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日本“拉网小调”的人文精神
2022-11-21崔光耀孙彦峰
崔光耀 孙彦峰
一、“拉网小调”的创作背景
“拉网小调”作为日本北海道地区的捕鱼号子,是在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催化下,无数劳动人民不断地向着海洋出发,开辟新的天地的生活实践中,创作出的文化成果。
(一)自然环境。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民族性格,日本作为东亚的岛国,具有鲜明的岛国特征,这也为它在渔业开发中形成劳动文化结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狭长的国土面积。从地域上来看,日本被宽广无际的海洋所环抱,与亚洲其他的陆地国家所隔绝,形成了相对封闭、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日本诸岛是由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四大岛以及其他6,800多个小型岛屿所构成的,正是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才能造就独特的海洋渔猎文化。
日本的地形构成,多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较为陡峭,河流流程短且流速较快,不能提供稳定的水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日本农业的发展。日本的国土面积构成比例中,70%的土地是山地,可以作为农业耕种生产的平原却仅有全国土地的30%。这一现象就直接造成了日本粮食短缺、物质匮乏的生活现象。再加上生产工具的落后,人口的增长,更是加重了这一严峻的生存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生存难题,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日本人将生活生产的目光,从狭小且封闭的陆地转向了充满着未知和危险的海洋。这也正是体现了日本民族“菊与刀”的矛盾民族心理的地方,一方面如果能够适应或满足本民族现实的需要时,日本人就会像菊花一样恬静、固守,呈现出稳定的状态,操劳在耕地之上;但当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或生产资料的匮乏无以满足民族的生存发展需要时,此时日本人就会像武士刀一样,充满着巨大的勇气,敢于突破现状,开辟未知的天地,寻求更高的发展。而当满足了此阶段的需求时,日本人又会从刀转化为菊,恢复到正常的生产生活规律。这也正是日本民族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得天独厚的海洋渔场。除了本土农业中耕地面积的匮乏,河流流程短且流速快的原因,在海洋中,受到大洋洋流的影响与作用,日本附近形成了世界中得天独厚的渔场资源,为日本发展渔猎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
日本北海道渔场,位于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的交汇处,两种洋流交汇,由于海水的密度存在着差异,密度较大的冷海水不断下沉,密度较小的暖海水不断上升,促使着海水发生垂直搅动作用,有利于把多年来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海面,从而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吸引了大量的鱼群。北海道渔场经过在日本劳动人民不懈的海洋劳动与渔业生产下,被日本渔民所熟知,而日本人民能够把洋流作为客观世界中的自然规律加以利用,一方面展现了人们对于自然恩惠的崇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二)社会环境。日本的渔猎文化,一方面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被推动着向海洋进军;另一方面,诸多的社会环境因素同样也是作为社会一种助推力在无意识中促使日本人民走向海洋渔猎开发。
1.国家经济制度的影响。在日本形成阶级国家后,以国家暴力机器的方式,不断压迫农民缴纳国家赋税,在现有土地生产无法满足赋税要求时,农民也只好转变身份为渔民,进行生产劳作,承担国家财政税收。在公元3世纪中叶以后,本州中部就逐渐形成了大和国家,后于4世纪征服了九州大部,最后由万世一系的天皇实现了日本列岛的统一。大和统一后的日本,在经济生产制度上实行的是“部民制”,农民被贬为“田部”和“部曲”为统治阶级所压迫。
645年中,日本中大兄皇子发动政变,成功拥立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新,在经济制度上实行“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从生产力的角度来分析,确实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究其根本上来说,仍然是对于农民的强迫压制,产生了“超经济强制”关系。
在形成“律令制”国家之后,为了巩固天皇的统治基础,在经济制度上对于“良民”即普通的农民实行的是班田制,对于“贵族官僚”等统治阶级实行的是职田、位田、功田、赐田等。农民要承担着纳税、服役、进贡的义务,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统治阶层欲望的进一步膨胀,土地兼并之风愈发盛行,土地私有制得到了承认,出现了“垦田永世私财法”。无限制的剥削压迫,势必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与愤怒,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的农民反抗,如“正长农民起义”“岛原之乱”等。
一次次的农民抗争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农民面对稳固的土地,越发失望。面对生存的巨大压力,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生存依托于茫茫的大海中,即使是面对死亡的威胁,日本的渔民们也都展现了男儿英雄的风采,也表现了渔夫们的自信与豪放[1]。
2.国家政治环境的影响。国家政治环境的稳定直接影响着国内生产环境的状况,中古时期日本,在15世纪初期,幕府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具体表现为中央结构各级官吏争权夺利,影响朝廷正常运行秩序,以及在世袭继承制度上的由多子继承制向单子继承制的转化,引发了诸多矛盾,恶化了国家政治环境,制约、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从而为开辟海洋创造了条件。
自1467年足利义政时期爆发的“应仁之乱”到“安土桃山”时代江户幕府德川家康统治时期,日本进入了长达150多年的“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顾名思义就是国家政局动荡纷乱,各地地方战国大名割据混战、战火纷飞,生活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生产力水平也大大降低,出现了民不聊生的局面。农业已受到巨大的创伤,日本百姓为了寻求一丝生机,转而将生存发展的目光投向了未经战火波及的海洋之中,希望在与海洋搏斗斗争的同时也够免受战争之苦。
二、“拉网小调”的歌词内容
“拉网小调”作为自古以来北海道地区捕鱼人员长期的劳动艺术结晶,所创作出的劳动号子,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其歌词中展现了正在劳动捕鱼人民生产劳作中最为直接、朴素、坚韧有力的音乐性格,也表达了劳动群众坚定、豪迈、粗犷的性格特点[2]。“拉网小调”因受劳动条件以及创作人员的限制,歌曲中所展现的音乐材料大多具有重复、简朴的特点,歌词结构较为简单,且因内容短小,整部歌曲中各个段落独立性相对较差,但这也正是劳动号子所独具的艺术风貌。
“拉网小调”整首歌曲共分为五个段落,每个段落中虽然仅有三句歌词,但每个段落都充分表达了北海道渔民尊敬自然、勇敢奋斗、团结协作、珍惜生活的人文精神。
第一段落歌词为:“ソーラン ソーラン ソーラン 男度胸だ五尺の身体 どんと乗り出せ 波の上チョイ ヤサエー エンヤーサの ドッコイショ。”歌词大意为:“如果你是有胆量的男人,你就有五尺身体,就会乘风破浪冲向海面。”此段歌曲中展现了日本北部北海道地区男儿,粗犷猛烈的劳动热情,并且有着去融入自然、改造自然的激情,把扬帆远航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与生命价值,具有强烈的身份责任情感在其中。
第二段落歌词为:“ソーラン ソーラン ソーラン 離れ島でも時節がくれば 春はカモメが 群れとまるチョイ ヤサエー エンヤーサの ドッコイショ。”歌词大意为:“即使在偏远的岛屿上,到了春天时海鸥就会聚集在一起。”此段歌曲展现了,日本人民通过多年来的劳动经验总结,在春潮时期,同海鸥一起前往海洋,海鸥作为海洋象征的使者,始终见证着劳动人民不辞辛苦的生活场景,与劳动人民一同被记录在“拉网小调”之中。
第三段落歌词为:“千両出しても乗せない船だ 俺が北海道のにしん船チョイ ヤサエー エンヤーサの ドッコイショ。”歌词大意为:“即使付了千两你也上不了这艘船,我是北海道的鲱鱼船。”此段歌曲展现了日本渔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身份认同感与自豪感,就算面对金钱资本的巨大诱惑,也能坚定地守护着自己职业的纯洁性与神圣性,表现了虽作为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但仍具有坚定不移的职业身份尊严和原则底线。
第四段落歌词为:“にしん来たかとかもめに聞けば 私しゃ立つ鳥 波にきけチョイ ヤサエー エンヤーサの ドッコイショ。”歌词大意为:“当我问海鸥,鲱鱼是否在这里时,我是一只站立的鸟儿,问着波浪。”此段歌曲展现了日本渔民能够充分地融入自然,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发展关系,在了解、掌握自然世界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渔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开拓进取,适度节制。
第五段落歌词为:“渔場の姉コは お白粉いらぬ 銀のうろこで エー肌ひかる チョイ ヤサエー エンヤーサの ドッコイショ。”歌词大意为:“渔民的姐妹们不需涂脂抹粉,银色的鳞片让皮肤晶莹剔透。”此段歌曲展示了日本女性渔民同样也是生产劳动的主力军,并非是男子一人独大的,女性在出海捕鱼时也能够深入生活劳动实践中,无需过多的物质生活来粉饰自己,充分表达了日本捕鱼女性的劳动美与自信美,在劳动实践中能够与自然生活相统一,充实了人生体验,提高了生活乐趣。
三、“拉网小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拉网小调”在其特殊的创作背景,形成了朗朗上口的劳动号子,激励着无数渔民披荆斩棘、克服劳累,而作为劳动生活的艺术结晶,其中所蕴含着许多令人敬佩的人文精神。
(一)敬畏自然的人文精神。“拉网小调”是北海道渔民同自然海洋和谐共处的前提下,保障了日本北部地区人民的生存状况、提升了人民的精神风貌的情况下而创造出的劳动文化结晶,在如此漫长的形成创作过程中表达了“拉网小调”对于自然生态的崇拜之情、敬畏之情与感恩之情。
作为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就有大量的诗句展示了日本古时期渔民同海洋之间所构成的和谐关系,正如《寄海》一诗中就书写道:“平流捕鱼去,携网涉水过,急流捕鱼去,水乌潜水罗。”[3]该诗正是展现了敬畏自然的精神品质。在大海处于平流风浪较小时,要带着渔网从海水间行过进行捕鱼,当海水处于急流风浪较大时,就只能在潜水的地区捕捞一些其他鱼类。当时的人们正是认为,自然作为人类活动行为的主宰与准则,时刻制约着人们的活动类型。在风平浪静之时,就是代表着大海赐福人类,自然允许人类获取鱼类资源,以做供养;在狂风大浪之时,就是代表着大海的盛怒,人类作为世界中渺小的一个身影,自然而然要服从自然的支配,只得在岸边打捞一些简单的鱼类,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人类与自然间所探索出的行动准则和交往规范。
日本虽在地理环境上来讲作为岛国,但从物质文明的角度来考虑的话,中古时期的日本同古代中国一样是作为农耕文明为主的农业型国家,国家的主导经济形态仍是以分散、独立的小农经济为主导。人们已然适应了舒适的农耕,再加上中古时期的日本造船、航海技术发展水平较低,面对充满着风浪与危险的大海,人们一定会出现恐惧心理,但海洋也充盈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吸引着勇者去开拓开发,所以扬帆远航的渔民,承担着付出生命的风险,面对大海心中充满着无尽的敬畏之情。
歌词中反复唱到“ドッコイショ”这一象征拟声词,但可翻译为“多魁秀”。“魁秀”二字可以理解为正是仰仗着如此壮阔、秀美的大海,我们作为劳动的捕鱼人民才会收获到如此丰富的物产资源,远洋捕鱼的渔民在享受着满载而归的欢乐喜悦的同时,心中也怀揣着对于自然的尊重、敬畏与感激之情。
(二)开拓进取的人文精神。“拉网小调”一曲中,最为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歌颂劳动渔民不畏艰辛,开拓进取。《万叶集》中《寄海》一诗就这样写道:“楫橹装船华,划船出海来,纵然朝退浅,何碍海深哉。乘此无穷浪,摇船过海滨。淡海波涛险,高风守候坚。”
此诗主要表达了渔民为了出海所做出了完全的准备,即使遇到海浪退潮,渔民们也是能够克服困难,深入到深海中劳动捕鱼。在乘着大海的风浪,畅游于大海之上,敢于开拓、勤于进取,即使遇到了波涛汹涌、狂风巨浪,渔民们也一定能够驾驭着狂风,守护自己的渔船和收获。
“拉网小调”第一段落的歌词就是展现了渔民的开拓进取、征服风浪的奋斗精神。“男度胸だ五尺の身体 どんと乗り出せ 波の上チョイ ヤサエー エンヤーサの ドッコイショ(如果你是有胆量的男人,你就有五尺身体,就会乘风破浪冲向海面)”歌词反映了日本渔民的争强进取、崇尚劳动的民族性格,同时在侧面也是反映出了在严峻的生存条件下,对于生活劳动的主导者——男性角色的道德要求。
(三)协作奋斗的人文精神。“拉网小调”作为劳动号子的代表,其中最为显著的艺术特征就是,号子的歌唱节奏与生产劳动的节奏统一。在日本海上,许多的渔船停泊在海面中,渔民们洒下巨大的渔网,唱着拉网小调,并按照拉网小调的歌唱节奏,来进行拉网收鱼,也有利于鼓舞渔民的劳动士气,调节劳动者的生产体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同今天的动力机器不同,古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按当时的生产条件,只得用人工实行协作劳动,进行集体捕鱼。生产效率虽不高,但正是因为长期的协作劳动,形成了团结一致的劳动氛围,不存在相互剥削、相互压榨剩余价值的经济现象,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融洽、亲近的,正是有着如此和谐的关系,大家才有可能团结起来,共同迎击大海上的各种未知风险。
(四)自信质朴的人文精神。“拉网小调”创作的阶级基础主要是劳动群众中的捕鱼人民,所以拉网小调也是展现捕鱼人民精神面貌与当地民俗风貌、风土人情的艺术作品。
拉网小调第三段的歌词:“千両出しても乗せない船だ 俺が北海道のにしん船チョイ ヤサエー エンヤーサの ドッコイショ(即使付了千两你也上不了这艘船,我是北海道的鲱鱼船)”就是表达了劳动者渔民虽是处在社会阶级构成中的底层群众,但仍然表现出高度的劳动热情与劳动自信,也突出了劳动者对于捕鱼劳动的高度热爱与高度赞美。
拉网小调第五段的歌词:“渔場の姉コは お白粉いらぬ 銀のうろこで エー肌ひかる チョイ ヤサエー エンヤーサの ドッコイショ。(渔民的姐妹们不需涂脂抹粉,银色的鳞片让皮肤晶莹剔透)”表达了劳动人民始终追求的是简单质朴的生活状态,无需过度的物质条件来粉饰自己,通过辛勤的劳动同样也可以使自己的身体得到开发,展现出健康、精神的良好身体状况,丰富的精神生活与质朴的劳动生活,再加上日本人有食鱼的饮食传统和兴盛的鱼食文化,鱼作为大海的物产代表,这也是日本人寿命较长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