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命题、影像表达与价值书写
——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土地我们的故事》创作特点探析
2022-11-21黄博阳岳宗胜
黄博阳,岳宗胜
(1.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艺术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500;2.厦门大学 电影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纪录片作为留存时代记忆、抒发情感话语、弘扬家国精神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描绘社会图景、书写价值导向的重要途径。近期,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出品、致敬建党百年的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土地我们的故事》聚焦农民与土地的情感关系,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用细腻的影像语言与扎实的记录精神讲述中国乡村故事,传递家国情怀,书写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引发观众深度的情感共鸣。
一、时代命题:立足现实的社会关照
(一)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的艺术路径探寻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相继涌现。但相对而言,乡村纪录片更为观众所熟知。乡村纪录片是以乡村题材为核心,以乡村、农业和农民为内容的纪录片,也可以称为乡村题材纪录片,或者涉农纪录片。[1]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大量乡村纪录片从经济、文化、自然生态、历史等多个维度,将乡村视为动态发展中的空间场域,描绘真实的乡村图景,对我国现实国情下的乡村进行拆解和重构,进而提炼出反映国人精神面貌和生存意识的深层内容。结合上述名词释义,关于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可以大致界定为:在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下,主要展现乡村风貌变迁、乡风文明建设等为主要内容,描绘真实乡村图景的纪录片,是乡村纪录片题材的具像化拓展类型。
纵观中国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史,丰富的主题意蕴、乡土内涵的深度挖掘、以文化为底色的时代话语表达乃至人文探索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已成为当前此类纪录片的成功要素。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扶贫工作。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把脱贫攻坚摆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一批以反映中国脱贫攻坚进程为主题的纪录片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中国扶贫新观察》《消除贫困——中国人权在行动》等作品深刻反映中国边境山区的减贫行动和脱贫故事,成为当时脱贫攻坚题材纪录片的代表之作。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并坚定实施脱贫攻坚方略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在此阶段,涌现了大量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中央电视台出品的《辉煌中国》、湖南广播电视台出品的《扶贫纪事》以及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出品的《中国力量》深度挖掘乡土内涵,展现不同扶贫模式下人物处境与时代变化。2018年的《出山记》《落地生根》《山路弯弯》等高质量、高口碑的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既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国家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新形象,也同时用带有温度的人性观照让影片传递出温暖且坚实的力量。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链接。这对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2021年以乡村振兴为创作背景的纪录片《瓜熟蒂落》生动展现了中国农业农村生产建设情况,真实地呈现了当今中国农民的现代创业历程。作品紧扣时代主题,植根现实生活,在叙事策略与声画艺术处理上锐意创新,为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同年,致敬建党百年的纪录片《土地我们的故事》摆脱了以往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游子还乡”式的拍摄手法,全片没有采用解说词推动情节发展,完全以人物口述作为主要叙述方式,用广播原声进行串联,穿插民间歌谣作为点缀,完成了有关乡村变迁的群体回忆和故事书写。该片用老中青三代人的朴素话语回顾历史,在个体自我的讲述中展现时代洪流,建构起观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记忆与认同。通过阐释乡村文化符号,在观众心中完成了一次乡土记忆的代际相承,唤起观众的集体记忆,构建出一部中国农民影像志。《土地我们的故事》实现了对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的又一次全新尝试,成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
(二)忠于时代:乡村故事的质朴记录
近年来,通过写实、客观的纪实性拍摄手段,自然、质朴的话语风格传达人类共通的思想内涵与情感的纪录片大量涌现。正如《土地我们的故事》的导演朱允所言:剥去大可不必的伪装,回到一个质朴的面貌、干净的表达上,现实主义创作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关切。
建党百年的历史契机和乡村振兴的社会背景是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土地我们的故事》创作的重要基础。该片是一部忠于时代、聚焦乡土、植根乡村历史与发展现实,面向社会大众的作品。影片分为《青山依旧》《林海苍莽》《雪域长歌》《赤水河畔》《山河故人》《天上牧歌》《希望的田野》七个单元,将镜头对准国内七个有地域特色的村庄。通过呈现农村社会中个人与家族的奋斗史,展现我国百年来乡村发生的巨变,体现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社会背景下个体人物的真实情感,用质朴、细腻的笔触书写乡村振兴新时代中国乡村变迁的时代记忆。《土地我们的故事》对中国乡村故事进行真实呈现,主创团队花费三个月时间,在天南地北挑选了数十个极具代表性的乡村故事,采用人物直面镜头、正面采访的形式,画面无美颜、无磨皮、无滤镜,在简单的一间毛坯房内进行了上百人的采访,他们的故事组成了过去100年间几乎所有中国人与脚下土地之间的复杂情感。通过“大时代、小人物”的切口叙事,让一个个离泥土最近、和土地最亲、经历并见证过这段百年历程的农民正面接受采访,以质朴的记录方式讲述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带领老百姓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成就。例如,在第一集《青山依旧》中,方丹娜回想小时候她和爷爷奶奶上山挖笋的场景,进而感悟出“越长大越觉得,能靠自己的手种出粮食,种出食物的人,真的很伟大。”谈到安吉对于自己的意义,她坦言那是自己最后的归属地。采用写实的镜头展现不同时期生活记忆的再现,促进社会认同感的长存。在第四集《赤水河畔》中,贵州生机镇悬崖绝壁上数十条天渠的陆续修通使当地农民实现用水自由。通水通电给村里带来极大的便利,也支持着当地人的富足生活。曾经做梦都没想到的生活如今一一实现,88岁的左遗朝老人在镜头前高兴地笑了,这笑容被镜头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以真实打动观众,生动地记录下乡土中国农民质朴的形象。《土地我们的故事》中塑造出一个个真诚、善良、美好的乡村人物群像,传递出充满正能量的村民的生活状态与生命状态。通过村民们对乡土中国的情感与中华文化内涵问题的探讨和反思,立足现实、忠于时代,实现了乡村故事的真实呈现,抒发了中国人与脚下土地之间的复杂情感,更易引起观众共鸣。
二、影像表达:视听结合呈现乡村振兴影像志
《土地我们的故事》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现实话题为出发点,为中国农民立传,打捞百年乡村记忆。作品以农民主人公亲历者的口述表达方式,结合生动的影像语言描绘出一幅中国典型农村家庭在历史变迁的时代大潮中逐步实现乡村振兴的影像志。
(一)影像力量的深度挖掘
作为记录现实生活,引发人们深思的影片形式,纪录片影像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融合的特征。[2]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土地我们的故事》深挖影像的力量,打造出独特的表达风格。不仅注重内容的传达,同时注重视听语言的叙事功能,共同谱写了一曲土地的颂歌,形成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视觉影像风格。《土地我们的故事》突破以往纪录片人物采访“端坐式”的呆板拍摄手法,另辟蹊径地采用极具电影质感的“肖像式”拍摄技法,用大量的特写镜头拍摄一个个农民布满皱纹与沧桑、希冀与幸福的面孔。通过“老人讲史”的方式,将操着各式方言的老人呈现在荧屏上,无需设计、没有表演,温暖而克制,真实而生动。这种亲历者现身说法,与观众平和对话的调子,把土地的故事、村民的故事讲进了观众心里。
巴赞的现实主义美学认为影像的本体论建基于“电影再现世界的完整性、时空的真实性以及影像与客观世界中的被摄物的同一性”三个方面。顾名思义,纪录片是一种表现记录真实的影像作品形态[3]。《土地我们的故事》巧妙运用了历史资料视频、照片与人物的回忆相互印证,既增强真实感,又极具表达意识。譬如,安吉余村过去灰蒙蒙的天空、粗粝的尘土,与今天的绿水青山形成鲜明对比;东北林区曾经繁忙的伐木景象,与后来马永顺们带领家人上山植树造林,向大山“还债”构成饶有意味的对照。变化的是发展理念、工作模式,不变的是对土地、对国家、对时代的一腔深情。《土地我们的故事》的叙述节奏张弛有度,画面兼具写实与写意双重性,故事、人物与抒情性强烈的全景画面、长镜头等完美融合,诠释出山川河流、土地田园之美,并延续、放大故事承载的情感。再加上对故事发生地民间歌曲小调的运用和动画的适当穿插,使得《土地我们的故事》既呈现出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又成为符合大众审美的精美考究的艺术作品。
(二)乡土语言的倾力表达
在众多建构集体记忆的方式之中,“口述”是纪录片建构集体记忆的一种关键方式[4]。不同于以往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用解说词推进情节发展的手法,纪录片《土地我们的故事》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为主人公口述历史的纪录片。影片以人物口述为主要叙述方式,用广播原声串联,穿插民间歌谣为点缀,完成有关乡村变迁的群体回忆和故事书写,构建了一部中国农民乡土语言的生动图景。
口述史作为人类认知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文献史料的重要补充。乡土不仅是安定的栖息家园,也是无法抹去的时代记忆。《土地我们的故事》中,老中青三代人用朴素的话语回顾历史,在观众心里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一次记忆重构。三代人的口述为乡土记忆的建构提供了有力支撑。主人公在镜头前的独白过程,也是导演呈现乡村变迁完成记忆重构的过程。三代人的生活从贫瘠到温饱再到富足,农村的发展从农业到工业再到工农业共同发展,每个地方的小发展汇聚成社会的大变迁,通过记录中国的农民群体和乡村变化,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到艰难困苦岁月里,每代人的不同生活经历与奋斗历程,这也是《土地我们的故事》流露出的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守望。一张张中国农民的面孔在镜头前平静地讲述历史的沧海桑田,简洁原始的影像技巧刻画出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肖像,贵州方言、藏语、哈萨克语也为人物的讲述增加了感染力。农民不再被观察记录和解读定义,而是作为主人公讲述自己的故事,体现了口述历史纪录片的真实性。
除了人物口述,广播原声也发挥了叙事的作用。纪录片《土地我们的故事》用在不同历史节点中播放过的广播代替解说词,为口述史串联起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农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村里的高音喇叭相伴,飘荡在田间地头的广播声既是农民心中抹不掉的乡音载体,也是典型的乡村劳动记忆。此外,对于声音的运用还体现在民歌的使用上。例如,第一集《青山依旧》中余村的妇女一边采茶一边哼唱民谣;第三集《雪域长歌》中两次出现的西藏民歌与村庄的航拍镜头给观众带来空灵的视听体验,悠长的歌声响遍山谷,响彻云霄,直抵观众回忆中的故乡。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从日常生活中响起的曲调,从未离开现实的土壤,与画面中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共同构成一个视听语言系统。
三、价值书写:乡土中国的文化认同
作为一部致敬建党百年与乡村振兴的重点纪录片,《土地我们的故事》凝望中国建党百年以来乡村的沧桑巨变,表现出深深镌刻在中国人骨子里对于土地的重视与眷恋。通过刻画乡村振兴浪潮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群像,凝聚被采访者的集体记忆,唤起观者对乡土情感记忆,从而建构起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彰显现实观照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
(一)个体记忆中承载家国情怀
土地始终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国家的发展建设浓缩在土地的变迁中,国人也在土地上书写着奋斗精神与家国情怀。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土地我们的故事》选择从“土地”这一视角切入,重建当代年轻人与土地的情感联结,加强年轻一代与土地、父辈间的对话与情感联系。通过一系列人物的个体记忆,将“土地与我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例如:该片第一集《青山依旧》,通过安吉余村由矿区成为景区的变化,表现出人与土地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凸显历史记录蕴藏的现实关怀和未来视野。第二集《林海苍莽》中,伐木工人马永顺经历了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艰难岁月,直到共产党接管东北,才真切体会到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温情。西藏民谣所唱的“养我者父母,占我身体和生命者官家”,曾是藏族儿女边巴次仁的童年记忆。1959年克松庄园的农奴们翻身做主人,分得了田地,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他新旧生活的分水岭。第三集《雪域长歌》中以土地为载体,用平实、克制的语调诉说着党给人民带来的真真切切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第四集《赤水河畔》中,当回忆起20世纪50年代的贵州生机镇人饱受缺水之困时,不禁让人湿了眼眶。也正是共产党人、水利工程师徐荣依靠科学技术和顽强意志,不仅给当地送去了水,更送去谋发展、谋幸福的动力和希望。
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土地我们的故事》中的每一集,都在国人安土重迁的恋乡情结下对照过去与现在,使影片既见历史,又见个体,更寄深情。该片通过对大时代中小人物的个体刻画,以一个个生动的个体记忆记录着今夕比照的沧桑巨变,增强了作品的美学力量,同时回应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小康、“两山”理念等现实话题,实现了在个体记忆中承载家国情怀,生动地描绘了乡土中国的美好画卷。
(二)群体回忆里折射时代精神
《土地我们的故事》的切入口是个人史、家族史、村庄史,形式上为众多农民的口述。虽然个体的采访看起来略显单调,但是当众多的个人采访集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份厚重的群体回忆录。再配合上影片精心制作的水墨动画、照片特效、影像资料,在视觉风格上呈现出写意与纪实相融合的特点,在内容上讲述人与土地紧密依存的关系,完成一场群体记忆的回溯之旅。
“讲古”是社会记忆的原始传承。中国很多农村的历史,都是靠一代一代的讲古流传下来的。《土地我们的故事》采用群体讲古的形式,将家国情怀、政治表达与精神传递有机地结合,留下了乡村振兴道路上鲜活的时代印记。《土地我们的故事》像是在回望时代奋斗的过程,实则是一场文化身份的追问,观众极易在故乡的记录影像中找到自己过去的身影。在第五集《山河故人》中,通过江西于都县多位普通农民的讲述,揭开了恢弘历史的一角,围绕土地展开的军民故事记录着普通农民的悲欢,镌刻着伟大的红军精神、长征精神。从迁徙到定居再到发展旅游,牧民生活方式的历史性变化,见证着中国的沧桑巨变。第六集《天山牧歌》中,讲述新疆和平解放以来,哈萨克牧民马那甫的故事,由一个家族管窥一个地区再到一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境况,体现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第七集《希望的田野》则把镜头对准了安徽小岗村,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不仅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更拉开中国实现全面奔小康的序幕。几位带头村民身上热爱土地、自尊自强、勇于创新突破的精神,是无数中国农民,乃至全体中国人民的缩影。通过纪录片阐释乡村文化符号,使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中国乡土文化焕发生机,在这样的语境中,乡村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便不再是隔代陌生的怀旧书写,而是赋有祖祖辈辈农耕记忆的情深故土,亦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与传递。
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土地我们的故事》的价值与意义不只是一部中国农民的影像志,更多的是展现个体人物在不同时代通过奋斗,将贫瘠的土地变成富饶的家园,传递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实践。《土地我们的故事》的成功突围为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未来的创作指明了方向。只有紧扣时代命题,扎根人民、观照现实,以生动的视听语言展现时代变迁中农民淳朴的人文底色,肩负起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守望,才能进一步提升纪录片的创作水平,书写出新时代乡土中国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