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金要方》宋校本与新雕本食疗本草文献异文概述

2022-11-21张戬曾凤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鸟兽千金本草

张戬,曾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唐·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在医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其流传至今的版本系统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现今国内之传世通行本——日本江户医学影印北宋本,祖本源自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刊行的《备急千金要方》30卷(北宋治平三年,即1066年,以下称“宋校本”);二是早期传本系统,代表性版本为《(新雕)孙真人千金方》残卷20卷(以下称“新雕本”),该版本为刊于宋英宗(1064~1068年)之前的民间书坊刻本,在较大程度上保留了唐代写本的原貌[1]。

《千金要方》以收录方剂为主但不限于方剂,也集中收录了食疗本草文献。中国古代本草著述源远流长,可惜宋代以前本草著作均已亡佚,现存最早的当为初刊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2](简称《证类本草》)。因《千金要方》无论是成书还是传世版本均早于《证类本草》,故其中保存的食疗本草文献可谓弥足珍贵。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文献在宋校本与新雕本中存在诸多异文。本文在逐字比对的基础上,概述二者差异性的表现,探讨其学术内涵的异同,凸显唐宋之际本草文献演变的轨迹与特点,以期对本草文献的研究进行正本清源,同时也期望能为传世本草文献的校勘和已佚本草文献的辑佚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1 《千金要方》宋校本与新雕本食疗本草文献异文比对结果概述

通过逐条比对发现,《千金要方》宋校本与新雕本的食疗本草文献的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7个方面。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1.1 所在卷数、卷名、篇名有异《千金要方》中的食疗本草文献,新雕本在卷二十二,卷数下无卷名。宋校本在卷二十六,卷数下有小字卷名“食治”。食疗本草文献所在卷在卷首列有5篇篇目名称,两版本皆为《序论第一》《果实第二》《菜蔬第三》《谷米第四》《鸟兽第五》(其中后4篇为食疗本草文献)。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宋校本《鸟兽第五》篇名下有小字“虫鱼附”,新雕本无。二是内文各篇篇名,宋校本与卷首目录相同;新雕本则有些不一致:其中卷首题为《菜蔬第三》《谷米第四》《鸟兽第五》的篇名,新雕本在内文中分别为《菜部第三》《米食部第四》《鸟兽部第五》。

两版本“食治”文献所在卷数的不同,实质上是由于宋校本对本卷的编次顺序进行了调整。新雕本卷二十二至二十六内容依次为“食治”“丁肿痈疽”“痔漏”“解毒并杂治”“备急”。宋校本将“食治”卷移到“备急”卷之后,其他各卷依次前移。调整之后,宋校本“丁肿痈疽”“痔漏”“解毒并杂治”“备急”4卷,与前面卷二十一“消渴、淋闭、尿血、水肿”相接,同为疾病治法;卷二十六“食治”,主要内容为食疗理论和食疗本草,后接卷二十七“养性”,两者偏于养生防病,与前有别。这样的编次顺序、所增卷名对本卷内容的概括,以及前后篇名的统一,都显示出宋校本更加清晰严谨的学科体系性。

1.2 宋校本对术语“主”的使用进行了统一规范“主”是本草类文献中用于表示药物功用主治常用的术语,主要有两种用法。其一,“主”字后面接表示功用的词或词组,“主”字可今译为“主要功用是”,如“主消谷逐水”。其二,“主”字后面接表示病证或症状的词或词组,可理解为“主治”,如“主筋骨湿痹”。新雕本兼存这两个用法,宋校本则对此进行了统一。一是保留了表示“主治”的“主”字,删除了表示“主要功用是”的“主”字;二是对表功用、表主治并存的句子,根据句意增补“主”字。

如新雕本“生根寒,主止热渴,破留血”(《果实第二·藕实》),“主利五脏,轻身益气”(《菜蔬第三·芜菁》),“主补虚冷,益气力”(《谷米第四·饴》),“宜肾,主安五脏”(《鸟兽第五·狗肉》)等“主”字,后面皆接表示功用的词语,宋校本一律将“主”字删除,删除此类表示“主要功用是”的“主”字共90处。

对于“主”字后面先接表功用词语,后接表病证词语,即二者杂糅使用的句子,宋校本先删除了表功用的“主”字,又在后文表示病证的词句前增补“主”字表示“主治”。如新雕本《果实第二·豆蔻》中的“主温中,心腹痛;止吐”,宋校本则记载为“温中,主心腹痛;止吐呕。”

1.3 除“主”字外,宋校本删字80处考宋校本所删80处,大多为较为明显的衍文,或对于文义理解关系不大的虚字,删除当无争议。如《果实第二·栗子》中的“甚治之腰脚不随”,删“之”字;《菜蔬第三·葵菜》中的“宜脾,久服食利胃气”,删“服”字。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字删除后对文义影响甚大,有待考据商榷。如《菜蔬第三·香葇》中的“味甘平,微温”,删“甘平”二字;《鸟兽第五·马肺》中的“主寒热,小儿茎痿”,删“小儿”二字。这些删除的文字,并不是通过上下文义即可做出判断的,宋校本将之删除,当有依据。

1.4 除“主”字外,宋校本另增补134处较之新雕本,宋校本增补之处很多,并且大多于文义改变较大。

1.4.1 增补性味 如:《果实第二·蒲桃》(宋校本,下同)中的“味甘、辛,平,无毒”增“辛”字。《菜蔬第三·邪蒿》中的“味辛,温,涩,无毒”增“温,涩”二字。

1.4.2 增补功用 如《果实第二·芋》中的“宽肠胃,充肌肤,滑中”增“滑中”二字。《菜蔬第三·葱青叶》中的“发黄疸,杀百药毒”增“发黄疸”三字。

1.4.3 增补名物考据方面的内容 如《菜蔬第三·蘩蒌》增补“别有一种近水渠中温湿处,冬生,其状类胡荽,亦名鸡肠菜,可以疗痔病,一名天胡荽”;《菜蔬第三·苍耳子》增补“一名葹”“蜀人名羊负来,秦名苍耳,魏人名只刺”。

1.4.4 增补条目或附加条目 如《鸟兽第五》增补条目“狸肉:温,无毒。补中,轻身,益气,亦治诸注”;《菜蔬第三·芸薹》增补附加条目“其子主梦中泄精,与鬼交者”。

1.5 宋校本改字254处

1.5.1 订正讹字《果实第二·栗子》:“主益气,厚賜胃,补肾气,冷人耐饥。”其中的“賜”字,宋校本为“肠”;“冷”字,宋校本为“令”。《菜蔬第三·榆叶》:“王小儿痫,小便不利。”其中的“王”字,宋校本为“主”。

1.5.2 规范统一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菜蔬第三·韭》:“其心腹有固冷者,食之必加剧。”其中的“固”字,宋校本为“痼”。《菜蔬第三·苦菜》:“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肠僻。”其中的“僻”字,宋校本为“澼”。

1.6 宋校本乙转倒文12处

1.6.1 为规范行文格式而乙转《菜蔬第三·枸杞叶》:“味,平,无毒,涩。”“无毒,涩”三字,宋校本为“涩,无毒”。《菜蔬第三·芥菜》:“味辛,温、辛,归鼻,无毒。”“归鼻,无毒”四字,宋校本为“无毒,归鼻”,并删掉第二个“辛”字。

对于药物性味、归经、毒性等几个方面,宋校本严格按照先味性、次毒性、后归经的顺序来表述。凡不符合这个顺序之处都进行了乙转(训诂学术语。亦称“钩乙”。指校读古书时,把前后颠倒的字句用线条勾画过来),以统一行文格式。

1.6.2 为使文义通顺而乙转《菜蔬第三·瓜》:“食竟,心内作停水,不能自消,或为胃反。”“胃反”二字,宋校本为“反胃”。《菜蔬第三·菘菜》:“本是蔓菁也,种之即江南化为菘。”“即江南”三字,宋校本为“江南即”。

1.7 宋校本迁移与调整顺序15处与新雕本比较,宋校本对较多条目和句段进行了迁移,调整了顺序。

1.7.1 迁移条目,调整顺序 如《鸟兽第五》包含各类动物食药,即乳(包括乳制品)、兽、鸟、虫(包括蛇)、鳞(鱼类)、介(带甲壳的水族动物)等子类,新雕本中这些子类的条文混杂排列,宋校本则进行了严格的归类,并按照乳、兽、鸟、虫、鳞、介的顺序编排。如“蝮蛇”“原蚕雄蛾”两条文,新雕本杂于鳞、介类各条文之中;宋校本列于鸟类诸条文之后,鱼类之前,归虫类。“麋”“豚(猪)”“獭”三兽各部位及食禁各条文,新雕本杂于鱼虫诸条文之间,宋校本归兽类。

以上条文迁移调序的例子,均在《鸟兽第五》,共计7处。另有一例在《谷米第四》,即“白黍米:味甘、辛,温,无毒。宜肺,补中,益气。不可久食,多热,令人烦”。新雕本将此条列在“稷米”后,宋校本列于“丹黍米”后。

1.7.2 调整“黄帝云”引文(食禁方面的内容)的位置 据马继兴先生考证,《千金要方》引用“黄帝云”的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序论第一》中所引,为《黄帝内经》原文,属于食治总论;二是食疗本草部分(《果实第二》《菜蔬第三》《谷米第四》《鸟兽第五》四篇)所引,为《黄帝食禁》的佚文[3]。这些引文绝大多数是有关饮食禁忌的,一般各系于所关联的食药、动植物或子类之后。

前文已述,新雕本《鸟兽第五》中包含各动物子类,子类归属与条文排列不清。与此相关,该版本《鸟兽第五》“黄帝云”各条引文的排列位置也非常杂乱。宋校本则对此进行了迁移调整,各系属于所关联内容之后,共有3处。如“(黄帝云)龟、鳖肉共猪肉食之,害人;秋果菜共龟肉食之,令人短气;饮酒食龟肉,并菰白菜,令人生寒热。六甲日勿食龟、鳖之肉,害人心神。螺、蚌共菜食之,令人心痛,三日一发。虾鲙共猪肉食之,令人常恶心多唾,损精色。虾无须,腹下通乌色者食之害人,大忌,勿轻。十一月、十二月,勿食虾、蚌著甲之物”,此段文字新雕本列于“鸳鸯肉”条文之后,宋校本列于介类(包括鳖、蟹)诸条文之后。

此外,宋校本还将其他卷篇中有关食禁的“黄帝云”引文,迁移至卷二十六(食治)相关条目下,共有4处。如“瓜入水沉者,食之得冷病,终不瘥”,新雕本出现在卷二十八(养性)《黄帝杂忌法第三》,宋校本出现在卷二十六《食治·菜部第三·瓜》条“黄帝云”引文末。“妇人月事来,不用食蓼及蒜,喜为血淋”,新雕本出现在卷二十八(养性)《黄帝杂忌法第三》,宋校本出现在卷二十六《食治·菜部第三·蓼》条“黄帝云”引文末。

2 异文比对结果的分析

2.1 宋校本为精校本和备急实用本从以上异文比照的实例来看,宋校本对术语“主”的使用进行了统一,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进行了规范,对讹字进行了校正,对文句进行了删繁补缺、乙转倒文等,较之新雕本行文更加精当、准确、通顺,可谓精校本。从文本整理的角度来看,宋校本卷、篇、条的区分和编排更加清晰,内文各篇篇名与卷首目录一致,收录内容的关联系属更加合理和紧密,呈现出内在的逻辑性;卷数下加有小字卷名“食治”,更加便于检索和使用,符合“备急”之名,强化了《千金要方》的临床实用性。

2.2 宋校本的不足及待考之处

2.2.1 存在若干应改而未改之处 比如有些“主”的用法,并未完全进行规范统一。如《谷米第四·胡麻》(宋校本,下同):“花主生秃发,七月采最上采头者,阴干用之”;《鸟兽第五·青羊肉》:“主缓中止痛,产乳余疾,及头脑中大风,汗自出。”此两处的“主”字,后接表示功用的词组,宋校本未删,不符合其统一的体例。由此可见,宋校本的校改存在疏漏,尚不够严谨。

2.2.2 不少校改之处未被后世采纳 最为明显的是术语“主”的用法。考察现存与宋校本成书时间最接近的本草专著《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4](简称《证类本草》),其中“主”字用法几乎与新雕本完全一致,后世本草类文献亦基本沿袭。除了“主”字外,还有其他大量宋校本校改之处未被后世采纳,如《菜蔬第三·韭》(新雕本,下同)中的“可久食,安五脏,除胃中热”,其中的“胃”字宋校本作“骨”字。《证类本草·菜部中品·韭》[4]与《本草纲目·菜部·韭》[5]同新雕本。

比较而言,宋校本对“主”字作为术语的使用更加规范,但为何未被后世采纳呢?究其原因,可能是这种规范为宋校本确立,不合古书原貌,而《证类本草》等书所据材料更古,保留了本草文献的原貌。考安政本《医心方》(成书于984年,未经宋校),“主”字用法及“韭”条异文[6]皆同新雕本,可为佐证。

2.2.3 大量异文所据不明,有待考证 宋校本与新雕本有大量导致文义悬殊的异文,难以根据上下文做出评价取舍。如《菜蔬第三·越瓜》:“可久食。益肠胃。”“可久”二字,宋校本作“不可多”三字。

安政本《医心方》卷三十“越瓜”条,引孟诜(621-713年)言:“益肠胃,止渴,不可久食,动气。虽止渴,仍发诸疮,令虚,脚不能行立。”[6]《证类本草·菜部上品·越瓜》:“利肠胃,止烦渴。不可多食,动气,发诸疮,令人虚弱不能行”[4],又引《食医心镜》(约九世纪末成书,原书已佚)的“越瓜鲊,久食益肠胃。”[4]这些异文错综复杂,难以简单判断孰是孰非。应当追溯其文献依据,厘清其学理内涵,以便为有效利用宋校本提供可靠的参考。

2.3 以往基于宋校本提出的某些医学史观点,有待重考在传统医学史上,通常认为以“食治”为卷名始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如孙思邈在书中“专列‘食治’一门,应用羊、鹿的甲状腺来治疗甲状腺肿瘤”[7]。又如“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标志着食疗学已经是一门独立学问,成为独立的学科”[8]。但本文的考证结果显示,该书“食治”之卷名为宋校本所增,因此不能据此认为食疗(食治)学之专名在唐初已经确立。且从内容来看,这一卷除收录食疗理论外,主体为食疗本草文献,并未收录食疗方。《千金要方》中虽确有大量食疗方,但散见于其他各卷之中,比如前面引文提到的“应用羊、鹿的甲状腺来治疗甲状腺肿瘤”的治方不在“食治”卷,而在“解毒并杂治”卷。这也说明了孙思邈编著此书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食疗学体系,至少作为食疗学主体的“食疗方”还没有从方剂中单列出来。初步考察现存唐宋方书与本草文献发现,唐代以“食疗(食治)”冠名的专著,均属本草文献;而食疗方独立为专卷,当始于《太平圣惠方》(公元992年)。鉴于唐代食疗文献还保留了一些残卷、佚文和目录,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详考。

此外,还有较多基于宋校本而系于唐初医学史的提法有待商榷,如某些有关本草分类、归经、功效等方面的认识史,某些术语内涵的演变史等,都有待重新确定其历史节点。

3 结语

从以上《千金要方》宋校本与新雕本食疗本草文献的异文比对结果来看,虽然宋校本确为精校本和备急实用本,但其疏漏以及理校径改(校勘学术语,指直接修改)之处不在少数。宋校本序言称在校勘过程中以唐前医籍“端本以正末”,“事关所出,无不研核”,对于“尚有所阙”之处,参考唐代其他医籍“溯流以讨源”,“凡所派别,无不考理,反复稽参”,共列举18种医籍及“诸家本草,前古脉书”来作为校勘依据[9]。可见,宋校本的校勘主要基于“研核”与“考理”,虽有大量的文献依据,但对材料的取舍、次序的编排、字句的推敲等方面不乏理校与径改之处。有学者指出,“宋人对《千金要方》的大规模调整,特别是他们径改原书不标文献出处……是遵循了‘备急’的基本原则”[10]。结合北宋校正医书局由儒臣主导,医家仅是“入局只应”等待询问的特殊性[11],宋校本食疗本草文献的复杂性值得重视。

因此,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对《千金要方》食疗本草文献进行跨版本乃至跨书籍(特别是唐前及唐宋时期的本草、方书文献)的异文比对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基础性工作,这对于本草、方书文献的正本清源,以及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猜你喜欢

鸟兽千金本草
虎家“四千金”
雷的尸体
“千金”原来指男儿身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孔子的进退之道与其对隐士群体之态度
宣城地区人物堆塑罐初探
千金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