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得中文者得天下
——对外语专业学生的一个忠告

2022-11-21黄源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外语专业语言

黄源深

引 言

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对外语学科来说是基础的基础。中文好,学起外语来如虎添翼;中文不好,外语很难学好,至少到不了一定水平。可以这样说,得中文者得天下。外语专业的学生务必要下功夫学好中文,或者换个说法,补好“中文”这一课,会让你一辈子受益。

中文和外语学习的相关性

中文和外语学习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中文修养好的人,一般来说外语都容易学好;同理,外语水平高的学者,其背后往往有较高的中文修养在支撑,否则其外语达不到现有的高度。语言学习是相通的,掌握一种语言的经验,有助于对另一种语言的掌握。

中文有助于外语学习的例子很多,尤其见于民国前后西风东渐,激发外语学习热情的时代。那时的学者,由于长期苦读和严格训练,中文修养很好,尤其是古文根底十分扎实,当他们需要掌握外语的时候,学起来非常快,而且掌握得也很好,还往往出现短期内得以精通多门外语的现象。以《人间词话》蜚声学界的王国维,精通英文、日文,能阅读用德文撰写的哲学著作;中国新文化运动发起人之一胡适,精通英、德、法、希腊文等多种语言;语言学家赵元任不但精通33种本国方言,而且德语表达不逊于土生土长的德国人。这种情况在今天是不可思议的。不难看出,他们高超的外语能力,多少得益于自己扎实的中文素养。

同样,学界也不乏著名外语学者中文修养很高的事例。老一辈外语学人许国璋、王佐良都是运用中文的高手。许国璋的多篇学术论文和他撰写的《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者的话”,以中文表达的视角观之,都属范文;王佐良的众多论文、随笔和译作,尤其是他翻译的培根散文作品,在语言运用上都不失为经典之作;著名英语专家陆谷孙等,其中文修养也是有口皆碑的。由此可见,厚实的中文根底,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们外语领域的业绩。在我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也常见中文和外语学习密切相关的例子。中文系的学生,凡中文成绩不错的,外语也学得好;中文成绩不大好的,外语学习往往也不理想。

中国外语专业的学生本来有中文基础扎实的传统,无数以中文立业、青史留名的学者,都是学外语出身的。譬如奉献莎士比亚戏剧经典译文的朱生豪(之江大学英文系)、文学家兼《莎士比亚》全剧译者梁实秋(哈佛大学英文系)、博古通今的大学问家钱钟书(清华大学外文系)、与陈寅恪和汤用彤合称为“哈佛三杰”的吴宓(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系)、《红楼梦》研究取得里程碑式成果的周汝昌(北京大学西语系)、戏剧家兼翻译家李健吾(清华大学外文系)、莎剧翻译独树一帜的孙大雨(耶鲁大学英文系)、诗人兼翻译家冯至(北京大学德文系)、卞之琳(北京大学英文系)和穆旦(清华大学外文系)、语法学家吕叔湘(东南大学外文系)、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兼翻译家王佐良(西南联大外文系)、英语教育家许国璋(西南联大外文系)、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译者杨宪益(牛津大学英文系)……(黄源深,2013:15)。这一长串熠熠生辉的名字,让我们今天的外语专业后学感到汗颜,禁不住喟叹,真可惜我们把这个优良传统丢掉了。

当下外语专业学生的中文学习现状堪忧

如今外语专业的学生,中文基础本来就不很扎实,偏又不把中文学习当回事,没有长远打算,更无刻苦攻读中文的习惯。中文只用作识文断字的工具,没有当作一种必要的文化修养来看待。大多数人不过率性而为,上上网,浏览一下天下大势、坊间传闻、保健秘籍、食品烹制等,或者发发短信,聊聊家长里短、亲朋传闻、活动安排,也就算是惯常的中文学习了。

因此,上了大学,中文只退不进,写起文章来,落笔艰难,文思枯竭。好不容易挤出一篇东西来,却与同辈人的风格十分相似:语言运用同质化,新闻体语言泛化,词汇表达在不同语境中无差别的口语化。放眼四顾,各校外语专业大学生的中文多不尽如人意。他们中文不好的“恶名”早已远扬。人们似乎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看法:外语系毕业的人中文总是不行的,尽量要让他们远离文字工作。

几年前甚至还出现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一个土生土长彼时谋职于狮城的新加坡人,在中国一次翻译大奖赛中,战胜了上千名从国内不同高校毕业的参赛者,拔得头筹。新加坡人赢的不是英文(这方面,国内的佼佼者不落下风),而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母语——中文。新加坡人表达流畅、自如、富有新意;反观众多本国参赛者,其译语平庸落俗、缺乏文采、千人一面,好像都是一个模子里浇铸出来的。

中文修养不好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中文修养好的人对语言有一种敏感性,一种感悟能力;反之,中文不好,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往往就差,无形中失去了一双审美的眼睛,面对一篇外文佳作,看不到其立意之新、结构之巧、辞藻之美,结果大大削弱了他对语言的欣赏能力和接受能力,也给外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对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说,中文不够格几乎是致命的。就外译中而言,尤其是笔译,在对原文理解无误的前提下,中文的好坏决定译文的优劣。前辈著名翻译名家如朱生豪、梁实秋、傅雷、杨绛、杨必、汝龙等,哪一个不是以高超的中文表达而闻名的?就是中译外,中文也非常重要,试问,如果因为汉语水平不够,对原文理解不当,甚至出错,还谈什么翻译?

从科研角度看,外语学人更需要中文的支持。最起码一点,学术论文多用中文撰写,中文修养不足直接殃及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此外,语言同逻辑与思维关系紧密,中文不好必然会影响逻辑能力、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当然也会给学术研究带来困难,这也就是为什么科研成果不足成了当下不少外语教师升职的障碍和难以排遣的烦恼。

目前外语专业学生的中文修养不佳,如不及时改变,势必影响其外语水平的提高、研究能力的培养,一句话,阻碍其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由此观之,外语专业学生中文不好,对自己、对国家,损失大矣。

采取的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尽快改变现状。首先,要展开重视中文修养的“启蒙教育”,把很大一部分人,尤其是各级政策的制定者,从半沉睡状态中唤醒,重新认识中文学习对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使学习中文成为大家自觉的行为和追求。必要的话,可以就中文对外语学习和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展开一次大讨论,以便统一思想和认识,特别要打消普遍存在的“强调中文会影响外语学习”的顾虑,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我们必须有充分思想准备,由于多年的思维惯性,要扭转原有的想法并非易事,为此要有足够的耐心。

其次,为保证中文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必须将其列为正式课程,大学4年一以贯之,细水长流不断线,因为中文学习,像任何语言学习一样,贵在坚持。课程“上榜”,突显其在学科中的“地位”,大家才会重视;设立中文课程还有利于指导、落实和督促学生课内外(尤其是课外)的中文“写作训练”(陈津津,2019:110),免得出现无人管控的“放羊”状态,导致中文学习名存实亡;既然列为课程,相应的考试、考核结果理所当然地要计入学业成绩,分数对学生无疑是有效的鞭策。

最后,中文学习应该常态化,培养学生对中文的兴趣,养成经常阅读中文的习惯。好的中文是“读”出来的,古往今来都是如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古训简单、明白、实用,值得我们牢记和践行。阅读必须和写作同步,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只有大量输入,才有可能顺利地输出。光读不写会眼高手低,光写不读产生不了语感,多读多写才能提高中文水平。总之,要加大力度狠抓中文学习,使其真正成为英语专业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当重要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学好中文不仅是大学外语教学的任务,更应当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重大课题。中小学重视中文,努力让学生把中文学好,大学便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事了;但也不能认为大学在提升中文学习方面可以无所作为,甚至撒手不管,完全依赖基础教育。中小学和大学应该各司其职,共同努力,把学生的中文基础夯扎实。

说起来,这已不是第一次强调中文学习对外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了。此前,我也写过类似文章,并在不同场合多次呼吁加强中文学习,但似乎应者寥寥。外语专业学生轻视中文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这个问题至今仍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为此,我不得不再次呼吁:要下大力气抓好外语专业学生的中文学习。继续对现状熟视无睹,任其发展,必然会给中国外语人才的培养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

得中文者得天下,学好中文是“一本万利”的事,为什么我们不去花些力气做好它呢?

猜你喜欢

外语专业语言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