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未来发展视角探析综合性公园景观设计前景与实施路径
2022-11-21张宏坤周燕樊磊
张宏坤 周燕 樊磊
(1.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2.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3.辽宁省教育厅北方园林植物与地域景观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866)
1 城市综合性公园历史发展与演变特征
1.1 城市综合性公园概念及发展思路
城市综合公园是中国最早建设的现代城市板块构成之一,维系着城市发展生态系统的稳定与人居环境的和谐,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更是人文景观学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良好的造园文化与审美体系,现代城市公园的建设,在延承特有景观理念的情况下,满足城市人居的休憩、社交,为人居日常娱乐、休息、人际交往提供精神场所。由于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国内一些城市将目光投向了具备良好生态及经济效益的城市公园建设上。未来城市公园的设计思路也可表达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公园也可以是城市的中心,围绕生态的方向做正向可持续的生长,即沿着环保、绿色、高效、个性、多样的复合角度立体发展,这种景观场所是随着城市的各类服务不断融合而逐步完善的,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冠以更高的层次与需求。
1.2 我国城市公园发展概况及问题探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现代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 世纪50 年代,现代城市建设尚且属于学习与模仿阶段,但也开始对一些历史旧址进行修复与维护。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由于“文革”影响,公园与“生产”过度绑定,一切设计要与劳作及特殊政治意义挂钩,这一时期公园的发展属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是20 世纪70 年代,逐渐恢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对公园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休憩、游乐的设施开始出现在公园中。第四阶段是20 世纪90年代以后,更具各地人文特色、开放包容的形态出现在公园中,公园的综合性功能逐渐体现出来,动与静、公共与私密的特质更为人性化,也标志着城市公园发展开始步入正轨。
由于我国地域广袤,东西部差异明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城市发展、城市公园发展产生不均衡的影响。当前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①缺少文化创新、形式内容单一。对城市公园的深刻意义缺乏认识,对当地历史文化缺少深度挖掘,存在形而上的表面,忽略深层次互动及表达,对标建设层次低,追求短平快建设和短期效益,与景观融合脱节,模式化表现不符合当代的审美与精神特性。②生态建设薄弱、管理内容缺乏。公园设计美学视觉应与实际相结合,要能正确处理植物配置的合理性,如花卉的花期、高低、自然规律等,设计初期落地性差,会增加后期管理与养护成本。除此之外,合理利用景观开展公益活动、演出等会增加公园的聚集与人文效应,增加城市向心力。③缺少主题特色、未能因地制宜。城市公园理应在结合城市定位的同时,设置综合主题,主题是设计的核心,好的主题会产生记忆与精神的传递,也是传递人文价值与提升城市文化或精神自信的所在。
2 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设计规划目标及理论依据
2.1 城市公园景观环境中以人文本的互动性关系
公园环境景观设计要以人为本,从关心于人、服务于人的基本观念出发,为人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休憩场所,这是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人本的情感化传达可通过环境中的通感效应,如触觉、嗅觉、听觉等综合形成对公园环境的感受,良好的感官也是人与环境产生联系的沟通渠道,形成对人心理与生理的统一。公园景观环境以放松精神为目的,同时也要满足人居日常需求,即表达宜人、舒适、生态、康健、松弛的人本关怀,人流的不断交织,时间的不断缓冲,兼容并蓄、持续影响都是其积极的特性。在城市公园系统中形成开放的具有引导意义的格局布置有利于发展人文关系,使人可以在环境中较为松弛地参与交流,群体及个体都可享受空气、阳光、自然的包裹,互动的环境与流动的视觉景观呼应着公园的生态系统,生机盎然、趣味灵动。
2.2 城市公园景观环境的共生利用与可持续原则
共生概念最早出现于生物学领域,特指动物或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种命运共同关系。在设计学领域,共生一词则逐步理解为人与环境、历史与现代等多个维度的融合,而城市与景观,就是指资源集约、综合利用、循环往复。在现代城市公园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园与城市的生态共享、有机融合,都是实现价值最大化、环境最优化的场地关系,同时也是历史文化与当代价值传承的持续作用、歌颂发扬的表现方式。坚持公园与城市的共生是维护与发展、更新与营建的有效原则[1]。
可持续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保护自然,留得绿水青山,使自然环境或人类活动有自我修复的时间效能。二是保护资源,杜绝浪费,寻求更精准的高效利用与节约途径,这对促进未来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公园中,适当引入各尽其职的植物种类,可以更好地使植物相互配合,互相影响,使植物或环境具有自我的良性循环,减少人为干预。同时,公园产生的废弃物品也可以进行再利用形成“丢弃-产品-设计-再生”的正循环,打造个性公园IP,实现真正的文化-环境的共生可持续状态。
2.3 城市公园景观环境中文化记忆与保护路径
城市公园作为承载历史记忆、活动记忆、空间实体风貌记忆的重要根源,合理的保护路径是反过来促进景观环境发展的有效手段,能更好地形成记忆命题,并促进城市未来自身的发展与精准的定位,正因为有保护意识与情怀追忆,才能更好地在千篇一律的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特色的软实力基础,对于未来城市的宣传,城市更新效益的提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3 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设计优化建设与应用分析
3.1 山“形”水“势”,城市公园设计文化视野的构建
为快速完成城市的经济指标任务或回收房地产行业效益成本等,现代城市的发展、公园的景观设计存在大量的“拿来主义”,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发展特性的景观或城市产物,如北方城市大量出现南方马头墙与小桥流水的园林景观,带有西方中轴与人工过分干预的西方园林公园等,这些现象是时代发展的衍生品,虽快速改善了人居及城市环境的状态,但也造成了特色不鲜明、地域不明显的弊端。根据不同气候、不同文化等有针对性地构建山水城市,达到各具特色的生态目标,唤醒城市记忆,促进特色旅游,美化人居环境,将成为下一时期城市公园发展的重要目标。
山水文化在我国乃至整个东亚都有着重要的美学地位。纵观历史,从先秦时期的堆砌假山、铸造夯台,到魏晋时期的园囿及自然的追求,到明清时期的叠山理水、造屋植池,逐渐形成中国的特色园林文化,而未来的发现思路也必然会回归本土。提升文化自信,构建依托传统的创新性公园景观,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一些城市公园丢失的品质也一定会随着城市发展的提升重新拾取。
山水不单纯指公园中的假山和溪流,而是一种特色审美的文化现象,这是对各地历史的挖掘唤醒,是对传统与创新的一种尝试。通过当代形式美原则的重构、叠加,其“形体”“势力”最终会成为文化的表现,更好地创立新的园林概念,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前瞻。
3.2 有机、动态、绿色,城市公园设计生态战略的提升
当下许多城市的发展致力于打造宜居或生态文明城市,这离不开城市公园生态的建设推动,同时在这一时期也可以加快完善公园设计思维的更新与调节。开展城市公园生态文明建设,要依托城市综合环境的评价与公园具备的生态价值;充分凸显城市现有的生态资源,遵循生态性原则,塑造生态景观,选择生态植被,实现城市植被资源的有机利用;构建良好的城市公园生态系统,实现城市碳氧平衡的充分调节,有效涵养水源,实现对城市生态的优化调节。
基于生态战略的思维模式,推动有机灵动的生态文明,还应当注重内部生态的调节效果,建立检测区域范围,公园绿化要有较高的绿地率,即空间的留白与呼吸,植物组合的群落性与多样性,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硬质与软体的交替等。
除了生物动态的有机多样外,动态的水资源、温度、湿度、空气与碳排放也应纳入有机检测的范围之中,不仅对公园景观环境有良好、有效、科学的管理,也可对城市的更新做出有效评价。
2.2 环境温度 在生理温度和Na2+浓度条件下,MSU晶体的溶解度为0.68 mg/L;当温度从37℃降为35℃时,尿酸盐的溶解度即从0.68 mg/L降低到0.6 mg/L;温度低于25℃时,MSU在血浆中的溶解度迅速降至原来的1/4[10]。而人体许多外周组织和关节温度低于37℃,即使在正常尿酸浓度下,这些部位血浆中的MSU也可能长期处于过饱和状态。痛风石常发生在四肢、耳廓等部位可能与此有关。尽管血浆局部过饱和与尿酸盐沉积有关,但在健康人中很少发生,因此痛风患者尿酸盐沉积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升高局部温度能否促进尿酸盐结晶的吸收,从而达到消除痛风石的目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未来城市公园需要注入互联网等科技创新性成果的应用,如在城市公园手机软件的开发中做到植物数据的独立扫描与知识普及,既增强科技互动性,又可独立建档,实现良好的网络化、数字化管理模式。
3.3 治愈、康养、前瞻,城市公园设计的发展演进驱动
社会的快速变革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变,工作的压力与亚健康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居民,疗愈景观通过景观植物的选择、景观视觉的营造,在一定程度上对参观者产生精神松弛、舒缓、激发积极正面情绪的作用,最终达到疗愈的目的。
不仅在观感层面,在生理层面,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空气负离子对人体的免疫力、自愈力、镇定降压、都有着康养效果,也有助于神经系统状态的稳定,如花卉分泌、植物清香会有效缓解焦虑。
康健的精神内在需求,使人们会用更多的时间驻足在公共景观空间中感受自然,与户外密切接触。因此,在具备美学艺术性的基础上,公园中可以选择对人体有益,对生物友好的植物配置,更加陶冶人的内在情操,在环境中,这也是一种生态观、可持续的思路视角。
目前,我国具有治愈、康养思路的景观环境多存在于养护院,城市公园中这类概念引入较少,这是由于目前城市公园在快速发展中仍以改善环境、提升观赏、制造娱乐为主,治愈概念重视不足,覆盖率低,所以在未来城市公园的发展思路上,建设具备促进精神治愈与康养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对于城市人群在松弛、娱乐、交流的基础上融入潜移默化的心灵治愈,在预防精神疾病、促进社会与家庭的和睦上具有较为高级的演进驱动。
4 未来城市综合性公园时空塑造模式与综合表达意义
4.1 智慧公园在未来城市公园改造更新中的应用趋势
“智慧公园”概念是由智慧城市引申而来,是对于智慧城市的细分,也是人居环境从业者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对于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不仅可降低管理成本,对未来城市的更新和塑造、资源节约同样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
良性的城市公园设计随着时代的进步仍有很大的演进空间,“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与人工智能服务让人们体验到了生活的便捷与便利,而将“智慧”注入城市公园的管理模式已经开始被应用到城市环境中,在国内公园中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城市公园与“智慧”互通,对于城市的历史信息、地域水文、功能窗口、公园的承载、容积、经济旅游等可通过实时数据做整合,从而使人在环境中找到更为精准的位置,这里的位置可以更为多元智能,认同感、归属与存在、健康与人的检测,这些思路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智慧公园的建立,可作为一个个点,以点带面,营造一个信息高效互通的智慧网络,对于当下而言,也是构建“大同”社会,利用科技与智能真正创造古人的社会创想,同时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达的新型城市的自然环境观,也融合了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真正从人的角度创造科技,这也是设计的目的和主旨。同时,可避免当下在设计中存在的盲目照搬、指标化、公式化,并更加注重地域的智慧利导,及时修正、研究,这样会衍生可持续的公园生命力,对于风景园林未来的学科价值,与时俱进地改善人居景观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
4.2 服务体系在未来城市公园需求的品牌升级与新路径
现代化的公园景观建设建立在人们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功能需求之上,这要求城市公园的评价体系应不断寻求精神的服务诉求。以设计师或设计团队为核心的感性及美学创作在当下无法很好地满足未来社会中不断变化的外在条件,良好的服务体系与精细化运作是在设计之后更为重要的且长期的体验需求,并随着城市定位的变化与发展而不断更新,规范化、特质化、品牌化的思维路径对于创造时代与文化传承、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大环境都有着强化的关联性。
“品牌”是一种标记术语,也是一种区分于产品竞争的思维概念,最早在工业产品中被提出,而“城市品牌”的概念由1988 年美国杜克大学的Levince LaneKeller 教授首先提及,即根据历史积淀与自然风貌达到传递给大众的一种精神内核。
当前,一线、新一线城市都在着力打造自己的城市品牌形象,创新营造一个城市的记忆点与品牌制高点,它可以是挖掘历史,可以是人文景观,也可以是特色美食。而城市公园作为辅助及塑造城市品牌的窗口之一,也反映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创造着巨大效益。例如,杭州的西湖公园景观,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特色优势,且直至今日的网络环境下,仍不断创造着各类网络直播、文化小商品、特色IP、推动着城市的知名度、创造城市的红利,不断吸引着年轻人来此生活。
良好的服务与品牌化的商品一直不断被年轻人所推崇,故品牌化与良好的完善的服务体系也是城市公园发展的成熟标志,城市公园的品牌化发展可通过打造差异化地域景观,特殊历史背景等符合城市功能特色的定位,精准地把握民俗民风,人居习性,从而展现独特的文化景观影响力与传播途径,满足目标受众的通感效应,激发持续竞争力,达到潜移默化的品牌效应。这些也是建立在前文提及的工作基础之上,未来城市的精细化发展与宣传也必然会由繁至简地通过松弛的城市景观达到城市形象,宣传城市独特文化魅力的效果。
4.3 公园景观环境与新型城市的高度融合及精神的无界
对于未来新型城市的发展驱动,必然会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这是社会发展趋势决定的。2018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的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所以,城市公园空间也必然会随着未来的发展达到修复生态、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缓解城市压力、汇聚城市历史文化等一系列转型而成为不可或缺的承载与精神传递窗口,它是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沟通的精神世界,是精神的集中空间。
一个特定空间的精神集中,也就是“场所精神”,其最初概念源于古罗马词语“Genius Loci”,希腊人和罗马人认为,各种场所可以有其灵魂,并成为一种精神的栖息地,这些场所通过长期居住者带来的影响及沉淀和积累来获得灵魂[4],由此引申,每座城市都有着特定的精神,精神与空间的融合必将与城市、建筑、情绪、环境保持稳健与平衡,这样才会引起情感的共鸣,城市公园则充当这一角色,强调自然需与人相互融合,没有边界,不可分离。
而一个理想型的城市公园景观环境也必然会成为融合、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一种现代化的“天人合一”,这同古罗马的“场所精神”非常相似,这既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环境社会的理解与历史的继承,也是中国人对精神世界的现代化表达。一座城市文化遗迹的破坏、一棵景观古树的凋零等都会牵动这座城市人们的神经,所以精神的融合与记忆对人们自发维护城市面貌,保护公园生态同样具有合力,这便使城市公园与未来城市发展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精神的产生来源于对环境的归属与认同,所以在未来城市及城市公园发展规划中,避免同质化是群体精神构建的重要基础前提。城市公园未来要达到精神的整合梳理,立足生态,提升智慧服务,建立城市品牌,营造治愈康养、有机绿色、持续共生的城市公园景观,这对创造城市舒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凝聚力和精神活力、推动未来城市良性循环、弘扬地区优秀文化、振兴改善经济都具有深远意义。
5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公园是未来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空间环境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职能,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人居生态、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同时,对于未来城市构筑的探索,城市公园承载了重要的前瞻路径,作为城市的品牌与前沿窗口,是未来的生态建设、共生思维、文化记忆、精神融合的演进驱动的重要标志,公园的设计思路及影响也作用着城市的有机更新与服务提升,这些理念契合我国所提出的生态发展与可循环的长远光景与大国政策。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这是国之大势,也是为人居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历史使命,从而成为环境与生态建设者一生的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