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看见研究的力量
2022-11-21崔建梅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
崔建梅 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基于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育师”的发展战略,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在研究中求发展、求活力、求创新、创特色,为促进学校行稳致远迈出坚实的步伐。
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支撑作用,助力合并校行稳致远
我校成立于2018 年8 月,是瀛海地域的多元整合学校,涉及本土两所中学和一所小学三校整合,面临诸多困境。学校领导班子立足学校本体,坚持问题导向,以合并校在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确定“以科学研究带领学校发展”的工作思路,采用科研的思维、方法和手段,进行实践与改革,以支撑学校的制度建设、干部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自“十三五”以来,学校以“确立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规范一支队伍,积累一批资源”为科研基本要求和目标。由点到面,由管理者到执行者,由骨干教师到全体教师,层层铺开。依据学校整体规划和发展,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打造“核心课题做媒,小微课题入心,核心素养育人,建构课程成纲”的科研特色,并以此推动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学校课程体系的搭建。
目前,共计国家部级课题3 项、市级课题4 项、区级课题9 项、校级课题15 项。涉及课程类、学科专业知识与素养类、信息技术类、心理类、体质健康类等。参与教师占比89.6%。基于课题成果,我校的“南海子自然生命课程”被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优秀成果,学校也被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先进单位,得到了市、区教委及众多专家、学校的肯定与欣赏。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驱动作用,深化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探索育人新途径。
我校教师平均年龄40 岁+,均来自合并前的各所学校,身份迷失和动机不足是并校初期的现状。我校鼓励并积极支持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增强其科研意识,通过科学研究深化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律性认识,对新时代教育方针的理解,以及对新时代学生的认识,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书育人有效方式和途径,推进“德育为先、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落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科研思维渗透至每一堂课的备课中,以研究性思维视角审视教学过程,进行学业监控和质量分析。
我校以“课例研究”为桥梁,将教育科研工作与教师的日常备课、授课结合起来。“课例研究”是“原汁原味”的课堂研究,意在帮助教师发现课堂中潜在的真问题,寻找研究点,共同商榷、共享经验与成果,为教师分享彼此的智慧和知识搭建了平台,通过“同课异构”来探究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优劣,教师组集中研讨,各位老师反思、交流、借鉴、改进和提升。教师们通过课例研究,找自己的问题,做自己的专题,研究自己的课题,解决了很多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切实感受到科研工作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引领和驱动,认同并内化了科研工作的价值,形成了“科研带动教研,教研带动教学,教学反哺教科研”的完美闭环,带着课题去工作成为我校教师工作的常态。基于此,我校教职工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截至目前,我校学科市级骨干4 人,区级骨干21 人,课题覆盖率达89.6%。
充分发挥教育科学的引领作用,完善学校机制体制的建设
树立“科研兴校”的理念思想,完善协同创新管理机制 校长带头树立“工作即研究”的科研管理理念,把科学研究常态化,把日常工作系统化、研究化,促进部门工作的理性建构,形成学校各项工作协调统一、务实高效的发展态势。首先,建立“校级科研室—科研组—课题组”的科研管理网络。教科研工作由校长直接牵头,科研室全面负责,并在科研室下设科研教研组(由各学科教研组长负责)、课题组(各课题题负责人负责),实行分层指导、分类提高、步步推进,达到人人参与科研活动的局面。依据“观念领先、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提升”的建设思想,科研室设计了学校科研发展五年规划,工作中本着“求新、求小、求实、求校效”的原则,打造精品,创出特色,以科研引领学校各项工作,从制度建设、育人模式、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构建了学校具有尊重特色的育人体系,让科研兴校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其次,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为保障小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小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保障课题研究的规范、有效开展。再次,完善绩效奖励制度。把课题研究工作业绩纳入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并作为评优评先和晋职的附属内容。
树立“科研兴教”的理念思想,健全横向融合、纵向贯通的课程体系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依托于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南海子地域综合实践课程研究》。我校的综合实践课程基于学校南海子地域特色资源搭建,形成了以“南海子地域自然生命”为主题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核心,以课程展示、专家授课、讲座和多校交流等形式来研发、改进、实施和推广,拓展了学生各类社团的发展,实现了教学人员、教学实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成果的颠覆性改变和提升。举例来说,数学课《我是南海子小导游》《复式条形统计图》,语文课《南海子赋》《话(画)说南海子》,科学课《提取自然的色彩》,道德与法治课《南海子话今昔》,音乐课《南海子一夜》,劳技课《塑麋鹿》,美术课《画麋鹿》。这些探索促进了学科类与综合实践课的融合,推动了“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落实,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取得了一批物化的成果,包括教案、案例、活动记录、实践作品等。
树立“科研育师”的理念思想,畅通教师成长渠道 一方面,依托课题,教师们在磨课过程中深刻研读了课标、分析了学生特点,带领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通过课题研究突出了对学科教学的改进与完善,形成了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结合学校核心课题和课程建设,在师训工作中突出教育科研的比重,聘请专家开展相关讲座,通过完善奖励机制等方式提升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积极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鼓励教师申报课题,参加区域的公开课课程展示,提升教师个人的知名度,培育其个人影响力。
成效与反思
取得的成效 2018 年8 月至今,学校小步走、快节奏、重反思、勤跟进,顺利实现了物合、人合、心合。全体干部教师在学校党总支和行政班子带领下,形成了“以‘我’为荣,个个争先”的局面,让教育看见了学习、思考、行动的力量!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稳步开展并获得区科研室的肯定,被评为北京市十三五科研优秀学校,相关实践经验被现代教育报“首都高质量教育巡礼”整版刊发,并在北京市创新实践研讨会做交流、连续以不同视角在区各层面汇报交流。申建老师“英语实践性作业的研究”获得大兴区优秀成果二等奖,并在大兴区科研周做交流,对当前“双减”背景下的作业改革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存在的问题 一是实践性较强,但理论深度不够,效果的数据材料支撑不足。对教师进行科研培训、学习时,虽然关注到了形式的多样性,但内容的系统性及对教师日常工作的跟踪指导性还需深思并改进,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级别的教师团队的不同需求,做整体规划。二是部分教师对平时资料的整理与收集重视不够,成果意识不强。教师们在实践中只顾自己想当然的去做,而缺少检索完善文献资料的有效应用,在以后的实施中要注重加大“请进来、走出去”力度,增强优秀案例展示,注重实施过程中的交流研讨,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提高教师工作改进提供强烈动机,让每一位教师都真正参与其中,并督促教师补充完善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升理性思维。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育师”的发展战略带领我校平稳度过了合并校的磨合期,驱动我校教师重拾教育的热情与情怀,加深了教育改革规律的认识,认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完善了我校的机制体制建设,引领我校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