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理”、有“序”中发展思维*
2022-11-20陈亚军薛彩霞
陈亚军 薛彩霞
史宁中教授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应聚焦思维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素养的发展应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探究和体验中。教师可以从“有理”“有序”两个方面提升学生思维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顺应思考方向,让学生有“理”地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习能力,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捕捉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究实践过程中,顺应思考方向,做到有“理”思维。这就需要教师重点做好以下三点:一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让学生的课堂学习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有根可依,学生才能在研究中,顺应思考方向。二要合理处理课堂学习中的“预设与生成”,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及时把握学生思维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引发学生的再思考,让学生思维更有“理”。三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贴合生活实际、年龄特点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理性思维,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自主参与研究过程,提高学生探求数学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
案例:在教学“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有这样一道题目:334-99。
师:请同学们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来计算。
学生计算后汇报。
生1:334-99=334-100-1。
生2:我认为后面应该加1。
得出算式:334-99=334-100+1。
课件演示:“小丁共有334 元,他去购买一个价格99 元的足球,付出100 元,找回1 元,现在小丁还有多少元?”通过课件演示付款过程。
学生小组交流,对两种算法进行比较。
生3:我认为第二个算式是对的。因为多付了1元,是要找回的。
生4:我也认为第二个算式是对的,如果算成334-100-1,买这个足球就花了101元。
生5:我也同意他的意见,多减了要补上,所以减去100后,要加1。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知识经验,让学生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最终提炼出“多减要补”的数学思想。整个研究过程思维清晰,有理有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开拓探究空间,让学生有“序”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有“序”,有序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只有做到有序,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和深刻性。教师通过创设探究空间,引导学生在看、做、说等环节中做到有序观察、有序操作、有序表达,切实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案例:在学习“认识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有这样一道题目:用12 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围成的三角形的边长是整厘米数。你围出的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 )厘米、( )厘米、( )厘米。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生1: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生2:只要看两条短边的和是不是大于第三边就可以了。
师:(出示练习题)请大家认真思考,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有哪些?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进行交流。
生1:可以围成边长都是4厘米的三角形。
生2:可以围成边长分别是5厘米、5厘米、2厘米的三角形。
生3:可以围成边长分别是5厘米、4厘米、3厘米的三角形。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4:还可以围成边长分别是5 厘米、3 厘米、4厘米的三角形。
生5:这个和边长分别为5 厘米、4 厘米、3厘米的三角形是一样的,不能算另一种。
师:分析这3 种不同的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角形最长边一定比另外两条边的和小,那么最长边最大只能取5厘米。当最长边是5厘米时,三角形三边可能是5、5和2,或5、3和4;当最长边是4厘米时,三角形三边只能是4、4和4。
师:从最长边开始有序思考,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所有符合条件的三角形。
师:请大家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尝试解决以下这道题。
用18 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围成的三角形的边长是整厘米数。你可以围成多少种不同的三角形?
通过改编练习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思维练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研究经历了无序思考到根据最长边有序思考的过程,将有序的规则意识自然地渗透于数学学习中。这样的学习,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数学学习的方法,有序思维的思想和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主动思辨,最终提升学生数学素养。