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2-11-21陆琴珠

关键词:道德品质品德友谊

陆琴珠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基本是围绕人与自我、社会、自然三者的关系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为基础编撰而成,学科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精神启迪与人文启发,有利于端正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是实施德育指导的重要课程之一。但是,受“唯知识论”的负面影响,有不少教师比较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也会在课外反复背诵教材内容,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现实问题,无法切实突出本课程立德树人的学科特性,而学生也无法在本课程学习活动中受益,直接影响学科育人的质量。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改变现有的教学形式,重构课程目标,通过丰富的情境启发、案例分析、探究实践等活动优化学生的品德意识,以便有效健全学生心智,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爱国情怀以及民族精神,使学生能健康成长。

一、创设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精神启迪

初中生的心智虽然逐步发育成熟,但是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单纯,且社会经历不足,难以自觉传承高尚的大道理、道德品质,而教师一味“说教”也无法真正优化学生的道德品质,难以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尽量在课堂上再现生活现象、社会场景、文化现象等,使学生能够受到精神启迪,从而自然而然地传承高尚的道德品质。为此,教师应根据单元主题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成长规律,采用多元化的情境创设策略。比如提前组织学生参加生活观察、体验活动,也可利用视听资源创设视听情境,抑或通过实物展示、主题对话等方式还原生活现象,由此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优化学生的精神感悟。

比如在“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课教学中,笔者在备课阶段设计了一轮“写给好朋友的一封信”活动,即学生给自己的好朋友写一封信,讲述自己在与朋友相处时的珍贵回忆、经历,真诚地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照顾、爱惜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本班学生可以朗读自己写给好朋友的信。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写信的人还是收到信件的人,都能感受到友谊珍贵、友谊万岁,有利于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使生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由此,笔者提出一个问题:真挚友谊的特质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分享对于友谊、朋友的看法,以及自己在朋友的爱护、鼓励下变得更好、更强的成长经历。如此,学生就能了解真挚友谊的特质,而笔者据此引导学生探究建立真挚友谊所应摒弃的误解、错误做法,即不可为了义气而混淆是非,也不能没有原则一味迁就对方,希望同学们都能通过课堂学习懂得珍惜友谊,友善待人。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在写信、读信的过程中能不断地回想自己所拥有的真挚友谊,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到幸福,也能让学生更加渴望拥有真挚的友谊。学生在探究建立真挚友谊的方法、应规避的误区时,也会变得更加认真,会在与同伴交往中迁移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友善意识,促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二、借助生活案例,引发学生德育思考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主题鲜明、真实生动的案例资源为载体,通过案例主人公的做法、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性思考,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有利于将道德法治理论转化为可借鉴(或者是可避免)的实际行动,更易于实现以德育人,由此优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反思、警醒的生活案例,并且围绕案例资源组织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能自主分析案例内涵、所映射的道德品质与处世哲学,在丰富的思考、论证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比如在“做更好的自己”一课教学中,笔者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借用因为学习成绩、家长的严苛管教以及兴趣特长等个人成长经历,而无法悦纳自己的真实经历编写了教学案例,根据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因为某一方面的缺陷、不足而失去自信,认为自己“无用”“没有未来”等消极思想,据此指导学生参与案例探究,希望学生能认真地分析案例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结合自我反思明白悦纳自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必然选择。在案例讨论活动中,学生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多数学生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不应该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人,也希望父母、教师都能用多元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在案例讨论中,笔者会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你是否因为他人的偏见而失去自信与自尊?你是否能说出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你是否有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决心与勇气?在这三个问题的启发下,学生进一步分析案例主人公因为他人的偏见、不公平对待而忽视自身优点、无法悦纳自己的不良现象,这就能引起学生的自我反省,而笔者也据此点明了本节课的育人主题,即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地悦纳自己,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拥有独特天赋的,希望学生能学会欣赏自己,也要积极寻找自己的特长、优点,扬长避短,自信地成长。由此,学生能形成积极向上的成长态度,便于学生重塑自信,使其重新拥有乐观、坚强的品格。

在上述案例中,因为生活化案例的编写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可促使学生积极地分享自身的成长经历,有效地帮助学生悦纳自己,可切实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使其思考自身的闪光点,也能以平常心面对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组织学生设计个人学习成长计划,标注学生的潜能优势、不足,通过“长期+短期”的成长目标引导学生做好成长规划,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意志品质,便于改善学生的成长态度。

三、实施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优良美德

情感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会,通过情感启发优化学生认知状态、提升学生素质水平的教学策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追求的是情智共生,同样是突出本课程育人功能的有效方法。因此,为了切实优化初中生的品德发育状态,教师应实施情感教育,重视人文关怀,引导学生迁移生活经历,同时通过和谐的平等对话引起学生反思、思考,使得学生能自觉传承优良美德,树立良好的品德意识。

比如在“青春有格”一课教学中,笔者就组织学生观看了中国青年在世界各国名校发表关于热爱民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演讲视频,使学生能感受到中国青年所拥有的热情、自信与自强精神,并且列举了自古以来取得突出成就的青年事迹,希望学生能从这些事迹中感受青春的热情,也希望学生能树立自立自强的青春态度。但是,在本节课上,本班却有不少学生显得有些不安、焦虑,表示自己的生活太过平凡,没有突出的特长与成就,这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失败”的。对此,笔者告诉学生,青春是多面的,有的人早早便展现出了突出的天赋,取得了让人羡慕的成就,但有的人看似碌碌无为,却在自己的领域内贡献着自己。比如学生在家里要孝顺父母、敬爱长辈,承担家庭责任;在学校团结同学、友善待人、尊敬师长;在社会上能帮助弱势群体,能为社会服务。以上这些都代表着美好的青春,即便学生的成绩不太优秀,尚未找到自己的特长,但也不应该用“失败”去定义自己的青春,而是要自立自强。为了切实优化学生的品德意识,笔者从互联网上搜索了记录平凡人物生活的短视频,告诉学生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学生能“行己有耻”“止于至善”,一直自立自强,且能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那么学生即便一生都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也会有普通人的快乐和满足。

在本节课上,为了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使其能慎独、自我省察,笔者设计了一轮“说真心话”活动,即学生可以向教师诉说自己的成长困惑,解释自己的青春态度,而笔者也会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青春观,希望学生能释放青春的活力,并希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四、通过课外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感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就是一门“活动型”“综合性”的学科,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主张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生活体验以及观察、调查等活动,使学生能在实践体验中自觉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切实优化学生的行为规范,使其能顺利实现健康成长。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课外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健全品德意识,自觉传承优良的道德品质。

比如在“在社会中成长”一课教学中,本班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了解到,人的成长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并且能理解亲近社会的实际意义,明白服务社会是每个人都应该尽到的责任。对此,笔者则设计了一轮社会实践活动,即学生自行设计一轮服务社会的志愿者实践方案,而笔者会帮助学生选择服务社会的区域、主题,比如垃圾分类、关爱老人、维护交通秩序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兴趣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笔者也会帮助学生与相关社会单位沟通,保证学生能够按照社会实践方案服务社会,感受为社会做贡献、遵守社会良序的能动过程,由此培养学生亲社会的意识,使得学生能顺利产生服务意识。

在上述案例中,为了确保学生能在课外自觉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笔者则要求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践计划表中填写自己的服务时间、地点,活动记录,并且要拍摄相关照片、视频等,希望学生能撰写一份社会实践小论文,记录自己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真实感受,希望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树立社会责任感。

五、借助家校社合作,实现全程监督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少监督、后续追踪与评价机制,即无法观察、分析学生在学习道法知识后的处世方式与品德意识,导致学生难以重视自身的品德发展。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采用多主体合作评价的方式动态记录学生的成长经历,通过家庭教育、社会评价以及教师、学生的评价反馈判断学生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品德意识,由此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

依然以“在社会中成长”一课的课外实践教学为例,笔者与社会相关部门人员沟通,由社会部门写一份评语,评价学生在社会服务活动中的成长状态,同时还会积极搜集各位家长的家庭观察结论,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撰写的实践心得,多角度判断学生是否形成了亲社会意识,是否能愿意为社会服务、做牺牲,根据学生的成长状态进行品德指导,以便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活动,将促使本课程回归学科本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长远发展,便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重视生活情境的有效导入以及生活案例的启发指导,结合课外实践、情感教育与家校社三方面的追踪评价,突出本课程的育人价值,从而有效健全学生的心智,优化学生的品格与意志品质。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品德友谊
以城为“媒”话友谊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友谊之路
好学者贤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友谊的重量
“好奇”的代价
品德
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