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2022-11-21张惠兰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实验小学350700
张惠兰(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实验小学 350700)
2016年6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各地要加快‘宽带网络校校通’,推进‘无线校园’建设,构建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信息化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毋庸置疑,而将信息化运用到识字教学中也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举措。依靠信息化技术转变识字教学固化理念,提升教学效能,在带动信息化教育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能为小学识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小学语文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识字教学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升教育质量
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对视频、音频等资源的灵活转换与利用,教师可以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字义等利用生动的图片展示出来,化抽象为具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此同时,网络的高度连接性也能帮助学生做好知识串联,将汉字知识融入阅读、写作等板块中,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进而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能。
2.有利于规范学生识字行为
开放的信息化环境使校园不再成为唯一的学习平台,网络上提供的微课、公开课视频等能够更好地纠正学生吐字发音,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多数汉字能够实现对意思的独立表达,这就要求学生不单单要掌握汉字的写作与读法,还需要了解其概念、意向及情感,而单单依靠教师的讲解显然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利用信息化技术展现汉字的演变规律,展示汉字的书写过程,使学生的书写更加规范,也能加深对字义的理解,使教学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
3.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缓解传统语文教学中趣味性缺失的问题,视频、音频等资源的利用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充盈饱满,利用儿童喜爱的动画对汉字解读,丰富的色彩、动态的画面也会对学生的视觉造成巨大冲击,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与固化的传统识字课堂相比,信息化技术为多元化课堂的构建提供了良好支撑,也为生活化、游戏化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优化策略
1.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外界事物保持高度的好奇,新鲜的事物总能激发小学生的关注,对此,教师在识字教学课堂布局时,应充分考量这一点,在确保教学内容层次分明的基础上,合理穿插新奇有趣的内容,以更好地引发学生联想。以统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一文教学为例,该节课学习了新字“芽”,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段豆芽发芽的视频,在快速镜头下,学生感受到仿佛静态的种子破土而出的过程,感受到了植物强大的生命力,并对“芽”字的构造逐渐产生好奇。接下来,教师再对“芽”字拆分讲解,其中“艹”明确了“芽”的植物属性,而“牙”则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种子发育的过程。教师在讲解到此处时,可以将儿童牙齿的成长与植物生长视频对比,让学生意识到古人在造字过程中对时间因素的巧妙把握。
2.借助多媒体功能,提升识字效果
小学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系统化的识字教学,必然立足对学生学习需求的考量,制订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对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基本学情的分析,结合信息化技术实现对识字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满足不同质素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开展课堂识字教学,将实现对静态汉字的动态化展示,带领学生熟悉汉字,并逐渐产生汉字学习的兴趣。教师通过钻研每一位学生的认知特点,并结合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以帮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展开汉字学习,进而不断提升识字效果。
以《金木水火土》的教学为例,在认识“木”这个字时,教师不妨结合“林”“森”字统一教学。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棵树成长的视频,并用“木”代表一棵树,再播放一片树木的照片,并用“林”代表这一片树木,最后播放一片茂密森林的照片,并用“森”代表这片森林。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三个字在数量描绘上存在的差异,并明确了汉字的应用途径。如此一来,学生在日后应用汉字时能够更好地区分,进而实现对汉字灵活规范的运用。
3.妙用信息技术,规范拼读过程
识字并非单纯地掌握汉字的写法,还需要掌握正确的读音与用法,对此,拼读也是识字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然而,受地域因素的影响,教师浓重的口音会对学生品读造成一定的误导,进而影响到学生对汉字的规范运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规范汉字拼读过程,在规范学生发音的同时,也能纠正教师口音问题,进而带动师生的共同进步。以一年级上册的拼音教学为例,拼音作为汉字拼写的基础具有系统的应用方法,其被划分为声母与韵母,且划分为平舌音、卷舌音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发音时舌头的位置及嘴唇的形状,教师可以利用动态视频展示发音时口腔内部的情景,了解发声器官的动态变化,从而对小学生的拼读过程进行有效规范。
与英语不同,汉字通过偏旁部首的组合形成独立的字体,汉字教学中同样包含笔画及偏旁部首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汉字的偏旁部首拆分讲解,带领学生了解汉字的组合形成过程,了解古人造字背后的意义,从而深化对汉字文化的了解。以《大小多少》中“桃子”和“杏子”的教学为例。两种果实都选择了用“木”作为偏旁,恰恰证明了两种水果都是在树上生长。在找到这一规律后,“梨”“棠”等字的学习也变得更加快捷高效了。
4.立足日常生活,激发识字热情
在传统识字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所有重心都放在教材提供的内容上,未能实现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导致学生即便掌握了知识,也无法实现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识字教学的安排也失去了现实意义。陶行知先生曾言“生活即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利用,对此,识字教学也应紧紧围绕生活展开。将识字课堂拓展到现实生活中,教材不再成为唯一的教学资源,课堂也得到了进一步延伸。
以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教学为例,文章主要描绘了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象,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感受到四季奇妙的变幻,感悟大自然的魅力。识字环节展示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四个词语,将四季的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首先将校园作为背景,利用投影放映四张场景相同、季节不同的照片,让学生试着找到其中的不同之处。学生在对比分析后发现,植物的变化最为明显,从春天的刚刚发芽,到秋天的树叶金黄,再到冬天盖上皑皑白雪。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四季气候、温度的差异,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投放冬天呼啸的北风、夏季蝉鸣、秋季落叶簌簌、春季冰雪融化等音频资料,并智能化调节室内温度,给予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官体验,进而洞察季节变化对生活带来的影响。
5.信息融入实践,灵活课堂布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活跃,进而实现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实践活动,将识字教学从固化的理论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带领学生通过手动操作感受汉字构造的魅力。与此同时,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开展奠定有力基础。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汉字笔画顺序编排成一套保健操,带领学生利用肢体语言展示汉字。
以一年级下册的《姓氏歌》为例,该章向学生展示了比较常见的姓氏及写法。在课程开始前,教师不妨让学生自行查找有关自己姓氏的资料,包括姓氏的来源、演变等,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进入课堂互动后,教师则以投票的方式,选举出班级里人数最多的姓氏,通过投票计分,学生能够发现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到的细节,对同学有了新的认识,也能从中认识一些比较罕见的姓氏。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对自己姓氏的偏旁部首进行拆分,了解到汉字的结构,并试着编排成一句简单的儿歌。诸如,“双口吕,双木林。加贝贺,雨田雷。上官欧阳最罕见,中华姓氏是一家”。通过将班级里学生的姓氏编排成脍炙人口的儿歌,让学生感受到汉字学习的乐趣,也能掌握姓氏的规律。
6.创新应用手段,渗透读写结合
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而识字则是读写教学的奠基。对此,教师应将识字教学渗透到读写教学中,做好自然衔接,让学生了解到汉字的广泛应用,进而加大对汉字学习的重视力度。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文章通过描述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脚印的不同,带领学生认识与辨别小动物。对此,教师不妨将有关动物的谜语穿插到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体貌特征及习性的差异,如头戴大红帽,身披五彩衣,好像小闹钟,清早催人起。学生通过猜谜掌握了公鸡的体貌特征,并了解了公鸡打鸣的习性,使识字教学的内容得到深化。
再如,在《动物王国开大会》的教学中,同样以小动物为主题,带领学生学习动物的名称。为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教师不妨将汉字的演变过程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以“虎”字为例,带领学生观看不同字体下“虎”字的形态,如甲骨文的“虎”字更追求形态的相似,而篆书、隶书等在保留字体象形特征的基础上更追求美感。通过汉字发展历史的渗透,带领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亦使教学主题得到升华。
三、结语
信息化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此,教师应充分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借助教育科研优势,切实投入到对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开发与应用中,借助互联网提供的丰富资源构建多姿多彩的信息化课堂,使识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使小学生的识字能力与水平得到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