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汲取历史智慧力量 铸就“三农”发展新篇章

2022-11-21许传新

关键词:三农文明农民

许传新

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我们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历史节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就把“三农”问题放到心里、扛到肩上。从“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从“我国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百年的奋斗实践经验表明,我们党始终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道路。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评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位不到位、达标不达标的重要标准,开启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历史新征程,带领亿万农民开启“强起来”的新征程。

但我们也注意到,尽管百年来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农民也实现了千余年来的小康梦想。但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补齐“三农”短板,开创“三农”发展新局,汲取历史智慧,首先是要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总结百年奋斗经验,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亿万农民翻身得解放;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改革开放以来,率先在农村推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农民温饱问题;还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所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无不证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补齐“三农”短板,铸就“三农”发展新篇章的根本保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关键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三农”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重农、强农、支农、惠农的行动优势。

其次必须坚持以人为民中心的发展理念,确保农民共享幸福美好生活。习近平指出,“发展乡村产业,一定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剥夺或者削弱农民的发展能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补齐“三农”短板,开创“三农”发展新局,就是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关键是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三留守”人口关爱服务体系,维护好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这一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出现的特殊弱势群体的利益,通过满足他们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确保他们在构建美好生活过程中不掉队。

再次,必须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指出:“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发展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落实“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一重大任务的前提,也是留住农民、吸引农民、富裕农民的重要抓手。加快农业发展,前提是要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把“藏粮于地”真正落实到位,围绕“田、土、水、路、林”五要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实解决好“抛荒田”“退化地”“断头路”“截尾渠”“递减林”等问题,为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创造条件。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把“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开展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经营规模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加快农业产业发展,还要守住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习近平指出, “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农村最大的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 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不断创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方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最后必须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依然面临着农民生态意识薄弱、农业生产资源消耗较多、农村生态保护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因此,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首先要培育农民正确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绿色生活方式,夯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其次要建立健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制,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执法力度,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再次要制定完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投入,加快高质量生态农业发展步伐,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三农文明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请文明演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漫说文明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