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022-11-21刘婧兰
刘婧兰
(广东祈福医院 CCU 广东 广州 511400)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闭塞,导致血流中断,从而造成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1]。据有关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因多种因素作用致使心律出现失常,其发生概率约为75%~95%[2]。该症的发生是引发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强化监测和护理心律失常的意义十分关键[3-4]。本文随机选择我院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4 例,对其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展开分析,探讨有效治疗和护理的措施。
1 临床资料
本文选择114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92 例,女22 例,年龄41~93 岁,平均68 岁。103 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心律失常,其中99 例患者行再灌注治疗,本文中再灌注治疗均为行PCI 开通血管,36 例患者出现过恶性心律失常,57 例患者存在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16 例患者合并心衰,1 例患者死亡,原因为心源性休克。113 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2 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
急性心肌梗死后常见的一种症状即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患者,多发生在1~2 天,24 小时是最多见[5]。急性心肌梗死后长时间的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引发一系列症状及内环境的改变,从而引发心律失常,引发的心律失常同样存在差异,且存在较为复杂的原因,众多因素又互相作用。
各类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主要可分以下几类:
2.1 心肌缺血坏死
心律失常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常见的原因即为心肌缺血坏死,急性心肌梗死时大量的组织由于心肌细胞缺血坏死而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直接导致心律失常,甚至恶性心律失常。因此,应尽快开通梗死血管,行再灌注治疗,阻止心肌细胞进一步坏死,挽救濒死坏死的心肌细胞,对梗死后重塑有利,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本文中有99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得以再灌注治疗,再灌注治疗后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病情好转出院。
2.2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缺血诱导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促使神经对心肌活动支配的不均一性,导致心脏电传导紊乱,从而发生心律失常,随着心肌缺血的加剧,进一步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6]。
2.3 代谢的产物积聚酸中毒、电解质的紊乱或是某些药物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后代谢的产物积聚酸中毒、电解质的紊乱或是某些药物的影响,从而影响心肌的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严重的会导致心脏激动起源异常、节律异常、传导异常,甚至出现停搏、室颤等。因此,应做到预防或及时发现并纠正酸中毒、电解质紊乱或是某些药物的影响,促使心肌电活动正常,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提高治愈率。本文中有57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存在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56 例患者得到纠正,病情好转出院,1 例患者死亡。
2.4 合并心衰加重心肌缺血
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时会加重心肌缺血,从而更容易产生和诱发心律失常,甚至恶性心律失常。因此,及时行再灌注治疗重建血运、积极预防或治疗心衰是预防和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甚至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2.5 钾离子浓度增高、钙离子内流
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缺血坏死的心肌局部钾离子浓度升高,极易发生心律失常。缺血心肌细胞钙离子内流,使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从而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尽快开通堵塞血管,防止局部钾离子浓度的升高及能量代谢障碍发生是预防心律失常的有效途径。
3 护理对策
一般来讲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常在24 小时内发生,多种因素可致使心律失常发生,且该症状较为凶险。所以在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时应对患者病情改变予以严密心电监测及观察,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或及时找出可能引发心律失常的原因,予以积极的预防或处理,可使患者生命安全得以保证。
3.1 休息、给氧和解除疼痛
急性心肌梗死后未行再灌注治疗前,应绝对卧床休息、给氧、及时止痛治疗,降低心肌细胞耗氧,提高患者就医体会及消除不良刺激和焦虑,稳定患者情绪,防止心肌细胞进一步缺血缺氧坏死从而引发心律失常,甚至恶性心律失常等事件,为患者争取更多抢救时间。
3.2 再灌注心肌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堵塞血管开通时间越早,挽救的心肌越多,急性期12 小时内或更短时间内将闭塞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以血流再灌注,濒临坏死心肌可能得以存活或坏死范围缩小[7],对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解决根本原因的有效手段。所以医务人员在接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后需要做出快速的反应,争分夺秒开通“犯罪”血管,抢救濒死心肌,降低恶性事件的发生。本文中11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再灌注治疗后均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3.3 严密心电监测及观察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72 小时内持续给予心电监测,及时发现生命体征及心律的变化,警惕心律失常的出现,随时准备抢救药物及设备,如抢救车、除颤仪、起搏器等,随时准备抢救。当发生心律失常及时报告医生并予以处理,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3.4 维持酸碱度、电解质、水的平衡
急性心肌梗死后因梗死面积广泛、梗死时间过长等多种原因致使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水潴留情况,容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甚至休克的发生。首先应准备抢救药物及设备,如抢救车、除颤仪等,随时准备抢救。其次持续心电监测及对循环功能和生化各项指标实施监测,如生命体征、心律、中心静脉压、心排出量、乳酸、血钾、血钠等,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准确记录患者出入量,严格控制患者液体总入量及速度,必要时药物维持水平衡。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维持酸碱度、电解质及水的平衡,维持血流动力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得到了及时的发现和救治,预防了恶性心律失常的反复发生,提高了救治成功率。本文中有57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或水潴留,36 例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时发现并迅速处理,无再发恶性心律失常,病情好转出院,1 例死亡,原因为心源性休克。
3.5 预防或治疗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后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或积极治疗心力衰竭是防治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途径。
一是积极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给予开通“犯罪”血管、抗血小板、增加心肌供血、抑制心室重构延缓心肌梗死后向心力衰竭进展。
二是使用改善心力衰竭药物,积极治疗心力衰竭。
三是预防感冒,注意避风寒,积极处理原有感染。
四是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
五是根据患者心衰程度,严格准确记录并控制出入量,严格控制输液、输血速度及总量。
六是保持大便通畅,保证蔬菜水果的摄入,或手法按摩腹部促进肠道蠕动,必要时给予缓泻药物帮助通便。
七是心情舒畅,避免情绪紧张,卧床休息。
八是病房保持安静,限制探视。
本文中114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进行了预防或治疗心衰,其中16 例急性心肌梗死后伴心律失常合并心衰患者在心衰有效治疗后未发生心律失常,病情好转出院。
3.6 β受体阻滞剂及极化液疗法
β 受体阻滞剂治疗可降低心室率,增加冠脉血流,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有明显效果;极化液疗法可以营养心肌,补充钾离子,维持心肌细胞膜电位稳定,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心律失常。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后β 受体阻滞剂治疗及极化液疗法对预防或治疗心律失常发生有显著的效果。72 例心律失常患者接受β 受体阻滞剂治疗,用药后心律失常均有明显的改善。42 例患者接受极化液疗法,未发生心律失常或心律失常明显好转。
4 结论
目前,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律失常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患者采取及时有效救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114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再灌注心肌治疗手段后,110 例均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114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给予严密心电监护及观察,103 例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及时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恢复效果;114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存在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或水潴留的57 例、恶性心律失常36 例患者,通过维持酸碱度、电解质、水的平衡等治疗手段,除1 例因心源性休克死亡外,其余均得到有效救治;114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72 例和42 例心律失常患者分别接受β 受体阻滞剂治疗和极化液疗法,未发生心律失常或心律失常明显好转。
综上所述,准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并采取休息、给氧、解除疼痛、再灌注心肌、严密心电监测及观察、维持酸碱度、电解质及水的平衡、β 受体阻滞剂治疗和极化液疗法等治疗手段和护理对策,可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患者的救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