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对《西藏图考》资料的重视与利用

2022-11-21赵心愚

民族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巴克丽江路线

赵心愚 徐 晨

法国学者爱德华·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 -1918,以下简称“沙畹”)是国际公认的汉学家,20 世纪就被称作西方汉学家第一人。 早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时,沙畹的专业方向就已确定为汉学,并开始走上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之路。 1889 年初,24 岁的沙畹以法国驻华使团译员身份来到中国北京,这是沙畹第一次来华,其有关中国的首部学术著作《司马迁〈封禅书〉》次年即在北京一家基督教会印刷所出版。 沙畹从事汉学研究多年,相关研究成果颇多,有几篇论文涉及中国云南的史地研究,《有关丽江史地的文献》即其中之一。 这篇资料丰富的长篇论文1912 年发表于国际汉学杂志《通报》(T'oung pao)第13 卷,法国藏学家雅克·巴克(Jacques Bacot)次年在莱顿出版的《么些研究》(Les MO -SO)一书将此论文收入,作为其书的第三部分。①《有关丽江史地的文献》发表已一百多年,国内近年来有多篇论文谈及,全文也译成了中文,但未见有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②笔者几年前曾撰文谈到沙畹此文,因主要讨论的是另一问题,所以也未作进一步研究。[1]这篇论文是沙畹汉学研究成果之一,对后来的么些(纳西族)研究、滇川藏毗邻地区史地研究均有一定影响,除翻译之外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结合清代西藏方志等的研究,笔者拟对沙畹这篇论文中的“路线指南”部分内容作一简介及分析,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沙畹论文“路线指南”中“路线A”的内容及相关分析

《有关丽江史地的文献》全文分为几部分,“路线指南”列“前言”之后为第二部分。 “路线A”,即“路线指南”中的第一条路线,沿途记述较详细,涉及道路状况、驿站、官吏、驻军以及土司、各族居住者等,其篇幅占了“路线指南”的五分之二以上,记述方式、内容也与之后的“路线B”至“路线G”六条路线明显不同。 为方便读者了解并作比较,以下对“路线A”内容作简要介绍并略作分析。

“路线指南”一开始书有“路线A”几字,然后提行书具体标题:“从巴塘经中甸厅到丽江府的路线”。 分析长达几页的内容,这条路线的记述可大致分为三段:第一段,巴塘——丽江间道路概略介绍及从巴塘出发前的必要说明。 沙畹在文中写道:“在巴塘和丽江之间有两条路——第一条:从巴塘向西出发,在竹巴笼③过江,经过9 个驿站到阿墩子,再经过10 个驿站则到达云南的维西厅,整个行程在金沙江外侧行走。 第二条:从巴塘向南出发,经过六玉和奏堆,到达云南的中甸厅,整个行程在金沙江内侧行走。这条线路较第一条线路少几个驿站,但要穿过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荒凉区域,所以要充分准备干粮、帐篷,在满天星斗下露营。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道路两旁有一些原始部族,我们完全不知他们是否安分守己”。 两条线路的介绍不多,而且都没有谈及自中甸到丽江那一段路程。 因第二条线路是重点,接下来将要对其沿途作具体记述,所以又多写几句谈此条线路途中会遇到的情况与困难。 道路简要介绍之后从巴塘出发前的进一步说明,因本文后面讨论资料来源时还将谈及,此处不再作介绍与分析。

记述第二段为这条路线记述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节。 第一节,自“从巴塘到小巴冲有30里,我们在小巴冲住宿”开始。 此线沿途需要爬山涉水,穿越森林,沿山坡或河流行走,有时要登上悬崖峭壁,途中先向南后又折向东南、南、西南及东等方向,依地形蜿蜒前行。 旅途中多次在驿站等处住宿,也曾露营,经过多个汛塘、寺庙及人口多少不等的村庄,最后到达云南中甸。 此节一开始提到的距巴塘30 里的“小巴冲”,位于清代川藏大道里塘、巴塘两地之间,改道中甸需要从巴塘折回,现编纂的志书中作“小坝冲”,乾隆《卫藏图识·图考》这一段“程站”中有其具体记载。④之后路过的“林口”,即现在的“松林口”,翻越的雪山为“藏巴拉”雪山,途中路过的“东拉多”在巴塘县城以南的亚日贡乡(即前面提到的“六玉”),现作“东兰多”。⑤其后路过的红教喇嘛寺“竹挖根寺”,道光《巴塘志略》中记为“竹瓦工寺”,现作“竹瓦寺”,皆为译音异写,也位于巴塘县城南面的亚日贡乡,清光绪年间其僧人的确已达300 余人。⑥再向南前行路过的“土照壁”,位于今四川甘孜州得荣县与云南香格里拉市间,为川滇两省分界处,金沙江经土照壁流入中甸境内。 进入中甸后,所经过的“桥头”又称作“上桥头”,设有“桥头塘”,有“外委”一员;其后途中住宿的“泥溪”,即民国时期的“泥斯”,今新编志书中作“尼西”,为香格里拉市西北面与四川得荣县相邻的尼西乡;经过的“水面几十里宽的湖泊”即“纳帕海”,藏语记音为“纳帕错”,距中甸城10 余里。 中甸,藏语记音为“结党”或“建塘”,清代汉文纪程之作中称为“大中甸”。⑦据第一节所记,这一段路程需走18 天、1000 余里到达中甸城。 从途经的一些地名看,这一段线路基本上为清代川滇之间巴塘、中甸两地往来的一条古道。[2]此段第二节,自“我们从中甸向西出发,所行走的80 里,道路平坦,居民众多,当晚到达小中甸”开始。⑧小中甸为中甸所辖的一个乡,位于中甸城以南,距县城近40 公里,藏语记音为“杨塘”。 小中甸住宿后,次日往南行,途中“登上一个山顶,那里寒风刺骨”,即翻越“雅哈雪山”;前进中改向前行经过的“吉沙”,现为上、下“吉沙”,属小中甸镇管辖;当晚行至“格六湾”宿。 “格六湾”,民国时期志书作“格露湾”,现编纂的新县志中写作“格鲁湾”即今中甸上江乡的“格兰村”,“格露”“格鲁”与“格兰”均为记音,只是所用汉字不同。 这一段线路,本为中甸至维西古驿道金沙江以东的一段。 之后,沿金沙江再向东南行进,到达有几百户居民的“梧竹”住宿。 “梧竹”,民国时期志书作“吾竹”,今为中甸南部的金江乡政府驻地。 次日,再沿金沙江往东南行,一路村寨相连,当晚至“冷渡水”宿。 “冷渡水”即今中甸金江镇兴文村。 之后,仍向东南行,经过中甸境内最后一地“木笔湾”,然后渡金沙江,抵达属丽江所辖的“出中甸要隘”之“阿喜汛”宿。 次日再行,经过“剌是坝”,见到“一个水面几十里宽的湖泊”,再行一段路后到达这条路线的终点丽江驻宿。 “木笔湾”即今中甸新仁村,杜昌丁《藏行纪程》中作“木撇湾”;“剌是坝”即丽江拉市乡,途中所见的水面宽阔的湖泊当地人称“拉市海”。⑨第二段第二节至此结束。 据这一节的记述,这段路程需要走6 天、450 里才到达丽江。从途经的一些地名看,部分为中甸至维西的古驿道,部分为清代中甸进省道,还有途中因情况有变而另觅的小道。

分析以上两节内容,沙畹所记的“从巴塘经中甸厅到丽江府的路线”共经过24 天、行1450多里路最终抵达终点丽江,但途经的地方与一些志书所记的线路有些不同。 最明显的区别是小中甸再出发后,改向往西行,然后再沿金沙江东南行,虽亦渡江最后抵达丽江,但并未全程走清代中甸进省道,这应与沙畹当时能看到的资料有关。

这条路线记述的第三段,内容为丽江地区历史、木氏土司家族明清时期与中央政府关系以及当地民族所居的情况。 这种写法与此路线起点巴塘的记述明显不同。 由于只是记路线终点丽江一地的诸方面情况,与“从巴塘经中甸厅到丽江府的路线”看起来关系似乎不大,但当与其文题目以及研究内容相合,故沙畹将所见资料中的这段文字基本保留下来,作为此条路线记述的结尾。

二、沙畹论文“路线指南”中“路线A”的资料及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

观其内容,《有关丽江史地的文献》资料颇丰富,可看出沙畹撰写时不仅查阅了一批中国史志文献,也非常注意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包括“前言”在内,这篇论文几个部分都利用了大量文献资料,有的部分基本为文献资料的翻译及在其基础上的注释与简要分析,作为第二部分的“路线指南”可以说就是用这种方式写成。

据沙畹自注,从其所依据或利用的资料看,“路线指南”的路线记述实际上分作两部分:一为“路线A”,二为“路线B”至“路线G”,两部分一共七条路线。 在“路线B”的第一条注中沙畹称:“此路线和此后的路线均引自《续云南通志稿》第七十一章‘武备’”。 此注很重要,将这几条路线所据资料讲得很清楚。⑩《续云南通志稿》是清代云南省最后一部官修省志,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成书刻印。 论文中“路线 B”至“路线G”这六条入藏路线资料,具体摘自此志卷七十一“武备志·边防一”。 在“路线A”记述开始时沙畹作了一条较长的注,明确称:“这条线路在黄沛翘撰写的《西藏图考》一书第四卷末尾”。之后,此注又介绍了黄沛翘的字及《西藏图考》前言写作时间和此书出版时间,并谈到了此书中这条路线的资料来源,即黄沛翘编纂时“借鉴了”光绪年间黄懋材从四川到印度“借道云南,从巴塘到中甸再到丽江”的路线。⑪黄沛翘《西藏图考》卷之四“诸路程站附考”记有出入西藏地区路线共10 余条,“路线A”即“从巴塘经中甸厅到丽江府的路线”为最后一条,但并非进出西藏的路线,而是川滇间由巴塘经中甸再至丽江的一条路线。⑫《西藏图考》著者黄沛翘,湖南宁乡人,早岁从戎,以平黔有功擢任观察,后长期居蜀,著《西藏图考》时督办四川通省厘金总局事务,《西藏图考》刊印后曾署四川成绵龙茂松理懋地方等处兵备道。 在清代西藏地方志中,《西藏图考》成书时间较晚,但编纂时注意旁搜博采,探厥源流,故刊印之后即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 《西藏图考》卷之四“自巴塘经云南中甸厅至丽江府路程”摘自黄懋材所著《西輶日记》。 黄懋材(《西輶日记》中作“黄楙材”,《西藏图考》摘其资料时将“楙”书作“懋”),江西豫章人,贡生,优于数理。 丁宝桢任四川总督后,认识到川藏两地唇齿相依,知英人已据大吉岭逼近卫藏,便“奏派楙材游历印度,察看地势,绘画舆图,以资考证”[3]。 此奏获准后,黄懋材一行于光绪四年(1878 年)七月自成都出发沿川藏大道经雅州、打箭炉西进,但行至巴塘后受阻。当年十一月二十日,黄懋材一行由巴塘折回小巴冲,改道中甸而行,其《西輶日记》中便出现了“自巴塘至腾越”沿途逐日记载。⑬黄懋材次年自海路返回国内,后著有《西輶日记》《印度劄记》《西徼水道》等。 黄沛翘编纂《西藏图考》时,从《西輶日记·自巴塘至腾越》中摘取其前半部分,前言文字略作改动,沿路所记亦压缩删减,又删去日记中所记日期,定名“自巴塘经云南中甸厅至丽江府路程”,编入其书卷之四“诸路程站附考”中。 沙畹撰写这篇论文时,查阅了中国相关史志文献,《西藏图考》中这一路程资料受到其重视,于是基本上将其原文全文译为法文并再加多个注释,在论文中加以充分利用,成为“路线指南”中“路线A”的内容。

以上对“路线指南”尤其“路线A”的资料来源作了简要介绍与分析。 要进一步了解沙畹为何对《西藏图考》中这一资料如此重视及充分利用,有必要对几个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沙畹撰写这篇论文的原因及为何要将“路线指南”作为论文的一部分

这一问题与资料的选择似乎无直接关系,但实际上与沙畹对《西藏图考·程站》这一资料的重视与利用有关。 沙畹有关中国史地的成果很多,从撰写此论文前的成果来看,其研究多涉及中国的华北与西北地区,涉及西南的则偏少。分析相关资料,沙畹之所以撰写《有关丽江史地的文献》,将“路线指南”作为论文一部分并在“路线A”中基本原文翻译所见资料,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与法国藏学家J·巴克20世纪初在滇西北丽江一带进行的么些研究有关。 在论文“前言”中沙畹写道:“雅克·巴克(Jacques Bacot)先生于1907 年和1909 年两次到丽江旅行,带回一些资料,还有一份当地统治者的编年史和两张关于石鼓的照片。 石鼓形如巨大的石轮盘,位于金沙江上游江湾西部。……我结合《明史》中有关丽江的章节、一些可以确定当地地理但仍不为外人熟知的路线来完成这些文章”⑭。 此语中的“当地统治者的编年史”,即丽江木氏土司家族所编的《木氏宦谱》;而“可以确定当地地理但仍不为外人熟知的路线”,则为“路线指南”所列的7 条路线。 沙畹所言在J·巴克所作《么些研究·序》中可得到印证:“么些王的后裔在丽江把《木氏宦谱》提供给我参考,书中明确记载了自公元618 年起么些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沙畹先生很乐意翻译此书并进行评述。 我对他为研究这些资料获得的珍贵成果和付出的艰辛劳动表示衷心感谢。 这些成果发表在《通报》(T'oung pao)第13 卷中,成为本书的第三部分”。⑮分析这两段文字可看出,沙畹撰写《有关丽江史地的文献》一文与J·巴克在丽江进行的么些研究的确存在着一定关系,可以说是受人之托。 值得注意的是沙畹明确认为,在丽江史地研究论文中,需要将可以确定的当地地理路线作为内容之一。 论文撰写时沙畹的确作了如此安排,由于史地结合,后也成为J·巴克将这篇论文作为其书第三部分的重要原因。 其次,应与沙畹本人此时对丽江及滇川藏毗邻地区的关注及兴趣有关。 在其论文“前言”中,沙畹写道:“我们注意到丽江邻近西藏,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它不仅是著名的川藏古道的起点,经过中甸和奔子栏到达江卡;它的属地巴塘、里塘也同处川藏要道。 可以说,在鼎盛时期,丽江绝对掌握着进藏的南大门。 因此,中原一直把丽江当作抵御西藏人入侵的一道屏障”。 并称:“丽江的政治并不局限于自己的领土,而是延伸到西藏西部”⑯。 这些看法反映出,作为汉学家,沙畹当时对与西藏相邻而又掌握着进藏南大门的丽江史地不仅关注,而且有了着手研究的兴趣。 这虽然与J·巴克从丽江带回的《木氏宦谱》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有关,但此时已有将滇川藏毗邻地区纳入其中国史地研究、把丽江及么些人在滇川藏毗邻地区的活动置于更大范围甚至全国去审视的考虑。 正因为如此,撰写论文时沙畹在J·巴克转交的资料外还注意搜集了包括《明史》《大清一统志》《西藏图考》及《续云南通志稿》等史志中的相关资料,尤其是可以确定丽江及川滇相邻地区地理的路线资料,并在撰写论文时加以充分利用,使之成为论文的一部分。

(二)“从巴塘经中甸厅到丽江府的路线”在“路线指南”中为何被列为第一条路线

这一问题沙畹在论文中未明确谈及,但与沙畹对《西藏图考·程站》资料的重视与利用同样有关,也有必要作一探讨。 《西藏图考》卷之四载有出入西藏地区路线10 多条,“从巴塘经中甸厅到丽江府的路线”并非进出西藏的路线,而是川滇两省之间由巴塘经中甸至丽江往来的一条路线。 “路线指南”将这一并非是进出西藏的路线列为第一,笔者以为主要与沙畹对丽江的区位及丽江、巴塘两地历史关系的认知有关,也与资料价值、论文题目及主要内容有关。 分析论文内容,沙畹动笔之前应已仔细分析了雅克·巴克转交的丽江统治者的编年史——《木氏宦谱》。 木氏土司家族编纂并保存的《木氏宦谱》实际上有两种,一种全部为文字书写,另一种除简要的文字外,还有多幅历代木氏土司的画像。[4]在论文“前言”中沙畹写道:“我们可以通过巴克先生所带回的丽江土司26 幅肖像看到这些丽江土司穿着朝廷的华丽官服,其变化和朝廷官服变化一致”;在论文第四部分“丽江《木氏宦谱》概述”中沙畹又称,“丽江当地统治者的第一位祖先名叫爷爷”。 这些内容反映出,雅克·巴克在丽江获得后转交给沙畹的是有多幅画像、第一代为“爷爷”的《木氏宦谱》。⑰在这本《木氏宦谱》中,有不少木氏土司率么些兵与川滇相邻地区藏人部落征战的记载,言及历史上木氏土司在巴塘、理塘一带的活动,不少记述涉及川滇相邻地区的具体地名。 据沙畹所言,除《木氏宦谱》与“关于石鼓的照片”外,雅克·巴克还“带回一些资料”,这些资料应是雅克·巴克撰写《么些研究》一书前两部分依据的资料。 在巴克书第一部分“人种 宗教”中,雅克·巴克谈及巴塘到理塘一带以及么些人在巴塘、理塘留下的碉楼废墟。⑱巴克书中的这些内容应与以上资料有关,而这些资料沙畹撰论文时显然也已获得。 读了《木氏宦谱》及这些资料后,沙畹认为四川巴塘、里塘一带曾是丽江的“属地”,在丽江统治之下,也才有了“鼎盛时期,丽江绝对掌握着进藏的南大门”的看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沙畹论文第三部分“丽江史地注释”、第四部分“丽江《木氏宦谱》概述”、第五部分“《明史》节选”及第六部分“石鼓铭文”中,均明确提及川滇相邻地区藏人部落及地名。 这些内容说明,在研读了《木氏宦谱》及以上资料后,川滇相邻地区尤其巴塘、理塘一带是沙畹丽江史地研究及论文撰写中关注的重点,将光绪初年黄懋材所记具有较高资料价值的“从巴塘经中甸厅到丽江府的路线”纳入并列为第一条路线,其论文才谈得上“可以确定当地地理”,也才与此论文题目《有关丽江史地的文献》及论文讨论内容一致。 若是将《西藏图考》卷之四所载出入西藏地区的路线或其他入藏路线列为“路线指南”第一条路线,与此论文题目及内容则显得不太契合。

(三)“路线B”至“路线G”这六条路线资料为何要进行改写

除前面两问题外,这一问题与沙畹对《西藏图考·程站》资料的重视与利用也有一定关系,同样有探讨的必要。 前已指出,“路线指南”中,“路线B”至“路线G”这六条入藏路线资料具体摘自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刻印的《续云南通志稿》卷七十一“武备志·边防一”,在“路线B”的第一条注中沙畹也谈到这六条路线资料出处。 沙畹未明确谈到的是,《续云南通志稿》中的这些路线资料与“路线A”为光绪年间所记资料不同,并不是《续云南通志稿》编纂时的相关调查资料,而是基本照录阮元、伊里布等修,王崧、李诚纂的道光《云南通志稿》(一般多称作道光《云南通志》)中的路线资料。⑲《续云南通志稿》在所记各条路线之后有一按语,这条按语实际上是照录的道光《云南通志稿》按语,之后再写有:“谨按,丽江府地方自道光以后无甚改易,今悉仍旧,仅将图开方计里而已”一语。⑳此语实际上已谈及这些路线资料与道光《云南通志稿》相关内容的关系,并且表明路线记载未作改动。值得一提的是,《云南通志稿》卷一百六“武备志·边防”(上)在“自中甸由崩子兰天柱寨至西藏路程”后有一按语称:“此路程尚属康熙年所探,存之以备采择可尔。”这条按语虽在此路程之后,但说明道光《云南通志稿》所记由丽江入藏的几条路线当多与康熙末年清中央政府出兵拉萨驱逐准噶尔部军队的军事行动有关,当时南路清军由川滇分别出发,在察木多(今西藏昌都)会合之后向拉萨推进。 从清代清军自滇入藏记载看,有的路线即使不是康熙年间的资料,也应是雍正年间军事行动留下的资料。 由于是为了军队使用,沿路内容讲求实用,主要记沿线各段道路是否平坦或崎岖,某地至某地间是否有村寨、住家,是否有水、草料及取暖用木柴等,这些方面记得十分详细,但其他内容并不涉及。与分析“路线A”资料来源一样,沙畹撰写论文是对《续云南通志稿》“武备志·边防一”中几条入藏路线资料来源显然也进行了分析,此志中的“谨按,丽江府地方自道光以后无甚改易,今悉仍旧,仅将图开方计里而已”一语也应注意到,已知这些路线资料与道光《云南通志稿》相关内容的关系。 由于这些资料较为陈旧,所记内容繁杂琐碎又显单一,不如“路线A”沿路记载那样丰富且具有可读性,但仍为“可以确定当地地理不为外人熟知的路线”,因而沙畹在论文中仍加以利用。 不过,沙畹并未将其原文全文译为法文,也就是并未照录《续云南通志稿》入藏路线资料,除了删去“自维西至西藏路程”外,几条路线从标题到内容均有改动,但最大的改变是大量压缩这几条路线资料内容,将方便行军的繁杂琐碎记述或改以“+a-a、+b-b、+c -c、+d-d”表示道路通畅或陡峭、有水或无水、有草料取暖木柴或无草料取暖木柴等,或只简单注明由某地至某地的地名及站数、里程数。 这六条路线资料之所以要作这样大的改写,是因为其本身存在问题,其中任何一条在论文中都不可能像“路线A”那样成为重点,也就是不可能替代“路线A”。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西藏图考·程站》资料如此重视及充分利用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结语

《有关丽江史地的文献》与雅克·巴克当时从事的么些研究存在一定关系,可以视为是二者合作的结果。 雅克·巴克是20 世纪前半期西方著名藏学家,常在比较研究视角中关注丽江一带么些人的历史及语言文化。 由于雅克·巴克不懂汉语,所以有了与汉学家沙畹的携手合作。 从《么些研究》(Les MO -SO)一书内容来看,第三部分“史地资料”(即《有关丽江史地的文献》)成为全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七条“可以确定当地地理不为外人熟知的路线”为这篇论文的重要内容,其中摘自清代西藏地方志《西藏图考》并基本上全文译为法文的“路线A”置于几条路线之首,已说明沙畹对《西藏图考》资料的重视与充分利用。 在“路线A”途记述中,沙畹多次使用了“nous”一词(汉语译为“我们”),但《西藏图考》原文中并无,应是翻译时力图反映这是一亲身经历资料所加,也说明沙畹对此资料的重视。

注释:

①雅克·巴克(Jacques Bacot)《么些研究》(Les MO-SO),宋军、木艳娟译,“第三部分 史地资料——有关丽江史地的文献”,第141 -202页,云南大学出版社,2019 年。 本文所引《有关丽江史地的文献》一文中的材料,均引自此版本。

②荣新江《沙畹著作在中国的接受》,《国际汉学》第19 集,2010 年1 月;戴仁《西方汉学家第一人——爱德华·沙畹》,阮洁卿译,《史学理论研究》,2012 年第1 期;木艳娟《雅克·巴克眼中的么些——〈么些研究〉百年回眸及思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 年第 1 期。 其译文除见于《么些研究》宋军、木艳娟译本外,还见于邢克超等译《国际汉学家文集系列·沙畹卷》。

③竹巴笼,地名,在今四川巴塘县;阿墩子,即今云南德钦县升平镇;维西厅,今云南维西县;六玉、奏堆,地名,在今四川巴塘县南部;中甸厅,今云南香格里拉市。

④马揭、盛绳祖《卫藏图识·图考》上卷,国家图书馆藏乾隆五十七年刻本。

⑤巴塘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巴塘县志》所附“巴塘县地图”,第163 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年。

⑥钱召棠《巴塘志略》“衙署庙宇”,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抄本;巴塘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巴塘县志》第440 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⑦段绶滋:(民国)《中甸县志》,第 85、89页,中甸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91 年印;中甸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中甸县志》,第60、84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年;杜昌丁《藏行纪程》,吴丰培《川藏游踪汇编》(一),第 42 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年。

⑧小中甸在中甸城的南面,“向西出发”应是“向南出发”,译文有误。

⑨段绶滋(民国)《中甸县志》,第19 页“中甸县地图”,中甸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91年印;中甸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中甸县志》,第57、61、62、622 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年;杜昌丁《藏行纪程》,吴丰培《川藏游踪汇编》(一),第 41、42 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年;乾隆《丽江府志略》“兵防略”“汛塘·阿喜汛”,丽江县县志编委会办公室,1991 年印。

⑩有学者认为,沙畹在其文中翻译了“《西藏图考》记载的7 条丽江的路线描述”(见戴仁《西方汉学家第一人——爱德华·沙畹》,阮洁卿译,《史学理论研究》,2012 年第 1 期),这一说法不准确。 据沙畹其文自注,所记述的7 条路线中,第1 条摘自《西藏图考》,后6 条的资料均引自《续云南通志稿》。

⑪沙畹注中说黄沛翘字“寿菩”,误,“寿菩”应为号,其字“绶夫”。 注中提到的“前言”,指黄沛翘所撰《西藏图考·例言》,写成时间为光绪十二年(丙戌年,1886 年),《西藏图考》刊印也在此年孟秋月(7 月)。 注中称此书直到1894 年(光绪二十年)才正式出版,可能沙畹当时看到的是《西藏图考》光绪二十年刻本,且不知此书早有光绪十二年刻本。

⑫黄沛翘《西藏图考》,四川大学图书馆藏光绪十二年(1886 年)刻本。 本文所引《西藏图考》资料,均引自此版本。

⑬黄懋材《西輶日记》,“自巴塘至腾越”,《川藏游踪汇编》(三),第293 -300 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年。

⑭雅克·巴克(Jacques Bacot)《么些研究》(Les MO-SO),宋军、木艳娟译,“第三部分 史地资料——有关丽江史地的文献”,第141 页,云南大学出版社,2019 年。

⑮雅克·巴克(Jacques Bacot)《么些研究》(Les MO-SO)“序”,宋军、木艳娟译,第 2 页,云南大学出版社,2019 年。

⑯“前言”此语中的“川藏古道”应为“滇藏古道”,“丽江的政治”为“丽江的统治”,前者为沙畹误,后者汉译本误。 奔子栏,清代云南方志中又作“崩子兰”,位于今云南德钦县东南部金沙江边;江卡,即今西藏自治区芒康县。

⑰约瑟夫·洛克(J F.Rock)早已指出巴克在丽江获得的是第一代为“爷爷”的《木氏宦谱》,并将其称为《木氏宦谱》(乙),称巴克未见的全部为文字书写的为《木氏宦谱》(甲)。 见其著《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刘宗岳等译,第42 -43 页,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 年。

⑱雅克·巴克(Jacques Bacot)《么些研究》(Les MO-SO),宋军、木艳娟译,“第一部分 人种 宗教”,第6 页,云南大学出版社,2019 年。

⑲阮元、伊里布等修,王崧、李诚纂(道光)《云南通志稿》卷一百六“武备志·边防”(上),国家图书馆藏道光十五年刻本。

⑳王文韶、魏光焘修,唐炯等纂(光绪)《续云南通志稿》卷七十一“武备志·边防一”,四川大学图书馆藏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猜你喜欢

巴克丽江路线
Chapter 6 For the love of a man 第六章 对人的热爱
Chapter 7 The call of the wild 第七章 野性的呼唤
Chapter 4 The new lead-dog第四章新的头犬
巴克的掌控
丽江三朵节
丽江的荒
画出路线
闻鸡起舞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
找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