成任务。

(三)设计生活化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提到数学学科,我们通常会将其描述为内容抽象、逻辑严密、理解难度较大的一门学科。这样的学科特点,对于这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确实存在理解困难。例如,在课堂上,当教师讲解到比较抽象的概念的时候,学生一头雾水,懵懵懂懂,很难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更多的是依靠死记硬背完成记忆,又通过机械套用进行应用。这样的学习过程十分枯燥,同时无法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与思考。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运用生活理念,利用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的生活语言,创设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依托生活完成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对于这两个十分相似的符号经常混淆,在比较数字大小的过程中频频出错。为了加强学生记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画,并利用儿歌帮助学生观察、记忆,即“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头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冲谁开口笑”。这样的生活化的语言设计能够在课堂上营造生动有趣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记忆,理解数学知识。

(四)依托生活情境,合理设计课后作业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对课后作业的认识比较片面,侧重于作业在巩固消化知识方面的作用,忽视了其在引导学生应用知识,促使学生回归生活中的育人价值。这样的认识导致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只注重“量”,而忽视了“质”,增加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让学生失去了在生活中探究、应用数学的乐趣。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研究生活教育理念,并结合生活情境为学生安排作业,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氛围中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巩固数学知识,同时发现问题,拓展思考,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升认知能力。课后作业贴近生活,能够让学生以实际生活的角度思考出现问题,帮助学生对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在学习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思考、计算,自己制作一个年历,表明年、月、日,并找出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如传统节日、纪念日,以及父母的生日等。在检查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说明自己的制作过程和体会,最后比一比谁的年历既准确又美观。这样的作业设计有利于学生回归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存在,并通过自己的想法完成知识的应用。教师通过鼓励引导,强化了学生自主探究生活的意识,为学生主动应用数学解释生活提供了支持。

(五)构建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点内容的理解

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不能够很快地将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记忆下来,不能有效地完成一堂课的学习。教师在利用一些课后习题进行检验教学成果时,经常会发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能力相对薄弱,不能有效地将知识点进行理解。而一些学习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在进行课后习题的训练时,非常容易发生错误,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耐心,甚至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课程中利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利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地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为了创建文明城市,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某社区准备要修建两个大花坛(出示情境图)。这两个花坛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在学生说出“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后,让学生猜测:你觉得哪一个花坛大一些?多数学生认为条件不够充分,难以猜测,而要想比较哪个花坛大,需要计算它们的面积。趁此机会教师提问:你会算它们的面积吗?由此引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多边形的面积,带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运用数学知识探究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的认知特点,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整合生活素材,并采用科学的、生动的、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构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价值,丰富与拓宽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促使学生应用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生活化情境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