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助育人工作的高校思政教育策略研究
2022-11-21黄凯
黄 凯
一、高校资助育人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立德树人,培育“三有”青年,在高校资助育人政策的不断完善的同时,育人及资助理念更加针对性的结合极大推动了新时期相关工作的开展,但与此同时高校资助育人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若干需要改进的地方,亟待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在加深学生品德教育的当下,仍然无法避免部分学生存在诚信缺失这一客观现状,尤其体现在资助工作的认定环节。真实贫困的学生往往碍于“面子”,不敢参与评选,但部分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为了获取补助金额,在申请材料中夸大困难情况或提供虚假证明,若民主评议环节及学院评定环节未严谨审核,评判无法客观、全面,从而导致资助育人工作出现偏差。
部分高校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虽加大了扶持力度,意为使其能够安心攻读学业,但是对于受助群体而言,学校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心理问题,没有达到资助和育人目的。如果只是单一表面的经济资助,不仅无法打消学生的心理顾虑,还有可能使其进一步疏远普通学生群体,这样就存在从某种程度上导致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当前在健全和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行解决,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过程中缺少对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整个模式变得越来越僵化同时也逐渐流于形式,这些“顽疾”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高效开展。更有一些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偏离了初心,过分注重对学生开展诚信与感恩方面的思想教育,却没有真正地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更是把整个资助育人工作和人才培养割裂开来,限制了高校资助育人的进一步发展,将这一高尚的行为变得“利益化”导致很多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没有通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现能力的提升,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非良性的循环既无法将诚信与感恩教育落在实地,也让“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充满了困难。
二、基于资助育人工作的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新时代高校资助政策下,高校希冀于在物质上的经济帮扶及心理关怀下,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全方位人才并进行回馈,促进社会发展及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这些换言之即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资助工作作为“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环节,对于根本任务的完成起着掌舵的作用,对于学生身心、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二)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对于构建资助育人工作体系而言,这不仅是学校进行和谐校园建设的重点内容,更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因素。由于近些年我国针对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和收费制度进行了改革,与此同时,随着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新冠疫情的爆发,我国许多地区也发生了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对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大大增加了我国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人数。由于家庭经济水平上的差异,在很多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很可能会由于经济的压力导致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问题,轻则导致学生产生自卑、焦虑、封闭等问题,重则产生报复社会和他人的心理问题,不仅对学生的发展与学习造成影响,还会对学校的管理造成负担。高校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和谐校园构建的同时,也极有可能会对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影响。所以,在高校内部构建健全的资助体系,同时深化资助工作的内涵,让学生得到资助之后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在实现育人工作的同时还能够为高校和社会的稳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有助于提高高校资助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结合质量。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生动实践内容。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高校如何、为何、怎样培养人才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强调,并要求各大高校将实际问题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对学生进行关心、帮助学生的过程中进行教育、对学生进行引导。这一系列要求不仅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重点,更是高校优化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措施。高校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全过程,在帮助他们得到平等发展、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机会的同时,实现受助学生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让他们成为对党和国家心存感恩,同时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有着坚定信仰,并积极传播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模范。同时,学校党委还要对那些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是仍然自强自立学生的感人事迹进行宣扬,以他们为榜样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以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工作理念提升高校育人成效,继而提高资助工作及思政工作结合的质量。
三、基于资助育人工作的高校思政教育策略
(一)完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与管理模式。想要保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高效开展,就必须要进行工作机制的建设。一是要对整个机制的核心即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完善,以此来确保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始终从战略和全局的位置出发,并将其作为整个工作的核心进行落实。在领导小组的组建方面,可以由相关的校领导来担任组长,并在其领导下建立起完善的资助体系,建立“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学院资助工作小组、班级帮扶小组”四个等级的工作体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保证所有相关人员的协调合作和统一调度,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力量,形成一个工作协调配合默契的工作体系实现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的全面完善。二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要建设出完整的评价考察体系,对评定程序进行规范,并依靠法律法规对资助行为进行规范,同时加强对资助育人的工作监督,实现资助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强化。对于绩效考核而言,要实现评定方法的细化与完善,同时保证评价定性与定量的相互统一,外部评审与学生评议的相互统一,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相互统一,保证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的科学有效和导向明确。
(二)经济帮扶和精神帮扶相结合,重视情感关怀。各高校应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为基础,结合地方、学校实际,优化资助的政策和方案、办法,情感关怀工作要对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准确把握,尊重学生的同时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建议将资助工作流程及最新规章制度融入公共课中,向全体学生定期进行传授。辅导员每学期与每一名重点关注对象及其家庭深谈一次话,全面了解他们的困难情况和生活状况,进行资助政策和资助措施的讲解。目前,资助育人工作主要由资助部门、主管学生工作领导及相关辅导员牵头,根据相关文件开展,学校可以整合资源对受助学生进行相关培养。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拓展他们勤工俭学的能力,对学生加强励志教育,帮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奋发进取的精神,高校也可以协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尝试提供有偿的学校服务勤工俭学岗位,明确自己的目标,提高就业技能为未来打下基础。
(三)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引导受助学生的思想。高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要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把学生的思想、心理、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解决。一是要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宣传受助学生的优秀事迹,形成典型示范效应。强化困难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到资助育人项目中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助、助人意识的提高。二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抗挫折教育,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利用入学心理测试、专题座谈、跟踪反馈等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将心理健康课程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心理疏导作用发挥出来,解决困难学生的心理困惑,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地投入生活。最后真正把做好“实事”、做实“好事”落实下去,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信意识。
进行高校资助工作时,要把物质资助作为基础,精神鼓励作为动力,能力提升作为平台的工作理念落实下去,构建出完善的成长成才体系。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落实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同时,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基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时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并让其掌握心理调适和心理障碍的消除方法,实现自我调节,以此来更好地抵御心理问题。
四、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基于资助育人工作的高校思政教育进行研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部分,在整个过程中学校对受资助群体都给予了帮助和保护,将资助育人工作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去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也有效地帮助高校更有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