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与价值追求

2022-11-21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特色

任 雯

(1.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2.江苏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党始终依靠人民群众战胜困难、赢得胜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征程,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11,号召全体党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1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明确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2]158-15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1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结合时代特点,“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3],这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并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重要经验。这一过程的重要价值取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和美好向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同时,也赋予“以人民为中心”新内容、新目标,不断推动着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应时代呼唤,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内涵,这既是对以往经验、理论的总结和继承,又是开启新时代征程的“总钥匙”,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时代意蕴,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持续奋斗,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迈进。值得警惕的是,面临着各种思想相互交融、各种理论相互争锋、各种价值观相互影响等新情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少数党员干部心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弱化、淡化、虚化、甚至动摇等现象,这实际上就是脱离人民群众。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脱离群众是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危险。无产阶级政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进行治国理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民用“权”、为民系“情”、为民谋“利”,依靠人民的力量,集中人民的智慧,获取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4]21。

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中心”,必须深入学习掌握、坚决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中心”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要求。一方面,全体中国人民尤其是党员、干部,要淬炼思想,努力学习、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用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观察、把握、引领时代,做到理性认知、情感接受并高度认同;另一方面,每一位党员、干部要在实践中感悟、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不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人民连在一起,在思想上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行动上自觉秉持、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行为取向,让人民越来越多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丰硕成果,越来越具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不仅能了解党,更能够走进党、融入党,自觉听党话、跟党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2 把握历史新方位,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历史方位,是确保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各项工作切合国情、契合时代的关键,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基础和实践基础”[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特征,明确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4]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历史定位,是在充分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处历史阶段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在理论上廓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格局、大环境、大方位,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继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开创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局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丰富的过程。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立足新时代,把握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变化、新特征,遵循新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着力点,继续推进新时代发展进程。

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6],必须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历史环境,深刻分析和考察新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新特征、新要求,把握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新依据、新条件、新追求。同时,要结合当前“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一客观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1]18,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体中华儿女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促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前,中国社会新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妥善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贯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目标。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6]。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也予以了再次强调。因此,我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做实事,求实效,“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7]。要积极团结、组织、引导、支持、带领人民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共同富裕,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持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真正贯彻“以人民为中心”。

3 立足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也必将随之发生改变。党的八大认为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8],核心是“人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概括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9],核心还是“人民”。人民的生活是现实的、不断发展的。对变化着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就是对国家、社会发展现状的准确判断,就是对人民现实生活需要的深刻把握。

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着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就,创造了中国奇迹。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享誉世界,社会生产力实现了“质”和“量”的双重飞跃,人民的生活水平、物质和文化需要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为此,党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11这一新判断,充分表明了党对社会发展现状的准确把握和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准确把握,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并规划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中心和重点,这毫无疑问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总依据。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人民群众有着更高层次、更加广泛、更为多样的物质文化要求,向往着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期盼着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居住环境、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持续改善[10]。人民群众这种内在需要结构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的,是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步伐相符合的,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骤相一致的。然而,中国当前依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难度不断增大、创新能力滞后于高质量发展要求、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生态文明建设有待持续深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有着深刻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但也事实上制约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影响了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提醒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巨大潜力要挖。因此,我们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方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不断满足新时代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美好生活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全面把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1]11。一方面,要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逐步迈向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在全社会、各领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不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更全面、更深入地满足当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领域的美好需要[11]。

4 勇担历史使命,稳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3,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百年光辉历程,就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这一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的历程,就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奋斗史。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革命道路,推翻“三座大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了根本障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铁”的精神和“钢”的毅力,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勇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重任,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推上新的高潮。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前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这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体现,更是中国人民一直追求的目标和共同的努力方向。在这一奋斗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的追求和愿望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的方向,“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这也意味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自觉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引擎”;很多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变化,许多领域实现了从“有”到“强”的飞跃;近年来科技呈现“井喷式”的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这些发展壮大,不仅使得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而且促使中国人民在世界舞台上更加自信。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人民、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梦。这就意味着,时代使命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人为创造的,而是与历史发展、社会发展进程相通的,并融入了人民实践之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新的征程上努力实现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深切、最鲜明的体现。

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既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福祉。在复兴道路上,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得到人民拥护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国式”新形态,提供了社会制度变革发展的“中国式”方案,成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自身道路的“中国式”榜样和示范,“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4]10。同时,中国始终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始终秉持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共享发展机遇,合作共赢,以实际行动为世界注入中国元素,贡献中国力量,持续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车轮向着更为光明的目标前进。

5 进行伟大斗争,自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这里的伟大斗争,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斗争,就是要同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进行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体党员“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1]22

进行伟大斗争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自觉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2]这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此,一方面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切实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巩固和拓展整治“四风”成果,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坚决反对和防止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累累硕果。

进行伟大斗争就是要坚定地同一切危害人民群众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进行斗争。坚决防止和反对一切高高在上、漠视群众疾苦、损害群众利益、脱离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4]16,在思想上认清伟大斗争的性质,在精神上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在本领上掌握科学的斗争方法、路径,在行动上坚定不移、持之以恒。

进行伟大斗争就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3]我们要“走出去”“弯下腰”,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走到人民群众中去,聆听人民群众的声音,切实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把握人民群众最真实、最迫切、最期望解决的突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认认真真地倾听,更要仔仔细细地思考,要厘清发展问题、梳理发展困境,及时准确地把握人民群众需要的变化,并以此为基础校准发展方向,调整发展重点,不断改善和提升发展的结构与质量,自觉接受群众的检验,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4]。

进行伟大斗争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深深植根于人民的政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5]。面对“四大考验”“四大风险”,中国共产党要坚定信念,守牢初心,从解决人民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出发,要“想为”“敢为”,同时要“能为”“会为”,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党的执行力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16],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实践、时代、人民的要求,扎实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尤其是要畅通人民群众参与党和国家事务渠道,将强化“群众监督”作为“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的关键点[17],积极开展反腐斗争,以大无畏的勇气和精神“打虎拍蝇”“刮骨疗伤”,“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19,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和完善,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6 结语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当前,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进的道路上既充满了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贯彻“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勇担历史使命,进行伟大斗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自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无论风雨如何变幻,路途如何艰辛,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会实现。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特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