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究
2022-11-21彭雪峰福建省武平县刘亚楼红军小学364300
彭雪峰(福建省武平县刘亚楼红军小学 364300)
数学学科作为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无论是对运算法则和数学公式的掌握,还是数学思维的建构,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布置大量的数学作业,以量取胜,让很多学生面对数学学科叫苦不迭。但随着“双减”政策的发布与贯彻,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要求得以贯彻,数学学科的教学实践也必将迎来新的转变。
一、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调整作业难度
低年级阶段是学生开始接触数学学科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从零开始建立认识的阶段,教师应当注意学生自身的认知发展规律,由简到繁,从易到难,一步步帮助学生走进数学、认识数学、了解数学,逐渐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作业的布置也是如此。教师要注意作业难度的循序渐进,在学习基础定义的阶段,作业内容尽可能简单明了,以帮助学生加强认知为主,理解为先,记忆为辅。当教学进入高阶内容,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知识的复杂程度逐渐提高难度,增加变式,让学生能够在更具层次的教学与作业设计中逐渐提升能力,锻炼数学技巧。只有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规划数学教学与作业的内容,才能让学生一步一步搭建好数学学习的基础。
例如,《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上下位置和上下顺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设计作业时,教师不宜引入复杂的概念,或是让学生立即阅读过长的案例,而应让学生先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认识上、下的位置区别,帮助学生培养想象力。因此,教师设计了一些实践性作业,如让学生两两组成数学小组,共同完成实践作业,首先由学生a负责动手,学生b负责回答,学生a将铅笔盒、数学教科书、语文教科书、数学练习册依次叠成一摞,让学生b说出哪个物品在上面,哪个物品在下面,一轮结束后,两个学生再交换位置,由学生b动手摆物品,学生a回答,看谁答得更快,说得更好。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图像作业,如在一幅图上同时分布有不同的小动物,教师让学生分别以不同的小动物作为参照物,回答哪只小动物在上,哪只小动物在下。
二、教学与作业趣味性设计,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趣味性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这是和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紧密关系的,一方面低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数学学科的学习,对很多数学上的概念缺乏认知,如在学习几何图形之前,学生对“角”“正方形”“长方形”这些概念是完全陌生的,学生对篮球、足球十分熟悉,却无法认知“圆形”“球体”,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圆形”的概念,那么学生在理解上就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也很容易失去兴趣,从这一角度来说,趣味性的设计能帮助学生加快理解速度,及时跟上教学的进度,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长期集中到一个事物上,如果没有趣味性元素的吸引,学生很难维持较长的学习状态,生理上容易产生负担感,从而影响到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另外,数学是伴随学生度过漫长学习时光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培养好兴趣对学生往后逐步深入把握更多复杂的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有所帮助,也是优化学生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感的重要方法。
例如,学完《统一长度单位》一课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长度单位存在的重要意义,了解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教师设计了“比长短”的小游戏。教师提前准备几件教具:一盒曲别针、几个规格相同的水杯等,教师分别展示这两件教具,然后让学生分别用曲别针和水杯测量教科书的长度,随后邀请一位学生上台亲自测量每件教具的长度,注意在测量时要将每件教具放平,学生每完成一件教具的测量,教师就将测量结果记录在黑板上,测量后发现明明是测量同一样物品,但由于测量的工具不同,测量得出的数字就不同。接着,教师再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位小组成员分别寻找并使用教室中唾手可得的一些“教具”测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度,让学生将自己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能见到的这些物品作为测量的工具,进一步让学生对测量工具影响测量结果产生认知,由于所使用的工具都是学生熟悉的物品,亲手测量这一活动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手意愿,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以趣味性的活动替代死板的概念解说,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
三、灵活设计分配作业内容,让学生掌握自主权
陶行知先生在一次演讲中就说过:“教育孩子就像是喂鸡,强迫孩子去学习,硬把知识灌给他,这样掌握的知识是不会牢固的。但是如果让孩子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为此,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作业的布置模式,让学生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而是主动完成作业,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多样、灵活地分配作业任务是有效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让学生充分掌握自主权,让写作业不仅仅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升的途径,这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也会有很大帮助,更能帮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比如,教师可以拓宽作业的包容性,在设计作业时以多样的内容替代单纯的做题或是背诵任务,教师可以将作业要求拓展出多条完成渠道,学生既可以选择“难度A”,也可以选择“难度B”,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意愿和自我优势,将因材施教充分应用到作业布置中来。另外,开放性作业也是让作业设计更加灵活的一个选择,即教师设置作业的方向和基本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的形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样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接触数学、了解数学的自主性。
例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数学分享小组。对于将运算规则掌握较为熟练的学生,教师设计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研究同一道题的不同解法,看看学生能想到几种不同的解法,并启发学生用比对运算答案的方式检验解法的正确性。对于运算规则掌握还不太熟练的学生,教师设计的作业:将他们分到同一小组,以口头问答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如第一轮考查“十几减九”的运算方法,学生先将“11-9”“12-9”“13-9”“14-9”等算式依次写下来,裁成不同的纸条并折叠起来,放入小盒子,学生轮流抽取并计算,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这样一来,在游戏准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先从列算式开始练习,接着再逐步开始运算,在聆听其他学生计算的过程中,学生间还能互相修正,共同进步,有助于形成小组内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小组的形式完成作业,一方面能够降低学习的枯燥程度,让学生在讨论中享受数学的乐趣,另一方面不同小组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为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安排更加适当的作业,让作业充分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让作业完成更具灵活性。
四、搭建新型作业评价体系,注重学生能力发展
作业形式的多元化与作业评价的多元化是紧密连接的,在作业形式得以拓宽之后,教师就必须对原有的作业评价体系优化升级,以适应拓展后的作业内容。即不再只关注学生在答题时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以计算结果评定学生对运算规律的掌握程度,甚至直接评定学生的计算水平,而是要观察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展现出的成长轨迹,关注学生是否在主动学习,学生是否能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有明确认识,学生是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之路才能继续稳健地走下去。此外,在新型评价体系中,推动多元评价主体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减轻学业负担,发展学生能力,就要让学生自身也参与到作业评价中来,学生只有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所认知,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节奏,并进一步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效调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作业评价,鼓励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加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感,让学生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定义数学学习,不再把数学的学习视作教师、家长施加给自己的枷锁,而是将其看作自己能力发展、增长智慧的必修课,主动走进数学这座大殿堂,探索数学的无穷奥妙。
例如,在学习完《角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与“角”有关的图片,如操场的图片或是铅笔盒的图片等,让学生先同自己的同桌一起交流讨论,说说图片上有哪些角,说得不对的地方或是没有说全的地方,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修正和补充。教师注意观察每组同桌的讨论情况,等同桌间充分讨论后,教师可以邀请一位学生回答,答完之后教师再邀请这位学生的同桌回答,让同桌评价他说得对不对。等同桌也回答完毕后,教师仍然不必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先让班上的其他同学一起回答:这两位同学说得对不对,有没有其他学生有不同看法?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修正共同得出正确答案,实现学生间互相评价的模式。最后设计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绘画或是手工制作“角”,通过实际动手加强对几何图案的认识。做好后,教师将学生制作的角一起粘贴在教室的一角,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制作的成果和经验,并通过自主交流完成实践作业的评价。
五、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积极落实为学生减负减压的要求,教学的重点也应当从提升学生的应试水平转向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注重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的课时进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认知水平,淘汰题海战术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真正让教学成为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实现身心发展的领域,让学生学好数学,享受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